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嵚:甲午戰敗,慈禧的「禍」可不只是「挪用北洋水師軍費」——甲午戰爭辟謠系列(二)

2024-08-01歷史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張嵚】
1898年8月6日,即甲午戰爭落幕三年多以後,剛剛遭受戊戌變法失敗的康有為,在給朋友的信中憤然寫下一段話:「(慈禧)向來阻撓新政,及鐵路三千萬,海軍三千萬,皆提為修頤和園」。
照康有為的意思,窮奢極欲的慈禧太後,為了住上舒服的頤和園,不顧吃相難看,連修鐵路和組建海軍的費用都大肆搜刮。要知道,清末日本的「吉野號」戰艦,售價也就兩百萬兩白銀,慈禧一下子就「提走」了十多艘「吉野號」。「敗家」手筆之大,令人瞠目。
而康有為的好徒弟梁啟超,在1898年開始動筆寫【戊戌政變記】時,對康有為爆出的這段猛料,他又做了詳細說明,說在光緒十年的中法戰爭裏,由於大清「見侮於法蘭西」,於是君臣上下一咬牙,撥了三千萬兩白銀買軍艦,誰知剛買了幾艘,剩下的錢全被慈禧挪走修頤和園了。這師徒倆的一唱一和,從此在近代輿論場投下一顆重磅炸彈,炸出一個今天依舊熱門的話題:甲午之敗,敗於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
由於在「敗家」這事兒上,慈禧一直很有知名度。以【庚子辛醜隨鑒記實】,庚子年間慈禧逃到陜西,一年時間在當地花掉190萬兩白銀。她自己還覺得「向在京師,膳費數倍於此,今可謂省矣」。不要臉到這個地步,很多後人也就寧可信其有。還有一些歷史迷憧憬說,如果沒有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清王朝必能組建一支超豪華艦隊,豈不碾壓日本?
這樣的憧憬可信不?那就得先看看,慈禧真的「挪用北洋水師經費」了?
圖為1906年左右的頤和園景色民國圖片資源庫
慈禧不冤
在所有「慈禧挪用北洋水師經費」的傳言裏,都指責慈禧將這筆錢挪用去修頤和園。慈禧究竟冤不冤?就要先看看,北洋水師的經費是從哪裏來的。
北洋水師的經費來源,在光緒十二年,由海軍衙門負責。光緒十三年起,日常開支來自「海防常年經費」,而北洋鐵甲艦、巡洋艦的經費,依然還是海軍衙門支付。這海軍衙門,則是和慈禧心心念的頤和園分外有緣。
雖然「頤和園」這個名字,是在光緒十四年二月初一定下來的。但早在距此兩年前,即海軍衙門成立早期,這個堪稱「燒錢無底洞」的工程就早已巧立名目開工了,清史學者鄒兆琦將海軍衙門比作頤和園的「銀庫」,其大筆經費,常年累月往裏扔。
其實,對於海軍衙門來說,其職能也不止是管理北洋水師,甚至不止是海防建設。諸如「東北練兵」「修建鐵路」都在其職權範圍。當然,其最重要的工作,是修建三海、頤和園工程。特別是在光緒十二年八月,海軍衙門正是以「奏請恢復昆明湖水操」的名義,推進了耗資巨大的頤和園工程。現代很多人說到「慈禧挪用北洋水師經費」,其實是把「海軍衙門」與「北洋水師」混淆了。
那麽,這頤和園工程,到底有沒有動到北洋水師的軍費呢?比較有名的就是一筆,即「萬壽山集款」事件。光緒十四年冬天,由於頤和園工程款出現困難。主管海軍衙門的醇親王奕譞,授意李鴻章張之洞等人,以辦海軍的名義向各省籌款,一共籌集了二百六十萬兩白銀,號稱「海軍巨款」。
這筆錢此後被存入匯豐、怡和、德華等銀行「生息」,所得的利息總共有四十多萬兩,也全數撥給了頤和園工程。至於二百六十萬兩白銀的本金?一直到甲午戰爭爆發時,還大多「躺」在銀行裏。今天很多人津津樂道的「慈禧挪用北洋水師軍費」,說的就是這筆錢。
外國銀行一度掌握中國大量政府存款資料圖
除了利息外,還有諸如以其他名目挪用的「海防專款」,北洋水師被直接挪用到頤和園工程的錢款,總數約在六十萬兩白銀左右。這些錢對北洋水師意味著什麽?從成軍到甲午戰爭爆發,北洋水師消耗了約兩千三百萬兩白銀的軍費。而在甲午爆發前的五年裏,北洋水師每年能獲得一百三十七萬兩白銀的撥款,比北洋水師建軍早期還要高。這筆被挪用的錢,對於北洋水師來說,並未傷筋動骨。
而以海軍史作者何昊寧的估算,甲午戰爭爆發前,作為對手的日本聯合艦隊,每年獲得的軍費在八百萬兩以上,是北洋水師軍費的近六倍。這巨大的差距,也不是六十多萬兩白銀能彌補的。以這個意義說,慈禧太後真的冤嗎?
其實,單在「修頤和園」這事兒上,慈禧太後的錯誤,遠遠比「挪用北洋水師軍費」嚴重得多。
有權任性的老太後
一些給慈禧太後洗白的人,常拿「海軍巨款」說事兒。他們認為慈禧並沒有動這筆本金,且在戰爭爆發後,其中一些錢還被清政府提取出來,用來應付戰事。但是,正是因為「生息」的需要。在甲午海戰前的關鍵幾年,當北洋水師在維修、彈藥等日常維護方面急需用錢時,這筆錢長期成了「死錢」,對於北洋水師的傷害,無疑非常巨大。
更重要的,則是對清王朝國計民生的破壞。
雖然慈禧直接挪用的北洋水師軍費並不多,但主管北洋水師的海軍衙門,正如學者鄒兆琦形容,就是修建頤和園的「銀庫」,幾乎絕大多數金錢窟窿,都是海軍衙門設法填補。於是,海軍衙門自然竭盡所能,從自己各個「業務範疇」處拼命刮錢。
比如光緒十七年,奕劻的奏折就告訴我們,自從頤和園開工起,海軍衙門每年都要從軍費利劃出三十萬兩白銀「撥給工程處套用」。只這一筆,對於晚清的海防來說,就好似挖肉。
至於海軍衙門負責的鐵路業務,也成了頤和園工程的「提款機」,光緒十七年年起開始修建的關東鐵路,光緒十九年時就已修到了山海關。但因為頤和園工程差錢,只能被迫停工,每年二百多萬兩白銀的鐵路經費,也就扔進了頤和園。
此外還有赫赫有名的「海防捐」和「海防新捐」,同樣是以辦海軍的名義募集的錢財,其數額堪稱驚人。光緒二十年,官員文廷式的奏折裏就認為,單是光緒十五年開始的海防新捐,五年裏就聚斂了八百萬兩白銀。當然,奕劻的奏折裏也說,這些錢有一部份也用於海軍。
可就是在甲午海戰爆發的前夜,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提出,需要十五萬兩白銀為艦船更換鍋爐,但這個簡單要求,都無法從海防新捐裏要到撥款。清代李希聖【庚子國變記】裏認為,「海防捐」與「海防新捐」籌措的錢,「實盡入頤和園」,學者鄒兆琦則認為,這兩項的錢,劃撥入頤和園的,至少有三百五十萬。
而只要了解「捐」的真實含義,我們就更能明白,這樣的操作,帶來的絕不只是金錢的消耗與國防的廢弛,對於晚清早已爛透的吏治生態來說,更堪稱雪上加霜。其對整個官僚機制的破壞力,更非金錢可以彌補。
另外還有以辦海軍的名義, 從外國銀行辦理的借款。李鴻章僅從德國華泰銀行,就借出了五百萬馬克。這筆錢怎麽還?本金由福建海關負擔,利息則由多個海關「分攤報效」,說到底,還是老百姓買單。
北洋水師軍艦中彈起火影視劇照
就連擔負著北洋海軍軍火供應的天津制造局,也沒逃了這個「坑」。頤和園的電燈機器,幾乎全由天津制造局報銷。此外還要無償提供電燈、輪船、小鐵路,總價在四十萬兩以上。於是甲午戰爭前,史冊裏留下了奇特的一幕:即將迎接血戰的北洋艦隊,所用彈藥極度老舊,先進的開花彈稀缺。而對此無能為力的天津制造局,卻在為頤和園提供著各種現代化生活設施,全是同時期世界最先進……
僅僅看這些「經費來源」,百年後的我們看到的,何止是金錢與資源的消耗?看到的更是一個大戰前夜,亂象叢生的晚清王朝:日常建設經費被占用,鐵路被迫停工,捐稅橫行,宵小之徒只憑一紙海防捐,就堂而皇之攤上官府,朝廷壓力劇增,軍備日益廢弛。那讓慈禧太後心心念的頤和園,熱火朝天的場面,卻分明更像一只吞金獸,榨幹晚清軍民的血肉……
如果僅僅以「挪用北洋水師軍費」來吐槽慈禧太後,恰恰是忽略了這位老太後的有權任性。
讓人無語的尾聲
其實,在「慈禧太後挪用北洋水師」的爭論裏,有一則真實故事,更讓我們一聲嘆息。
光緒二十一年(1895),北洋水師在甲午戰爭中全軍覆沒,為頤和園專業填坑二十年的海軍衙門也被裁撤。晚清王朝更因【馬關條約】背負了巨額的債務。但這讓慈禧享受晚年生活的頤和園,依然在「吞金」。清王朝每年的「洋藥(鴉片)厘金」也全數歸了工程處,繼續往這個無底洞裏扔。而後歷經庚子國難,百廢待興,每年維修頤和園的十五萬兩銀子,卻是一分不能少,直到宣統元年,才減為五萬兩白銀。這之後僅僅兩年,就是武昌起義的一聲炮響。
今天依然華麗的頤和園,就是晚清那段灰色歷史,最為醒目的註腳。
參考資料:
何昊宇【世界海權博弈史】
鄒兆琦【慈禧挪用海軍軍費造頤和園史實考證】
戚其章【頤和園工程與北洋海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