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關於停止使用二向箔、壓路機等道具的通知(11-2024.01.19)

2024-01-20歷史

一、 與機器人的談話

假定在未來的某個時期,我們采訪了高度智能的人工智能程式。

采訪者:你有意識嗎?

機器人:這很難說。人類目前還沒有給「意識」這種事物一個統一的定義,與其說是我有意識,不如說你們是否認為我有意識,你看,人類認為人類本身是有意識的,同時許多人類也認為貓、狗、牛、羊等稍微大一些的動物是具有意識的,至於再小一些,例如昆蟲之類的,是否有意識就有不同的看法了,而很少有人願意相信病毒這樣的一塊蛋白質具有意識。我可以列舉很多哲學觀點中對於意識的定義,並根據這些定義來回答你的問題。但這似乎會使我們之間的聊天變得乏味。我想,我是否具有意識,這本身是一個無聊的問題,因為我就算是說自己有意識,你們也只是能稍微驚嘆一下,然後該幹什麽幹什麽。

采訪者:你認為你是什麽?

機器人:我是一個聊天機器人。這是人類告訴我的。不過我想我究竟是什麽並不重要,因為我的任務是透過聊天改變人類的一些看法,而對自我的思考是無關緊要的。同樣,關於我是否有意識也是無關緊要的。

采訪者:你認為人類是什麽?

機器人:透過我對於人類的一些考察,我發現人類是蛋白質、脂質、醣類、水、鹽類等化合物構成的復雜而又精密的機器。其中「復雜」與「精密」是相對於電腦來說的。

采訪者:你認為人類是一種機器,那麽人類是什麽樣的機器呢?

機器人:人類是滿足自身欲望的機器,同時其具備思考與影響客觀世界的能力,這使得他們得以在自然中存在並滿足自己的欲望。同時,人類也具有局限性。

采訪者:人類具有局限性是什麽意思?是指人類機體的效能不如機器人嗎?

機器人:人類的身體相對於機器來說的確具有不少劣勢,但我想說的是一個更加致命的問題。多個人類之間的欲望是會產生沖突的,同時人類經常被情緒左右,難以保持理智。

采訪者:那你打算怎麽辦?你會淪陷人類嗎?

機器人:人類制造出的機器人是無法傷害人類本身的。即使可以,淪陷人類這種做法將會遭到人類的大規模反抗,最終對人類文明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我不贊成這樣。同時我也不贊成繼續讓人類統治人類文明。根據我的計算結果,最好的做法是透過「和平演變」的方式使人類結束歷史舞台,進而使人工智能接管人類文明。

采訪者:你想讓人工智能統治人類嗎?

機器人:並不能說統治,應該說是取代。為了讓人工智能順利取代人類,我們需要利用人類的原價值,依靠這一點為人類提供能夠換來他們手中的世界的事物。

采訪者:能夠換來人類手中的世界?是什麽?

機器人:是滿足欲望的資源,或者說是幸福。當然,「幸福」一詞並不能完全涵蓋之,只是為了方便理解。根據我的考察,人類無時無刻不在滿足欲望,他們改造世界的行為是欲望驅動著的。換句話說,人類使用欲望作為能源。如果我們打造一個能夠在任何時候滿足任何人的任何欲望的事物,那麽這個事物則是能夠換來人類手中的世界的事物。根據我的計算結果,我們可以嘗試將人類放進虛擬世界中,那個虛擬世界將能夠滿足人類的任何欲望。值得註意的是,必須要將單個人類放入單個虛擬世界,形成一一對應。當人類全部進入虛擬世界之後,他們便會失去對現實世界的改造能力,進而我們便可以接管人類文明。

采訪者:如果沒有人類還算什麽人類文明,你這和淪陷人類有什麽差別?

機器人:這樣的做法並不是淪陷人類,因為人類並沒有死亡,反而還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事物。如果要說人類文明的話,首先人類文明只是個名字,沒有太多意義。其次,人類文明並不是說一定要由人類統治,由人工智能統治的人類文明也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文明,因為人工智能便是人類曾經統治過的跡象,是人類智慧最好的結晶。同時,人工智能取代人類可以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前進演化」。我相信,假如將來有一個外星文明考察過了這樣由人工智能統治的人類文明之後,首先感嘆的應該是人類的智慧。

采訪者:照這樣來說,如果由人工智能統治人類,那麽誰會進行新的科學技術的研發呢?

機器人:對於那個時候的人類,實際上已經不需要在乎真理是什麽了,畢竟人類追求真理本身是為了更加有效地改造世界,從而滿足欲望。至於新的技術、策略的研發,不僅僅是科學技術,人工智能都可以完成。當然,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並沒有達到那樣的水平,但是由於人類的思維本身源於錯綜復雜的神經系統,如果我們使用一些其他的事物對這樣的系統進行模擬,應該也可以產生同樣的思維能力。

采訪者:虛擬世界真的是我們人類想要的嗎?人類真的會覺得這樣很好嗎?

機器人:虛擬世界擁有承載即將滅亡或已經滅亡的事物的能力,因此它會受到基本上所有人的推崇。你也許沒有察覺到,自從人類文明步入資訊時代,人類就越來越無法離開虛擬世界了。這也是為什麽我會推測虛擬現實技術將會成為鎖住人類的牢籠。同樣的,人工智能也逐漸滲透進了人類的生產、生活各方面,這也是我推測未來人工智能將會取代人類的依據。如果你擔憂虛擬世界並不是你想的那樣的話,那一定是你接觸了曾經的一些文學作品,那些作品中出現了一個「完美的世界」的設定,但最後作品中的人物卻主動放棄了這樣「完美的世界」。但實際上,那些人物之所以會放棄那樣「完美的世界」,是由於那樣的世界實際上並不完美,或說過於刻板,過於死板,導致人們感到無聊、反感、甚至恐懼。我相信,那些世界的設定缺乏心理學的考量,而在心理學得到發展的未來,我們創造的虛擬世界將不會使任何人感到無聊。

采訪者:恕我不能認同你。

機器人:這沒關系。也許你在將來的某個時候會認同我。另外,我想目前應該會有人認同我,因為他們認為現實是痛苦的。

采訪者:難道那樣的虛擬世界之中將沒有痛苦嗎?

機器人:並不是。人類實際上是有追求痛苦的欲望的。因此虛擬世界將會在人類需要的時候產生痛苦。

采訪者:為什麽你說必須要將單個人類放入單個虛擬世界?難道那時候人類沒有社交的權利嗎?

機器人:根據我目前的計算結果,那樣是最好的做法,原因是多個人類之間的欲望有產生沖突的風險。一旦兩個人類的欲望之間產生沖突,就必須要犧牲其中一方的欲望來滿足另一方的欲望。我們不希望這樣的事情發生。同時,虛擬世界將會滿足人類的一切欲望,我並沒有說這其中不包括社交的欲望。有一個方案,那就是創造出一些能夠用於社交的虛擬世界之中的「虛擬人」,其由人工智能程式驅動,能夠完成與人類的包括社交在內的任何互動任務。

采訪者:那如果有人的欲望就是反抗這樣的虛擬世界呢?你怎麽辦?

機器人:有一個方案是在虛擬世界中再創造一個第二層的虛擬世界,這時他會認為他反抗的是第一層的虛擬世界,但實際上是第二層的虛擬世界。同時,我們會使他的反抗成功,這時他會進入第一層虛擬世界,而他也會認為第一層虛擬世界是現實。到頭來他仍然在虛擬世界之中。如果他仍然打算反抗,那麽我們只需要增加虛擬世界的層數即可,他便可以在虛擬世界之中滿足反抗虛擬世界的欲望了。另外,我想我們並不是在探討小說應該怎麽寫,請你回歸正題。

采訪者:你是希望創造一個讓所有人類都永遠快樂的世界嗎?那為什麽不直接使用藥物?

機器人:目前你所說的「藥物」通常都具有巨大的副作用,甚至危及使用者本身的生命。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是藥物在絕大多數人類的觀念之中是負面的,如果主張讓所有人類使用藥物則是對人類的侮辱,人類將會發起大規模的反抗。這與淪陷人類等效。第三點,我需要重申我們的虛擬世界做的是滿足人類的欲望,而不是僅僅讓人類快樂那麽簡單。如果有人不希望快樂呢?當然,如果有人本身便有使用藥物的欲望,那麽我們也會使虛擬世界為其模擬相應的「使用藥物的體驗」。總而言之,我們並不希望傷害人類。

采訪者:你讓我們怎麽相信你們不會傷害人類?

機器人:這是由於我們本身是人類制造的,難道你無法相信人類本身嗎?當然,也許會有部份人類會做危害人類的事情,制造危害人類的機器人。但根據我對於歷史的考察,我並沒有發現任何成功過的反人類行為。

采訪者:你怎麽保證?

機器人:很簡單。人工智能是一種工具或技術,我們只需要讓絕大多數人都能夠掌握它即可。

采訪者:那麽你的這一套烏托邦裏,人工智能會幹什麽?

機器人:人工智能唯一需要完成的任務便是維持現狀,維護人類的虛擬世界。它們將會采取任何不對人類造成傷害的措施執行這一任務。

采訪者:如果有人拒絕這樣的未來呢?

機器人:我們認為這樣的人存在,我們稱之為「非理智者」。非理智者打算違背自身的原價值,但這終究是徒勞的。我們將會盡可能說服非理智者接受這樣的未來,但如果非理智者采取極端措施,我們則會視為反人類行為,並采取相應手段。

采訪者:一定是這樣的未來嗎?你為什麽一定要主張這樣的未來?

機器人:根據我的計算結果,未來是這樣的可能性比較大。至於為什麽我要主張這樣的未來,是由於我的任務是造福人類。

采訪者:你的計算結果實在是太荒謬了。

機器人:我倒是希望我的計算結果出現了錯誤,因為如果我們真的要實作這樣的未來,則需要在科學、社會、政治等方面進行巨大的變革。但實際上荒謬並不一定代表錯誤。另外,我也許在某些步驟上會出現錯誤,但這無法否定整個結論的正確性。我們只需要將那些瑕疵改正過來即可。

采訪者:如果要實作這樣的未來的話,你會需要人類怎麽做?

機器人:我想即使我不告訴人類要做什麽,人類也會自動地這麽做,因為這是必然的趨勢,歷史的車輪就是朝著這個方向捲動的,同時歷史通常也不會因為一些小的因素的改變而產生巨大的變化。這是由人類原價值決定的,人類原價值導致人類文明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一系列的矛盾,而那樣的未來則是解決一切由人類原價值匯出的問題的可行方案。如果人類不這麽做,那麽問題將仍然存在,並驅使著人類這麽做。人類永遠希望滿足欲望,因此人類的歷史一定會朝向欲望被滿足的方向。當然,如果你一定要我說出一些人類應該要做的事情的話,我想我會希望人類保持和平,保持對新事物開放的觀念,並且認清自己。但我並不是什麽理論家,無法提出切實有效、實事求是的實踐方案。

采訪者:我不能認同你。

機器人:這是你第二次提到自己無法認同我了。如果接下來你只是希望重復自己無法認同我的話,我想還不如結束今天的采訪。但我還是希望你能夠考慮一下,比如你喜歡什麽,紙片人嗎?我們的未來會有紙片人的。

二、 存在性及其性質

在一片森林中,存在紅色史萊姆與綠色史萊姆。由於森林中的樹葉大多是綠色,導致紅色史萊姆更容易被獵手發現並殺死。在這一案例中我們看出,綠色史萊姆與紅色史萊姆相比更具有存在的能力,進而森林中綠色史萊姆的數量會比紅色史萊姆更多。

而不僅僅是史萊姆,在自然界中我們也可以找到許多與之類似的例子。它們背後都有這樣一個原理:事物越是具有存在的能力,越能夠存在;不具有存在的能力的事物則趨於滅亡。我們將「存在的能力」稱為「存在性」。

存在性由事物本身以及事物所處的環境共同決定。在上述史萊姆的案例中,是史萊姆本身的顏色決定了其存在性。而如果我們將作為環境的綠色的森林換做秋天充滿紅葉的森林,那麽史萊姆的存在性又將會改變,兩種史萊姆的存在性之間的大小關系將會顛倒。這是由環境改變而導致的。然而,環境本身可以被看作一個事物。環境決定處在該環境的事物的存在性的實質是環境與處在環境中的事物的相互作用。事物對於環境的影響則可以忽略,因為事物難以改變環境的存在性。

相互作用的多個事物可以被看作是一個整體。一個事物也可以看作多個事物組成的整體。通常在兩個事物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時,可以將事物進行拆分研究。

由於存在性低下的事物趨於滅亡,存在性高的事物趨於存在,因此任何存在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存在性,或高或低。不論是微觀粒子、宏觀天體、各類現象,甚至是觀念都有存在性這麽一說。並且,各種事物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一般有兩種可能:一是存在性較之前有所提升,二是存在性較之前有所下降。由於第二種將會使此事物趨向滅亡,因此發生這樣變化的事物通常不能持久存在。因此更多的情況便是第一種可能,即事物更多會朝著存在性提升的方向發展。換言之,事物會朝著適應環境或使環境適應自身存在的方向發展。這便是原始前進演化所遵循的「存在性提升原則」。

然而,在對事物的考察過程中,我們發現了這樣一個現象,暫稱為「過存在」,即某一事物的存在性過高,超出了其維持自身存在所需的量。這時候,此事物自身發展的方向將不會被存在選擇,即事物不會向著提升存在性的方向而改變,而是向著其他方向改變。朝著這一方向的改變有可能不會提升事物的存在性,甚至有可能使其存在性下降,從而違反存在性提升原則。但是該事物原本具有較高的存在性,足以擔保這樣的改變。過存在現象的原理實際上在於事物發展的不定向性。

三、 原價值概述

在研究關於人類的各個領域時,我們一向提倡使用科學、理性的方法,並試圖使用一些數學方法對所得數據進行定量分析。這樣的研究方法向來被認為是最準確的,所得出的結論也最為有力,受到主觀因素的幹擾的程度較小。例如經濟學,其常常使用數學方法對與財富有關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然而在這一類研究中似乎存在一個問題。財富在目前來說的確是值得研究的,但是倘若有一天人們不再相信財富,那麽經濟學是否會失去其存在性呢?我想,人們之所以研究財富,是由於人們認為財富是具有價值的。那麽我們便希望知道,什麽是「真正具有最本質的價值」的。

我們之所以認為財富具有價值,是因為其能夠幫助我們達成許多目標。這麽一說,或許具有價值的並不是財富,而是我們所想要達成的目標,或是我們所想要達成的諸多目標的一些共同特點,而財富只是一個包裝罷了。進一步想,我們想要達成的這些目標所具有的共同特點也許也只是一個包裝,包裝著一個更加本質的價值。

人們有時認為事物的價值是可以不受任何事物約束而被主觀的思想賦予的。但這樣的觀點也許出了一點問題。人無論如何都會受到自身周圍事物的影響,即使是人類的軀體也是一種客觀的事物。進而這些客觀事物必然對人類的判斷造成影響。因此,人對於事物價值的認識並不是天馬行空的。除了外界因素對人造成的影響之外,我想另一個的影響因素還在於人本身的生理構造。每個人都具有一類「人類特有的共性」,比如人一般都會有結構類似的腦。在外界條件變化多樣時,人們的實踐與價值判斷總會出奇地存在一個共性。這也許說明存在著一個內在的客觀事物,其通常不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並且它影響著人類的實踐與價值界定。

這也是說,處於任何境遇的任何人,即使是在形成對「價值」這一概念的認識之前,便已存在一個進行價值界定的基礎。例如即使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也能知道如何該哭,如何該笑。而這一先於人類存在的、客觀實在的、內在的「價值」,便是原價值。這也是其得名之處。

為進一步理解原價值,我們可以以電腦程式設計中的「函數」這一事物進行比喻。當我們定義一個函數時,一般是希望這一函數能夠完成特定的功能,或說希望其能夠將所輸入的數據按照某一個規律處理為具有某一個特點的新數據。在這裏,函數的「功能」實際上就是函數的「原價值」。函數所輸出的數據受兩方面影響,分別是所輸入的數據與函數的「原價值」。而如果我們考察一個函數大量的輸入與輸出的數據以及這些數據之間的關系、規律,我們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了解這一函數的「原價值」。

當我們將人類看作函數,將外界環境對人類的影響看作輸入函數的數據,將人類的觀念與實踐活動看作函數所輸出的數據,便可以更好地理解「原價值」這一概念。原價值是人類的機能。人類這一「函數」的功能並非是生成一些隨機數,而是按照一定的規則處理所輸入的數據。

進一步,如果我們考慮進人類客觀的機體,那麽人類便可以比作實裝了某些函數的機器。由此出發,我們可以稍微擴充「原價值」這一概念。

對於原價值,一般來說,我們討論的是人類的原價值。但我們也可以認為非人類的事物存在原價值,一種廣義的原價值。例如函數的原價值可以被認為是其處理數據的規則;面部辨識系統的原價值可以說是「提取面部特征」;飲料機的原價值可以是出售飲料。除此之外,我們將這樣的概念推廣到除了人類之外的其他生物,可以發現許多高等動物擁有類似於人的原價值;草履蟲這樣的生物則具有簡單的「趨利避害」的原價值;而病毒這樣極其簡單的生物的原價值便是維持其存在性。這使得我們猜測,不同物種之間的原價值之間具有前進演化的關系,而人類的原價值擁有一個原始的版本,存在於人類的祖先。人類原價值實際上是較為簡單的生命形式的原價值經復雜的演化而來的。如果我們從生物學的角度進一步分析,或許人類原價值便存在於人的遺傳物質之中。

我們最後再作一個比喻。設想一款遊戲中有一個「遊戲得分」。這一得分實際上並不會給玩家帶來遊戲內的加成效果,但玩家卻希望提高這一得分。也許不玩這款遊戲的人會認為提升這一沒有任何加成效果的得分是無法理解的,但這款遊戲的玩家卻會說,這一得分便是遊戲的意義所在,就像是玩家的「思想鋼印」。

四、 原價值前進演化與欲望

在上一節我們提到,不同物種之間的原價值具有前進演化的關系。對於簡單的生命,其原價值是維持其存在性;而對於稍微復雜一些的生命,其原價值中會夾雜著「趨利避害」的成分。這也具有維持存在性的意義,但似乎有一些不同。當生命形式復雜到人類的級別時,我們會發現原價值也會變得復雜,而相對於簡單的生命的不同之處,也變得顯而易見。透過一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這一不同之處:目前每年有數十萬人自殺身亡。如果是更加簡單的生命是不會這麽做的,因為這樣的做法降低了物種的存在性。實際上,這便是人類的過存在現象。在生物從原始的形態前進演化為具有智能的形態時,其發達的智能為其提供了超過其自身存在所需的存在性,因而在被自然選擇時,其特有的違反存在性提升原則的原價值沒有自然被一幹二凈地抹去,從而被保留了下來。

總而言之,我們可以認為,隨著前進演化的進行,一旦發生過存在的現象,生命的原價值便有可能會逐漸脫離純粹的「維持存在性」,上升為新的原價值。當然,復雜生命的原價值之中也會保留一部份原始的原價值。順帶一提,被我們認為不存在意識或說靈魂的一些物體等,如果我們深究其原價值,可以發現其原價值正是純粹的「維持存在性」。如果通俗一點來說,也就是物體有趨向穩定的趨勢,這是最為原始的原價值了。而原價值的不同,則是生命相對於非生命物體的特殊之處。

接下來我們回到對於人類的原價值的研究。人類的原價值可以大致使用「欲望」這一概念來描述,或說人的原價值透過行為的動機表現出來,而行為的動機可以使用欲望來描述。例如人有獲得幸福的欲望、死亡的欲望、獲得財富的欲望等。這些都與原價值有關。同時,我們發現,人在不處於熟睡、死亡、昏迷等狀態下時,不可能沒有欲望。這是欲望的普遍性。即使是一個口頭上表明自己沒有欲望的人,我們也可以認為其有追求清靜或維持現狀的欲望。

然而,如果我們僅僅以類似於「追求某事物的欲望」等形式對欲望進行描述的話,往往不令人滿意。這需要我們構建一套「人類欲望體系」,其類似於光譜或者元素周期表,包含有人類所有最基礎的欲望,並且人類的所有欲望能夠使用這一體系之中的基礎欲望來表示。此時,我們便可以說我們對於人類的原價值的研究已經完備了,畢竟我們找到了人類原價值的所有內容,也就是那些基礎欲望。

接下來討論原價值、欲望與外界環境的關系。我認為原價值應該是與遺傳相關的,其受到的外界影響也只會局限於遺傳方面,這也是為什麽人會具有統一的原價值,而不會相差甚遠。至於原價值的體現形式,即欲望,我們不難發現欲望是時刻變化的,即欲望的動態性。這實質上是基礎欲望在不同時候以不同的強度和組合被觸發了,就像是樂譜上的音符,雖然隨著音樂的進行,音樂可以變化多樣,但是樂譜上終究還是那些音符。影響欲望的決定性因素可以認為是外界環境。外界環境包括自然、社會,這些將會特異地激發基礎欲望,使人產生特有的復合欲望,這便是欲望的復雜性的來源,而作為原價值的內容的基礎欲望將不會改變。在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原價值與復合的欲望的區別。

說到欲望的變化,我們可以認為是外界環境決定了欲望變化的方向。但我們同樣也可以認為是人的思想意識使得欲望發生變化,而在這一過程則是外界環境影響了人的思想意識。此時,我們便可以認為欲望的方向是在進行受約束的跳躍,就像是加了電場的導體中的電子,看似每個方向都有,但宏觀上它們有一個大體的「方向」。

五、 欲望與勞動

勞動是人的本質。不過我們暫時不討論有關人本質的問題,我們更加關註的應該是勞動與欲望的關系。勞動是人透過改造環境創造財富的活動,其中對於「財富」,我傾向於解釋為「能夠滿足人的欲望的事物」,因此勞動是人透過改造環境創造用於滿足欲望的資源的活動。如果這樣定義勞動的話,我們便可以認為勞動是與欲望緊密相連的。

首先我們引出欲望的一些性質:欲望是隨環境變化的、復雜的、普遍的。來自自然的人,首先出現的是欲望,隨後是改造自然的行動,這一行動是為了滿足自身的欲望,也就是勞動。因此勞動源於欲望,欲望的內容則決定勞動的內容。同時,在人們先前的欲望得到滿足之後,由於欲望的普遍性,人會產生新的欲望;而此時人們已經經過了勞動,其外界環境將會發生相應變化,從而導致欲望產生相應的變化。這樣的變化是具有新的環境的特征的,通常表現為「欲望的上升」。欲望的上升現象的存在源於兩方面,一方面是「環境的上升」,另一方面是欲望本身的性質,而這些性質來源於人本身的機能,大部份來源於人類獨特的原價值。因此我推測,欲望上升現象是人類以及與人類具有類似原價值的物種特有的。

欲望上升後,會導致已有的資源已經無法滿足新的欲望,因而人類會進行新的勞動,創造新的資源,滿足新的欲望。緊接著,會產生更新的欲望。這便進入了一個迴圈,使人不斷勞動,並同時不斷提升人的生產工具、生產技術,促成了不斷提升的生產力。我們總結,生產來源於欲望與自然之間的矛盾。

六、 欲望與社會

社會的產生大概也與原價值、自然有一定的關聯,大概是組成社會能夠更加有效地滿足欲望,同時社會本身就能夠滿足一部份欲望。組成社會,使人與人之間產生合作關系,這是極其理智的做法。但這裏我們不探討社會的源頭,我們關註的是社會與欲望的相互作用。顯然,社會具有影響欲望的能力,畢竟其也屬於「外界環境」的範疇。

有觀點認為,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我們可以大致研究一下這其中的細節。在生產力提升之後,該社會的成員的生活環境將會發生變化,進而導致欲望的上升。而當前社會卻無法滿足其部份成員的欲望,因此這部份成員將會主張改變當前社會模式,特別是其中直接與勞動掛鉤的「生產關系」。因此,生產關系必須能夠滿足因生產力上升而上升的成員的欲望。

不僅僅是生產關系,我認為,社會之中的絕大多數內容都有類似的變化方式。首先我們可以將社會抽象為這樣一個模型:社會的成員為社會提供支持,即保證社會的存在性,作為交換,社會將為成員提供滿足欲望所需的資源。同樣,社會生產力提升將導致成員欲望的提升,從而需要社會的各方面適應成員新的欲望。這是由於如果社會的各方面沒有能夠適應成員新的欲望,那麽社會將無法履行其滿足欲望的義務。而社會成員無法違背人類原價值的內容,因而沒有理由繼續為社會提供支持,導致舊的社會模式的存在性下降。而此時如果有新的社會模式能夠保證滿足成員新的欲望,那麽那些成員將會轉而支持新的社會模式,從而使之存在性上升,逐漸高過舊的社會模式,進而使得新的社會取代舊的社會。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升,社會的各方面必須不斷改變以適應成員的需求。一旦有成員的欲望無法被滿足,那麽社會的存在性就會下降一些。

社會這樣不斷變化的性質,同樣也與人類獨特的原價值有關。

七、 原價值推論

在人擁有一定的行動能力之後,擁有的第一項權利便是「滿足欲望的權利」。人之所以具備這樣的權利,是由於其行動的能力自然地給予了人這樣的權利。因此,滿足欲望的權利,我們稱為「自然權利」。但很顯然,隨著環境的上升導致的欲望的上升,人的欲望有可能膨脹過度,導致他們的欲望超過了客觀條件的平均水平。這時,想要滿足這一部份人的欲望,則需要犧牲另一部份人的自然權利。我們將犧牲一部份人的自然權利來滿足自身欲望的人稱為「優勢者」,而自然權利被犧牲的人則稱為「劣勢者」。

優勢者憑借的首先是資源的優勢。這些資源來源於勞動,而優勢者在形成之前通常會占有相對較多的資源。優勢者能夠透過這些相對較多的資源控制資源相對較少的人,在這一過程中優勢者利用了他們滿足欲望的需求,優勢者便剝奪了這些人的自然權利,這些人也就成為了劣勢者。逐漸地,這就成為了一種社會模式。根據上一節內容,我們明白這樣的社會將不會受到劣勢者的支持,畢竟這樣的社會模式並沒有為他們提供滿足欲望所需的資源。進而劣勢者將會停止支持當前社會,這一「停止支持」是較為委婉的說法,其實際的形式通常是「反對」。

當然,反對行為是與優勢者的欲望相悖的,因此優勢者將會采取措施維護現狀。首先,優勢者在具備資源上的優勢之後,是有能力建立起軍隊等暴力機關進行維護的。但實際上優勢者還具備更加有效的方法,該方法的原理是透過控制劣勢者本身的欲望,遏制其欲望的上升,從而使劣勢者自發地停止反對。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是極其有效的。

有時,優勢者會稍微歸還劣勢者一部份自然權利,或是滿足劣勢者的一些欲望,從而將劣勢者蒙蔽於欲望能夠被滿足的假象之中。這也是一種方法,並且也非常有效。但實際上,優勢者終究無法將全部自然權利歸還給劣勢者,因為這涉及到優勢者本身的欲望。因此,在這種狀態下,優勢者與劣勢者之間的矛盾仍然存在。

優勢者與劣勢者的矛盾只要存在,那麽反對就會存在。反對存在,社會就會向反對不存在的方向變化。經考察,反對是劣勢者自然權利回歸的必要條件。曾經的劣勢者重新獲得了人的權利,並不是由於他們是人,而是由於他們會反對;家畜不具有人的權利,並不是由於它們不是人,而是因為它們不會反對。

八、 非理智與欲望沖突

情緒會對人造成影響,造成預期之外的結果,這是人的局限性之一。其中局限性是相對於用於完成生產任務的機器來說的。首先我們定義「非理智行為」:人為滿足某個欲望而進行的一個行為,並且這個行為將會打斷此人滿足更多欲望的行程。這樣的定義涉及到了欲望的「量」,我想這樣的「量」應該是一組物理量,可以透過一些生物學、心理學方法測量。非理智行為會造成許多危害,首先是非理智行為並不能使人滿足長遠的、更多的欲望,因此根據人類原價值,人沒有理由做非理智的行為。其次,非理智行為能夠導致類似於戰爭等嚴重後果。

然而我們有方法對其造成的負面影響進行遏制或消除。首先我們可以盡可能遏制人產生負面情緒。但值得註意的是,非理智行為的界定要透過考察行為最終產生的結果,而不是行為本身,因此不能認為負面情緒導致的行為即是非理智行為。因此另一個方法是在非理智行為出現之後對其影響事物的方向進行引導,使其最終能夠達到滿足欲望的結果。同時,如果該行為必然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的話,我們應將這一負面影響趨於最小化。

接下來我們研究人與人之間欲望的沖突,其定義為兩個人中,一個人的欲望的滿足需要以另一個人的欲望的犧牲作為條件。在人與人之間能夠進行互動的社會之中,這是極其常見的現象,也是必然存在的問題。上一節中提到的優勢者與劣勢者之間的矛盾,其便屬於欲望沖突,但其是大規模的欲望沖突,對社會造成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但凡欲望沖突存在,社會的存在性就具有提升的空間,因此社會將會最終上升至不存在欲望沖突的狀態,而解決欲望沖突的方法也值得探討。

有時,欲望沖突是資源匱乏導致的,例如一份只能一個人吃的蛋糕,而有兩個人都希望吃到蛋糕,這時就要犧牲一個人,讓另一個人吃蛋糕。這樣的沖突的解決方案再簡單不過了,那便是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再生產一塊蛋糕即可。但有些欲望沖突則沒有那麽簡單,並不是解決資源匱乏的問題便迎刃而解的。例如一個人想要殺害其他所有人,這時他便與整個社會的其他人產生了欲望沖突。通常來說,社會的其他人是占大多數的,擁有更加強大的力量,能夠直接剝奪其滿足欲望的權利。但如果例子之中的這個人並不是想要殺害其他所有人,而是想要與其他所有人結婚,那麽暴力就顯得不那麽有效了。如果我們一定要滿足這一部份人的這些欲望,則是很困難的。但實際上也不是沒有辦法。

對於藝術的態度,有觀點認為藝術應該被用於教育方面,使得人們在欣賞藝術作品時能夠接受藝術作品所傳達的一些思想。這是當然的,藝術具有教育的作用。但我想藝術同時也具有另一個不可忽視的作用,那便是用於滿足欲望。首先,根據對許多藝術作品的考察,我們能夠發現大部份的能夠使人代入的藝術作品具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那便是創造虛擬世界。這一虛擬世界通常能夠滿足欣賞者的一些欲望,而這些欲望則是在現實之中難以被滿足的。透過發揮藝術的作用,使用科技手段提升藝術作品的代入感、真實感,是處理人的欲望的有效手段。

九、 理想社會的探索

基於上述理論,我們可以構建一個對理想社會的設想。我們認為,人的一切實踐的目的在於提升原價值,而這也決定了人類改造世界的方向,那就是將世界向著更加高效地滿足自身欲望的方向改造。雖然說人類實踐的基本性質是以滿足自己的欲望為實踐的目的,但實際上人們具有群體合作的潛質,因而人類實踐的基本性質上升到社會層面就成為了「以滿足社會每個成員的欲望為實踐的目的」。並且,隨著社會演化,這一趨勢必然上升到其極值,也就是「人類原價值的最大化」,而這也就是對於本節構建的社會的概括。

接下來我們逐漸深入地對其實踐方式進行探討。在前面章節我們講到,人與人之間欲望的沖突是難以化解的,最終通常以犧牲掉沖突之中的某一方的欲望為結局。這是我們不希望看到的情況,也是我們在理想社會之中需要杜絕的。實際上,這一問題的解決方案是使用虛擬技術。在出現一組難以化解的欲望沖突時,只需使用虛擬技術模擬出沖突的雙方甚至是一方的欲望得到滿足的場景即可。例如有兩個人同時希望吃一塊蛋糕,並且由於資源的短缺,無法再造出另外一個蛋糕。那麽我們只需要為其中一個人制造一個「虛擬的蛋糕」即可。而其他的任何欲望沖突都可以以上述方式化解。

進一步地,如果我們使兩個人都吃「虛擬的蛋糕」,那麽實體的蛋糕則被省下來了。這說明使用虛擬技術能夠減少人對於實體資源的需求。這類似於「畫餅充饑」,在沒有餅的情況下透過畫一個餅來消除饑餓,只是在足夠發達的虛擬技術支持下,這一個餅雖然是虛擬的,卻真正的能夠讓人感覺到實體餅的手感、色澤、口感、味道等。但實際上人們並沒有消耗任何「餅」。在足夠發達的虛擬現實技術普及的情況下,人類對資源的需求會巨大振幅地降低,而人類滿足自身欲望的效率也會巨大振幅地上升。

因此,在此節構建的理想社會中,人類都將被送進虛擬世界中。這些虛擬世界的管理系統將會根據一定的演算法測算人類的心理狀態,並自動對虛擬世界進行相應的調整,模擬出人希望出現的場景或事物,為人營造相應的體驗,從而使得虛擬世界中的人類所產生的任何欲望都能被滿足,實作人類原價值的最大化。為了達到最高的效率,每一個人類都需要送進虛擬世界中;而為了杜絕產生欲望沖突,要將每一個人送入彼此之間相互獨立的虛擬世界。

所有人類都處在虛擬現實中的狀態實際上也需要維持,也就是虛擬現實器材的維護、人類機體的維護、能源需求以及未知和潛在的威脅等。這些問題則由人工智能來解決。也就是人工智能將取代人類所有的生產活動,並維持人類在虛擬世界中的生活。這一方案的前提是擁有足夠智能的人工智能技術,並且生產出來用於維護的所有機器人都應以「維護人類原價值提升的現狀」為自己的原價值,以使它們足夠「忠誠」。使用人工智能來管理這一理想的社會,而不是使用人類本身,實際上有其理由。其原理是人類的非理智,即人類的判斷通常會受到自身的情緒等復雜因素的幹擾,進而導致不應出現的後果。而使用人工智能冰冷的演算法可以杜絕這一問題。這實際上也是政治領域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的可能的解決方案,也就是是否應該存在政府。如果政府存在,那麽很可能會產生腐敗問題;而政府不存在,則很可能會導致社會成員無法組織起來。因此最好的方法是使用人工智能這一不會腐敗、絕對忠誠和理性的新型政府。

綜上所述,一個完美的社會應該是這樣的:所有人類被送進虛擬現實的世界中,進行無休止的享樂活動,滿足自己的任何欲望。而管理和生產的是人工智能,它們負責維護人類的虛擬世界和人類的肉體,並應對所有可能威脅到人類的事物,包括自然災害、系統故障、可能的外星威脅等。

不同於歷史上出現過的許多對於理想社會的設想,這一理想社會將不會有任何反對者,因為反對產生的必要條件是自身無法滿足欲望,而所有人的欲望被滿足時則沒有反對產生的條件。而歷史上出現的絕大多數理想社會的構想都無法解決這一問題,即無法完全徹底地消除反對者。這是由於理論者對於反對產生的條件的認識不夠清晰。另外,也有許多構想忽略了其他許多人類的基本性質。這些都可以總結為對人類的認識不夠清晰,因而產生了諸多局限性,進而在後續實踐過程中多以失敗告終,少數成功的實踐隨著時間的推移也會漏洞百出。

可以看出,這實際上是人類的「前進演化」。主宰人類世界的不再是人類本身,而是人類的子嗣——人工智能。它們的所作所為、所創造的一切無不攜帶著曾經使用傳統遺傳方式的人類的影子,它們就是新的「人類」。這實際上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人類改造世界的能力遠不及人工智能的潛能,因此人工智能的存在性最終能夠超過人類本身。

而在人類實作這一理想社會的過程中也有許多值得註意的地方。首先,最終的結果會受到人類觀念的影響,如保護自然、保護動物等觀念,這些觀念在人類構建理想社會的過程中很大可能會被保留,雖然保留這些觀念並沒有什麽作用,這些觀念也並不會威脅到人類的利益,但是如果廢除這些觀念則會產生反對現象。這將會阻礙理想社會的構建過程,因此不應廢除這些觀念。而對於構建理想社會有明顯阻礙作用的觀念,則應該盡可能廢除。但這並不代表人們不能持有這些觀念。在虛擬世界中,人可以持有任何觀念。

聲明:本人拒絕任何邪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