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彭老總計劃:以59萬誌願軍250架戰機反擊,毛主席為何取消?

2023-12-31歷史

了解抗美援朝戰史的朋友都知道,只有5次戰役以數碼命名。因為這五次戰役規模都很大,半島全線交兵,而且縱深範圍廣,每次戰役推進十幾到幾十公裏不等。第5次戰役以後,戰爭進入了以陣地攻防為主的對峙階段,此後的戰役一般都以時間和地點命名。

但鮮為人知的是,在第5次戰役結束以後,彭老總曾提出過第六次戰役計劃,該計劃不論是投入兵力、使用兵種、還是預備作戰時間都是抗美援朝戰爭中空前的。但就在誌願軍全軍上下摩拳擦掌,準備出動之時,毛主席卻建議推遲,並最終取消。這次大規模作戰計劃是怎樣作出的?為何最終會被取消?

今天這篇文章就跟大家聊一下抗美援朝戰爭第六次戰役的前前後後。

第五次戰役結束後,彭老總派鄧華回國報告,並要求他經過平壤時聽取金日成關於今後作戰方針的意見。客觀地說,第五次戰役誌願軍是失利的,但金日成仍然未拋棄速勝的心理,提出6月末或者7月中再發起一次大規模反擊,並打算將其3個機械化師編成1個機械化軍團配屬給彭老總指揮。

就在此時,美國也透過蘇聯提出希望與中國進行談判。6月初,金日成親自到北京與毛主席商討戰場形勢。毛主席提出了「邊打邊談」的方針,最近兩個月不發動大規模反擊,而是加緊休整,補充人員和物資,積極防備敵人進攻。如果談判進展不順利,8月發起大規模反擊。

1951年7月10日,開城談判開始,但美國並沒有誠意,進展非常緩慢。到7月24日,連談判議程的問題都未能達成一致。尤其是在軍事分界線的問題上,中方代表提出恢復戰前狀態,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

美方代表卻蠻橫地提出所謂的「海空補償權」,即美方有強大的海空力量,應該在軍事分界線的劃分上得到相應的補償。美方把軍事分界線劃在誌願軍防線後方,企圖不戰而獲取1.2萬平方公裏土地。

這自然遭到我方拒絕,談判代表鄧華、解方建議:「沒有外部動力,要想敵人撤回三八線以南十公裏是極端困難的。談判需要戰鬥勝利配合,並須作破裂之軍事準備。」進行大規模反擊就顯得更為必要。

彭老總在制定第六次戰役計劃時,設想跟前幾次戰役一樣,先放敵人北進十幾公裏,待其分散兵力,再打掉其突出部。這樣不僅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都對我比較有利。

但根據美方資料顯示,5月17日,杜魯門就批準了一份檔,明確不再以實作軍事占領全北韓為目標。「聯合國軍」轉入戰略防禦階段,並加強了陣地工事,構築了所謂的「堪薩斯——懷俄明線」的縱深防禦。

由於敵人不發起大規模進攻,加上其構築了堅固的縱深防禦體系,而我軍多兵種參與作戰需要更長時間的準備和練習,因此「八月反擊」被推遲為「九月反擊」。但這期間,誌願軍仍不斷對敵陣地發起小規模進攻。

8月初,彭老總向毛主席報告了第六次戰役的意圖和基本設想,隨後又進行了適當修改。基本部署是分為兩個梯隊:

第一梯隊為誌願軍8個軍,攻擊1個月左右。以第19兵團3個軍牽制鐵原至臨津江西岸之敵,阻擊鐵原以南敵軍北援助。同時集中第47、第42軍包圍殲滅鐵原地區的美第3師。

以第26軍和第20兵團2個軍,一部牽制當面敵人,集中主力突破後,視情況殲滅金化東西地區的美第25師和南韓軍第2師。

第二梯隊為誌願軍5個軍。如果第一線損失過大,無法繼續作戰,則投入第二梯隊再持續一個月攻勢。

特種兵參戰預計有榴彈炮3個師,戰防炮1個師,火箭炮1個師,坦克3個團,加上各部配屬炮兵,共有2119門炮火。

以上計劃,僅誌願軍步兵參戰兵力就多達13個軍。雖然當時各軍具體兵力沒有詳細記載,但毛主席6月份致電彭老總指示具體準備工作時,就提出:「迅速補充3兵團及19兵團至每軍四萬五千人。」按照誌願軍編制,入朝的作戰各軍一般在4-5萬人之間。

結合以上情況推測,如果以各軍平均4.5萬人計算,加上炮兵部隊,保守估計僅誌願軍參戰人數就達59萬人以上,規模空前。

這次計劃最大的看點是,誌願軍空軍首次大規模到前線作戰。由於誌願軍空軍組建時間較晚,一直處於訓練狀態。加上蘇聯害怕提供給誌願軍的米格15戰機落入美軍之後,要求只能在後方掩護交通。在沒有空軍掩護的情況下,前線坦克部隊也不敢大規模參戰,因此歷次戰役誌願軍也都打得非常艱難。

8月初,彭老總曾詢問了空軍情況。空軍司令劉亞樓報告稱,當時空軍共有22個團,每個團25架飛機。有的部隊技術還不嫻熟,能立即參戰的有10個團,共250架飛機。

以上計劃預計作戰時間2個月左右,每個月殲敵4萬余人,使美國徹底屈服,達成以三八線為界,撤出在朝外國軍隊的目標。

此前,誌願軍由於後勤供給能力弱,每次進攻只能依靠士兵自身攜帶7天左右補給,因此每次攻勢也只有7天左右。這一弱點被李奇微抓住,制定了所謂「磁性戰術」,每次防禦時堅守7天等誌願軍攻勢減弱後再伺機發起反擊。

但誌願軍第六次戰役作戰計劃不僅參戰兵力空前,而且攻勢能持續2個月,必然能對敵人造成出其不意的打擊。唯一的變數在於,美軍已經加強了前線陣地,在其擁有絕對炮火優勢的情況下,誌願軍能否攻破其防線。

計劃制定後,誌願軍加緊了作戰準備。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主動請戰:「打第六次戰役心中有底,希望總部早下命令。」此時蘇聯各兵種顧問也進入北韓,誌願軍入朝兵力增至77萬,人民軍兵力增至44萬,戰爭可謂一觸即發。

但此時形勢又發生了變化。毛主席接到彭老總的作戰計劃後,召集各部部長開會研究,最終提出「加緊準備,推遲發動大打更為有利。」至於為何推遲的具體原因,會後軍委曾發過一封電報給彭老總,進行了詳細解釋。具體為:

1、政治原因。判斷美軍反對以三八線為軍事分界線政治原因大於軍事原因,並不希望因此而造成談判破裂。因為一旦雙方再次大打,美軍想擴大戰爭進攻中國大陸會遭到英法反對,而不擴大又很難在北韓取得決定性勝利,談判破裂對其並不利。美方只是在拖延時間,一是企圖壓迫誌願軍讓步;二是等待其國內會議增加軍費。

對於誌願軍來說,如果談判還在繼續,主動發起戰爭在國際上要面臨較多壓力。如果戰爭勝利了則好,萬一戰果不明顯甚至失利,不論談判還是在國際影響上都對我不利。

2、空軍原因。彭老總在制定作戰計劃時設想有空軍入朝參戰,但戰機要飛到38線附近作戰,必須從北韓境內起飛以盡量縮短航程,大批戰機入朝就需要更多的機場。

從4-9月,在後方休整的部隊都參與過機場建設任務。9月初董其武綏遠部隊改編成第23兵團,主動請戰,入朝擔負機場修建任務,預計要到10月底才能完工。但是美軍似乎察覺了誌願軍的意圖,不斷對正在修建中的機場進行轟炸,使這些機場一直無法啟用。空軍也就無法按預定時間參戰。

3、天氣原因。7月下旬以來,北韓連續降暴雨,形成了40年罕見的山洪,大量工事、橋梁、道路被沖毀。而且北韓的雨季要持續到八月底才能結束,北韓境內幾條大河流上的橋梁均無法修復,運輸車輛也無法通行。據8月18日的統計,一線13個軍的存糧只能夠供應3到6天,二線部隊也只能夠供應13天。

不僅無法支持發動大規模作戰,連基本生存都存在困難。彈藥儲備雖然夠一個月,但還未弄清雨水侵蝕程度如何,在後方道路不通的情況下,發起攻擊風險太高。不得不讓人嘆息,誌願軍總是差一點點運氣,比如長津湖的極寒天氣也是數十年罕見導致我軍受損嚴重。

4、戰術原因。鄧華向彭老總提出建議,敵軍經過長時間的準備,已經構築了堅固的現代化立體防禦工事。我軍以目前情況發起進攻,不論是否能攻破其陣地,傷亡和消耗必然會大。但如果敵人離開陣地向我發起進攻,我則更有把握將其打垮,代價也不會很大。

其實這個建議也符合彭老總最初的設想,就是讓敵軍北進十多公裏再打。綜合以上種種原因,彭老總也決定繼續推遲反擊時間。

出乎誌願軍意料的是,美軍卻立即開始了行動。其地面部隊接連發動了「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空軍也發起了「絞殺戰」。美第五航空大隊,每天規定一段15-30英裏長的鐵路,安排32-64架次的大機群進行轟炸。由於洪水和美軍的轟炸,北韓北部1200余公裏長的鐵路只有290公裏能通車。

這之後,誌願軍轉入對抗敵軍「夏季攻勢」「秋季攻勢」的作戰當中,並且取得了勝利。從戰果上來看,中朝聯軍在兩個階段的作戰中分別殲敵7.8萬和7.9萬人,這說明依托陣地進行戰術反擊更有利於殲滅敵人,而沒有必要發動大規模的主動進攻。至此,第六次戰役計劃徹底取消。

後來這個彭老總這個計劃被批為「軍事冒險主義」。某種程度上看,「冒險」與「猛」在作戰上意義是相近的,也是魄力的體現。翻開我軍的戰史,有幾個名將不是以「猛」著稱?比如外號瘋子的王近山,外號梁大牙的梁興初,打了英國軍艦再上報的陶勇,當過十一次敢死隊長的許世友,能調動林帥指揮的鐘偉……

沒有一定的「冒險」精神是很難成為一個優秀指揮員的。【亮劍】火了以後,大家把這種精神歸納為「亮劍」精神,狹路相逢勇者勝,取勝秘訣就是敢於亮劍。大家也把那些打得猛的將領稱為「李雲龍式人物」,要我說,李雲龍比起前面提到的那些猛將真的差太遠了。

抗戰時期,彭老總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起百團大戰,戰後統計人均發射子彈量不到10發,而這已經算是八路軍一個富裕仗了。這種條件下發動大規模作戰,誰又有必勝的把握呢,靠得不就是一個「猛」字嗎?

如果彭老總不具備這種「冒險」精神,他就不會接下抗美援朝這副擔子。毛主席也不會寫出那句「誰能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這次大規模戰役雖然未能發動,但也產生了一定作用。誌願軍的兵力調動和物資準備,「聯合國軍」是偵察到了的。據後來美國解密的檔看,李奇微已經向美國當局送出了報告,稱:「一旦天氣好轉,敵人將發動全面戰爭。」這引起了美國當局的不安,而不敢輕易停止談判。

大量兵力在北韓集結,進可攻,退可守,就如同原子彈一樣,在不使用的時候,威懾效果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