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33年,許世友迎接新政委,一見面就楞住了:這不是我的勤務兵嗎

2023-12-12歷史
1933年6月底,徐向前在四川旺蒼縣召開了軍事會議,在會議上,19歲的陳海松被提拔為紅9軍第25師師政委,師長正是許世友。
接到命令後,許世友在根據地期盼著新政委的到來,此前聽到訊息說是一位非常年輕的政委,但是沒有想到居然這麽年輕。為表熱情,許世友早早地帶著師部的幹部和幾位團長迎接,見到新政委的那一刻,許世友直接楞在了原地。
「這不是我以前的勤務兵嗎?」許世友詫異地說道。
陳海松料到許世友一定會倍感吃驚,直接站直朝許世友敬了個禮,大聲說道:「紅9軍第25師政委陳海松報道!」
許世友等人一看是老熟人,一個個都高興得不得了,連忙將陳海松迎了進去。許世友感慨頗多,三年前的陳海松還是一個瞞著家裏人偷偷跑過來參軍的半大孩子,沒想到現在這麽有出息了。
陳海松出生於1914年的湖北省大悟縣李陳窪村的一戶農民家庭中。家中雖然算不上富裕,但是父母十分勤勞,靠著家中的一畝半山坡地,養活了家人和孩子們。
可惜的是,在陳海松2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幼年喪母的陳海松被善良的嬸母收養了,嬸母賢惠勤勞,把陳海松當親兒子一樣養,雖然家裏窮,但是陳海松一樣是家人心裏的「小寶貝」。
李陳窪村地處偏遠,全村也不過十幾戶人家,村子周圍是一大片一大片的樹林。小時候的陳海松十分淘氣,經常帶著孩子們爬樹掏鳥蛋,成了村裏的孩子王。長大一些,陳海松就和孩子們一起玩打仗沖殺的遊戲。小小年紀,陳海松就指揮孩子們沖鋒打仗,頗有指揮才能。
黃麻起義爆發,革命的火焰頃刻間燃遍大別山區,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貧苦大眾團結在一起成立了農民協會和赤衛隊,這個時候的陳海松已經初通人事了,新鮮的革命事業與革命理念深深地吸引了陳海松。
1930年,16歲的陳海松擔任了兒童團的大隊長,這下子,陳海松和蘇維埃幹部們接觸的機會可就多了。雖然年紀小,但是陳海松膽子很大,也不怕生人,有什麽好奇的問題都跑去問當地的幹部們,對革命理念了解得越多,陳海松那顆參軍的心就愈加躁動。
村子周邊的許多青年都報名參加紅軍了,陳海松的父親、叔叔和嬸母看陳海松整天在外面亂跑,說不好哪天就參加紅軍了。上戰場打仗可不是兒戲,一個弄不好就斷了香火,於是偷偷商量給陳海松說一門親事,把他「拴」在家裏。
陳海松知道以後,有了自己的盤算,一連幾天都不去兒童團參加活動,一有空就下地幹活,家人看到他這樣頗感欣慰,嬸母擔心陳海松幹活太累,要陪著陳海松一起去,但是被陳海松拒絕了。
陳海松這樣做,並不是放棄革命了,而是在找機會參軍。陳海松家的田地離大路很近,種地的時候經常可以看到紅軍隊伍整整齊齊地從路上走過,陳海松就是想利用單獨外出的機會偷跑去參軍。
1930年7月份,陳海松在田裏幹活的時候,一支紅軍隊伍浩浩蕩蕩地過來了,陳海松遠遠望去,看到這一支隊伍人數很多,規模很大,直接高興地將鋤頭一扔,跑到了大路上,跟在了紅軍隊伍的後邊。
等到中午吃飯的時候,嬸母來找陳海松,卻只看到地裏扔著一把鋤頭,家人知道他這是參軍去了,嬸母抱著鋤頭哭得十分傷心,哭訴道:「兒呀,你咋不和嬸娘說一聲啊……你這一走,啥時候才能回來啊?」
就這樣,陳海松開啟了自己的軍教生涯,他參加的這一支隊伍剛好是徐向前領導的主力軍,進入軍隊以後陳海松活躍勤快,得到了大家的喜歡。營長余天雲看陳海松小小年紀十分懂事,就讓他當了自己的勤務員,後來陳海松又成了許世友的勤務兵,許世友也是萬萬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勤務兵在4年以後竟然成為了自己的頂頭上司。
1931年,陳海松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了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戰士。
因為在戰鬥中表現勇敢,陳海松升任為機槍連指導員,他的記性好,剛到連隊就把戰士們的花名冊背了下來,每個戰士的名字都能脫口而出,而且在部隊上政治課的時候,通常是看一眼就記住了,可以很快地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要不是因為小時候家貧上不起學,不然陳海松也將會是紅軍隊伍中少見的文武全才。
紅軍隊伍中戰士們的年紀普遍都不是很大,所以他們更喜歡和自己年紀相仿的陳海松,也非常喜歡聽他上課。陳海松知道大家文化水平都不高,很少講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知識,而是和實踐結合在一起,轉譯成大白話講給戰士們聽。
後來,紅四方面軍在反四川軍閥田頌堯圍攻期間,陳海松受所在團政治部主任牽連,被列入了黑名單,師長何畏知道以後立馬找到了徐向前,澄清陳海松的身份,戰士們站出來紛紛為陳海松作證。經此一事,已經升任團政委的陳海松又成為了一個小小的警衛員。
田頌堯乘機發起了三路圍攻,陳海松以副營長的身份參加了反三路圍攻作戰,在戰場上,陳海松帶領兩個連的兵力拿下工事要塞,抗擊敵人五個團的連番進攻,連續戰鬥三天三夜,陣地巋(kuī)然不動。
在守好陣地的基礎上,陳海松又打了幾個漂亮的阻擊戰,立下大功,復任36團政委。
1933年,19歲的陳海松成為了紅9軍第25師師政委,師長是許世友,和許世友合作期間,兩個人雙劍合璧,打了不少的硬仗惡戰,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宜達戰役時,陳海松雖然身為政委,但是作戰十分勇敢,在戰鬥中右大腿不幸被敵人炮彈炸傷,一時間鮮血淋漓,染紅了整條褲子。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陳海松依舊堅持在戰壕內指揮戰士們將傷員撤了下去。
兩天兩夜之後戰鬥結束了,陳海松這才下了戰場檢查傷勢,因為血液的作用,陳海松的褲子緊緊地粘在了大腿上,醫生剪開褲子檢視傷口的時候,發現彈片依舊卡在大腿組織中。陳海松在這種情況下依舊堅持在前線戰鬥,著實令人敬佩。
醫生當即展開手術,將彈片取了出來,但是由於醫院缺少麻醉藥,陳海松只能在不打麻藥的情況下堅持手術,手術期間,陳海松幾度疼得冷汗直流,但是他咬緊牙關,楞是一聲不吭。
殘酷的戰爭並沒有因此而停止,片刻喘息過後,四川軍閥劉湘集結了各路軍閥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發起了六路圍攻,這一次,劉湘可是下了血本而來。
陳海松傷勢還未徹底痊愈,就投入了工作之中,提出了宣傳口號,部隊士氣不斷高漲。陳海松還親自去看望了受傷的戰士們,及時地送去慰問,還積極地組織宣傳隊向敵軍喊話,以此來動搖敵軍士氣。
為了保證後續作戰的穩定,陳海松積極鼓勵老戰士帶好新兵,在戰場上要起到榜樣作用,帶頭英勇殺敵。陳海松不僅嚴格要求戰士們,更嚴格要求自己,在戰場上,哪裏炮火最密集,陳海松就在哪裏,哪裏需要支援,陳海松第一個到場,從不因為自己是師級幹部就高看自己,而是和戰士們一起並肩戰鬥。
本次反圍攻作戰中,陳海松奉命堅守宣漢、達縣和萬源一帶,在許世友和陳海松的共同努力下,25師全體戰士們沈著應戰,與敵人巧妙周旋,盡量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
陳海松之前當過機槍連連長,所以對機槍有種特別的情愫,也很喜歡研究機槍。從機槍連出來以後,陳海松就機槍不離身,上戰場的時候必然會帶一挺機槍,關鍵時刻就自己親自用機槍射擊,一掃就倒下一大片敵人。
一般情況下政委都是很少帶頭沖鋒的,戰士們也擔心陳海松的安全,經常攔著陳海松上前線,這個時候陳海松都是和戰士們好商好量,互有進退,從不會和戰士們起爭執。
1934年,戰功赫赫的陳海松升任紅9軍軍政委,這一年的他才20歲,就成了許世友的上司。紅9軍的軍長是何畏,副軍長是許世友。毛澤東在得知紅9軍的軍政委才20歲的時候十分吃驚,說道:「紅一方面軍的幹部也年輕,但是沒想到紅四方面軍的幹部年輕到如此程度!」林彪擔任紅1軍團第4軍軍長的時候才23歲,已經令人非常吃驚了。
陳海松雖然年輕,但是戰士們都打從心眼裏佩服他,尊敬他。雖然官職大,但是陳海松非常平易近人,經常和戰士們打成一片,衣食住行都和大家在一起。也正是因為陳海松年輕,所以才能輕易地融入戰士們,這對凝聚軍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部隊行軍十分勞累,陳海松經常趁戰士們休息的時候下連隊,與戰士們聊聊生活、學習、思想,還經常想出一些新鮮的遊戲給大家放松。陳海松的個子矮,體格壯實,圓圓的臉蛋大眼睛,非常親切,看起來慈眉善目的,但是他天生有一股子力氣,喜歡和戰士中的大個子摔角、掰手腕、比賽扔手榴彈,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陳海松取勝。
戰士們見到陳海松也會開玩笑地喊他「小政委」、「小胖政委」,陳海松聽到都會高興地答應一聲,他知道,這是戰士們信任他、喜歡他的表現。
擔任軍政委後,陳海松一刻都不敢放松學習,只要有空,就會找一些馬列著作和書籍閱讀,哪怕是在備戰期間,也要隨身帶著書本學習。
有一次戰鬥間隙,陳海松正在捧著一本書在讀,兄弟部隊的一位師長來請示任務,師長進來指揮部以後,只看到陳海松一個年輕人在捧著書聚精會神地看,還有幾個警衛員,並沒有看到指揮作戰的領導。
師長走到陳海松面前問道:「同誌,請問陳政委在哪裏?」看書看得入迷的陳海松漫不經心地隨手一指旁邊忙碌的戰士們,師長只能無奈地去問戰士們陳政委在哪,目睹全程的戰士們轟然大笑,紛紛說道:「你剛才問的就是陳政委!」
鬧出這麽大動靜陳海松才回過神來,趕緊放下書站起來,向師長道歉,這件事也被戰士們當作笑談傳了很久。
陳海松雖然年紀小,很多時候連自己都照顧不好,但是他十分關心傷員的生活與健康。連長羅應懷在戰鬥中身受重傷,只能躺在陣地當中,身旁全是敵人,戰士們都從陣地上退了下來,重傷的羅連長落在了敵人手裏。
陳海松知道以後,二話不說,拿起槍就指揮突擊隊沖上去救人,就這樣,羅應懷生生被陳海松救了下來。
傷員來不及撤出陣地的情況在戰場上時有發生,有一次20多名傷員都沒有撤下來,陳海松叫來指揮員,一頓批評,然後帶著指揮員和部隊再一次朝著陣地發起沖鋒,20多名傷員全部被救了下來。
得救的傷員看到陳海松以後感動得淚流滿面,陳海松一個個地安慰大家,找來繃帶和藥物親自給大家包紮傷口,看到戰士們身上血淋淋的大口子,陳海松動情地說道:「同誌們,真對不起,讓你們受苦了!」在場的戰士們都深受感動。
軍政委的本職工作第一個就是要做好政治動員,要將戰局和敵情準確清楚地報告給戰士們,還要充分地鼓動起戰士們的情緒,陳海松非常善於動員大家的情緒,包括幹部在內都深受感染。
陳海松是生動的、是栩栩如生的、是散發著人性光輝的,在他的身上,嚴謹的工作作風與深厚的階級感情融合得恰到好處,無論是幹部和戰士,都很喜歡和陳海松相處。
當時朱德總司令一直跟隨紅四方面軍行動,受紅四方面軍內部的一些問題影響,朱德在部隊中的境遇並不算好,陳海松是個例外,他對朱德是真心的好,在他心裏,一直把朱德當成自己的老大哥一樣看待,每次見到朱德,都會高興地喊一聲:「朱總司令!你好哇!」
陳海松盡己所能地在生活上幫助朱德,看到朱德的馬又瘦又小,跑得很慢,陳海松就把自己的大青馬送給了朱德,朱德也一直十分欣賞陳海松。
1936年11月,紅三十軍、紅九軍和紅五軍組成西路軍,西路軍的總指揮是徐向前、政委陳昌浩,陳海松仍舊是原來的職務。在西路軍按照原計劃執行寧夏戰役的時候,突然接到命令改向河西走廊進發,執行打通新疆的任務。
單獨西進的西路軍成了一匹獨狼,前無照應後無援助,在倪家營苦戰數月後,被迫突圍,陳海松所在的紅九軍執行掩護任務。
1937年3月12日拂曉,西路軍進入了梨園堡一帶,負責後衛工作的紅九軍抵達了梨園口休整。在戰士們休息的時候,陳海松站到山口上觀察地形,發現梨園口地勢極易暴露,當即命令部隊上山警戒。
就在這個時候,身後傳來了敵人的呼喊聲,陳海松迅速反應,指揮部隊就近占領寺江山,其實按照陳海松的警覺性,勝率還是很大的。
無奈的是,由於一路缺衣少食,長途奔波,戰士們精神狀態非常差,一個個面頰消瘦,虛弱憔悴,雖然聽從了陳海松的指揮上山,但是很快就被搶先上山的敵人給壓了下來。
陳海松冒著炮火觀察地形,最終選擇在山口南側的土包處展開反擊。此時的紅九軍彈藥已然不充足,形勢十分危急。
陳海松一邊安排人阻擊敵人,一邊組織部隊保護機關人員撤退,陳海松心知肚明,這個情況,留下來很可能就再也走不了了,但是紅九軍要是不頂著,身後的指揮機關就危險了!
保衛局局長陳宜貴堅持留下來要和陳海松一起阻擊敵人,陳海松為此生了氣,第一次開口罵人:「叫你撤就撤!幹什麽婆婆媽媽的!」
陳宜貴雖然挨了罵,但是一點都不生陳海松的氣,他也知道,接下來可能就是生離死別了,著急的陳宜貴紅了眼眶。陳海松無奈地勸道:「趕快走吧,機關的同誌戰鬥力弱,留下來無益,能出去一個算一個,總比留下來都死強!」
就這樣,陳海松帶著戰士們在土包後方與敵人展開了作戰,堅守陣地不肯後退半步,陳海松身邊只留下了幾十個人,眼看就要彈盡糧絕,敵人的火力卻越來越猛。
陳海松大吼一聲:「警衛排!跟我上!」
在陳海松和戰士們的奮勇沖鋒下,敵人不斷後退,但是沒多久,敵人的增援就到了,紅軍戰士們被敵人從四面八方圍在了中間。
重重包圍之中的陳海松打光了槍裏的最後一顆子彈,怒吼一聲拔出大刀和敵人肉搏,英勇的紅軍戰士們充分發揮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與敵人進行殊死搏鬥,為大部隊的撤離爭取時間。
槍炮聲、廝殺聲和戰士們的吶喊交織在一起,在廣闊天地間回蕩,陳海松奮力向高處爬去,以方便更好地指揮作戰。就在陳海松剛爬到山包上的一瞬間,敵人的一排子彈全部射了過來。陳海松連中8彈,順著土包滑了下來。
戰士們紛紛喊著:「政委!小政委!」卻不見陳海松有任何回應。
「老子跟你們拼了!」戰士們一邊痛罵著敵人,噙著眼淚與敵人搏鬥,殺一個賺一個,要為陳政委報仇!
在寺江山南側的小土包上,紅軍戰士們與敵人殊死搏鬥,奮勇作戰,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
陳政委犧牲的訊息傳到了後方,正在祁連山深處躲藏的300余名紅九軍戰士在收到陳政委犧牲的訊息後,一個個都紅了眼眶,哭得撕心裂肺,那個關心傷員、和戰士們一起玩遊戲、掰手腕的「小胖政委」再也回不來了。
1937年3月12日,紅9軍軍政委陳海松同誌壯烈犧牲,年僅23歲。
紅九軍成為了西路軍中最悲壯的存在,軍長孫玉清因為連打敗仗被撤職,後不幸被敵人俘虜,又被叛徒出賣壯烈犧牲,年僅28歲。
參謀長陳伯稚在戰鬥中為了掩護大部隊撤退,勇敢地投入了戰鬥中,犧牲於敵人猛烈的炮火下,年僅26歲。
抵達新疆的西路軍,只剩下了400余人,西路軍,成為了我軍歷史上最深刻之傷痛。
1937年5月份,延安寶塔山下,中共中央軍委為犧牲的陳海松、陳伯稚等同誌舉行了追悼會,毛澤東、任弼時、朱德等中央領導人都參加了本次追悼大會,朱德尤為傷感,在朱德眼裏,陳海松還是個孩子,如今白發人送黑發人,怎能不令人垂淚!
在朱德此後的人生裏,經常提起陳海松,對陳海松表示了自己的欣賞與思念,常對人說:
「陳海松是四方面軍最年輕有為的軍級指揮員,可惜犧牲得太早了,如果他現在還活著,一定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徐向前對此也頗為可惜,多次扼腕長嘆:「陳海松是9軍的核心首長,9軍少不了他!」
自1930年參軍,陳海松再未回過家鄉,那麽疼愛他的嬸母,直到陳海松犧牲後,還在家中殷殷期盼著陳海松的歸來,殊不知,母子倆早已陰陽兩隔。
戰爭年代,像陳海松這樣優秀的天才比比皆是,在國家大義面前,這些年輕人紛紛選擇為國而戰、為民而戰、為和平而戰,正是有這樣一批英雄先烈的無私奉獻,才能換來我們今天的盛世繁榮!
希望流淌在華夏兒女血液裏的英勇與無私仍在,在國家大義面前,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也可以選擇為國而戰、為民而戰、為和平而戰!
謹以此文獻給陳海松同誌,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