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清朝黃河改道山東入海,以後還會改回江蘇嗎?

2023-12-08歷史

黃河,古稱河,與江、淮、濟並稱為四瀆,且黃河為四瀆之宗。

黃河長約5464千米,居中國第二位,僅次於長江,居世界第六。

青藏高原腹地高聳入雲的冰川腳下,水珠點點滴下,形成一曲曲涓涓溪流,慢慢匯聚成河流,出高山,入峽谷,飛流奔騰,一路咆哮,如同一條縱橫馳騁的蜿蜒巨龍,昂首高歌,奔流到海。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幹流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自治區),在山東墾利註入渤海。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哺育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子孫,為華夏文明的興盛做出了不朽的貢獻。黃河並不是一直都像母親那樣溫柔,它一旦狂暴起來,濁浪滔天,令人不寒而栗。

古代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有三大特性:善淤,善決,善徙。

黃河流域大部份地區氣候較幹燥,全年降雨量的70%集中在夏、秋兩季,容易造成山洪暴發,河水猛漲。黃河上中遊流經土壤疏松、裸露的黃土高原黃沙區,一旦出現暴雨,便形成高含沙量洪水,導致下遊河床淤積擡高,引發河道堵塞,河堤潰決。黃河含沙量高,進入華北平原之後,流速減慢,河沙沈積,當河道淤墊擡高之後,河水只能從旁外溢。華北平原地勢低平,河水一旦溢位,往往造成嚴重後果。

1959年,黃河水利委員會統計,過去的幾千年中,黃河決口泛濫總計有1500余次,較大的改道有26次,影響巨大的改道有6次,號稱「六大徙」,所涉地區主要有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五省,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黃河出三門峽之後,進入華北平原,正對以泰山為最高峰的齊魯丘陵阻擋,黃河繞道南北入海,因此黃河改道波及整個華北平原,危害巨大。

第一次大徙,公元前602年(東周定王五年),黃河下遊東遷。舊道由河南滑縣(以下均為今地名)至河北巨鹿,東北向入海。新道由滑縣決口東流,至濮陽折向東北,經冠縣、茌平北境、平原去河北省,在舊道之南入渤海。

第二次大徙,11年(王莽始建國三年),黃河又東遷。由河南濮陽經莘縣、聊城、茌平、高唐、商河、惠民、利津北去河北省入渤海。

第三次大徙,1048年(北宋慶歷八年),黃河在濮陽附近決口,由河北大名入衛河,經冠縣、高唐、平原、寧津、樂陵、無棣、陽信北去入渤海。

第四次大徙,1194年(金明昌五年,南宋紹熙五年),黃河在河南原陽決口,由封丘東經東明、菏澤,在梁山、東平一帶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經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利津北上入渤海,南派經嘉祥、魚台到江蘇經淮河入黃海。

第五次大徙,1286年(元至元二十三年),黃河在原武、陽武、開封等15處決口,主要形成3股,其中一股由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鄢陵、扶溝等地,由穎水入淮;一股由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最後均入黃海,此次黃河決堤改道稱之為第五次大徙。

第六次大徙,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決銅瓦廂,分三支穿張秋運河,經小鹽河流入大清河,自河南經東明、東阿、平陰、長清、濟南、濟陽、濱州、利津、墾利入渤海。黃河由此結束了700多年的由淮入海歷史,遷為今河道。

我們重點來了解一下1855年也就是最近的這次黃河大改道,在這次改道之前,黃河是從山東、安徽、江蘇交界地帶流過,奪淮河水道在江蘇省境內入黃海。鹹豐五年夏,黃河流域大範圍降特大暴雨,導致黃河水位短時間內暴漲,從開封蘭陽縣(今開封市蘭考縣)銅瓦廂決口北流,奪大清河後從山東利津縣入渤海。

這次黃河大改道造成嚴重的後果,山東多地受災損失慘重,洪水退去後土地沙化嚴重,很多農民因此破產,被迫走上艱辛的闖關東之路。

清朝時期平均每半年左右黃河就會發生一次決堤事件。這樣就陷入惡性迴圈,不停地補窟窿,只會使得河堤的牢固程度每況愈下,一旦遇到特大洪水,就只能聽天由命了。

黃河在1841年、1842年、1843年、1851年發生了四次大潰決,朝廷的治理工作力不從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1850年,洪秀全在廣西金田起兵。等到1855年,清朝已經是內憂外患,半個國家脫離控制,無論是太平軍還是外國軍隊,都一度逼近京師(北京),鹹豐帝哪有心情和精力去管黃河的事,何況治理黃河花費巨大。

黃河除了自然決口,也有人為決口。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抵禦金兵南下,東京守將杜充在滑州決開黃河堤防,造成黃河改道,向東南分由泗水和濟水入黃海。

1938年,為阻止日寇侵略,蔣介石下令扒開鄭州花園口黃河大堤,造成洪水以阻隔日寇。黃河又向南流,沿賈魯河、潁河、渦河入淮河。1947年,抗戰勝利後的兩年,堵復花園口後,黃河才回歸北道,自山東墾利入渤海。

河南省開封市,歷史上被黃河的淤泥黃沙掩埋過五次,但它也重建了五次,至今屹立不倒,堪稱世界最頑強的城市。戰國時期魏國都城大梁,在今開封地面下12至14米處。唐朝重鎮汴州城,在今開封地面下10至12米處。北宋的東京城,至今沒找到遺址位置。金國汴京城,在今開封地面下6米處。明朝開封城,在今開封地面下5至6米處。清朝開封城,曾被淤泥埋過一半,後來重修加高,就是今日的開封城墻。

現在大家一定有個疑問,以後黃河還會不會再改道從江蘇入海呢?近幾十年來,我們對黃土高原不斷進行生態治理,退耕還林,植被有所恢復,水土流失情況有很大改善。此外在黃河及支流上修建不少水庫,有效攔截了泥沙,同時在下遊加固河堤進行治理。但黃河的河床越來越高,很多地方都成了地上懸河(如開封懸河),而河堤總不能一直增高,很多人認為黃河決堤或改道的風險一直都在。假如某一天黃河真的又要改道,會不會還從江蘇入海呢?這個誰也不知道,只能說水往低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