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連黃忠都被劉備封了侯,為什麽趙雲卻一無所有?3點原因很紮心

2024-01-16歷史

在三國時期的戰亂年代,各路軍閥為了爭奪更大的地盤和權力,紛紛重用心腹,以吸引人才和穩定軍心。曹操和劉備在稱王後,也不例外地封賜手下將領,以提升己方實力。

曹操的封賞較為隨意,而劉備的決策則備受矚目。當黃忠成為侯爵時,趙雲卻未獲得任何封賞,這引發了人們對劉備權力運作的各種議論,甚至對趙雲心生不平。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也特許以發現劉備的決策中自有其獨特考慮,趙雲沒有封侯並非偶然。

三國時期,戰亂紛飛,群雄逐鹿。曹操和劉備都希望能夠在亂世中崛起,一統江山。他們頻繁出兵,一方面是為了奪取更多土地和人口來增強實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透過封賞來穩定軍心並招攬人才。

與曹操不同的是,劉備起步較晚,實力較弱,因此他必須更加謹慎地利用每一次封賞的機會,確保他的忠臣良將都能得到應有的安排,保持軍隊的穩定。

當劉備成為漢中王,確立為益州割據勢力時,他的第一波封賞名單也引起了廣泛的關註。黃忠被封為侯,這引發了人們的贊賞,但也有人對趙雲沒有被封侯表示不解。

然而,如果我們深入研究當時的大局,就會發現劉備的決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並非偶然。

劉備在歷史記載中僅封出了三舊候和四新貴。這三舊候是關羽、馬超和申儀,他們早年跟隨劉備立下汗馬功勞,得到的封賞直接來自漢獻帝的賜予。

四新貴則是劉備最近分封的,他們分別是張飛、龐統、法正和黃忠。其中,龐統因其曾幫助劉備奪取西川有功,被拜為軍師相,封為昭文侯;法正則是當地的豪強,投靠劉備有利於穩定地方,因此被封為漢壽亭侯。

劉備對於人才的重視和獎勵,顯示出他的聰明才智和政治手腕。

黃忠因其在漢中之戰中突出的表現,成功斬殺了魏將夏侯淵,為蜀漢最終取得戰役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據【三國誌】記載,漢中之戰爆發後,魏延奉劉備之命,率軍駐紮在子午谷,旨在切斷曹軍的糧道。

曹操派夏侯淵領兵前來救援,雙方在周處山交戰。當時黃忠提出了分兵突襲的建議,親自率兵襲擊敵軍,最終成功斬殺了夏侯淵。

這一舉動極大地挫傷了魏軍的士氣,也為蜀漢最終獲勝奠定了基礎。可以說,如果沒有黃忠的果敢勇猛,漢中之戰的勝利恐怕難以實作。

黃忠早年跟隨劉備復興漢室,多次建立軍功,劉備封他為侯是實至名歸的。

趙雲,蜀漢五虎上將之一,立下赫赫戰功,曾經孤身深入敵軍救出劉禪,也曾保護劉備敗走川蜀時的二少主突圍。他的英勇事跡被【三國誌】記載,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劉備,趙雲背負重傷,仍孤身一人直入敵陣,殺出一條血路,才救出劉禪與劉阿鬥。

他的英勇無畏,為劉備的後代血脈和蜀漢的基業保全,贏得了人們的敬仰。 然而,就在黃忠因戰功榮升為侯之際,趙雲卻一無所獲。

這引發了人們對於他的猜疑和議論。盡管趙雲的功勞無人能比,但他卻未得到應有的封賞。這不禁讓人們開始思考,為什麽會有這樣的事情發生?

趙雲為劉備付出心血,他的英勇事跡被人們傳頌,他的英勇無畏贏得了人們的敬仰。然而,他的付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這不禁讓人們感到疑惑。

也許,這就是歷史的殘酷,也許,這就是人生的無常。但無論如何,趙雲的英勇事跡將永遠被人們銘記,他的英勇無畏將永遠被人們傳頌。

趙雲的忠誠和對劉備的守護,贏得了劉備的認可和賞賜,無論劉備身份如何改變,他們的深厚情誼從未動搖。趙雲的忠誠並非出於權力欲望,而是出於對劉備的深深敬仰和忠誠。

他曾說:「先帝在世,我將以命相守;先帝去世,我將以死相隨。」他的言行一致,始終如一的陪伴在劉備身邊,無論是在劉備困難的時候,還是在他最危險的時候,他都義無反顧的保護劉備。

他們的友情深厚無比,劉備深知趙雲的忠誠,不會因為任何事而動搖對他的信任。相反,趙雲也一如既往的對劉備忠誠,無怨無悔。

在古代,趙雲作為五虎上將,深受先帝的器重,他曾經救出阿鬥,如果沒有他的功績,今天的漢室子孫從何而來?然而,他卻沒有得到應有的封賞,甚至連黃忠這老頭子都封了侯。

這讓許多人感到不平,紛紛表示趙雲忠心耿耿,跟隨先帝多年,卻連個正式的頭銜都沒有,先帝真是太不夠意思了,一定要留下趙雲伺候二少主。

這些議論在街頭巷尾傳開,人們對他充滿了同情之情。盡管有些說法並不完全準確,但趙雲對劉備的忠誠和無私奉獻卻是無可否認的,他沒有得到任何封賞,讓人感到十分不解。

雖然趙雲沒有得到封侯,但我們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劉備的決定。這種決定並非出於劉備的忘恩負義,而是基於三個原因:首先,趙雲的軍銜不如四大上將,而蜀漢軍隊的實力有限,因此在封賞時必須以軍銜的高低為先。

四大上將的地位崇高,自然排在趙雲之前。其次,趙雲與劉備之間有著深厚的情誼,不需要名分來鞏固他們的關系。

他們彼此了解,互相珍惜,劉備決不會因為一紙文書而改變對趙雲的信任。而趙雲對劉備也同樣忠誠,沒有任何怨言。

最後,他們兩人的品德都很高,不以權勢和利祿為念。劉備一直重視義薄利,趙雲也清高淡泊。他們之間的信任不需要名分的加持,就像當年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卻從未封賜過他一樣。

當劉備得知黃忠被封為侯的訊息時,他皺起了眉頭,心中充滿了糾結。他深知趙雲的功績和品德,確實應該得到同等的贊揚。

然而,劉備也明白,自己的力量還遠遠無法與曹操抗衡,必須謹慎地利用每一次封賞的機會。四大上將的地位不容動搖,必須首先得到滿足和穩定。

而劉備與趙雲之間,不需要這份榮譽來加強他們的紐帶。劉備相信,趙雲會理解他的難處。如果有一天他的實力增強,一定會給趙雲應得的封賞。

最終,劉備如願以償地完成了北伐,重歸故土。而趙雲也仿佛從未在意過頭銜和權力,一如既往地忠心耿耿地保護著他的主公。

兩人之間,無論哪一方都沒有因為趙雲沒有被封侯而心生芥蒂。可以看出,劉備的決定既出於現實的需要,也源於他和趙雲之間堅定的信任和友誼。

如果用別人的眼光來看待劉備的決定,可能會理解他沒有給趙雲封侯的決定,趙雲沒有被封侯並不是偶然。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功績與榮譽猶如浮雲。我們贊揚歷史人物,不在於他們所擁有的頭銜地位,而在於他們不懈奮鬥,堅守道義的精神。

黃忠、趙雲二人均為蜀漢的忠誠之臣,他們各具所長,共同為漢業建功立業。無論劉備如何賜予他們榮譽,都無法抹去他們對主公和國家的忠誠。

回顧歷史,我們應該學習先人的義舉,建設我們的新時代。劉備、趙雲二人之間情同手足,他們的忠誠並不需要名分來體現,這種信任是歷久彌堅的。

也許,正是因為劉備深知趙雲的心誌,所以在力所能及的時候,他也從未給予過過多的禮物或官職。相反,趙雲也一直忠心耿耿,始終不離不棄。

正如儒家所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之間並不需要用利祿來交換忠誠,只需各自盡責,互相尊重,就能夠長久保持。

飲水思源,忠君愛民,這才是大丈夫的本色。歷史的記憶傳承,也在於尋找先賢的精神內核。無論外界如何解讀紛紛,劉備和趙雲所代表的忠誠信義之風,都應當成為我們今日學習的楷模和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