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過去的伊朗人很外向?薩法維王朝時期,非常鐘愛與各國交流文化

2023-12-21歷史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選一下「關註」,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 | 古跡探騎

編輯 | 古跡探騎

伴隨著薩法維王朝對外軍事、政治和經濟的交往,波斯與各國也展開了廣泛而深刻的文化交往。

薩法維王朝統治時期,海路的暢通便了對外文化交往與各國之間的使者五訪、商貿往來,甚至軍事沖突,都推動了這一時期的文化交往。

什葉派在波斯的發展與薩法維朝的文化開放

宗教和文化的密切聯系,構成了伊朗文明交往的基本要素。在波斯的歷史上,什葉派在薩法維王朝被立為國教並獲得巨大發展是一個極具重大意義的事件。

薩法維王朝建立伊始即宣布殊葉派伊斯蘭教為國教,並采取強制措施大力推行。當時什葉派勢力在新王國內並不占據任何優勢,大約三分之二的居民還是遜尼派,至少都城大不裏士的大多數居民為遜尼派。

自阿拉伯人征服以來,波斯經歷了一個伊斯蘭化的過程,但從總體上看,遜尼派一直占據著優勢地位。

【伊朗伊斯蘭教史】認為薩法維王朝開國君主伊斯馬儀一世放棄原來蘇菲派和什葉派極端主義相混合的信仰,而改宗什葉派的主流派十二伊瑪目派,可能有如下原因:

第一,雖然期待馬赫迪降臨的極端主義能激發部落戰士鬥誌,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卻是不穩定的因素,所以要放棄。

第二,在薩法維王朝初期的版圖內,盡管信仰遜尼派的居民占多數但作為阿裏後裔的什葉派貴族一直受到尊崇,有很高的政治經濟地位,且什葉派在民眾中傳播有群眾基礎;

第三,立什葉派為國教有利於對抗部落勢力、加強中央集權,也可以爭取周邊地區的支持,對抗信仰遜尼派的鄂圖曼帝國,增強波斯的凝聚力,鞏固新王朝。

薩法維王朝選擇什葉派中的十二伊瑪目派教義為國教符合了伊朗社會各階層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對於"正統」的需求和要求。所以,事實上是伊朗社會各階層的合力導致了什葉派十二伊瑪目派教義最終在伊朗被確立為國教。

在阿拉伯人征服前,起源於古代伊朗部落的襖教在波斯古代歷史上具有重要的影響,在古代波斯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阿拉伯人高舉伊斯蘭教大旗,到處傳播伊斯蘭教。新的伊斯蘭文明,對原有的波斯文明形成沖擊。在阿拉伯人的政治高壓和經濟誘惑雙重政策下,波斯的襖教徒逐步然而緩慢地接受了伊斯蘭教。

波斯在經歷阿拉伯化和伊斯蘭化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那就是什葉派影響的逐步加深。

在薩法維王朝之前,什葉派伊斯蘭教在波斯就已經得到很大的發展,只是由於王朝的不斷更叠、外來勢力的不斷侵入,什葉派的發展缺乏長期穩定的環境。

但在歷經數個世紀的外來統治之後,什葉派自身擁有的抗爭精神,在波斯的土地上得到了鞏固和強化。

在什葉派旗幟下,薩法維朝鎮壓了反對派、消滅了割據勢力,抗擊了外來侵略保衛了民族獨立。

在看到薩法維王朝統治者立什葉派為國教、采取各種措施甚至是暴力手段推行什葉派伊斯蘭教義的同時,還應當看到薩法維王朝的統治者推行的宗教寬容政策。在波斯的交往史上,對外來文化一直抱以開放的態度。

薩法維王朝與各國文化交往的媒介

薩法維統治時期,促進波斯與各國文化交往的,主要有各國使者、商人、傳教士旅行者,他們雖然使命不同、目的不一,但無一例外的成為了波斯與各國文化交流的使者,促進了波斯與各國的文化往來。

使者:出於建立軍事同盟、發展雙邊貿易、進行外交談判等需要,薩法維王朝與敵對的鄂圖曼帝國、烏茲別克汗國以及初期的葡萄牙王國,以及可能提供幫助的歐洲各國、莫臥兒帝國等國家,都有大量的外交往來。

商人:隨著對外貿易的發展,大量的商人包括歐洲商業公司的代理商湧入波斯,而波斯的商人尤其是亞美尼亞人則遠赴其他各國。

傳教士:早在 13世紀末蒙古伊爾汗統治時期,由於推行寬容的宗教政策,大量的天主教多明我會和方濟各會的修道士進入波斯北部,一些人在大不裏士定居下來。

旅行者:新航路的開辟,為歐洲人到達波斯找到了另外一條道路,自此到波斯的旅行者日漸增多。

薩法維王朝與歐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往

與歐洲各國外交和商貿聯系的發展,促進了波斯對歐洲文化藝術的興趣。

早在 16世紀中葉,波斯畫家就對歐洲繪畫產生了興趣。設拉子的謝赫·穆罕默德當時復制了歐洲畫家們的作品。

在17 世紀上半葉末期,西方美學思想進入波斯,在伊斯法罕形成了股受歐洲畫風影響的新潮流。

西方的科技知識也傳入波斯。在薩法維王朝的宮廷中,就有來自歐洲的醫生,如德國外科醫生因格爾貝特·卡因波菲爾。

這些醫生帶來了歐洲的醫學知識,為王室效力。在伊斯法罕國王廣場上的商鋪裏,可以看見歐洲國家的各種草藥以及其他藥物。

薩法維王朝統治時期,波斯與歐洲國家之間的文化交往,較多的表現出吸納、內化的特征。這不僅是在繪畫等藝術領域,還包括醫學、數學、軍事等科學技術領域。

毫無疑問,在點的文化。而波斯這一時期對歐洲國家文化的影響,透過使者奔走、商人往返等途徑同樣發生著,至少使歐洲國家增進了對波斯的了解。

可以肯定的是,波斯的絲綢在歐洲引起了巨大反響。現在英語中的一些常見詞匯,都來自歐洲人對波斯絲綢的廣泛贊譽。

薩法維王朝與中國的文化交往

關於薩法維王朝統治時期波斯與中國交往的情況,目前的研究還很少。與此相關的典籍、資料,也不多見。

出於資料匱乏的原因,雙方交流的廣度、深度,尚無法得到完整的體現。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薩法維王朝統治時期波斯與中國的交往仍然在延續而且由於海路大通,波斯與中國的交往還有擴大的趨勢。

一個明顯的例證,那就是這一時期透過海路到達歐洲尤其是到達土耳其的中國絲綢、瓷器等增多。實作這一貿易,波斯發揮了積極中介作用。

因為當時薩法維王朝控制著東西貿易幾條路線中的其中一條即經波斯灣到幼發拉底河,再到地中海東岸和土耳其的路線。同時,至遲到 16 世紀下半葉,中國與中亞的傳統商路並未禁絕。

1505-1508 年一名波斯人在中國生活了三年。此人是【地理誌】一書的作者。他所著這本書中的內容,為鄂圖曼土耳其人所重視,並以此豐富土耳其的地理學知識。由此說明,波斯是中國向土耳其和歐洲西傳知識的媒介。

關於薩法維統治時期波斯與遙遠的中國之間的文化交流,還可以用另外一件具有深遠意義的事件得到證明。

這一事件發生在阿巴斯一世統治時期。為了促進本國的陶瓷業,波斯國王邀請了 300 名中國制瓷工匠,連同家屬一塊兒進入波斯,並讓其定居在伊斯法罕。

16 世紀早期,波斯開始生產中國式的瓷器。最初,波斯生產的瓷器模仿中國明朝時期的青花瓷據稱,有兩名中國商人在阿爾達比勒建立了一個瓷器銷售店。

阿巴斯一世引進中國的制瓷工匠後,波斯制瓷業獲得迅速發展生產的瓷器開始為歐洲接受。

薩法維時期的伊斯蘭哲學思想,對中國的伊斯蘭哲學思想也產生了重要影響。

17世紀末,當鄂圖曼土耳其蘇丹的使者到達布哈拉宮廷的時候,喀什噶爾的使者受默罕默德·阿明所派,到達布哈拉宮廷。

這說明,當時中國新疆同布哈拉汗國有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是由伊斯蘭教而加強起來的。

「鑒於布哈拉汗國與波斯的頻繁交往,可以推測,中國至少透過中亞汗國與波斯發生著間接的交往。

17 世紀後,中國穆斯林前往麥加朝覲及中東一帶遊學人數增多,波斯的一些伊斯蘭教徒也前來中國傳播伊斯蘭教蘇非派學理,兩國穆斯林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

一大批波斯伊斯蘭教哲學家的著作傳入中國隨後中國穆斯林學者將這些經典從波斯文、阿拉伯文轉譯成漢文,成為中國伊斯蘭經堂教育的重要教材,也為中國穆斯林認識和了解波斯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自 16世紀開創以來,常用的本共13 種,其中波斯文課本就有 6種,確證由伊朗學者著述的就有 7種之多。

不僅如此,薩法維王朝統治時期伊斯法罕哲學派別的代表人物穆拉·薩德拉的思想,也影響了中國穆斯林學者王岱輿。

【清真大學】、【正教真詮】中,認為宇宙萬物皆源於真主之光。這一學說顯然是受穆拉·薩德拉的影響,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中國伊斯蘭哲學思想。

此外,丁明俊還對波斯伊斯蘭哲學思想對對中國伊斯蘭教門宦制度的影響進行了分析。最後,他得出結論:伊朗伊斯蘭教哲學思想對中國伊斯蘭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象安沙利、穆拉·薩德拉等哲學思想及他們的著作被轉譯成漢文並介紹給中國穆斯林,在中國伊斯蘭思想界形成一場變革。

不但豐富了中國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內容,促使中國穆斯林思想界一次大解放,而且他們吸收國外伊斯蘭哲學研究成果,接受蘇非派學理,在中國產生一系列伊斯蘭教派門宦。

總結

綜上所述,薩法維王朝統治時期,波斯與各國開展了廣泛的文化交流活動。薩法維王朝的文化,對鄰近的莫臥兒帝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薩法維王朝的伊斯蘭哲學思想對中國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對其他各國產生影響的同時,薩法維王朝也接受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外來文化的影響。

參考文獻

1、Laurence Lockhart, Persian cities, Luzac & Company Ltd, 1960.

2、L.S.Stavrianos, The world since 1500: A global history,New Jersy ,1999.

3、Ina Baghdiantz McCabe, The shah's silk for Europe's silver: The Eurasian trade of theJulfa Armenians in Safavid Iran and India (1530-1750), Scholars Press, 1999.

4、Moojan Momen,An Introduction to Shi'l Islam: The History and Doctrines of TwelverShi'ism, Yale Univercity Press,1985.

5、Niels Steensgard, The Asian trade revolution of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 the East Indiacompanies and the decline ofthe caravan trade ,Chicago,1973.

免責聲明:

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