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周恩來離開黃埔軍校時,僅一人敢為他送行,後來周總理爭取他多次

2024-07-20歷史

1926年,距離孫中山先生病逝的時間已經過去將近一年的時間,一些陰謀家、獨裁者的野心再也按捺不住,蔣介石在掌握了絕對的主動權以後,一場蓄謀已久的反革命行動開始實施,「中山艦事件」就此爆發。

國民黨一人送行

此次事件之後,蔣介石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地位得到了極大的加強,將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的實力削弱,讓他的獨裁思想進一步加深。在此期間,黃埔軍校的掌控權徹底落入蔣介石手中,黃埔軍校的性質從培養軍官轉變為向蔣介石輸送人才。

周總理當時在黃埔軍校工作,發生「中山艦事件」以後,若繼續留在黃埔軍校,勢必就意味要對蔣介石妥協。而周總理自幼立誌讀書是為了「中華崛起」,可不是為了替某一個人充當急先鋒,自然要離開黃埔軍校。

周總理的為人大家都很清楚,在黃埔軍校期間,對不少學生都有過指點和教導,算是結下了師生之誼。不過,能夠考入黃埔軍校的人,哪一個不是頂尖的人才?即便不是頂尖的軍事人才,也必然對政治有一定敏感度,對人情世故有著很深的理解。

因此,在黃埔軍校被蔣介石掌控的情況下,周總理離開黃埔軍校時,昔日裏受過周總理教導,對周總理十分欽佩的學生們,幾乎一致的失聲了。他們因為忌憚蔣介石而不敢在周總理離開那一天去送行,自己也沒有勇氣跟著周總理離開,就這樣為了自己的前途選擇默不作聲。

以周總理的格局和胸懷,自然不會因為這點事情而生氣。其實周總理對此事也能理解,這些黃埔軍校的學生,未來可能絕大多數還是要在國民黨軍隊供職,他們擔心因為送自己而葬送前途,也算是人之常情。

但讓周總理沒想到的是,在國民黨一方的將領中,還真的有一個人敢冒風險來為他送行,這個人便是當時已經在軍中擔任營長的胡宗南。胡宗南是國民黨員,也是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如今又在國民黨第一軍擔任營長,可謂是前途不可限量。

胡宗南能走到這一步,說明他是一個智商線上的人,既然所有人都能看出來此時給周總理送行會惹蔣介石不滿,胡宗南又怎麽可能不清楚這一點呢?但他在周總理離開黃埔軍校這一天,還是果斷的來送行了,這讓周總理也頗為意外,對胡宗南自然也高看一眼。

野心膨脹

雖然是一個簡單的送行舉動,但這樣的舉動在當時卻需要一定的魄力,胡宗南身為國民黨一方唯一送行的黃埔軍校學生,足以證明他有這個魄力,對周總理足夠敬重,甘冒風險追隨本心,體現出胡宗南重感情的一面。

除此之外,胡宗南對周總理敬重還有另外一層原因,那就是胡宗南自幼讀書,文化基礎打得很紮實。黃埔軍校裏的人雖然都是人才,卻並非全都有深厚的文化底子,反而有些人在軍事上有天賦,但在文化方面卻很匱乏,因此看不出周總理的文化底蘊。

胡宗南在黃埔軍校就讀期間,憑借優於其他人的文化基礎,經常得到跟著周總理組織活動的機會。在更多的接觸和交流之中,胡宗南學到很多東西,也更深刻的認識到周總理文化底蘊的深厚,自然對周總理的敬重要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不過有意思的是,周總理與胡宗南雖然有師生之誼,但胡宗南的年紀其實還要比周總理大了兩歲。而且,胡宗南當年報考黃埔軍校時,雖然文化基礎不錯,但身材實在太矮小了,因此沒能透過考核。

胡宗南報考黃埔軍校之前嗜賭如命,欠下了不少的賭債,這次參加考試還是靠同鄉的資助才得以如期參加考試。如今考核失敗,即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一旦返鄉將面對巨額賭債的問題,這輩子可能也就這樣了。

但在這個時候,廖仲愷出面特批了他直接參加考試的資格,這才有了展示文化水平的機會,最終成為黃埔軍校的一期學生。從這樣的經歷來看,胡宗南是一個大齡青年,考入黃埔軍校的原始動力也是擺脫賭債,而能順利進入黃埔軍校也有運氣成分。

那麽,胡宗南後來憑什麽平步青雲,成為擁兵幾十萬,鎮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呢?當然不會是因為他的文化底子好,而是與他的出生地有關。 胡宗南是浙江人,又是黃埔軍校一期學員,更是復興社的骨幹,被稱為蔣介石的「十三太保」。

胡宗南的這幾個條件幾乎全部命中了蔣介石任人唯親的標準,這才是他的地位能夠不斷攀升的關鍵所在。胡宗南憑借蔣介石的器重,可謂是官運亨通,幾乎沒帶過兵打過仗,手中的兵權卻越來越大,畢竟蔣介石看重的是忠誠而不是指揮作戰的能力,否則手底下掌握嫡系部隊的人也不會是陳誠、胡宗南和湯恩伯了。

在蔣介石的器重之下, 胡宗南在國民黨的地位不斷攀升,心中的野心自然也就不斷膨脹,幾乎將自己視為未來繼承蔣介石衣缽之人。

正因為胡宗南產生了這樣的想法,善於察言觀色者找到了阿諛奉承的方向,甚至有人稱洛陽挖掘出一方古碑,上書一句「一輪古月照中華」。此人對「古月」一詞進行解析,給出了代表「胡」字的全新解釋,寓意著中華未來要落在「胡」字之上,指的自然就是胡宗南了。

胡宗南得知此事以後非常高興,這也導致更多的人向他諂媚,使他不斷自大起來。事情發展到後來,胡宗南索性也不等別人來諂媚他了,直接自己粉墨登場,將傳聞中劉秀發跡的青龍嶺改名興隆嶺,預示著自己未來一定興隆。

除此之外,胡宗南還將皇甫村的名字給改了,叫黃埔村,明顯是向蔣介石表達自己的忠心,也向其他人展示自己黃埔一期生的身份。而最令人感到無語的是,胡宗南還將終南山的名字改成了「宗南山」,以彰顯自己的地位。

由此可見, 胡宗南對蔣介石忠心,深得任人唯親的蔣介石器重,他自己本人也有樣學樣,在用人時以 " 黃、浙、陸、一 " 為標準,幾乎是蔣介石的「翻版」。而他的野心,也不是將蔣介石取而代之,只希望未來能繼承蔣介石衣缽,這讓蔣介石更加放心。

只不過,這種忠心和器重更多的體現在蔣介石全盛時期,畢竟那時候的蔣介石有太多的優勢可以肆意揮霍。但隨著戰局的不斷轉變,幾次戰略性決戰的接連失利,蔣介石的處境急轉直下,最後不得不敗逃台灣。

數次爭取

覆巢之下無完卵?胡宗南雖然一直龜縮,麾下精銳部隊保持完整,但隨著國民黨軍的傾覆,胡宗南獨木難支。胡宗南失敗已經是大勢所趨,但蔣介石並不甘心,仍然幻想著反攻大陸,因此讓胡宗南繼續頑抗。

彼時,周總理和胡宗南其實都明白,胡宗南繼續頑抗是沒有好結果的,所以周總理想給胡宗南機會,多次爭取他站到人民的陣營來。周總理為此可謂用心良苦,在解放軍發起總攻之前,專門派了兩個人去見胡宗南,為了爭取他做最後的努力。

周總理當時為了爭取胡宗南,先找到了胡宗南的貴人胡公冕,又找到孟丙南和張新,讓他們帶著胡公冕的親筆信去胡宗南。

其中,孟丙南娶的是胡宗南的幹女兒,又曾是胡宗南的部下,與胡宗南的關系不一般。而張新則是胡宗南的同鄉,又是小胡宗南兩屆的校友,從軍之後也曾在胡宗南麾下任職,深得胡宗南器重。

從這兩人的身份來看,就能輕易看出周總理對爭取胡宗南的用心程度,也讓胡宗南感受到了周總理的誠意。遺憾的是,胡宗南雖然與二人溝通後有所考慮,但他一直以來做過很多錯事,又長期與彭德懷對立,擔心自己以後會被懲罰,雖然產生了動搖之心,卻遲遲沒能下定決心。

就在胡宗南懸而未決之際,蔣介石突然來了訊息,要求胡宗南立刻跑一趟台灣。蔣介石的命令,胡宗南自然不敢怠慢,簡單準備一下就趕緊去見蔣介石了。其實,蔣介石此時讓胡宗南去台灣,胡宗南心中也能猜到他為了什麽事。

果然,二人見面之後,蔣介石就說讓他繼續抵抗,把胡宗南的家人全部留在身邊,用意自然是不能明說的。胡宗南則故意裝糊塗,感謝蔣介石照顧自己一家,回去之後自己做出選擇,繼續與人民作鬥爭。

周總理得知訊息後十分惋惜,但也沒有更好的辦法,畢竟胡宗南得到過很多機會,但他還是固執己見,繼續被綁在蔣介石的反動戰車上。最後解放軍大舉進軍,一舉擊潰了胡宗南,他只能逃亡,在台灣度過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