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風起雲湧的20世紀,緬共領導有幾個能算革命家?

2024-07-27歷史

20世紀50到80年,中南半島6個國家都進行了紅色革命,結果是越南老撾柬埔寨三國取得了勝利;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失敗。一半對一半。

每個國家革命失敗或成功都有很多因素促成的。

我在上一個節目講了緬共失敗的各種原因,這裏再從緬共領導人的身上找一下他們失敗的原因,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

假如主要領導來集體有一批能力強,革命意誌堅定的人,那是有可能將革命引向勝利的。既然失敗了,那就從領導者身上來分析一下原因吧。

也許對正在折騰的緬甸各支民地武有啟發。

穿日本軍裝的昂山將軍是緬共第一任總書記

第一任總書記昂山將軍是個機會主義者,但他最後成了緬甸的國父,民族英雄。

1939年8月15日成立時,昂山是總書記。 他們說不上有什麽遠大理想,就是一心想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民族精英,估計看了【紅星照耀中國】這本書後受到鼓舞,決定去北邊找那些革命英雄。

1940年,昂山等三十人(包括奈溫)帶著緬共的推薦信,前往陜北延安去取經,結果在海南島被日本特務攔截,一頓忽悠,這些人就集體被送到台灣接受訓練。

隨後在鬼子的組織下,昂山穿上日本軍裝成立了國民軍,任司令(實際大權掌握在日軍「顧問團」手中)。緬軍配合日軍進攻英軍和中國遠征軍。

1943年8月1日,日本人聯合昂山宣布「緬甸獨立」,昂山任國防部長,昂山與緬共分道揚鑣。

但日本鬼子是不幹人事的,所以昂山又開始準備抗日。1944年8月,德欽梭代表緬共秘密到達仰光,與昂山等人會談,建議雙方成立一個團結抗日的組織,昂山表示同意。

各派抗日力量成立「反法西斯人民同盟」,由昂山任最高領導人,緬共的德欽丹東任同盟總書記,緬共的德欽梭任同盟政治領導人,奈溫也成為同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1945年8月,日本戰敗滾出緬甸,昂山隨即開始考慮緬甸的獨立和統一,發現英國人已經準備走人,不需要用戰爭手段解決問題,於是他就將自己一手建立的主張武力革命的緬共趕出同盟。

1947年2月昂山忽悠傣、克欽、欽等少數民族的代表及英國政府代表,簽署了【彬弄協定】,這就是現代緬甸的出身證。

昂山被緬族激進分子刺殺。因為他沒有真正掌握過國家權力,後來政策上的失誤都與他無關,他就成了一個幾乎完美的英雄,當之無愧被稱為國父。

緬共主席德欽丹東被警衛員殺害

德欽丹東的激進政策殺害了不少自己人

1955年以後,緬共因得不到實際外援,開始與緬政府和談。

1964年9月,緬共在北方支持下,提出「贏得戰爭,奪取政權」的路線。不久,緬甸國內發生了經濟動蕩和大規模運動,在此形勢下緬共革命於1966年進入了新高潮。

但德欽丹東卻展開了「黨內革命」,鬥爭方式是撤職、開除、處決,為節省子彈,對被批鬥者都用竹尖刺死。兩年前逃到根據地的大批青年知識分子,過去曾被認為是「革命新鮮血液」,隨著深入清查成份,家庭出身較富裕的學生幾乎全被殺光。

看到緬共內部發生大動亂,緬政府軍於1968年春季以後,以主力部隊向勃固山區進攻。德欽丹東提出「以我們的進攻粉碎敵人的進攻」,采取硬打硬拼,反對這一主張的軍隊領導人波吞迎於同年8月底被公審處決。

內部濫殺造成了人人自危,緬共中央辦公廳主任巴刻被定為「反革命修正主義分子」後,逃至仰光,下層也掀起投降風潮。

同年9月,眾叛親離的德欽丹東被迫撤出中央根據地向東轉移,在途中休息時被警衛員謬苗開槍殺害,此人隨之也向緬政府投降。

事後,緬共副主席德欽辛接任中央主席,並宣布「謬苗」是「敵人派來的奸細」,緬共這種遇災禍不檢查自身缺點,反而一味推諉客觀原因的做法,只能延續錯誤。德欽辛繼續沿襲德欽丹東的錯誤做法,於1975年春在與政府軍作戰時戰死,從此緬甸中心區根據地全部喪失。

緬共的高級幹部們

德欽丹東遇害後,另一個副主席德欽巴登頂 直接掌握的「中央遠方委員會」轉移到東北根據地(果敢等地),背靠雲南邊境,周圍多是少數民族,政府軍進攻也緩和了許多。從此一直在緬北根據地活動,直到被禮送出境,1995年在北國病逝。

按彭家聲的評價:巴登頂,喜歡別人吹捧,官架子很大。結果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當遇到手下反叛時,連調動部隊去平叛都沒有人聽他指揮,只能黯然離開緬北。

奈溫是被動加入緬共,掌權後鎮壓革命最堅決

據說他母親是福建人(不少緬甸華人這樣說),但他排華,鎮壓少數民族,廢除【彬龍協定】和聯邦憲法,消滅傣族土司,是很強勢的軍閥。他鎮壓緬共,自己卻又搞了個怪胎「緬甸社會主義綱領黨」,把緬甸經濟搞垮。

緬共人民軍幹部

以德欽巴欣、德欽梭 為首的親蘇派認為緬甸要遵循共產國際的套路,謀得史太林的支持。

德欽梭是「紅旗共產黨」的代表,他在戰後秘密赴蘇聯學習,回國後在緬甸中部地區組織起武裝,以進攻仰光等大城市、推翻緬政府統治為目標。

但並沒有得到蘇聯真正支持,所以到了1972年,身為領袖的德欽梭被緬甸政府逮捕,緬共紅旗派結束歷史舞台。德欽梭於 1974年被奈溫軍政府特赦,80年代末成為緬甸統一和平黨領袖。算是背叛原來的理想。

以上是對幾個緬共主要大領導的總結,很顯然他們都不具備能打下江山,在緬甸建立新政權的雄才大略。

下面再參照彭家聲老先生對他比較熟悉的緬共高級幹部的評價:

楊光在孟牙,在邦桑都曾和我「談心」,說服我加入緬共。關於加入緬共的要求,緬甸歷史,緬共歷史,等等。講了很多。

彭家聲對緬共領導有自己的看法

但我相信北邊支持緬共,內心深知緬共是不可能奪取政權的,很婉轉地拒絕了。緬共起用楊光,鄧吉平,怎麽可能成功?

楊光心狠,笑裏藏刀。反復無常,胸襟狹窄,絕對成不了大事,比小人之心都不如。有時候還會問我,「這個仗怎麽打?」我要是做了解答,他還會「對對對」附應。我和他相處最長最久,但愈行愈遠。

余建,這個人兇神惡煞,專權,野心勃勃。但是他打仗就拉上我。這個人小動作多。

古方軟弱。

反緬老將羅相

羅相,比較窩囊,曾經打下緬甸曼德勒的老英雄,在緬共裏沒有發揮多少作用,在和克欽獨立軍統戰問題上應該有貢獻,在打獵時摔下懸崖身亡。結局有點讓人意外。

趙明,有一次在邦桑開會,會議內容是關於向北邊提出軍事援助。會上有人提出向那邊要遠端重型火炮,所要火炮的數目,竟有人提出只要三,五門。我實在忍不住,就說幹脆要五十門吧。會上趙明馬上表示贊成!

從以上羅列出來的流水帳可以看出,緬共領導層,從最上面的昂山和德欽丹東到下面的幹部,沒有一個具備打下整個緬甸的領導才能。

如果他們能在緬甸中心區占住腳,不斷有新生力量參與進來,而且都認同緬共的革命理念,那麽哪怕經過內部鬥爭互相淘汰,總會有能幹大事的人脫穎而出。最終整合各方力量,贏得最後勝利。

歷史沒有假設,緬共沒有能在他們的主體民族區域發展,應該和他們主要領導人的才能有很大關系。靠邊境地區各民族武裝來維持地方小政權,最後被這些人推翻。

所以還是回到老問題:各支還在折騰的民地武,要使自己力量不斷壯大,就要設計出一套能收買普通民眾的心(給實用的利益),進而使新生力量不斷參與進來,產生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幹部人才。

否則的話,互相內鬥幾下就把本錢折騰光啦。

緬甸各方,特別是主體民族緬族,還是不要武鬥了,用和平方式來爭鬥。

搞好民生經濟,這樣對國家和老百姓傷害會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