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安死】-節喪即安死

2024-03-03歷史

傳說,中國人講厚葬、重視殯葬禮儀,源於周初姜太公給文王出的主意。太公屬大智慧之人,他從商紂的形勢看出周必得天下。所以為文王出謀劃策,對國家的治理上提出許多高深見地。其中便提到「削減民財」可防民惰;讓民力竭,免除非分之思。意思是老百姓手裏不能有太多財富和糧食,否則人們就不會積極的為生存而努力。必須讓他們每天辛苦的勞作,才不會有力氣圖謀不軌。他出了個一勞永逸的主意,就是對逝者的厚葬。只有厚葬和葬禮的隆重,才顯示出對逝者的敬愛。正所謂五德「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厚葬和重喪是最重要的表現。采用這樣的傳統和習俗,讓死者剝奪更多生者的財富,國家穩定便有了基礎。當然,這個觀點只是傳說,並無理論支撐。但厚葬習俗確實是幾千年前就存在並一直延續到解放初。

【呂氏春秋】是一部為帝王對國家的統治而合編的「教科書」,它把節喪和安死專門提出,以便引起帝王和後世百姓的重視,確實屬超前的、革命的理論。文章首先提出:世間名山大川、壯麗雄美,帝王建設成園囿、亭台,讓世人瞻仰富足權勢,只要實力允許並無不可。但;但用它來陪伴死者以展示死者的偉大、富有絕對不可取。人活著,最多百年的壽命;死後卻是無窮的時間,親人要考慮逝者無窮時間的安全寧靜,也不能用厚葬去表達自己對逝者的心情。

接下來闡明原因:在一個荒山野嶺,無論景色咋樣,立一塊石碑刻著「下面有金山銀山,只要挖掘,必定能讓您幾輩子都有享不完的榮華富貴」。人看到一定認為是騙子的謊言。但如果石碑上刻著「某某先王之墓」,情況就不一樣了!那些五逆之人(不忠君、不孝順父母、不兄弟相敬、不夫妻和睦、不疼惜子女)一定會被國家、親人、鄉鄰所排斥;又有好逸惡勞之徒,臭味相投湊到一起,嘯聚山林做盜寇之事。對於他們,挖掘墳墓、盜取陪葬品比搶劫人家和國庫更簡單、安全、易行。無論多堅厚的墳墓都能被開啟,作為生者難道願意看著親人的屍骨被從棺材裏拉出、在烈日下暴曬嗎?所以既然愛他們,就節喪儉葬,墳墓更不用修建的富麗堂皇,才能避免被盜賊挖掘的厄運。

【呂氏春秋】用幾位聖王死後的安葬,來說明並不是一定厚葬才能彰顯帝王的功業:堯葬於谷林,通樹之;舜葬於紀市,不變其肆;禹葬於會稽,不變人徒。試想,有哪位先王能比得過這幾位聖王呢?先王檢葬節喪,不是吝嗇錢財,不是擔心百姓們的勞力,只是怕死之後屍體還

會被辱,僅此而已!書中給出最好的安葬規則:必儉,必同,必合。除了「儉葬」以避免被盜賊因財起意,能讓墓地與山、川、原相同,日久天長與外物合為一體,才是保護親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