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短短20年時間,德國軍隊是如何崛起發動二戰的?

2024-02-28歷史

一戰,對於德國以及其背後的德意誌民族來說,無論是在曾經還是在今天,無疑都是其歷史上最大的一個恥辱,沒有之一。然而,在今天很多人都會對於一件事情感到好奇,那就是德國,作為一個一戰之後的戰敗國,究竟是如何快速崛起。並且在短短二十年之後,便再次發動了給人類帶來沈重災難的第二次世界大戰。而二戰相比於一戰,更是給人類帶來了更加慘痛的代價。德國,到底是如何做到的呢?

一戰與二戰,對於德國來說,其實是有著本質上不同的。二戰時的德國,在最後一年已經被美蘇等國打到了本土,並且在二戰結束之後,德國的全部領土,也可以說是已經滿目瘡痍。

德國國內幾乎所有的城市,都遭到了盟軍的無情轟炸。甚至早在盟軍進入德國之前,其實德國就已經基本上變成了一片廢墟了。這樣一個國家,在戰後註定就是不健全的。畢竟二戰對於德國的工業基礎,以及德國的人才儲備乃至於人力資源,都是一個淪陷性的打擊。以至於在戰後,西德為了恢復德國的正常工業生產,幾乎整整一代人都是在暗無天日的加班之中度過的。然而,一戰與二戰卻是不同的。一戰的主要戰場,整體上都處於法國以及東歐地區。德國本土雖然也經歷了戰火,但是其受損程度可以說是相當的有限。

德國的本土主要城市,幾乎完全沒有遭到戰火的摧殘。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一種情況,也是有著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原因。那就是一戰時期,空中作戰仍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飛機只能夠算是一個「新鮮玩意」,因此,一戰時期的德國主要城市,並沒有經歷任何的大規模轟炸,城市得以保存完好。而強悍的德軍,也都沒有讓協約國的軍隊戰鬥到德國本土的核心地區。德國的工業基礎以及人力儲備,甚至是基本的軍事力量,都並沒有被摧毀。一戰時的德國,之所以會被迫投降,並不是因為輸掉了戰爭,而是德國在歐陸上的所有盟友,幾乎全部都被打敗了。

另一方面,德國喪失了全部的海外殖民地,還遭到了英美海軍的封鎖,無論是波羅的海還是地中海,德國都失去了對外溝通的渠道。因此,與其說一戰的德國時戰敗的,倒不如說一戰末期的德國,其實是崩潰於自身的國內動蕩,以及經濟崩潰。因此,戰後的德國並沒有完全的倒下,反倒是保存了相對完好的實力。雖然在戰後,法國以及比利時軍隊強占了德國的魯爾工業區,對德國最為重要的工業區,進行了最為殘酷的工業掠奪。但是法國人不可能奪走德國的每一節火車,每一張機床,以及每一枚螺絲釘。德國工業的骨架,依然尚在。

另一方面,雖然在戰後,以克里蒙梭為首的法國領導層,曾經反復要求德國政府交出包括興登堡以及魯登道夫在內的一系列德軍主要將領。因為在當時的法國人看來,這些人算是「戰犯」。但是當時的德國政府卻並沒有照做,容克貴族們只是將霍亨索倫家的德王轟下了台。

戰後組建的威瑪共和國,其國家的主要統治集團,依舊是以興登堡為首的舊有容克貴族集團。因此德國的總體擴張思路,並沒有隨著一戰的結束而改變,反倒是進一步的加深了。這一系列的因素,也導致了一戰後的德國,幾乎是必然的再次走上擴張的道路。可以說,沒有希特勒也會有別人,如果興登堡活得夠久,那麽他也一樣會發動戰爭。但是,但是二十年的時間就發動戰爭,對德國恢復終究還是太短了。這中間也一定是有著某些原因,才能夠使得德國在短短的二十年內,便迅速的膨脹了起來。

在戰前,德國毫無疑問是全世界主要經濟軍事大國之一。而在一戰結束之後,德國已經暫時失去了重新成為一個軍事大國的權利,因為德國的軍隊總人數,被牢牢的限制在了10萬人左右。對於德國這樣的一個大國來說,這樣的軍隊數量,其實連自保都不夠。這也間接的導致了「魯爾危機」的發生,對德國的經濟與政治,造成了一定的沖擊。德國政府也意識到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戰後的德國,已經不能再繼續維持對西方的對抗政策了。

德國的新總理施特雷澤曼,在上台之後就立刻改變了德國的固有政策,轉而嘗試全面與西方「和解」。當然,所有的德國人心裏都清楚,所謂的「和解」,也不過只是權宜之計罷了。在這種大背景之下,「洛加諾公約」出現了。這份本著「和平主義精神」的公約在被簽訂之後,給予了德國重新恢復經濟的外部安全環境。

如果沒有「洛加諾公約」的話,那麽德法兩國,將會始終保持著軍事敵對的關系。而美國所提出的道威斯計劃,更是在客觀上配合了「洛加諾公約」的簽署。正可謂是,「瞌睡就有人送枕頭」,德國剛剛恢復了外部安全環境,美國就為德國送來了經濟崛起的契機。而在道威斯計劃出台之後,德國與美國之間的經濟關系,也變得愈發密切。而道威斯計劃的本質,事實上就是將德國對英美的戰爭賠款,從強制的義務,轉變為了一個商業性質的協定。

當時的美國希望透過恢復德國經濟的方式,來獲取德國的戰爭賠款。而如果想要恢復德國的經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投資德國,拉活德國的自身經濟。1924年-1929年,德國償還了英美110億金馬克的賠款,但是卻從英美手中獲得了200億金馬克以上的貸款,其中美國的貸款,約占70%。

1929年「楊格計劃」出台,德國的戰爭賠款更是變成了分59年分期償還支付。如果遇到經濟困難的時候,甚至允許延期支付。可以說,美國對於德國的要求,已經是相當的寬松了。然而在大蕭條時期,德國政府竟然直接宣布無力償還賠款,幹脆就取消了賠償義務。在這種情況之下,自身已經深陷經濟泥潭的美國,其實也無力阻止。因此,德國的戰爭賠款問題,在對於德國極為有利的情況下開始與結束。德國從美國手中得到的貸款數量,其實遠比其支付給美國的賠款要多得多。

而在希特勒政府開始執政之後,更是將債券經濟發揮到了極致。由於認購德國債券的債權人,其在身份上有著巨大的不確定性,他們往往是自己所在國中身份顯赫的大人物。這也就導致了英法等國,必須保護自己國內債權人的利益,從而不能輕易的摧毀本來十分易碎的德國經濟。而英美兩國,對於德國經濟的縱容,最終使得納粹德國獲得了重新實作軍事崛起的先決條件。在1936年,德國的坦克數量已經高達一千五百余輛,軍用飛機的數量達到了一千五百多架,軍隊人數更是高達80萬左右,可以說此時的德國,已經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