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50名八路與9名日軍拼刺刀,卻被反殺一片,楊成武:每班配一支矛

2023-12-30歷史

在不少抗日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情節:一個八路軍戰士揮舞著一把巨大的刀,幾下就能夠斬倒一大片日軍。由於這種場景頻繁出現,觀眾自然而然地會對八路軍的大刀產生強烈的印象。
然而,實際歷史表明,日軍實際上很樂意與八路軍進行刺刀對決,這並非因為日軍具備某種「武士道精神」,純粹是因為他們認為與八路軍進行刺刀對決會更容易取勝。

持有武器的日本軍隊
曾參加抗日戰爭的老兵回憶說,在抗日戰爭初期,與日軍交戰時需要多名八路軍戰士才能擊斃一個日本兵,而日本人則可以幾乎一對一地對付我們。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在抗日戰爭剛剛爆發時,日本僅憑借著不到100萬的兵力就敢聲稱「3個月內要滅亡中國」。
盡管我們在和日軍拼刺刀時處於明顯劣勢,但我軍為何仍然敢於頻頻亮劍呢?本期讓我們一起回顧中國軍隊與日軍拼刺刀的歷史。

八路軍戰士與日軍在戰場上展開了激烈的刺刀對決。
日軍在裝備和力量上全面領先。
談及日軍使用刺刀的歷史,必須回溯到1904年爆發的日俄戰爭。
日軍當時不守國際道義,未正式向俄羅斯宣戰就先行襲擊了駐紮在中國旅順的俄羅斯艦隊。經過一年多的日俄戰爭,最終俄羅斯未能取得勝利,日本則在奪取的關東地區部署了軍隊,形成後來的關東軍。
盡管俄羅斯在日俄戰爭中並未取得勝利,但是身材魁梧的俄軍在每次白刃戰中對日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日本士兵由於個子較矮,在與俄軍拼刺刀時處於劣勢,這引起了日軍對這方面訓練的特別關註。
於是,日本軍隊開始加入一種專門針對白刃戰的訓練——「刺槍術」訓練。這種訓練主要是針對使用上了刺刀的步槍進行練習,以便在戰場上能夠精準地刺擊敵人的咽喉、心臟等部位,達到一招斃命的效果。

進行日本士兵的刺刀技能訓練。
除了在軍隊中進行「刺槍術」訓練外,日本還考慮將這一課目直接納入學生的課程中。
據報道,2017年日本教育部曾提議在中學課程中增加這門學科,但遭到了廣泛批評。刺槍術與日本其他武術專案如柔道和劍道有所不同,它並非旨在強身健體,而是為了殺傷對手而存在的。
經過多年的刺槍術訓練,日本軍隊甚至曾考慮與美國發生沖突,但在幾次遭到美國強大火力的打擊後,日本便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
然而在抗日戰爭初期,日軍作為一支現代化程度極高的軍隊,在各個方面都表現出非常強大的實力,否則也不會敢於挑起二戰,向全世界發起挑戰。
除了接受專門的刺刀技能訓練外,日軍的裝備在與八路軍甚至國軍相比時都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

(日本軍隊的標準配發物資)
日本軍隊普通士兵所配備的標準武器是三八式步槍,長1.28米,重3.95千克,並且搭配日軍的三零式刺刀,整把槍的長度可達1.7米。
這把武器的長度幾乎與中國傳統的冷兵器「槍」相當,刺刀長達半米,一旦刺中敵人,必然讓人感到徹骨的寒意。
在日軍的刺刀下幸存下來的人寥寥無幾。即便是沒有直接致命的刺中,被半米長的刺刀刺入身體的士兵也幾乎疼得無法還手。

(進行日軍的訓練)
向敵人的頭部猛砍大刀。
白刃戰火燃燒時,雖然人們習慣稱之為拼刺刀,但實際上初期的八路軍甚至連刺刀都未裝備。
當時八路軍的經濟非常拮據,甚至被戲稱為「土八路」,他們所裝備的武器只不過是些土制的槍炮。就連國民黨軍隊常使用的漢陽造步槍,也很少配備刺刀。
中國當時的工業化程度較低,導致國內鋼材供應嚴重不足。與此同時,刺刀對鋼材的要求也相當高,因此我們無法生產出符合要求的刺刀。就算我們能夠生產,使用同樣的鋼材制造更多的槍支是否更加實際呢?
因此,在八路軍早期進行刺刀戰時,所使用的武器大多是大刀,甚至有些人使用了長柄的農具,甚至在貧困的情況下,鋤頭和鐮刀也曾被用於戰場。

八路軍和日軍進行了刺刀搏鬥。
八路軍的大刀長度一般在90厘米左右,為了減輕重量,刀身並不寬,只有5.7厘米,刀背最厚處僅為0.5厘米,整把大刀重約3斤。它主要用於劈砍而非突刺。
八路軍所使用的大刀,與日軍的刺刀相比,長度短了整整一半。在短兵器交戰中,長短直接關系到武器的威力,因此從長度上來看,大刀完全不是刺刀的對手。
當時國內貧窮,除了長度之外,就算是大刀,材質也不怎麽樣,有鐵制的已經算不錯了,刀口強度並不高,容易出現豁口。
八路軍雖然使用大刀,但在與日本士兵的刺刀對抗中,一般情況下一次砍下去,刀刃就會有缺口。因此,在多次實戰後,八路軍還招募了許多武術大師,專門研究如何運用大刀對抗日軍的刺刀。

攜帶武器的日本軍隊
最後的效果是讓士兵們練習使用刀背挑開日軍的刺刀,然後再進行劈砍。這樣一套動作不僅可以有效地進行防禦和反擊,還能延長戰士們珍貴大刀的使用壽命。
在雙方的材質和長度競爭之後,第三個方面就是造成傷害的數量,刺刀要比大刀更勝一籌。
日軍士兵的標準裝備包括了鋼盔,一旦戴上頭盔,基本上就可以抵禦大刀的攻擊。而大刀只能進行砍擊,如果想要立即使敵人失去反擊能力,只能朝著頭部、脖子等要害部位砍擊。
如果砍到其他地方,反而會暴露自己在日軍刺刀下的危險,可能一命嗚呼,很難發揮作用。

(抗日戰爭中的)八路軍戰士
三、實際套用中的近身格鬥
在實際的交戰中,八路軍和日軍進行正面的白刃戰時,通常是日軍占據明顯優勢,八路軍往往需要多名戰士才能夠擊斃一個日軍。
八路軍為何還喜歡和日軍進行近身格鬥呢?主要的原因仍然是由於他們極度貧困,無論是飛機大炮還是機槍步槍,所有裝備都被日軍所壓倒。
如果不敢與日軍拼刺刀,拉開距離進行槍戰,結果會更加慘烈。就常規武器而言,八路軍的普通士兵能夠獲得一把漢陽造步槍就已經很不錯了,但漢陽造使用的是圓頭子彈,容易引起槍管爆炸,射擊遠端時精度較低。
因此,這句常見的話經常在影視劇中被提及:「先讓鬼子靠近一點再打。」

(29軍國民黨部隊的大刀特遣隊)
抗日戰爭初期,即使是老蔣的精銳部隊也難以抵擋日軍的進攻。當時的八路軍在與日軍的正面交戰中,即便十個人也不一定能擊斃一個日軍士兵。
這也是八路軍明明處於劣勢,卻仍然與日軍拼刺刀的原因。雖然決戰刺刀異常驚險,但相對於在遠距離被動挨打,戰士們寧願拼死一搏,也要給日軍來上幾刀。
中國軍隊曾與日軍展開白刃戰,喜峰口戰役和石牌戰役等戰役被記錄為中國軍隊取得勝利的戰役。
【大刀進行曲】中那句家喻戶曉的歌詞「砍向鬼子頭上」的內容,是作曲家麥新在喜峰口戰役之後為29軍的「大刀隊」所譜寫的。

喜峰口戰役的紀念碑
日軍當時沿著東北至西南方向發動進攻,與國軍在長城的喜峰口附近交戰。由於日軍勢頭兇猛,雙方準備和戰力差距極大,因此國軍在戰鬥初期損失慘重。
日軍占領了喜峰口後,放松了警惕,認為國軍毫無抵抗能力,雙方的戰鬥力完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然而,就在這時,勇武不屈的國軍29軍大刀隊利用夜色,悄無聲息地逼近了日軍休息的村子,給他們一個措手不及。
大刀隊利用手榴彈和大刀,成功地消滅了外圍放哨的日軍,然後沖入了日軍休息的房子。他們投擲了一枚手榴彈,隨後迅速闖入房內,揮舞大刀,消滅了許多日軍。
順帶搜獲了許多大炮和機槍,然而因為山路崎嶇,無法將大炮帶回。大刀隊在一連斬殺了百余名日軍後,第二天返回陣地時才發現所有刀刃都被磨損殆盡。

(戰役名稱)
盡管夜襲喜峰口獲得了勝利,但長城戰役最終仍因兵力懸殊而告失敗。然而,大刀的襲擊卻讓日軍遭受慘重損失,為中國的軍民抗戰帶來了一線希望的火種。
1937年,林彪率領八路軍成功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伏擊戰,後來被稱為平型關大捷。盡管是一場伏擊戰,但最終的戰損比例大約為1:1,主要原因在於白刃戰階段我軍人數占優勢,然而在激烈的刺刀廝殺中,仍有許多戰士犧牲。
就像平型關一樣激烈的白刃戰,甚至有這樣的情況,50名八路軍包圍了9名日軍,認為勝利已在握,卻最終被反殺。為了減少傷亡,我軍也曾設法嘗試不少方法。
四、遇到狹路時,勇者勝利。
楊成武上將曾經提出過一種方法,即為每個士兵配備一把紅纓槍。這種長約兩米的紅纓槍比日軍的刺刀還要長,再加上專門的槍法訓練,必然會成為我軍的一大利器。
1938年的神頭嶺伏擊戰中,八路軍士兵利用紅纓槍成功對日軍發起了突然襲擊,使其措手不及。在武器裝備並不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我們軍隊利用人數上的優勢,有效地減少了傷亡人數。

【亮劍】中登場的紅纓槍
比如在【亮劍】中,和尚背著一桿紅纓槍,在與日軍拼刺刀時,憑借自身的武藝和長槍,使得日軍節節敗退。
然而,僅僅給戰士配備紅纓槍只能被視為臨時措施,它治標不治本,而且紅纓槍本身也存在許多缺點。比如長度過長,不便攜帶,在戰鬥中容易遺失等等。因此,提升我軍的刺刀技術也是一個重要的解決途徑。
【亮劍】中,李雲龍率領的獨立團曾多次與日軍展開激烈的刺刀交戰。該劇的歷史背景大致設定在1938年,其中包括兩場極具代表性的戰役。
李雲龍率領部隊計劃襲擊日軍的補給隊,但情報錯誤,他們埋伏的不是補給隊,而是關東軍極強大的彈頭隊。

東方的武裝力量
關東軍還有相當數量的士兵,大約有兩三百人,而李雲龍率領的隊伍只有400人。但李雲龍心想,既然已經來了,就不能白白回去。
經過一番埋伏射擊和手榴彈的猛烈轟炸後,李雲龍趁敵人還未做出反應之際,便率領部下沖向日軍,展開了激烈的刺刀廝殺。
日軍的剩余人數不到兩百,除了被埋伏幹掉的敵人以外。然而,在拼刺刀的時候,獨立團損失了近一半的士兵。
經過幾年的辛勤努力,李雲龍最終組建了一支騎兵連,然而這支騎兵在另一場戰鬥中卻遭遇了覆滅。
然而,在進行反掃蕩戰爭時,獨立團的這支騎兵連遭遇到了一個日軍騎兵大隊。在與日軍騎兵大隊連續搏鬥多個回合後,最終只有騎兵連的連長孫得勝幸存。

孫得勝即使斷了一條胳膊也沒有畏縮,當他成為唯一剩下的人時,依然舉起刀,全力高喊:「騎兵連,沖鋒!」
無論是孫得勝最終決心誓死向前沖鋒,還是八路軍戰士敢於挺身持刀沖向裝備精良的日軍,或許在孫得勝的口號中,大家也能找到一些原因。
在【亮劍】的後期,楚雲飛曾向李雲龍詢問為何他喜歡和日軍近身格鬥,而李雲龍回答說,我們不像國軍那樣有精良的裝備,如果每個士兵都有衝鋒槍,就可以直接將鬼子掃蕩幹凈了。

李雲龍和楚雲飛。
日軍明明有子彈,為何最終還選擇和我軍進行刺刀格鬥呢?當然,這是一個關鍵性的問題。
日軍士兵當時所使用的是三八式步槍,每把槍只能攜帶5發子彈,並且是單發的。在近距離作戰時,他們根本無法進行第二次射擊,很容易就會被我軍戰士的大刀擊倒。因此一旦距離拉近,敵人就必須準備使用刺刀進行白刃戰。
我軍一般負責守陣地,會提前挖好戰壕,並等待日軍靠近。即便是使用步槍,也要等日軍走進射程範圍才開火,因為遠處很難打準。
等待子彈用盡後,只能依賴敵人靠近,然後一鼓作氣地投擲手榴彈。這既是為了消滅敵人,也是為了混亂敵方視線,為我們的沖鋒開辟機會。

發出沖鋒號的響聲。
沖鋒號一響起,八路軍戰士們紛紛提著大刀從戰壕裏沖出,他們以最快的速度沖向日軍陣地,因為如果跑得慢了,就會成為敵人子彈的目標。在這場沖鋒中,許多戰士甚至還沒接觸到敵人就倒下了。
我們的軍隊曾經羸弱不振,有時一場沖鋒就會導致全軍覆沒,甚至無法沖到日軍面前,只能任由日軍將士把我們當成活靶子射擊。
如果軍隊的戰鬥力不及侵略者,那麽要想保衛土地就必然需要許多人付出生命的代價,去直面敵人的槍口,用大刀砍向敵人的頭顱。
參考文獻
重返日本中學校園進行「拼刺刀」訓練[OL]. 央視新聞,2017-04-05
抗戰時期著名將領趙子龍的兵器——即紅纓槍[OL]. 抗日戰爭紀念網,2019年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