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鄧小平提出的兩貓論,因毛主席批判而成名!為何毛主席要改一字?

2023-12-10歷史

「不管黑貓白貓,能捉老鼠就是好貓!」

1992年,時年88歲的鄧小平,南巡武昌、深圳及珠海等地,而兩貓論,成為鄧公發表的講話中,流傳度最廣的一句,但少有人知的是,鄧小平的兩貓論,曾被毛主席大力批判。

圖 | 毛主席和鄧小平

事實上,這句話並不是鄧小平首創,而是源自一句四川諺語:

"無論是黃貓,還是黑貓,只要能抓住老鼠,就算是好貓。」

為何黃貓變白貓,鄧小平又為何會因此被批判呢?

中蘇交惡

史太林執政時期,中蘇關系極度友好,雙方甚至簽署了長達30年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也於此時,開始有計劃的對新中國實施援助,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156工程。

圖 | 毛主席和史太林

1953年史太林去世之後,赫魯曉夫登台,此時赫魯曉夫依然延續了史太林的對華態度,甚至在對華援助方面,較之史太林更為慷慨,時任對外貿易部副部長的李強估算,蘇聯前來援華的技術專家,「1954年比1953年增加兩倍之多」。

但赫魯曉夫的野心,卻也昭然若揭。

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赫魯曉夫公然批判史太林,全面否定史太林對社會主義建設的卓著貢獻,並正式提出「三和路線」。

所謂三和,即和平過渡、和平競賽、和平共處。

此時的赫魯曉夫,自居為社會主義陣營的最高領袖,期冀和美國共同統治世界。

在赫魯曉夫的構思中,當時的兩大陣營,資本主義國家以美國為中心,社會主義國家以蘇聯為中心,共謀發展,而社會主義國家,包括新中國,必須服從三和路線,一切國家主張都需要為蘇聯的利益讓步。

圖 | 1954年赫魯曉夫國事存取

赫魯曉夫野心勃勃之下,甚至妄圖染指別國的政治主權。

1958年7月,蘇聯強行要求在中國南海地區建設長波電台,並組建聯合艦隊。

這無疑是對中國主權的一種幹涉試探!

早在赫魯曉夫否定史太林時,中國共產黨就曾提出異議,不同意對史太林的全面否定,認為要辯證地評價史太林同誌,此時中蘇關系已經出現了裂痕。

隨後幹預中國主權的行為,遭到了以毛主席為核心的中央領導的堅定拒絕。

赫魯曉夫就此問題,於7月31日專程前往北京,同毛主席進行了多次會談,但最終毛主席的堅定決心,讓他意識到此行必定無功而返。會談期間,毛主席講到:

「中國人是最難同化的,過去有多少個國家想打進中國,到我們中國來。結果呢?那麽多打進中國的人,最後還是都站不住。」

赫魯曉夫聽罷,面無表情。

圖 | 赫魯曉夫、毛主席、胡誌明

1960年,中蘇關系惡化後,蘇聯單方面撤回所有援華專家,並廢除兩國在經濟技術合作的所有協定。

而在建國初期,中國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早已經對中國實行了經濟封鎖政策,隨著與蘇聯關系的破裂,中國國內經濟技術發展嚴重受阻,而國際外交、政治地位也屢經挫折。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1959年到1962年期間,大躍進的錯誤發展,以及屢屢發生的自然災害,導致新中國陷入了經濟嚴重困難時期。

圖 | 大躍進宣傳壁畫

1959年,河北和黑龍江遭受嚴重春旱,河北的小麥生長受到嚴重影響,而黑龍江的耕地受旱深度達到2寸以上。

1960年,北方持續大旱,黃河及各支流,在山東、河南境內幾乎斷流;而東部沿海地區卻又暴雨頻繁,洪水泛濫。

1961年,海河、黃河平原連續暴雨,河北、山東部份地區汪洋一片,東北松花江流域洪災爆發,農田絕收。

蘇聯斷交、美國封鎖、旱災水浸、大躍進浮誇風、反右傾……

急需休養生息的新中國,卻陷入了多災多難的困境之中!

圖 | 毛主席視察

多方因素互動作用下,中國進入三年經濟嚴重困難時期,全國性的糧副產品發生嚴重短缺,人民的生命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面對這一情況,部份地區大膽采用包產到戶、責任田等方式,來應對饑荒和自然災害。

所謂包產到戶,全稱為「包產到隊,責任到戶,定額到丘,統一經營」,因名字過長,不好記憶,老百姓簡稱為「包產到戶」。

包產到戶,就是根據各戶的勞力和人口情況,將生產資料按需分配到戶,生產工具輪流使用,農業的生產收獲都要各家各戶自行負責,只根據生產計劃時定下的產量,按時按比例繳納公糧、統購糧食和一部份公積金。

簡單地說,就是農民各自耕地,共用犁、耙、板車等工具,只要按時交公糧,多余的糧食,可以讓農民自己處置。

圖 | 交公糧場景

實際上,在50年代末,在部份地區就有包產到戶的事例,當時的【人民日報】也不乏報道,但包產到戶在當時並不符合人民公社的整體定調,因此受到廣泛批判。

責任田則是另一創造,部份黨員幹部模仿工業責任制,將其運用在農業生產中。

所謂責任田,就是將農村村集體的土地,承包給農民,由農民自己管理耕地。在如今,已是司空見慣的法例,但在上世紀60年代,卻是頗為創新的觀念。

當時的安徽,是受災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1961年2月7日召開的蚌埠會議上,時任安徽省委書記曾希聖,就強調農業生產責任制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在他看來工業責任制是將不同任務分配在不同的機床上,按照工作成果分配薪水,多勞多得,所以他認為農業生產也完全可以套用這個模式,並大力推行責任田制度。

圖 | 毛主席和曾希聖

曾希聖,如何評價此人呢?將功補過,戴罪立功!

大躍進時期的浮誇風,曾希聖難逃其過,後憑借大膽改革舉措,大力緩解了安徽境內的饑荒現象,救人無數!

1962年,針對農村實行的包產到戶、責任田等嘗試,黨內產生分歧,並引發較為激烈的爭論。

7月2日,中共中央討論關於農業生產的各項問題時,鄧小平提出:

「現在所有形式中,農業還是單幹搞得好。不管黃貓、黑貓,在過渡時期,哪一種方法有利於恢復,就用哪一種方法。」

7月7日,談到部份地區實行的包產到戶等策略時,鄧小平參照了劉伯承常說的一句四川諺語:「不管黃貓、黑貓,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貓!」

這是鄧小平的「兩貓論」,第一次在公眾面前正式提出。

對此,【鄧小平選集】中,提及鄧小平對於兩貓論的解釋是:

什麽樣形式的生產力發展關系最好,就要根據實際采取這樣一種態度;哪種形式的生產方式,能夠對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哪種形式的生產方式更受老百姓青睞,就應該采取哪種形式;不合法律規章制度的就想辦法讓它合法……

毛主席對「兩貓論」的批判

毛主席最初聽到鄧小平提出「兩貓論」的時候,認為這是只講生產力,不講階級鬥爭,是不符合社會主義發展意識形態的理論,並對此大加批判。

考慮到當時的政治環境,不難發現:

此時新中國面臨諸多困境,蔣介石反攻大陸賊心不死,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蘇聯在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國內不乏各類間諜、資本家、走資派……

因此毛主席批判兩貓論,是有其深遠考慮的。

當時國家工作重心是以階級鬥爭為綱,在此基礎上進行一系列的反右傾運動,大力整頓國內的反革命及資本主義分子,努力爭取一個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

「兩貓論」在當時無疑是一種不合時宜的提法,按照當時的理論,頗具走資派的作風。

最初的「兩貓論」指的是「黃貓、黑貓」,而後來的「兩貓論」卻是「白貓、黑貓」。

這其中的變化,事實上也呈現出當時中央的一種態勢。

為何黃貓、黑貓會變成白貓、黑貓呢?與毛主席的批判大有幹系。

1976年3月3日,中央下發四號檔——【毛主席的重要指示】,其中就有一段毛主席談及「貓論的話語:

小平提出「三項指示為綱」,不和政治局研究,在國務院也不商量,也不報告我,就那麽講。他這個人是不抓階級鬥爭的,歷來不提這個綱。不管是帝國主義還是馬克思主義,還是「白貓、黑貓」啊……小平從不談心,人家怕,不敢和他講話,也不聽群眾的意見。

四號檔是「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指導檔,4月7日,鄧小平牽涉四人幫事件,中共中央暫時性撤銷了鄧小平的一任職務。「白貓、黑貓」之名,也因批鄧事件,全國知名。

黃白僅一字之差,但給人的感覺就大不相同,黃貓、黑貓的說法較為中性,沒有好壞之分,只是顏色不同,而白貓、黑貓就極具反差,黑白分明,毛主席將黃黑改為黑白,是不太支持鄧小平的部份理論,認為鄧小平是站在資產階級的立場上,是右傾主義的代表。

因為此言論並不符合毛主席對人民公社的定位,人民公社是一種集體經濟,卻不是簡單的平均主義。

毛主席對歷史深有研究,農村乃至整個社會的貧富分化問題,在封建王朝的數千年統治中,一直是極為明顯的癥狀,毛主席希望透過人民公社,探索一條農村長遠發展的道路,簡而言之,透過人民公社讓國家有一定積累,從而實作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理想狀態!

只是當時,一切都處於摸索當中!

毛主席不認同鄧小平的部份理論,卻也知道鄧小平是中國共產黨難得一見的人才,毛主席雖然批判「兩貓論」,但分歧主要在於思想理論的不一致。

事實上,毛主席更希望鄧小平能繼承他「一大二公」(人民公社規模大,公有化程度高)的理想,順著他的路線,實作共產主義!

「兩貓論」成為經濟方向主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鄧小平重掌大權,決定拋棄過往的路線,主要以經濟為主,讓新中國走上經濟發展的全新方向。大刀闊斧的改革和工作重心的突然變化,難免會造成一些混亂和不適應的情況。

雖然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發展行程相當緩慢,全國大部份地區尚未從階級鬥爭的綱領中掙脫出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的一系列舉措,並沒有讓人們放開手腳,全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人民對此還存在著顧忌,思想上還徘徊在姓資還是姓社的岔路口上。

最初的「兩貓論」,是鄧小平用來表達他對包產到戶及責任田制度的看法。因此,鄧小平上台後不久,在1982年,中共中央正式發出第一個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檔」,明確指出包產到戶、包幹到戶或大包幹都是社會主義生產責任制。

這不僅是對鳳陽小崗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鼓勵和支持,也進一步加快了農業生產的恢復及發展。

「兩貓論」針對的是社會生產關系的調整,以農業生產的快速恢復和發展作為衡量標準,並在此基礎上進行調整和改革。換而言之,就是強調生產力的重要性。但他又不是「唯生產力論」,並沒有把生產力發展作為唯一標準。

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大振幅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

「兩貓論」在農業發展得到驗證後,也成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導向。企業管理制度的變革、經濟特區的成立,以及沿海開放城市的相繼確立,都離不開「兩貓論」背後的理論思想。

1986年1月6日,鄧小平再次成為美國【時代】周刊年度風雲人物,他的「兩貓論」也被刊登在【時代】周刊上,成為世界名言。

為進一步解放思想、發展經濟,促進改革開放深入發展,1992年,鄧小平先後視察武昌、深圳、珠海等地,深入調查南方各省市的發展情況,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及時的糾正和解決,並在南方談話中再次闡述了「兩貓論」的觀點。

不管是1962年提出的「兩貓論」,還是1992年提出的「兩貓論」,都是鄧小平同誌在不同時期對中國國情的實際考察下得出的。

正如薄一波曾問鄧小平是如何看待兩貓論的,鄧小平回答:

「第一,我不收回;第二,這是針對當時的情況說的。」

正如鄧公所言,無論是兩貓論在當時被毛主席批判,又或者是在改革開放中大放異彩,都難以避開當時的時局環境。

在當時那樣一個百廢待興的時局下,包括毛主席在內的領導人,無不為了國家的發展嘔心瀝血,如今的一切,也是在不斷的摸索和嘗試中總結發展而來。

圖 | 毛主席、宋慶齡、鄧小平等人

誰一定對?誰一定錯? 可能並沒有定論。

公者千古,私者一時。大賢已往,民有去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