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歷史愛好者。歡迎大家【關註】我,一起談古論今,縱論天下大勢。君子一世,為學、交友而已!
1952年8月,當美軍在前沿陣地蠢蠢欲動後又歸於沈寂之時,鄧華、楊得誌及時改變對美軍企圖的判斷,認為美軍可能已放棄側翼登陸計劃,轉而準備在正面發起局部攻勢。
為此,他們決定:不能只是消極等待敵人來攻,而要抓住機會,采取積極行動打擊敵人,爭收戰場主動,把敵人局部進攻計劃消滅在萌芽之中。
楊得誌說,這叫「先下手為強」。
這一決定,與鄧華6月間提出的乘敵來攻、「送肉上砧」之機,在己方陣地內予敵以殲滅性打擊的設想不同,是一種更為積極、更為主動,當然操作起來也更為困難的行動。
1、誌願軍秋季攻勢的背景
進入1952年,誌願軍戰術反擊基本上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防禦陣地被敵攻占後,趁其立足未穩進行的反擊,如「丁子山」「老禿山」等地的戰鬥;另一種是在敵方占領陣地已久,已構成完整的陣地體系情況下的反擊。
前者,敵人尚未站穩腳跟,沒來得及構築堅固工事,有的陣地內還有誌願軍退守兵力在坑道裏堅持戰鬥,因而反擊作戰在原來的防禦部署基礎上稍微調整即可進行。
而後者,敵軍已經站穩腳跟,有了比較堅固的工事,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火力配系和障礙物配系,組織反擊必須有充分準備,重新調整兵力、火力,建立完整的、強有力的攻擊部署。
鄧華認為前者「屬於防禦範疇之反突擊的性質」,後者是「對堅固陣地的攻擊」,在戰術工具有攻堅戰的性質。
他指:
現在我們陣地鞏固,力量加強,敵人主動進攻,自己送上門來(即「送肉上砧」)那更歡迎;如果敵人不來,我們就要去找他,抓住敵之弱點,依托陣地去攻擊敵人,整排、整連以至整營地殲滅敵人。這是一種鞏固發展的方針,既不是消極等待敵人來攻,又不是肓目冒險攻擊敵人,而是穩紮穩打,逐點鞏固,積小勝為大勝。在這一方針下,攻堅戰鬥將在誌願軍反擊作戰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
主動發起帶有攻堅性質的反擊作戰,從部署上說,需要對攻擊兵力、火力加以調整和準備,當時誌願軍的防禦部署,是按「積極的堅守防禦」原則加以組織的。
由於坑道的廣泛運用,相當程度上解決了前線囤兵問題,一線防禦兵力強,縱深機動力量也較為雄厚。
擔任一線守備的7個軍(由西至東,依次為第65、第40、第39、第38、第15、第12、第68軍),各防禦正面,寬的31公裏,窄的22公裏,平均26公裏,防禦縱深長度與正面寬度差不多。在兵力配置上,通常三分之二於一線展開守備,縱深控制三分之一。由於有了坑道,火力得到增強,守備兵力可以節約一些。
雖然看起來三分之二兵力擺在前沿,大部與敵方處於接觸狀態,在戰術上是前重後輕,但戰役上仍可以說是後重前輕。以1個軍為例,通常一線展開2個師,但實際頂在前面的只有4個團,前沿陣地上只有8個營,與敵直接接觸的只有16個連。
這樣的配置,使一線各軍、師都有較強的機動作戰力量,有利於主動應付各種情況並組織反擊作戰。就誌願軍全軍來說,一線展開的師不到總數的三分之一,展開的團不到總數的五分之一,這就為在整個戰場上保持主動和優勢提供了力量基礎。
各軍、師組織實施戰術反擊,只要自己手裏掌握的機動力量就完全夠用,不需要兵團和誌司作大的部署調整。
在計劃這次戰術反擊之前,一線有3個軍正在誌司組織下進行換防:
第12、第39、第68軍將被替換下來,轉移至二線進行休整。考慮到這次戰術反擊的需要,鄧華、楊得誌決定,在部隊換防前,以這3個軍為主,各自選擇若幹目標進行一次連續反擊作戰,打完後再下去。
9月10日,誌司向中央軍委報告了這一計劃,請軍委「速示,以便各軍進行準備」。
9月12日6時,誌司向有關各軍下達作戰預令。
9月14日,鄧華、楊得誌、樸一禹、甘泗淇聯名下達舉行戰術反擊的命令。
反擊發起時間定在9月20日至10月20日之間,對每個目標的具體反擊時間由各軍自行確定,以準備好為原則,做到攻必克。
為打好這次反擊戰,誌司提出了四項要求:
一是必須準備好了再打,防止倉促發起攻擊;二是必須制訂周密的步炮協同計劃,確保統一指揮和通訊聯絡暢通;三是註意發揮配屬到各軍的坦克的機動攻擊能力,使這一新兵種在戰鬥中逐漸鍛煉成熟;四是必須預有攻擊成功後擊退敵人連續反撲與敵反復爭奪數天的準備。
值得註意的是,這個命令突出強調了反擊作戰中與敵軍展開反復爭奪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指出:我各處反擊,敵必反復爭奪,甚至舉以報復性的攻勢,這就更利於我軍大量殺傷敵人。
2、39軍搶先發起的攻擊
9月18日晚,秋季反擊作戰開始,比原計劃9月20日,提前了兩天。
當時文電,9月12日16時,即誌司下達反擊預先命令當日下午,第39軍就向誌司上報了擬對4個目標實施攻擊的計劃。 14日,誌司回復,基本同意這一計劃,同時提出「為便於準備得更充分及配合整個行動,你們的攻擊時間可推遲到九月二十日以後進行」。
不過,第39軍依然於18日舉先發起了攻擊。
據楊得誌記述,第39軍之所以提前打響,是因為作戰準備抓得早,而誌司事先也有誰準備好誰先打的約定。
反擊作戰命令下達後,誌司打電話到各兵團詢問準備情況,當得知第39軍準備工作已提前完成,便同意該軍反擊提前進行。
第39軍第一個反擊目標,是6、7月間與敵反復爭奪了4次的「老禿山」。
此時,該陣地又落到美軍手裏,美軍第2師第38團接防,駐守兵力為1個加強連。8月下旬,第39軍就將「老禿山」定為戰術反擊的首要目標,確定由第115師第345團擔任強攻。
該團受領任務後即展開淮備,除思想動員外,還組織了現地勘察、沙盤作業和實兵演習,並趁夜暗派出3個排,在敵陣地前沿山腰下構築了37個囤兵洞,作為沖擊出發陣地。 18日18時,攻擊部隊在35門山、野、榴炮,16門迫擊炮的支援下,趁守敵吃晚飯時突然發起攻擊,經20多分鐘激戰,占領了「老禿山」主峰及周周陣地,全殲守敵並在反復爭奪中殲敵一部。
爾後幾天,美軍全力反撲,第345團堅守兵力先為1個排,後為1個連,在炮兵支接下頑強抗擊。 美軍攻上來,又被趕下去,只得出動大批飛機,集中大量炮火,對山頭進行「地毯式」的轟炸和炮擊,將地面工事全部摧毀。
第39軍鑒於山頭上已無陣地可依托,無法長期據守,便決定停止對這個點的爭奪,於22日淩晨主動將守衛部隊撤下「老禿山」。
對「老禿山」發起攻擊2小時後,第39軍第116師第348團對高陽岱西山(即194高地,美軍稱作「克利山」)發起攻擊,只用20分鐘便全殲守敵美軍1個連,斃敵131人,俘敵18人。
爾後幾天,該團連續擊退美軍在空、炮、坦火力支援下的14次進攻,又殲敵613人,還俘虜2人,擊毀坦克5輛,最終鞏固了對這個高地的控制。
反擊開始前,誌司就明確指出攻下陣地後要將作戰重心放在打敵反撲上,盡量抓住這一能予敵以重大殺傷的戰機。
鄧華說:
敵人反撲,我靜敵動;我疏散防守,敵集中進攻;我尚有殘破工事可資利用,敵則完全暴露;敵有炮火製壓,我有炮火攔阻,且敵開始反撲時是搞不清我們的布置的,所以完全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在運動中予敵以大量殺傷。
為此,在部署攻擊時就要預備打敵反撲的兵力、火力,攻占敵陣地後立即搶修工事,組織抗擊,爾後根據有利則守、不利則棄的原則,能守便從各方面繼續加強兵力和事,求得更多地殺傷敵人,實在不利便主動放棄,而後再攻。只有在敵情、地形於我十分不利而又無工事可利用的情況下,才能攻殲後立即放棄。總之,一定要敵人付出重大代價才行。
39軍對「老禿山」、高陽岱西山的攻擊及其後的處置,就體現了這一作戰原則。
9月20日,誌司將該軍這兩個點的戰鬥情況通報各兵團、各軍和人民軍前指,稱贊這兩仗「打得很好」。
3、第一步反擊計劃的完成
第39軍發起攻擊後,其他各軍相繼跟上,在180公裏的正面,對20個目標先後展開攻擊,形成遍地開花之勢。 其中,第38軍部隊攻擊美軍防守的石硯洞北山(即「豬排山」),第12軍部隊攻擊韓軍防守的座首山南無名高地(即「京畿」)和官岱裏西無名高地,第8軍部隊攻擊韓軍防守的572.4高地和「方形山」等目標,均取得較好戰績。
多數戰鬥30分鐘左右就攻占了敵陣地,全殲或大部殲滅守敵,達成了速戰速決。以上戰鬥均得到誌司的通報表揚。
由於這一階段攻擊是統一要求下的不等齊動作,各兵團、各軍對本部隊行動的掌控有相當的自主權和較大的機動空間。如第20兵團所屬第12軍、第68軍部隊的反擊,比最先打響的第39軍整整晚了10天,仍取得良好戰果。
第12軍和第68軍的反擊計劃是9月21日晚經第20兵團報送誌司的。23日,誌司復電同意。
9月26日,在對572.4高地和「方形山」發起攻擊之前,誌司又致電第39軍,介紹其他各部最近反擊的經驗,指示該軍:
一要充分了解敵情、地形;二要組織好炮火,以達到破壞目標70%以上,基本上將對攻擊部隊危害最大之敵炮製壓住;三要盡量縮短沖鋒距離,最好在200米內,事先挖好囤兵洞,使攻擊部隊能在火力延伸的瞬間迅速占領陣地;四要與左右鄰攻擊時間盡量取得一致,以分散敵人火力;五要準備2~3次連續反擊消滅敵人,以4個營打敵1個營,每次以2個營兵力,第一次攻下敵陣地後以少數兵力據守,爭取運動中大量殺傷敵人,如敵反撲兵力甚大,消耗敵人到一定程度後可主動放棄,待敵重占立足未穩時再舉行第二次反擊。
572.4高地守敵為韓軍4個連,是這次戰術反擊目標中敵防守兵力最多的一個陣地。在誌司指導下,第20兵團和第68軍為這次反擊作了認真準備,不惜將攻擊發起時間一推再推。
戰後,第20兵團代司令員鄭維山對楊得誌說:
延遲10天讓我們贏得了三個優勢,一是物資及部署上得到了更充分的準備;二是部隊的勁兒憋得更足;三是麻痹了敵人。其他陣地打起來後,我們當面的敵人開始時也緊張一陣子,後來看我們沒有動靜,就有些松了;他松,我們就給他來個迅雷不及掩耳,五個陣地同時開火,迫使他黃牛喝水各顧各了。這樣打得穩,也打得狠,戰果也就大了一點。
從9月18日至10月2日,各軍第一步反擊計劃全部完成。18天內,對「聯合國軍」18個陣地進行了19次攻擊,共殲滅美軍1個連又9個排;殲滅韓軍1個營全部、1個營大部,外加3個整連、2個連大部、17個排。
取得殲滅美軍1個連戰果的戰鬥是「老禿山」,取得殲滅敵1個營戰果的戰鬥是572.4高地。敵我雙方總的傷亡對比,按誌願軍的統計為4:1。
4、白馬山、箭頭山戰鬥失利
10月2日,鄧華、楊得誌等致電一線各兵團、各軍和人民軍前指,決定按原定計劃開展第二步反擊。
第二步反擊與第一步不同,各部不再依各自準備情況分別發起攻擊,而是按統一規定的時間一起行動,即使有的部隊沒有準備好,也要以佯攻動作相配合,目的是造成敵兵力火力分散,以形成更大的打擊力度。
第二步反擊發起前,各部根據戰場實際情況和第一反擊作戰經驗,對擬攻擊的目標重新進行了評估,並作了一些調整。
如第20兵團原計劃重點反擊北漢江以東的883.7高地。該高地及其以東的949.2高地,一左一右,像豬嘴一樣伸進第68軍右翼防線,居高臨下,威脅頗大。
鄭維山到第20兵團任職後不久,就親自到這個方向看了地形,初步形成相機奪下這個高地的腹案。
第68軍計劃第二步反擊,將883.7高地定為攻擊目標,計劃報到誌司,鄧華、楊得誌回電:同意你第二步反擊部署。
從10月6日開始,誌願軍一線7個軍開始第二步反擊。投入的兵力,按建制單位計算共有1個團另13個連又23個排、35個班,各型火炮760門。反擊目標23個。攻勢在整個戰線同時展開,加之炮火猛烈,場面相當壯觀。
楊得誌後來可憶,這是「國內作戰幾十年很少見到的」,使人感到整個陣地好像都在腳底下顫動。
該階段反擊,規模最大、爭奪最為激烈的,是第38軍攻擊394.8高地(即「白馬山」)和281.2高地(「箭頭山」)的戰鬥,而在5月,38軍軍長梁興初因病回國治療,隨後不久政委劉西元也調回國,38軍由副軍長江擁輝代理軍長之職。
這兩個高地都在韓軍第9師控制下,394.8高地防守兵力2個營,281.2高地防守兵力2個連。第38軍發起攻擊之前三天,該部一個名叫谷中蛟的文化教員陣前叛逃,美軍從他的口中得知誌願軍將對這兩個高地發動攻擊,便給韓軍第9師加強了4個炮兵營和1個坦克連,並專門指定了支援作戰的航空兵,包括可用於夜間照明的飛機。 韓軍第9師建制內還有3個榴彈炮營和1個重迫擊炮連、1個坦克連,加上以上加強的炮兵、坦克和航空兵,火力足夠強大。
第38軍對這兩個點的攻擊都沒有打好。
對394.8高地的攻擊由第114師擔任。 該師先是投入6個連又2個排,攻擊發起後又增加了3個營又2個連,連攻兩天才占領主峰。爾後,為抗敵反撲,軍將二梯隊全部投入,兵力共達5個多團。由於敵火力猛烈,繼續爭奪不利,於10月15日撤出戰鬥。
此戰,誌願軍統計的戰果是斃傷俘敵8000余人,美國戰史稱韓軍損失3500余人,南韓戰史自稱其傷亡、失蹤3422人。第38軍自身損失相當大,共傷亡5372人,其中,亡1748人,傷3062人,其他562人。
加上281.2高地的傷亡數,第38軍此次反擊作戰共傷亡6871人,其中,亡2802人,傷4069人,占誌願軍和人民軍整個秋季反擊作戰傷亡總數的64%。
時任總參作戰部部長張震到北韓調研時專門對白馬山之戰作了調研,他在給彭德懷、聶榮臻並報毛澤東的報告中指出:
第38軍白馬山戰鬥,6個團因傷亡失去戰力,只有停止反擊,暴露了一線作戰部隊兵補充不及時、新兵基本訓練差的問題,戰鬥中竟有「個別新戰士還不會打衝鋒槍,臨時學習」。
白馬山、箭頭山兩次戰鬥失利,除反擊計劃泄露外,戰前準備不充分、目標選擇不恰當、戰術運用不靈活,特別是領導上的輕敵和肓目自滿情緒,是主要原因。
5、戰後總結
戰後,第38軍向誌司作了檢討。
對於配合第38軍對394.8、281.2高地作戰的坦克第4團,誌司也提出嚴厲批評,指出該團「任務大部未完成」,表現為:
「自動炮五輛對敵觀音洞等遠戰炮群未能壓制住」;「配合出擊擔任側擊方席洞、門馬山之六輛坦克,三輛陷於途中,三輛因道路偵察不切未透過」;「副團長戰鬥中強調困難,要求步兵保證路要五米寬,不能有一個地雷,並保證車的安全,表現戰鬥不積極,配合攻擊281.2高地途中亦陷車五次」。
誌司電稱:
「此次戰術反擊,為四團入朝以來之較大戰鬥,戰前有充分準備時間,消耗炮彈1300余發,但戰鬥效果如此拙劣,必須嚴格查清責任,努力糾正。」
除第38軍對上述兩個高地攻擊失利外,第二步反擊所選定的23個目標,其余21個均攻擊得手,其中16處全殲守敵,3處大部殲滅守敵,另2處守敵自行撤逃。
據誌願軍方面統計,在整個秋季戰術反擊作戰期間,誌願軍和人民軍先後對「聯合國軍」防線內的60個目標進行了77次反擊(人民軍對3個目標攻擊3次)。 反擊目標中,除個別目標是營的陣地外,大部份是連、排一級的陣地。
在反擊中,共打退敵排以上兵力反撲480余次,經過與敵反復爭奪,鞏固地占領了17個陣地。共計斃傷俘敵27000余人,誌願軍自身付出傷亡10700人的代價。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關於歷史領域的話題或觀點可以【關註】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第一時間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