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反省東北失敗原因:最大的錯誤,就是未讓王牌部隊撤出東北

2024-02-05歷史

1946年4月,國共雙方圍繞著四平城的慘烈攻防戰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一仗,是破局東北之役的關鍵,蔣介石先後將自己手上的精銳新一軍、新六軍投入了這片戰場。

最終在5月18日,成功拿下此前由解放軍鎮守的四平城。照理來說,國美雙方應該高興才對。

為何馬歇爾在戰後責備國軍「太沒用」?蔣介石在後面的回憶中又為何後悔沒將這兩支軍隊撤出東北?

這其中的奧妙,事關整個東北戰場的時局變化。

國外建軍的「連體王牌」

首先,我們先說說讓蔣介石十分寶貝的這兩支王牌部隊。新一軍和新六軍的成軍歷史頗有相似之處,所以後人常用「連體嬰兒」來稱呼這兩支軍隊。

這兩支部隊成軍時間都很短,但其戰力確實不可輕視。

1942年的時候,中國遠征軍的一部在孫立人的率領下西撤入印度進行休整。然後1943年,蔣介石在這支隊伍的基礎上新成立了第一軍。

這支軍隊的成立,開啟了很多先河。譬如它是罕見的在國外建軍;譬如它是美國全力扶持國民黨的產物,無論是裝備還是訓練課程,皆是全部用的美國的資源和方式。

正因為這支部隊如此特殊,從它一誕生蔣介石便對它寄予了厚望,對外豪言: 「這是天下第一軍」。

該軍確實不負蔣介石的期望,在建立後不久就投入緬北戰場,數次奇襲反攻作戰,打得日軍聞風喪膽。

次年,蔣介石擴充新一軍規模,再建新六軍,廖耀湘任軍長。兩軍聯手打通了緬北公路,全殲緬北日軍。

所以說,這兩支王牌部隊確實是有實力的,單純的純美式裝備就已經躋身當時已開發國家軍備的中等偏上水準。這可以說是,美國支持下的國軍最強的兩支部隊了。

四平之戰的爭鋒

其後,抗日戰爭勝利,日本侵略者結束東北瞬間在東北地方形成了一塊空地。

國共雙方對此都非常重視,毛主席指示全軍「向北發展,向南防禦」,抽調全軍精銳幹部前往東北接收和發展。

蔣介石這邊,也不甘心當時全國工業最發達的一塊區域落入中國共產黨手中。於是一面打著議和的旗幟,一面在美國的空運幫助下,不斷向東北聚集兵力。

雙方在前期戰爭的焦點,就在四平。

四平火車站

四平在當時東北的整個局面中,是有著交通樞紐、軍事重鎮的鎖鑰之重的。在蘇聯殲滅日本關東軍撤退後,國民黨趁機搶占了這塊地方,卻又在1946年被東北民主聯軍搶奪回來。

而這次蔣介石徹底撕破臉皮,選擇的依然是強打四平。新一軍作為刀鋒尖銳第一時間就投入了這片戰場。昔日抗日「王牌」轉眼就用在了內戰之上,讓人不勝唏噓。

當時的四平攻防戰,國民黨方是有優勢的。但國民黨方向包括蔣介石在內的所有將領,都太過於在心裏放大了這種優勢,於是在前期顯得相當不把我軍看在眼裏。

我軍采取了運動防禦的戰術,給敵人的推進不斷制造阻礙。然後利用敵人的輕敵心理,設定埋伏圈。讓孫立人的新一軍還沒到達四平,就已經吃了幾個小虧。

但孫立人作為久經沙場的抗日名將,也是很快地調整了心理上的態度和戰略部署。讓新一軍和另一支部隊國民黨第七十一軍交替掩護,並加強了空中偵察等手段。

終於在4月17日,大軍抵臨四平城下。

這場硬碰硬的攻防戰打得格外慘烈。國民黨部隊在美軍的炮火、空軍支援下,對四平城一頓狂轟亂炸。僅僅24日,四平城頭的一個陣地上落下的大口徑炮彈就達到了3000余發。

但我軍戰士依然以非常頑強地態度頂住了敵人的攻勢。陣地上到處都可以聽到:「吃菜要吃白菜心,打仗要打新一軍」的豪氣歌謠。

雙方在四平城外的陣地上你來我往,整個區域成為名副其實的絞肉機。

坐鎮後方的蔣介石也是紅了眼,電報如雪花一般直飛前線指揮司令杜聿明和孫立人,要求他們「務必攻克四平」。中國共產黨中央及毛主席也在給林彪的指示中,提到「準備要有數萬人的傷亡」。

時間進入5月中旬,蔣介石不滿意四平戰場的焦灼,再次投入新六軍和五十二軍一九六師。此時的四平戰場上,國民黨已經重兵囤集3個軍10個師。

敵我力量懸殊,林彪在組織數次阻擊戰後選擇戰略撤退。

這一場戰鬥,持續了31天,最終以我軍撤出四平為落幕。雙方在這裏打出了真火,國民黨的兩大王牌雖然最終拿下了四平,但在此役中損失不小。

所以難怪戰後美國的馬歇爾責備國軍「太沒用」。

「王牌雙子」的覆滅

四平之後落幕後,新一軍和新六軍展開了對我軍的瘋狂追擊。

但隨著戰線拉得過長,最終的兵鋒也越加無力。而反觀中國共產黨我軍在東北的農村和鄉鎮不斷整軍擴列,依據大大小小的根據地建立了基層政權和強大的野戰軍。

雙方的實力,也就在這個期間,開始慢慢地發生逆轉。

在1947年1月-10月的時間裏,我軍不斷出擊,以「螞蟻吞象」的零打碎敲方式不斷蠶食新一軍,累計殲滅這支王牌一半以上的兵力。

現在想起來,如果這時候蔣介石幡然醒悟讓自己的「王牌」撤出東北,說不定還能保住種子。可惜他並沒有,他希望依靠新一軍的裝備優勢開啟東北的缺口。

1948年冬季攻勢後,我軍徹底扭轉了在東北地區的對敵劣勢地位。並透過切段鐵路補給線的手段,讓國軍幾十萬人只能被困守在沈陽、長春等幾座孤城裏面。

這個時候的蔣介石,其實已經考慮到撤退在東北主力了。但衛立煌不同意,蔣介石本就不舍得在東北的利益,於是最終選擇了死守東北的計劃。

這一下,就成功坑慘了此下由廖耀湘率領的兩大王牌部隊。

錦州失守後,廖耀湘想要從遼西的營口方向逃竄,卻終究為時已晚。東北野戰軍在黑山一帶阻擊到了倉皇逃竄的廖耀湘,當時我軍守衛黑山的是以梁興初的十縱為主的共5個師。

而廖耀湘當時可是手握兩大王牌以及七十一軍等部隊,數量上是我軍的10倍。

所以黑山阻擊戰,端的是把整個黑山染成了血山。但在敵人各種炮火轟鳴、敢死隊沖鋒下,10縱硬生生守住並等來了大部隊。

一場黑山阻擊戰,早己打掉了廖耀湘引以為傲的「王牌部隊」信心和勇氣。所以當我軍大軍合圍的時候,國民黨軍的整體士氣和戰鬥力皆不復之前。

這一役,廖耀湘的10萬大軍,連同新一軍新六軍的兩大王牌,全部灰飛煙滅。

東北解放的後話

回顧國民黨這兩支「王牌部隊」的覆滅,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東北解放戰場的波雲詭譎。 蔣介石最後頗為後悔沒能撤出這兩支部隊,其實多少有點「事後諸葛亮了」。

畢竟,作為國軍最高軍事統帥,堅持要打的是他,坑死兩大王牌的也是他。他之所以後悔,最大的原因無非是這兩支部隊是他心血堆積的「嫡系」,一下去倆讓他非常心疼。

而且歷史也告訴我們,國民黨內派系鬥爭之激烈。蔣介石五大嫡系部隊全部被打掉的那一天,他就只能乖乖下台了。

所以說,東北戰局國軍的失敗,肯定不在於「兩大王牌」是否撤退。

而是早在決戰之前,我軍在多個方面就已經釘選了最後的勝利。

首先是兵力對比,四平之後直到1948年8月底。我軍經過整軍擴備,在東北各種兵力總數已達百萬,而國軍不到60萬,無論數量還是質素差距明顯。

其次是地利人和,東北地區中國共產黨一直都有很好的群眾基礎。不管是前線需要糧食、彈藥還是汽油,統統管夠。

特別是冬季攻勢結束後,我軍已占領東北絕大部份區域和交通幹線,後勤補給紮實。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雙方最高指揮員的決策差異。我軍這邊,不僅有毛主席遙控坐鎮後方,還有林彪、羅榮桓、劉亞樓的密切配合。任何一個決策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和實際出發。

而反觀國民黨這邊,蔣介石雖然多次親赴戰場。但他時而要戰,時而要撤,舉棋不定的命令著實影響了戰局判斷。

而在東北戰場上,國軍將領之間派系林立、將帥不和的情況時有發生。

綜上可知,不管是硬件實力還是人為指揮因素,國軍都遠遠被解放軍甩開一截。如此大兵團作戰,更需要考究紮實的後勤補給和指令的統一。

但國民黨這兩方面都不具備,輸也是情理之中。

而遼沈戰役勝利之後,對於我軍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巨大的鼓勵,即所謂「革命進入新的轉折點」。相反,對於國民黨來說,則是滅頂之災的開始。

無論是站在幕後的不可一世的美國,還是曾經兇惡頑固的國民黨反動派,都不得不承認: 「最終的崩潰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