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國民黨177萬起義投誠部隊,最終歸宿可分成這五類

2024-01-31歷史

解放戰爭期間,被殲滅的國民黨800萬軍隊中,大約有五分之一也即153個師、177萬人先後起義投誠,其中包括國民黨將領1400余人。

這些部隊經過改造基本都完成了脫胎換骨,他們的最終歸宿大致又能分成五類:

第一類:改編成我軍野戰部隊,並長期保留。
如在長沙起義的陳明仁部,與解放軍混編為第一兵團;在長春起義的曾澤生部,改編成四野第50軍,並補充了來自我一、二、三、四野的官兵。
第50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前四次戰役,湧現出戰鬥英雄、功臣、模範1.4萬人,並有7000人獲得北韓方面授予的勛章或獎章。
第二類:改編成地方部隊或公安部隊。
台兒莊、賈汪煤礦地區起義的何基灃、張克俠率領的原國民黨第三綏靖區三個半師,和我三野渤海縱隊及江淮軍區合編為第33軍、34軍,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改編為公安部隊。
第三類:改編為其他軍兵種部隊。
在綏遠起義起義的董其武部,先是改編成轄第36、37軍的我第23兵團,1951年9月入朝執行工程任務。

回國後其一部與解放軍第10軍合並為第69軍,董其武出任該軍正兵團級軍長,另一部則正式編入工程部隊。

第四類:改編為生產建設兵團。
在新疆起義的陶峙嶽部,先被編成我第22兵團,1954年與新疆軍區生產部隊合並成立了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
第五類:撤銷原建制,原國民黨官兵經過集中學習和政治改造後,一部份資遣復員,一部份編入我軍野戰部隊。
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的傅作義部,被編入四野及華北軍區野戰部隊;
在雲南起義的盧漢部,被編入我13、14軍;在四川起義的劉文輝部、鄧錫侯部、潘文華部,被分別編入我62軍、60軍和川東軍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解放戰爭期間,我軍戰鬥序列中有10個軍,系由在全國各戰爭起義的國民黨軍編成。

在新疆起義的國民黨整編24師師長趙錫光部,被就地改編成我第9軍,1952年11月第9軍番號才被撤銷。

在綏遠起義的董其武部第116軍、新編獨立第7師,分別被改編為我第36、37軍,1952年2月第36、37軍番號撤銷。

在長春起義的曾澤生部第60軍,於1949年被改編為我第50軍,1979年2月還分赴雲南、廣西參加了對越自衛反擊戰,1985年「百萬大裁軍」時番號始被裁撤。

擺脫白崇禧控制在湖北金口起義的張軫部兩萬余人,被改編為四野第51軍,1950年9月番號撤銷。

在長沙起義的陳明仁部被改編為我52軍,1951年9月52軍番號撤銷,其中一個師改編為鐵路工程師,另一師被編入55軍。

在長沙起義的原國民黨軍保安部隊被改編為我53軍,1951年9月撤銷軍部,其中一師改為水利工程師,另一師也編入了55軍。

原國民黨馬惇靜部81軍、在甘肅武都起義的原國民黨119軍,分別被改編為我西北獨立第3、第4軍,前者於1950年12月撤銷番號,後者於1950年撤銷番號。

以上原國民黨起義投誠部隊,經過改造和改編,大多實作了新生,在完成歷史使命的同時,也為新中國的成立或建設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