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劉備麾下人才濟濟,為何沒能一統天下?毛主席:2個缺點最致命

2024-02-03歷史

東漢末年,朝綱崩亂, 魏蜀吳三國群英薈萃,亂世出英豪 ,可謂謀臣如雲,武將如雨。在中國古代文明歷史上留下了波瀾壯闊,非常濃墨重彩的一筆文章。

毛主席一生博覽群書,活到老、學到老,尤其對 三國鼎立 這一時期的歷史最感興趣。因此,他 反復閱讀、批註最多 的也是 小說【三國演義】和正史【三國誌】

在革命工作中,也經常透過參照三國中人文典故,借古喻今,深入淺出,憑借獨到的視角和觀點,給黨政軍各級領導幹部在革命實踐中,指明方向,提供恰到好處的指引和提點。

而對於蜀國的 漢昭烈帝劉備 ,毛主席就曾在多個公開場合,反復強調了他手下人才濟濟,卻沒能完成統一大業的真正原因: 有2個缺點最為致命

這是怎麽回事呢?本期內容就圈個有用歷史,解密劉備為何沒能一統天下?毛主席說他有2大致命缺點,分別是什麽?

劉備沒能完成統一大業,毛主席:2個缺點最致命

1949年3月底,毛主席帶領 黨中央和軍委總部領導機關 離開 了中國共產黨 最後一個農村根據地西柏坡 遷往剛剛和平解放不久的千年歷史文化名城北平

周總理親自規劃行動路線,先乘車 走小路前往河北涿州 ,然後再由 北京市長葉劍英,以及中央軍委情報部長李克農進行接應,乘坐專列火車進入北平。

3月24號深夜,毛主席一行在駐防河北涿州的 解放軍第42軍軍部 留宿。這是中央機關進入北平後的最後一個夜晚,毛主席心情激動萬分,沒有任何睡意,就給身邊的秘書和警衛員們講起了歷史:

你們都聽過三國演義吧,我們現在就處在劉備的老家,這裏就是劉關張當初三結義的地方。 提起劉備,毛主席的語氣有些悵然若失:

劉備的能力配不上他的野心,這個人不僅文化程度不高,而且還經常意氣用事,在處理很多問題時,根本不理性,公私不能分明,是為政者的最大失敗。

劉備是 蜀漢政權的創始人 ,後來 登基稱帝,史稱「漢昭烈帝」 ,但最終只能困守一隅,最終走向敗亡,被曹氏政權覆滅。

可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正史【三國誌】中,卻不約而同全部突出了劉備重情重義的人格魅力。

在【三國演義】的小說中,劉備以德行名冠天下,與奸雄曹操截然相反,被塑造成了一個 婦人之仁的仁者形象 ,動不動就掩面哭泣。

可在真正的歷史上,劉備雖然仁德,但卻性烈如火,勇猛非凡,誌堅如鐵,擁有百折不撓的雄心壯誌。

最終在東漢末年,與北魏曹操、東吳孫權齊名而 三分天下 ,而也正因為劉備獨特的人格魅力,無論他在創業路上有多少崎嶇坎坷,經歷過多少失敗,身邊永遠不缺忠勇豪傑之士生死相隨。

第一大缺點:太看重情義,意氣用事

重情義是優點 ,也是劉備的發家根本,但政治家 太過看重情義,甚至意氣用事,那就是魯莽沖動 ,結果就 很容易造成失敗的慘劇

毛主席認為, 這是劉備最為致命的缺點之一 。劉備雖然自稱 中山靖王之後 ,但皇族血統已經非常淡薄,只能在街上賣草鞋為生。

後來黃巾軍起義,天下大亂,劉備因在戰場立功,被升職為 安喜縣尉,掌管一縣的軍事 ,是品階最小的縣官幹部。

不過,雖然劉備官職微末,但卻具備實權,有適合建立基業的地盤和操練兵馬的機會,但就在此時,東漢朝廷卻派遣督郵到安喜巡查地方,對劉備這個小小的縣尉並不尊重,頤指氣使,言語中多有冒犯。

所以劉關張三人就將督郵暴打一頓,掛印而去。【三國演義】小說中,暴打督郵的是張飛,但實際上在【三國誌】正史資料中,是 劉備親自鞭笞了督郵

劉備快意恩仇,感情用事,的確出了一口惡氣,但卻徹底喪失了前期猥瑣發育的根基,以至於劉備在日後經常在各方勢力中輾轉徘徊,郁郁寡歡,流離失所不得重用。

這其實與他難忍一時英雄氣概,失去了前期創業基地,有很大的關系, 欲成大事者,就是要忍常人所不能忍。

聯吳抗曹, 赤壁之戰火燒曹營 ,劉備得 向西發展得巴蜀和荊州之地 ,徹底奠定 三國鼎立而分天下 的局面,麾下文武並重,人才濟濟,復興漢室有望。

但劉備卻又一次因為感情用事,破壞了大好的局面, 巴蜀之地,號稱天府之國,易守難攻 ,有詩雲: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所以,劉備在君子不立危墻之下,選擇自己留守巴蜀,建立穩定政權, 荊州南遏東吳,北拒曹魏,地理位置相當優越。

所以,劉備拜二弟 關羽為主帥,坐鎮荊州 ,任命 糜芳從旁輔佐 ,關羽與劉備的關系不用多說,是生死結義的八拜之交,值得信賴。

而糜芳出身徐州豪族,家族 世代經商,富可敵國 ,仰慕劉備的忠義德行,糜家族長糜竺 散盡家財,舉家投奔 ,是劉備前期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而且 糜竺還將妹妹嫁給了劉備,寓意親上加親。

糜芳孔武有力,追隨劉備多有戰功,所以一個是結義兄弟,一個是忠心耿耿的小舅子,都是劉備親近之人,督陣荊州,正是相得益彰。

可關羽雖然義薄雲天,但卻自視清高,看不起糜芳這低賤的商人出身,所以 經常找借口對糜芳進行打罵, 糜芳難以忍受,找劉備告狀。

但劉備卻礙於兄弟情義,未加阻攔,導致糜芳心生恨意,趁關羽在前線與曹操交戰之機,直接獻城投降了東吳。

關羽被斷後路, 進退失據,敗走麥城 ,落得個 身首異處 的淒慘下場,而荊州失守的主要責任,就在劉備,感情用事,是非不分,沒有及時對關羽進行約束和勸誡,最終釀成難以挽回之慘劇。

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氣急攻心,再一次頭腦發熱,為給二弟報仇,不顧諸葛亮等重臣勸阻, 傾盡巴蜀之兵,南攻東吳,在夷陵之戰中鎩羽而歸,基本葬送了蜀漢的全部精英。

毛主席最看不慣,也看不起的就是劉備這種在關鍵時期認不清大勢的意氣用事,幾次折騰導致 蜀漢政權曇花一現,多年君臣努力一朝散盡 ,這是極不負責任的表現。

而劉備這一性格上的缺陷,也是他的致命弱點之一。

共產黨想要發展,必須經過陣痛

毛主席之所以在 「進京趕考」 途中,在涿州城內痛斥劉備的缺點,也有非常特殊的用意。解放戰爭基本塵埃落定。

革命勝利就在眼前,共產黨即將在北平建立新中國,在這種關鍵時刻,毛主席心裏非常激動,但又非常冷靜。

早在離開西柏坡根據地之前,他在 七屆二中全會 上,已經告誡黨政軍的所有幹部同誌: 共產黨要做出改變,將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到大城市,接下來我們要「進京趕考」,堅決不做李自成。

要經受住外來誘惑的考驗,要滿足人民群眾的期待,決不能感情用事,將中國共產黨艱苦的優良作風堅持到底。

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 28年革命,幾千萬人犧牲 。現在即將迎來勝利,許多幹部同誌就被勝利沖昏頭腦,好大喜功,經不起花花世界的誘惑, 思想開始墮落,有了貪汙腐化,享受生活的跡象。

所以他要借用劉備的性格缺陷, 警醒廣大的幹部領導,不要被勝利沖昏頭腦,更不要意氣用事,被糖衣炮彈擊倒。

要站在黨和國家,以及人民的立場上,遵紀守法,愛護人民,才能守住中國共產黨辛苦得來的革命勝利果實。

畢竟,多年艱苦奮鬥的兄弟情,誰能舍得下狠手?毛主席對部下的感情不遜於劉關張,但毛主席卻認為,共產黨想要發展必須經過陣痛,必要時可以刮骨療傷。

1937年抗戰, 長征英雄黃克功 持功自傲, 因愛生恨,槍殺進步女青年劉茜 一案,在延安搞得沸沸揚揚,許多戰友和領導幹部都為黃克功求情,希望可以讓他戴罪立功。

但毛主席親筆撰寫公開信,指出 殺人必須償命,堅決要求依法辦事,槍斃黃克功還死者一個公道。

建國後, 天津地委書記劉青山和張子善 ,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大搞貪汙受賄,吃喝玩樂,挪用公款數量之大,令人瞠目結舌。

事發後,有人建議毛主席看在二人往日的功勞上,饒他們一命,但毛主席卻堅決 要求依法辦事,依法治國,直接宣判二人死刑,立即執行槍決,震懾全黨全軍。

第二大缺點:沒有大局觀,分不清主次矛盾

毛主席指出劉備第二大致命缺點是: 沒有大局觀,分不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941年 皖南事變 ,蔣介石不顧抗日大局,進攻江南新四軍, 軍部直屬縱隊幾近於全軍覆滅 ,給中國共產黨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當時就有很多黨政軍的中高層幹部紛紛叫囂,找蔣介石報仇雪恨。

毛主席就借用劉備為關羽報仇雪恨的夷陵之戰來,引導將士們分清當前面臨的主要和次要矛盾。 蜀吳聯合火燒赤壁,三分天下

關羽失荊州走麥城,身首異處 後,劉備盡出蜀國大軍,發起 夷陵之戰,討伐東吳 ,卻被 東吳後起之秀陸遜,火燒八百裏連營,蜀國精銳盡失 ,劉備悲從心起, 退守白帝城。

臨終托孤於諸葛亮,雖然諸葛亮在後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但夷陵一戰,蜀國元氣大傷,再也沒了問鼎天下的能力。

所以,夷陵之戰,是劉備興復漢室美夢徹底破碎的一戰,他之所以慘敗,就是因為分不清主次矛盾,沒有大局觀造成的慘重後果。

當時的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在北方,曹操一統長江以北後, 坐擁大量的人口資源,已然占據了半壁江山。

雖然在赤壁戰敗,被迫退回北方據守,但曹操占領的地盤很大,只要獲得足夠休養生息的時間,戰備很快就能恢復,依然擁有遠超蜀吳的基本實力。

東吳 世居長江以南,背靠江東大族,經略南方多年,獨占長江天險 ,擁有很強烈的保家衛國決心。

反觀劉備雖然 占據巴蜀,易守難攻,但在丟了荊州後,卻也只能暫時偏安一隅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弱者應該抱團共抗強者才對。

劉備丟了荊州,失了先機,才更應該 暫時放下仇怨 ,遵循諸葛亮隆中對的策略, 聯吳抗曹,等徹底拉平三國的國力,再尋找時機備戰。

可劉備卻執著一己之私恨家仇,企圖拿出蜀國的所有家底找吳國尋仇報復,當時,以諸葛亮為首的有識之士,全部對劉備苦心勸諫:

聲稱曹操才是亂漢之奸賊,而不是孫權的東吳,只要先滅了曹魏,再回過頭來收拾東吳也不遲,沒準兒他們還會率先臣服。

而這時, 曹操已經橫掃北方,大有周公吐哺,鯨吞天下之勢 ,屆時, 傾巢之下,豈有完卵? 所以在毛主席看來,當時的主要矛盾是魏蜀和魏吳的矛盾,而所謂蜀吳的矛盾,只是次要的。

可劉備卻並沒有毛主席這樣的遠見卓識,依然一意孤行發起夷陵之戰攻打東吳,而事實上,劉備自從發兵之日起,無論成敗,他都已經輸了。

劉備的實力本就遠遜於曹操, 根本吃不下東吳 ,貿然出兵,不僅 消耗了自己和東吳的實力 ,也 為曹魏贏得了更多休養生息的時間

所以,劉備 沒有戰略大局觀,分不清主次矛盾,就成為了他的第二大致命弱點 ,性格上的缺陷,眼界上的缺失,直接導致劉備的蜀漢集團,基本 喪盡了統一天下的所有籌碼。

與蔣介石國民黨的矛盾只是次要矛盾

其實蔣介石挑起皖南事變的背景,與關羽大意失荊州,敗走麥城,劉備發起夷陵之戰有異曲同工之妙。

日寇侵華,老百姓引頸待戮,民不聊生,在民族大義,國家生死危亡之秋的險境下, 國共雙方暫時放下個人成見,締結同盟,統一戰線抗擊外敵。

紅軍在 南方八省的遊擊隊接受國民黨政府改編,成立新四軍 ,配合國軍主力在江南的敵後戰場上打了很多大勝仗。

但令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是,就在抗日戰爭日趨白熱化之際,蔣介石卻 枉顧民族道義,不顧統一戰線的約定,直接對新四軍反戈一擊,新四軍毫無防備,在國軍的偷襲下損失慘重

政委項英犧牲殉國,軍長葉挺戰敗被俘 ,我軍損失慘重的同時,也影響到了江南抗日大局。

所以面對蔣介石國民黨卑鄙無恥的行徑,中國共產黨政軍內許多領導幹部,都紛紛向毛主席進言:

反動派決不可信,現在蔣介石挑起皖南事變,已經宣告國共統一戰線的願望已經破碎,我們現在應該也必須全面反擊,給死難的戰友們一個滿意交待。

而就在所有人義憤填膺的情況下,毛主席以史為鑒,舊事重提,利用劉備在夷陵之戰中失敗的歷史經驗和教訓,警醒全黨全軍的同誌們,千萬不要分不清主次矛盾。

日寇的鐵蹄還在華夏土地上作威作福,老百姓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想讓我們亡國絕種,所以抗日才是當前要務,與蔣介石國民黨的矛盾只是國內矛盾,是次要的,可以留待日後再解決。

如果我軍當時真的頭腦發熱,在軍事上給予國民黨還擊,雖然痛快人心,但卻很容易引發新一輪的國共內戰,只會削弱中國的抗戰力量,就像劉備發起夷陵之戰一樣,親者痛仇者快。

所以在抗日大局面前,毛主席很果斷的平衡將士們的心態,以史為鑒,說服了所有人。全黨上下重新統一思想,並未直接發動軍事反攻,而是站在道義的最高端,對國民黨反動派進行了輿論譴責。

而這筆血債,則是應該等到抗日戰爭結束後再來血償,果然收到奇效,全國上下的人民群眾和社會無數革命愛國誌士,全都旗幟鮮明的支持共產黨,群情激奮的 聲討蔣介石國民黨反動集團。

最後逼得蔣介石沒有辦法,只能偃旗息鼓, 承諾在抗戰期間絕不動武,進一步維護了國共統一抗日戰線 ,才在短短8年的時間內,將兇殘、毫無人性的日本人趕出家園,徹底實作民族獨立自主。

而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也證明了毛主席當初的策略是英明且絕對正確的,也進一步說明了 戰場上主次矛盾的重要性

毛主席就夷陵之戰, 東吳後起之秀陸遜 火燒劉備聯營 的最終結局,給全體指戰員上了最生動形象的一堂思想教育政治課。

陸遜打敗劉備後,並未乘勝追擊,並嚴厲駁斥了部下活捉劉備的建議, 一是因為蜀國還有一戰之力,窮寇莫追,就算追過去也難有大的繳獲,還會平白無故損耗自己的實力;

二是陸遜戰略大局觀很好,他很清楚當前面臨的主次矛盾,究竟是什麽,決不能讓曹魏得利。

毛主席也在這一段史料旁邊,用紅筆鄭重其事地批註了 同意 ,高度 肯定了陸遜的戰略方針和作戰思維。

而在皖南事變後,毛主席的應對措施,就是在汲取歷史經驗教訓的精華,在政策戰略上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成熟表現。

毛主席雖然重情重義,但在他的身上根本看不到劉備意氣用事的魯莽沖動,而且,毛主席的 戰略宏觀大局和眼界都先人一步,看得更遠,分得清輕重緩急和主次矛盾。

所以,他在抗日戰爭勝利後,僅用了短短3年時間,就趕跑了蔣介石國民黨,解放了全中國,正應了他的那句話: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