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美國軍官折服!毛主席雖未出過國,卻在窯洞裏預見慕尼黑會議結局

2024-01-23歷史

美國軍官折服!毛主席雖未出過國,卻在窯洞裏預見慕尼黑會議結局

毛澤東主席不僅是中國人民傑出的領袖,而且在全球享有卓越聲望。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毛主席在領導紅軍浴血奮戰的同時,以他卓越的智慧對世界形勢進行了清晰的分析。

1938年5月,美國軍官卡爾遜克服重重困難抵達延安,震驚地發現,毛澤東雖然未曾出國,但對西方局勢的分析比他更為準確。毛澤東甚至準確地預測了英法將繼續對德國妥協的情況,與幾個月後慕尼黑會議的結果驚人地一致。

卡爾遜由此領悟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是引領中國走向勝利的堅實力量,在其余生中為西方了解中共及其武裝做出了巨大貢獻。

伊雲斯·卡爾遜於1896年誕生在美國紐約州一個普通家庭,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便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

盡管他在校期間並非優等生,但從軍後對各國國情表現出濃厚興趣。

1922年,卡爾遜對普通工人的生涯不滿,再次投身軍教。曾在尼加拉瓜服役並榮獲勛章。1927年,卡爾遜首次抵達中國,在上海執行駐軍任務,次年偶然聽聞一支名為「紅軍」的武裝隊伍與中國正規軍激戰的訊息。

1935年,卡爾遜回國後擔任了羅斯福總統的衛隊營長,並受到羅斯福的表彰和重視。1937年春,中日戰爭即將爆發,卡爾遜奉命以駐華武官的身份前往中國。

在啟程前,羅斯福總統特意單獨召見了卡爾遜,囑咐他要積極與中國人交往,深入了解中日戰爭的情況,並定期送出書面報告。1936年,卡爾遜的朋友、美國記者斯諾來到中國采訪,並成功克服困難到達延安。

斯諾成為了第一位全面了解中國共產黨、與毛主席等主要領導人有深入接觸的西方記者。

1937年8月淞滬會戰爆發後,卡爾遜趕到上海,近距離考察這場中日戰爭中的首次大規模血戰。他在公共租界的房屋內用望遠鏡觀察著裝備簡陋的中國軍隊,看著他們英勇地對抗日軍的坦克和大炮。

卡爾遜甚至和其他觀察員一樣,希望能夠加入戰鬥,與中國軍人並肩作戰。

在上海期間,他不僅采訪了眾多中國軍人,還對廣大中國平民積極支援的現象產生了濃厚興趣。透過一位中國工人的口中,他首次了解到「工合」精神,並開始思考「軍民一體」可能是一種新的戰爭模式。

有一天,卡爾遜接待了剛剛到達上海的斯諾,後者剛剛完成了【紅星照耀中國】的初稿。卡爾遜一拿到這本書就著迷,一口氣讀完後驚訝地問斯諾:

「你所描述的這支紀律嚴明、戰鬥欲望極強的軍隊,真的存在嗎?毛澤東、周恩來、朱德這些人,不會是你憑空編造的吧?」

斯諾生氣地表示,如果他真能編造出這些人,還用得著費這麽大勁跑到陜北嗎?

卡爾遜反復閱讀了幾遍,作為美國人,以及在美國海軍陸戰隊服役的經歷,他根本難以想象在世界上竟然存在著如此裝備簡陋、人數不多,卻擁有驚人戰鬥力的軍隊。

卡爾遜懷抱著強烈的去陜北的願望,然而由於當時中日戰局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因此他在1937年12月輾轉來到了山西洪洞縣,最終與八路軍總司令朱德見面。

朱德對卡爾遜的到來表現出極大的熱情,公開表示他是第一個前來了解中共軍隊的西方軍官。

在山西期間,卡爾遜與我軍的高級將領們進行了多次會晤,並且認真學習了當時八路軍在敵後進行遊擊戰的相關理論。

此外,他還親自多次觀察了八路軍戰士在敵後進行破襲作戰,因此發誓一定要向全世界展示這支軍隊的真實情況。

卡爾遜在離開山西後並沒有直接前往延安,而是先抵達了武漢。直到1938年4月,他才抵達延安並受到了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的接待。在這期間,他認真考察了中國共產黨我軍在戰場之外的風貌,徹底相信了斯諾所描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

1938年5月5日,在一個窯洞裏,卡爾遜終於見到了斯諾極為著迷的偉大領袖毛主席。他回憶道:

「我踏入屋內,眼前是一位高大的人。他那如獅子般的頭顱主宰著強健的身體,濃密而長厚的黑發自中央分開,隨意地梳向後方,一雙和藹的眼睛註視著我,具備著一名幻想家的容顏。」

「這是一位謙遜、和藹、寂寞的天才,在漆黑的夜晚,在這裏默默奮鬥,為他的人民尋求和平、公正的生活。」

卡爾遜與毛主席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深入交談,除了談及中日戰爭,還對當時全球反法西斯形勢進行了探討。

盡管日本法西斯在東方展開了全面侵略,但是在1938年初,納粹德國和意大利尚未揭下侵略者的偽裝。尤其是美國在一戰後回歸「孤立主義」,社會各界對德意日法西斯的崛起缺乏足夠的警覺。

然而,在延安的窯洞中,卡爾遜向毛主席介紹了德國自1936年重新武裝以來對周邊鄰國構成的巨大威脅。特別是在1938年3月,在奧地利內部親德勢力的支持下,德國軍隊幾乎僅用一天時間吞並了這曾經的中歐強國。

隨後,德國政府在國內外煽動輿論,認為擁有大量德裔居民的蘇台德地區也應該「回歸」德國。

卡爾遜認為一旦德國對捷克斯洛伐克采取武力行動,英國必定會對其宣戰。

然而,毛主席對卡爾遜的觀點提出了反對意見,並提供了自己的看法:英國不會為了捷克斯洛伐克而參戰,只有德國繼續向西南進軍,英國才有可能卷入戰爭。

毛主席認為,目前的英國政府正推行「綏靖政策」,而法國在修建了馬其諾防線後,實際上已經預設了德國在其他方向的擴張。因此,盡管英法兩國在外交上表現得好像支持捷克斯洛伐克,但一旦德國真正表示出動武的決心,這兩個國家必然會為了自身安危而犧牲捷克斯洛伐克。

卡爾遜對毛主席對世界局勢的預測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他知道毛主席從未親自出國過歐美。

然而,僅僅幾個月後慕尼黑會議的召開,讓卡爾遜對毛主席卓越的智慧深感欽佩。

1938年5月,德國頻繁對捷克斯洛伐克發出戰爭威脅,要求解決所謂的蘇台德問題。盡管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堅決回擊,但希特勒的威脅仍然嚇壞了英國首相張伯倫和法國總理達拉第。

於是,1939年9月,張伯倫、達拉第和意大利法西斯領袖墨索裏尼共同在慕尼黑與希特勒進行了會談。

與毛主席之前的判斷一致,英法兩國既無力阻止德國的擴張,也並不認為捷克斯洛伐克等中歐小國是其重要盟友。

更為荒謬的是,盡管德國納粹已經展現了如驅逐猶太人等反民主行為,英法兩國仍然將蘇聯視為最大的威脅。只要滿足希特勒在中歐方向的擴張,使德國和蘇聯兩敗俱傷,英法就可以在兩者爭鬥時漁翁得利。

1938年9月29日,沒有蘇聯和美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被迫在門外等待訊息。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四國政府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將蘇台德地區劃歸給德國,顛倒黑白。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和軍隊無條件接受了這一切,而張伯倫乘飛機返回倫敦時卻毫不知恥地聲稱他「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

結果,1939年3月,德軍大舉入侵並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捷克軍隊40個師的裝備以及全歐洲最大的斯柯達兵工廠落入德國之手。這些現成的武器和新生產的彈藥成為了1940年德軍橫掃法國和空襲英國的幫兇。

毛主席雖未出過國,卻展現出卓越的智慧。在紅軍艱難處境的同時,他對國際局勢有著寬廣的眼界。有人或許會質疑毛主席未曾出國,然而在當時,中國整體落後閉塞,延安更是長期被敵人封鎖。那麽毛主席是如何獲取關於歐洲局勢的資訊,並判斷英法會對德國采取「綏靖」政策呢?

毛主席的卓越學習和思考能力源自他小時候在韶山沖接受的傳統私塾教育。1910年,在堂兄文運昌的幫助下,他進入了東山新式學堂,意識到外面的世界要比他所在的小地方復雜得多。1912年,毛主席在湖南新軍當兵,隨後進入湖南第一師範。除了正規學校教育,他還在社會中不斷學習,培養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在1918年至1921年,毛主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並主持了湖南學生前往法國「勤工儉學」工作的一段時間。盡管在1920年代,毛主席有機會出國,但他堅信解決中國問題需要深耕國內。

盡管在學歷和海外經歷方面,毛主席在中共早期領導人中顯得較為低調,但他深耕中國社會,成功將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透過在社會這所大學中的學習,他靈活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具備了準確判斷國內外復雜問題的能力。

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紅軍和蘇維埃政府創辦了各級學校,為廣大紅軍戰士和民眾提供從基礎識字到國際戰略的各種教育。建立學校意味著需要知識分子進行講課,並打破國民政府的封鎖以了解外界發生的各種事情。

作為共產國際的分支,中國共產黨透過電台接收指示的同時,也獲取了一些來自歐美的重要資訊。盡管當時紅軍被困在窮山溝,但廣大官兵透過學習能夠充分了解外部世界。1937年6月,美國記者夏里遜·福爾曼在延安采訪時驚訝地發現紅軍在圖書館兼教室「列寧室」裏,展示著航母、戰列艦、列車炮、潛艇的照片和準確的結構剖面圖,還有對空襲、毒氣的詳細應對方案。這種眼界足以讓那些只知道攫取民脂民膏的黨國「精英」汗顏,也能解釋毛主席對二戰歐洲局勢的準確預測並非神奇。

卡爾遜回國後全力宣傳中共抗日,效仿我軍戰法卻未能成功。盡管他在延安停留的時間僅有十天左右,並沒有改變對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堅守,但他接受了毛主席關於世界局勢的一些看法,並更深刻地感受到美國應該全力支持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

隨後,卡爾遜在各種媒體上公開演講並出版了【中國的雙星】,希望喚起西方國家對中國共產黨領導抗日武裝的支持和援助。然而,他的「通共」言論引起了美國保守勢力的不滿,特別是卡爾遜認為日本最終會威脅美國,與當時美國政界對世界局勢的判斷不符,使他受到限制。

1938年9月,面對來自上級的壓力,卡爾遜憤然離職並表示沒有人能夠阻止他說真話。然而,在1941年5月,卡爾遜再次入伍來到菲律賓,但是他的遊擊戰理論未引起美軍司令麥克阿瑟的興趣,導致他離開。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橫掃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美國的正規武裝力量損失殆盡。在這時,羅斯福總統和其他人回想起曾與中共軍隊打過交道的卡爾遜,於1942年2月5日授權他組建美國一支特種部隊。盡管該部隊使用了美國先進的裝備,卡爾遜卻運用從八路軍那裏學到的方法進行訓練和組織,甚至以「工合」作為戰鬥口號。

1947年5月,突擊隊參謀主任占士·羅斯福的協助下,卡爾遜率領突擊隊於8月16日對日軍占領的馬金島發動了突然襲擊,並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盡管卡爾遜在多個島嶼戰場驗證了敵後遊擊戰的威力,但他效仿中共武裝的作法並未得到美國高層的最終認可。1943年4月,卡爾遜被迫離開前線,不幸於1947年5月因舊傷復發而逝世。

在臨終之際,卡爾遜對在延安結識的老朋友念念不忘,甚至斷言中國共產黨只需要18個月就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卡爾遜逝世後,解放軍總司令朱德也深感悲痛,親自向其家屬發去最誠摯的唁電。盡管卡爾遜未能目睹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實作民族獨立、當家作主的那一天,但他為促進中美人民的交流和宣傳中國人民抗日的貢獻將永遠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