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歷史上大周才建立兩年,為何周武王姬發就憂郁而終?

2024-04-10歷史

周文王的兒子伯邑考在殷商作人質,紂王殺了他,將他烹飪成肉羹,賜給周文王,說:「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的肉吧?」沒想到周文王端起來就吃。

姬昌本是商朝的重臣,可是因為得罪了紂王,被囚禁了七年。

他的長子伯邑考為了救父親,帶著珠寶去商朝送給紂王,並甘願作人質,以換取父親的自由。

可是紂王生性多疑,不僅沒有放了姬昌,反而扣下了伯邑考,讓他給自己做車夫。

聽人說,姬昌是個聖人,威望極高。紂王心中忌憚,命人殺掉伯邑考,將他做成肉羹端給姬昌。

姬昌知道肉羹是兒子的肉做成的,卻還是忍著心痛吃了起來。

紂王哈哈大笑,連說:「連自己兒子的肉都吃,算什麽聖人?不足為懼!」

紂王認為自己看到了姬昌的愚忠和怯懦,卻沒有想到一個能吞下自己親生骨肉的男人,是多麽的堅忍!

最終紂王釋放了姬昌,放虎歸山,終成後患。

姬昌一方面致力於提高本族實力,另一方面進行武力擴張,對外征伐,以固後方。

姬昌死後,因為長子伯邑考已經作古,次子姬發即位,也就是 周武王

在姬昌的努力下,姬發即位的時候,國力已經非常強大,世人都說 「天下三分,其二歸周」

姬發對內繼續任用姜太公為軍師,重用賢良。對外聯合了很多諸侯國,爭取更多的力量。

不過姬發是個謹慎的人,他雖然確定了滅商的目標,卻並不冒進,而是耐心地等待著時機。

姬發即位後的第二年,以祭奠周文王為由,率領大軍向商朝國都朝歌進發。

大軍一路前進的過程中,不斷有諸侯趕來投奔,一致要討伐紂王。

姬發心下大喜,此情此景表明商紂王已經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自己的舉動是得人心的。

軍隊抵達孟津時,雖然諸侯們紛紛鼓動姬發繼續前行,姬發卻意外地下令全軍返回。

原來姜子牙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應該再耐心靜待時機,不可操之過急。

於是,姬發就帶兵班師回朝,將這次半途而廢的行動作為一次攻伐紂王的演習。

當姜子牙聽說比幹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微子隱居,認為商朝已經眾叛親離,能人異士不再為紂王效力,發兵討伐的時機到了。

於是,姬發拜姜子牙為帥,發動討伐商王朝的戰爭。在他的號令下,各地諸侯紛紛前來歸附,群情激憤,鬥誌昂揚。

遠在朝歌的商紂王聽聞此事,竟不以為意,哈哈大笑,說到:「姬發只有5萬兵馬,與我70萬的雄兵抗衡,豈不是自尋死路?」

雙方的軍隊在距離朝歌70裏的 牧野會戰

戰爭一開始,商紂王就傻了眼。他的70萬大軍剛與對方交鋒,就紛紛繳械投降,瞬間就土崩瓦解。

人心向背可見一斑。這70萬大軍中,奴隸和俘虜占了絕大部份,平時受到虐待,怎麽還願意為紂王賣命?趁這個機會,趕緊棄暗投明才是明智之舉。

就這樣,戰爭幾乎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商紂王倉皇逃跑,最後在鹿台自焚而亡。姬發看到紂王燒得焦黑的遺體後,連射三箭,並砍下紂王與妲己的腦袋,懸掛在旗桿上示眾。

商王朝就此覆滅。

隨後,姬發建立周王朝,即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為周文王。

周武王伐紂成功,了卻心頭大患,天下稱頌,萬民敬仰。按理說應該是意氣風發,大戰雄圖的時候。

可是,他卻偏偏憂思過度,一病不起。周朝建立兩年後,周武王告別了人世間。

在周文王的基礎上,周武王為了討伐商紂王,整整準備了四年。

在這四年中,可以說周武王是在擔驚受怕和多慮多思中度過的。

最初,周朝的實力與商朝的實力還是有差距的,周武王既要想辦法提升國力,增強經濟,又要聯合其他諸侯,招兵買馬,壯大實力,還要提防商紂王察覺到他的意圖,對他進行鎮壓。

雖然周武王手下有諸如姜子牙、太公望、周公旦這樣能幹的重臣,但是在這樣決定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周武王一刻也不能掉以輕心。

因為操勞過度,周武王一直處於亞健康狀態。

武王伐紂取得巨大勝利後,緊繃的神經突然放松,本來強撐著的身體一下子垮下來,也是不足為奇之事。

此時周武王最應該做的就是靜下心來,調養身體。

可是,雖然周武王得了天下,也有不少諸侯公開表示擁護他,局勢卻比表面上看起來復雜得多。周武王不僅沒有好好休息,反而更加殫精竭慮。

那麽,周武王到底是在憂慮什麽呢?

周武王在孟津進行演習時,前來投奔的諸侯達到了八百多個。而後正式討伐紂王時,參與的諸侯至少上千個。

千萬別以為這些諸侯都是一心歸順周朝的,其實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盤。

有的人是因為傾慕周文王和周武王的聖人之名,有的人是憎恨紂王的所作所為,還有的人想在朝代更替中撈到一些好處……

到底哪些諸侯國是真心臣服,哪些諸侯國望風而動,哪些諸侯國懷有異心,周武王心列根本沒底。

殷商時期,周武王不過是商朝的一個諸侯王,管理的區域有限。

討伐紂王後,周武王以「小邦」之君的身份面對著如此大的區域和幾十個諸侯國,難免憂心忡忡。

很多邊遠地區的諸侯國,平時就了解甚少,如果他們有什麽異動,鞭長莫及,實乃大患。

既然自己能夠興兵討伐商紂王,那其他諸侯國也可以興兵討伐自己。

周朝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兵力不足以應付諸侯叛亂。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周武王開始論功行賞,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制。用自己的人替代或者管理原來的那些諸侯。

他將王族、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功臣分封到各地做諸侯王,建立諸侯國。

這些諸侯國對中央形成拱衛之勢,駐守地方,可對周圍的殷商遺民進行監控和管理。並可以互相聯絡,首尾相助。

周武王先後分封了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將大周朝的力量分布到諸侯國各處。

殷商統治了500多年,勢力盤根錯節。而周朝剛剛成立,周人的實力還遠小於商朝遺民。

對這些遺民的管理也非常讓人頭疼,一招不慎可能就會引發動亂。

他曾經向姜子牙咨詢,姜子牙給出的建議是, 毫不留情,斬盡殺絕。

周武王覺得這個建議太過殘酷冷血,不利於他的仁君形象,沒有采納。

他又問大臣召公奭,召公奭說,應該有罪的殺掉,無罪的放掉。

這個建議雖然合理,卻不具備可操作性。殷商遺民人數眾多,當時各地沒有統一的法律和行為規範,定義是否有罪實在難度太大。

後來,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認為,讓殷商遺民回家過自己的日子比較好,至於他們所犯的過錯,都推到紂王身上好了。慢慢地再用仁德感化他們。

周武王采納了周公旦的建議,將 代表天下的九鼎展示給殷商遺民,還舉行了大型祭祀,讓遺民們認可天下已經易主的事實。

可是,對於商朝那些非常重要的貴族,周武王還是非常嚴厲的。

紂王死後,周武王將殷商故地交給紂王的兒子武庚統領。

他把自己最信任的三個兄弟管叔、蔡叔、霍叔調到了朝歌,並且在附近建立起來邶、墉、衛三個國家對朝歌的武庚進行監視。

一旦武庚有任何異動,三位諸侯王就可以發兵鎮壓。

周武王還著手在洛邑營建新都,由於洛邑居天下之中,將政治權力中心遷移到中原之地,與朝中其他地方聯絡方便,同時也便於控制殷商遺民分布廣泛的中原地區。

制定宗法制,貴族和諸侯的管理有據可依

周武王建立大周後,總是睡不著覺,他說:「殷商亂了60多年時間,民不聊生,如何讓他們過得更好呢?不知道上天會不會庇佑我們呢?」

在此之前,人們之間常常按照血緣關系組成氏族,氏族內部的管理是依靠血緣關系來進行的。

不同的氏族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氏族之間難以溝通和聯系。

沒有血緣關系的外人無法置喙,也很難插手。

周武王分封了許多諸侯,在周朝出現了不少貴族。如果不能將這些貴族內部、貴族之間的關系理順,就無法好好管理國家。

周武王為此制定了氏族的權利繼承制度,核心是 嫡長子繼承制 ,用於區分嫡庶、親疏關系。

貴族內部的權力繼承、財產繼承問題有了初步的解決方法。

對於土地的分配,周武王采用了井田制。

土地歸君主所有,他將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再按照級別將土地分賜給下屬。種地和收割莊稼的平民按期繳納稅賦。

君主對土地有絕對的控制權,諸侯只能夠使用土地,不能夠私自買賣土地。

為了更好地管理不同的個體,周武王制定了禮樂制度。

周禮定義了社會中每個個體的地位,國民的行為按照周禮來進行約束。

這是後代法律制度的雛形,可以解決國民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使全社會和諧共處。

周樂涉及的是宣傳部門,他們用音樂來感化和號召國民遵守周禮。

周武王所制定的 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 ,一直流傳了下來,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對於周武王來說,這些制度幾乎都是創舉,沒有前法可依。

在群臣們的輔助下,周武王需要考慮方方面面的細節和可實施性,難免會花費巨大的心血。

不過周武王在位兩年就去世了,他所制定的制度只有個雛形,沒有真正地推廣下去。

後來他的 弟弟周公旦和兒子周成王 將這套制度推行天下,為周朝的繁榮穩定奠定了紮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