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邦為何不考慮戚姬劉如意母子的安全,在臨死前處死皇後呂雉?

2024-04-28歷史

這是個政治問題,就得從政治角度來解讀。

首先,這涉及到劉邦晚年想更換太子,卻沒有成功的問題。

【史記 呂太後本紀】:及高祖為漢王,得定陶戚姬,愛幸,生趙隱王如意。孝惠為人仁弱,高祖以為不類我,常欲廢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類我。戚姬幸,常從上之關東,日夜啼泣,欲立其子代太子。呂後年長,常留守,希見上,益疏。如意立為趙王後,幾代太子者數矣,賴大臣爭之,及留侯策,太子得毋廢。

呂雉是劉邦的正妻,她生的兒子劉盈就是劉邦的嫡子。

劉邦當上漢王後,得到定陶人戚姬,很寵愛她,生下兒子趙王劉如意。

劉邦嫡子劉盈為人仁弱,劉邦認為這不像他,常常想廢除劉盈的太子之位,改立戚姬生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劉邦常常說劉如意這個孩子像他。

戚姬因為得到劉邦寵幸,時時伴隨在劉邦身邊,為了能讓劉如意成為太子,戚姬日日夜夜在劉邦面前哭泣,想讓劉邦立其子劉如意為太子。

戚姬

呂雉因為年齡大了,沒有跟隨劉邦一起,而是留守後方,經常跟劉邦據理力爭,滿朝大臣也不支持劉邦,呂雉又找張良獻策,張良建立她把商山四皓請出來輔佐太子。

【史記 留侯世家】: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餘,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曰東園公,角裏先生,綺裏季,夏黃公。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遊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四人為壽已畢,趨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成,難動矣。呂後真而主矣。」

劉邦非常吃驚,之前劉邦就請過商山四皓出山,但這四人不願意,沒想到四人居然出山輔佐太子。

商山四皓對劉邦說:陛下輕慢士人,喜歡罵人,我們講求義理,不願受辱,所以惶恐地逃躲。我們私下聞知太子為人仁義孝順,謙恭有禮,喜愛士人,天下人沒有誰不伸長脖子想為太子拼死效力的。因此我們就來了。

之後,劉邦對戚姬說:我想更換太子,他們四個人輔佐他,太子的羽翼已經形成,難以更動了。呂後真是你的主人了。

自此,劉邦不再提更換太子的事。

劉邦

劉邦無法更換太子最主要的原因是反對勢力強大。

一是以皇後呂雉為首的外戚勢力。

二是以滿朝文武為首的功臣勢力。

呂雉不僅僅是劉邦的正妻,而且是劉邦創業的合夥人,劉邦亡命芒碭山時,呂雉在家照顧2個孩子,還要時不時專門給劉邦送點補給和食物。

【史記 惠景間侯者年表】:呂後兄悼武王身佐高祖定天下、呂氏佐高祖治天下,天下大安,封武王少子產為洨侯。

劉邦起兵反秦後,呂雉的兩個哥哥呂澤和呂釋之及整個家族都在出錢出力幫助劉邦打仗,馮無擇、郭蒙、丁復、蟲達、郭亭等西漢開國功臣都曾是呂澤的部將。

彭城之戰時,劉邦大敗,逃到下邑投靠的就是呂澤,劉邦立劉盈為太子也是在此時。

所以史記說呂澤、呂釋之輔佐劉邦定天下,有大功。

呂澤、呂釋之既有劉邦的外戚,又是西漢開國功臣,在軍隊之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他們必然是擁護呂雉和劉盈的,反對劉邦更立太子的企圖。

外戚之中還有樊噲,他是呂雉是妹夫,樊噲與劉邦是連襟,劉邦臨死前為什麽要下命令殺樊噲?

呂雉

因為有人跟劉邦說,樊噲會在劉邦去世後殺戚姬和劉如意,所以劉邦才動了殺心,但可惜沒殺成樊噲,劉邦就去世了。

外戚勢力以呂雉為首,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反對劉邦換太子,這是劉邦不能更換太子的主要原因。

除了外戚之外,還有滿朝文武幾乎都反對。

【史記 張丞相列傳】:及帝欲廢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為太子,大臣固爭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 【史記 留侯世家】: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大臣多諫爭,未能得堅決者也。

為什麽大臣要強烈反對?

一是因為嫡長子繼承制。劉邦廢劉盈立劉如意為太子,就是廢長立幼,這是取亂之道,歷史一再證明,廢長立幼會帶來動亂。

比如周幽王,廢除了王後申後和太子姬宜臼,改立寵妃褒姒為王後,褒姒所生之子姬伯服為太子,結果申後的父親申侯聯合西戎發兵攻打並殺死周幽王,導致西周滅亡,繼位的原太子姬宜臼有弒父嫌疑,並因此遷都洛陽,是為東周,周朝從此一蹶不振。

二是呂雉勢力強大,大臣們都明白,如果劉邦強行立劉如意為太子,呂雉一定會發動宮廷政變,就像西周末年一樣,還是會帶來動亂。

劉邦一家人

這種動亂輕則只是內部廝殺,重則國家分裂,導致漢朝滅亡也有可能,功臣們好不容易輔佐劉邦奪取天下,都分封有土和和食邑,可以享受一下,可不想再起戰爭。

最終劉邦無法更換太子。

既然無法更換太子,那劉邦為什麽想辦法保證戚姬與劉如意的人身安全呢?

事實上劉邦在也很難,他並沒有更好的辦法。

【史記 張丞相列傳】:高祖獨心不樂,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趙堯進請問曰:「陛下所為不樂,非為趙王年少而戚夫人與呂後有卻邪?備萬歲之後而趙王不能自全乎?」

有一段時間,劉邦悶悶不樂,經常慷慨悲歌,大臣都不知道皇帝為什麽會這樣,禦史大夫趙堯看出了劉邦的心病,他問劉邦道:

陛下您悶悶不樂的原因,莫非是為趙王年輕,而戚夫人和呂後二人又不和睦嗎?是擔心在您萬歲之後,趙王不能保全自己嗎?

劉邦說:是,但是卻拿不出辦法。

趙堯說:您最好為趙王派去一個地位高貴而又堅強有力的相國,這個人還得是呂後、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史記 張丞相列傳】:而周昌廷爭之彊,上問其說,昌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詔。」上欣然而笑。既罷,呂後側耳於東箱聽,見周昌,為跪謝曰:「微君,太子幾廢。」

於是劉邦把周昌派到趙國擔任相國,周昌這個人堅強耿直,常常直言不諱,劉邦想換太子時,周昌反對最為激烈,呂雉知道後,還專門跪下感謝周昌。

劉如意

周昌確實起到了保護趙如意的一些作用,但他還是無法阻止呂雉殺劉如意。

劉邦去世後,呂雉召劉如意入朝想害死他,周昌看出了呂雉的心意,每次都以趙王身體不好而推辭,呂後沒有辦法,下詔召周昌進京,失去了周昌的保護,呂雉再召趙如意進京,劉如意也沒辦法,只能服從命令,不久就被呂雉毒死。

周昌聽說後,稱病不上朝,三年之後病逝。

劉邦用來保護劉如意的方法還是失敗了,劉邦真的沒有其他辦法了嗎?

確實沒有。

劉邦去世後,沒有人的地位能超過呂雉,她是皇太後,是當今皇帝的母親,看看周勃和陳平就知道了,呂雉要封異姓王,王陵不同意,周勃和陳平向著呂雉同意了。

呂雉又頗有能力,又心狠手辣,除非劉邦把劉如意藏起來,不讓呂雉發現,即使這樣也很難保住劉如意。

劉邦已經確定了不換太子,劉盈就是下一任皇帝的人選, 如果劉邦殺死呂雉,劉盈這個皇位是坐不穩的。

首先,劉盈仁弱,壓不住功臣集團,那些功臣集團都是隨劉邦一起起兵打天下的,一個個居功自傲,牛得不得了。

比如周勃,後來擁立劉恒為帝時,還想私下跟劉恒談話,擔任丞相後,認為自己有功,日漸驕奢,要不是劉恒有點手段,就要被周勃牽著鼻子走了,而劉盈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皇帝一旦被功臣壓制,地位就會危險了,就會產生權臣幹政,到時候天下還姓不姓劉就不一定了,這是劉邦必須要考慮的。

劉盈

其次,劉盈仁弱,如果呂雉死了,戚姬和劉如意還活著,也難保戚姬不會勾結朝中功臣,以政變手段扶立劉如意稱帝,這樣就會引發朝政混亂,歷朝歷代這種事多的是。

戚姬活著的時候,就經常在劉邦面前哭訴,一個勁地勸劉邦擁立劉如意為太子,但沒有成功,她是不會放棄的,劉邦去世後她一定設法扶劉如意為帝的。

最後,呂雉是劉盈的母親,既然劉邦選了劉盈為太子,當然就希望劉氏江山的穩定,呂雉再怎麽心狠手辣也不會傷害自己兒子的江山,這是劉邦最放心的。

【史記 呂太後本紀】:太後稱制,議欲立諸呂為王,問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馬盟曰‘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今王呂氏,非約也。」

劉邦最後還有一招,就是白馬盟誓,內容是: 不是姓劉而稱王的人,天下人可以共同討伐他

白馬盟誓是防外姓的,不是防劉姓的,劉邦其實並不在乎是劉盈當皇帝,還是劉如意當皇帝,呂雉只在乎劉盈,戚姬只在乎劉如意,這是政治上的天然矛盾,無可化解,只有一方被殺才能徹底解決。

劉邦其實很清楚,他無法保護戚姬和劉如意,盡管他做了安排,仍然無法預料後來的結果,劉如意的被殺是劉邦不願意看到的,但在劉邦活的時候,他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

呂雉殺不得,殺了會動搖劉盈的統治,所以劉邦只能這樣安排,劉邦表示:作為皇帝,他也很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