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成都和重慶齊名,甚至在現在的網絡中,成都還要高於重慶。但在民國以前,兩個地方是有很大差別的。
民國以前,往遠了說。在春秋戰國時期,重慶地區曾是巴國的腹地,以江州為都。此時,重慶與四川是分開的兩個國家,互不隸屬。
秦朝統一六國後,在重慶地區設立了巴郡。漢朝時期,巴郡與蜀郡逐漸融合為益州,重慶開始成為益州的一部份,受到益州管轄。這裏面的益州,也就是現在的四川。
唐代時期,重慶一帶設立了渝州,與四川地區保持一定的聯系。元朝時期,正式設立了四川行省,重慶路總管府成為其下轄機構,標誌著重慶正式歸屬於四川行省管轄。這一時期,重慶在四川行省內的地位逐漸提升,成為西南地區的重要城市。
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滅大夏國後,重慶府復設,並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此時,重慶作為四川布政使司下的一個重要府級行政單位,其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都得到了顯著提升。
清代繼續沿用明代的行政區劃,重慶府仍然隸屬於四川省。在這一時期,重慶的商業、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都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重要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
民國初期,重慶開始逐步推進市政建設。1927年以前,已設有市政商埠督辦公署處理日常政務。1927年3月,改組為重慶市政府,隸屬於四川省政府。
民國十八年(1929年),重慶正式建市,編制為國民政府二級乙等四川省轄市。這是重慶的發展變化過程。
我們在看看成都。去過成都的人,多數會喜歡上這個城市。民國以前,成都是這樣的。戰國時期秦滅蜀後,張儀築成都城,成為當時蜀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成都因平原四周為邛崍、九頂、峨嵋諸山環繞,氣候溫和,雨量充足,農業發達,素有「天府之國」的美譽。
成都自古以來就是四川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多個朝代中,成都都是重要的城市之一,如唐代時的「南京」。民國時期,成都繼續作為四川省的省會,也是當時殘余勢力的大本營之一。
你看成都的城市布局,在民國時期已經相當規整,城墻以磚石築成,街道整齊,市廛繁盛,有「小北京」之稱。成都中央的「皇城」系明代蜀藩故宮,西南隅的「少城」系滿清族人駐地。
在民國時期,重慶和成都都是中國西南地區的重要城市。但就整體地位而言,重慶在抗戰時期是超過成都的。原因也是主要基於地形等原因。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東部,緊鄰富饒的四川盆地,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同時,重慶是聯結中國西部與中部、東部的樞紐,遠離前線,具有足夠的戰略縱深。其周圍群山環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天然的軍事屏障。在抗戰時期,重慶成為國民政府遷都的首選之地,承擔起「戰時首都」和「永久陪都」的重任。
成都作為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成都自古就是富庶之地,有著「天府之國」的美譽。然而,在抗戰時期,由於地理位置相對接近前線,且缺乏重慶那樣的天然屏障,成都的戰略價值相對較低。
兩個城市都好,但在當時考量的因素更多些。簡單說就是因為重慶特有的地形優勢,而且這裏水運方便,能快速將物資調運。在抗戰時期,大量物資透過長江水道運抵重慶,再透過陸路運輸輻射至西南地區乃至全國,為抗戰提供了有力的物資保障。
更重要的是抗戰前夕,重慶已經發展成為西南地區的重要工業基地,擁有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隨著沿海地區的工廠紛紛內遷,重慶的工業實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