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張聞天,帶有書生氣的革命者

2024-07-31歷史

前言

中共中央的最高領導人,從毛澤東開始往後,是大家都熟悉的。 但毛澤東之前,可能就會有點記不全,所以我們先來整理一下。

第一任是 陳獨秀 ,時間是從1921年建黨到1927年的「八七」會議,共6年。

第二任是 瞿秋白 ,從八七會議到1928年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共1年。

第三任是 向忠發 ,從六屆一中全會到1931年被捕後遭到殺害,共3年。

第四任是 博古 (秦邦憲),從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到1935年1月遵義會議,共1年。

向忠發和博古之間的這段時期有點復雜,得稍微解釋一下。

向忠發被捕前,是和周恩來住在一起的,所以在他被捕並叛變後,周恩來不得不徹底地隱蔽了起來,完全無法開展工作。而代理總書記一職的是王明(陳紹禹)。但僅過了三個月,王明就申請離開了上海,赴莫斯科擔任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所以有些文章會把王明列為第四任。

但主流的觀點並不承認這一點,比如在王樹增的【長征】中,就把1931年至1933年的中共總負責人列為「空缺」。

這段時間的實際領導人是博古,因為王明在1931年9月離開上海後,中共成立了 「臨時中央政治局」 ,有9名委員,博古是總負責人。其他委員中,我們比較熟悉的包括有:張聞天、陳雲、劉少奇。

好了,本文的主人公登場了。 張聞天 ,遵義會議選舉產生的中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如果按照毛澤東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一把手的1945年七屆一中全會來計算的話,張聞天的「第五任」有10年之久。

而且,在解放前的這六任最高領導人中,最終走上天安門城樓,參加開國大典的只有毛澤東和張聞天。

陳獨秀於1942年病逝;瞿秋白於1935年被捕犧牲;向忠發於1931年被捕叛變後被殺;博古於1946年因飛機失事而遇難,那架飛機上還有名將葉挺,以及周恩來在重慶談判時的得力助手王若飛。

中國革命所經歷的苦難是其他國家都沒法比的,六任最高領導,走到最後見證勝利的就只有兩人。

也許正因為這樣,張聞天反而成為了其中最具「陌生感」的一位。陳獨秀的「標簽」是建黨;瞿秋白深入人心的形象是唱著國際歌慷慨就義;向忠發的名字在顧順章叛變事件中一定會被提起;博古和蘇聯軍事顧問李德「繫結」在了一起,是遵義會議中被批判的目標。

電視劇【光榮與夢想】

瞿秋白慷慨就義

那張聞天呢?從影視作品的「曝光率」來看,最有名的是在遵義會議前,由毛澤東、張聞天和王稼祥組成的「中央隊三人團」。

但其實, 張聞天是遵義會議的第一主角。

一篇文章寫不盡張聞天的故事,本文主體是張聞天和遵義會議的關系。

套用一下3W理論,下文將分成三部份:

What(是什麽): 張聞天是怎樣一個人。

Why(為什麽):張聞天為什麽支持毛澤東。

How(如何):張聞天是如何在遵義會議上實作目標的。

張聞天是怎樣的人

張聞天和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 中央隊三人團 」並不是一個正式機構。因為當時黨和紅軍的首腦機關簡稱「總部」,領導是「最高三人團」:博古、李德、周恩來。所以為了加以區分,又因為張聞天三人行軍於中央縱隊中,所以稱為「中央隊三人團」。

這個「三人團」不是在長征路上偶然形成的,而是有意為之。當時博古曾打算將他們三人分散到各個軍團中去,但毛澤東和張聞天都表示了反對。

電視劇【光榮與夢想】

那時的毛澤東備受冷落,他在 寧都會議 後被剝奪了紅軍的指揮權。長征開始前,他還寫信給中央,申請留在蘇區堅持戰鬥。後來周恩來和他談了一夜,毛澤東才改變了決定。很可惜,沒有任何人知道那場影響中國命運的談話具體說了什麽。

毛澤東那時需要支持者。

張聞天和王稼祥都是 莫斯科中山大學 第一期的學員,入讀時間是1925年冬。畢業後,兩人又於1928年進入了莫斯科紅色教授學院繼續深造,當時旅莫學生中有 「四大教授」 之稱,即指:張聞天、王稼祥、沈澤民、郭紹棠。

張聞天是怎樣一個人呢?百度百科裏總結的是:理論宣傳和幹部教育工作中成績卓著的領導人之一。

也就是革命理論家和教育工作者,俗稱 「學者」+「老師」 ,這是張聞天的底色。

很多人不知道,張聞天是最早在中國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宣言】的人之一,相關文章發表於1919年8月。比李大釗主編的【新青年】「馬克思研究號」還要早一個月。

張聞天雖然接觸共產主義思想很早,但他加入中國共產黨要到6年後的五卅運動,也就是 1925年6月 。那這段時間裏,張聞天在幹什麽呢?

1919年12月,張聞天加入了由李大釗發起的 「少年中國學會」 南京分會。在學會的「終身誌業調查表」上,張聞天在「欲終身從事之事業」這一欄填寫的是「精神運動」,而「前來維持終身生活之方法」是「譯著」。

在隨後的幾年裏,張聞天的工作和生活軌跡,即遵循著這一事業追求。簡單來說,這是一個標準的知識分子的成長路徑:

1920年赴日本留學半年;

1921年進入中華書局工作;

1922年赴美參與創辦【大同報】,並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勤工儉學;

1924年初回到中華書局工作;

10月赴重慶,先後在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和川東師範任教。

這份「簡歷」中的身份,就是前面提到的,「學者」+「老師」。

但在這段時間裏,張聞天身邊的共產黨人是相當多的,而且名氣都不小。

1921年7月1日至4日,張聞天出席了「少年中國學會」南京大會,與會代表裏有一個從北京來的,名字叫 劉仁靜 。劉仁靜離開南京後就去了上海,參加了中共一大。

電影【1921】

這裏插一句,李大釗委托劉仁靜出席上海的中共一大,一部份原因就是他本來就要去南京。

張聞天赴日留學,隨行的是 沈澤民 。他和張聞天同歲(1900年出生),兩人是南京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的同學,並且是很好的朋友。

沈澤民犧牲得很早(1933年),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他是中共早期的重要領導人之一,是當時第二大蘇區: 鄂豫皖蘇區 的省委書記。沈澤民有個哥哥大家都熟悉: 沈雁冰 ,筆名是茅盾。

1921年張聞天進入中華書局工作時,有個同事也是一大代表,名字叫 李達

張聞天在重慶期間,他的言論和文章引起了軍閥當局的不滿,這時候同他並肩作戰的,是中共在四川的兩位領導人 蕭楚女 楊闇公 。這兩位都犧牲於1927年,都在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楊闇公本名楊尚述(尚達),闇公是字,他有個弟弟叫 楊尚昆 ,1988年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張聞天和楊尚昆也是好友,兩人一起在莫斯科中山大學讀書,1931年結伴回到中國。

為什麽支持毛澤東

張聞天和楊尚昆到達上海的時間是1931年2月,看過【 周恩來的1931年1月 】這篇文章的朋友應該記得,這是中共的一個「多事之春」。

張聞天對接上黨中央後,正值好朋友沈澤民被派往鄂豫皖蘇區,於是,張聞天就接任了沈澤民的宣傳部長一職。

到任才兩個月,張聞天就經歷了顧順章叛變事件。因為他是「新面孔」,處境相對安全,所以就接管了中央特科的秘密電台,保障了中共和共產國際的通訊聯系沒有因叛變事件而中斷。

9月,張聞天成為了「中共臨時中央政治局」委員,並且是常委之一。

1932年底,鑒於中央機關已很難在上海繼續立足,共產國際做出了將整個中共「臨時中央」遷往江西蘇區的決定。

1933年初,張聞天、博古、陳雲等先後抵達瑞金。 33歲的張聞天遇到了四十而立的毛澤東。

張聞天為什麽會選擇支持毛澤東呢?如果僅從電視劇的概述性劇情去了解,會有一種「毛澤東在長征途中說服了張聞天」的錯覺。

其實張聞天的轉變,以及他和毛澤東之間的深入溝通,始於長征開始之前。

張聞天和博古之間,存在著政治理念上的分歧。

集中體現,就是 「福建事變」 。當時國民黨十九路軍在福建「聯共、反蔣、抗日」,但博古沒有聽取張聞天「進行上層統一戰線」的主張,紅軍未能策應十九路軍。這不僅導致了福建事變失敗,紅軍也因此喪失了一次突破第五次「圍剿」的絕好機會。

電影【建國大業】中有這樣一個劇情, 李濟深 對原十九路軍軍長 蔡廷鍇 (黎明扮演)說:「當初在福建,相約一道反蔣,可他們變了卦。」蔡廷鍇答復道:「福建的事情已經過去數年了,再說,那是博古,不是毛澤東」。他們講的就是「福建事變」。

福建事變後,張聞天受到了博古的排擠,他雖然還是中央書記處成員(即中央政治局常委),但具體的工作是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人民委員會主席。

這是博古的「一石二鳥」之計,因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中央政府主席是毛澤東,張聞天的「人民委員會主席」類似於「總理」。

所以從1934年2月開始,張聞天和毛澤東就在一起辦公了,而且住的院子也緊緊相鄰。

博古沒有想到的是,「毛洛」之間沒有爭鬥,反而合作得很順暢。張聞天在很多問題上都會請教毛澤東,特別是毛澤東之前負責的經濟工作,張聞天基本不插手。

正是在這段時期,「毛洛」二人建立起了 戰友般的關系 。「戰友」有兩層含義,一是個人感情上的接近,二是政治思想和軍事觀點上的統一。

張聞天支持毛澤東,簡單來說就是 「實事求是」 這四個字。

有些人積累的只是教條化的知識,而有些人提升的是思維模式和學習方法。張聞天就是後者,實事求是源於他的文人底色。

張聞天明白,毛澤東對中國革命的思考與實踐,過去是對的,未來也極有可能是對的。所以他選擇尊重事實。

張聞天與遵義會議

張聞天是如何成為遵義會議「第一主角」的呢? 看完如下的記述您就明白了。

首先要了解的一點是,遵義會議不是一蹴而就的,前面有一系列的「準備會議」。

12月11日,通道會議

紅軍在11月底血戰湘江,損失慘重。 暫時擺脫追敵後,博古和李德在2月9日發 出了「總的前進方向不得改變」的命令,這就意味著要繼續往蔣介石布置好的「口袋」裏鉆。

於是紅軍就在湘西的 通道縣 開了一次緊急會議。

毛澤東在會上提出了向貴州進軍的建議。這個方案本就是「中央隊三人團」商量的結果,所以張聞天和王稼祥當然堅決支持,然後周恩來也同意了,最後就是多數人贊成而透過。

這就是 「通道轉兵」

12月18日,黎平會議

通道在湖南,黎平在貴州,周恩來在這裏主持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會議。

這個會主要就是毛澤東、張聞天和博古、李德之間的激烈爭論。通道會議是一次緊急會議,決議帶有一定的臨時性,所以博古、李德仍堅持紅軍應該去湘西。

但最終,黎平會議決定在「川黔邊區地區,在最初應以遵義為中心之地區」建立新的根據地。

12月20日,桔林會談

「桔林會談」發生在黃平的一片桔林裏,有各種不同的版本,但主人公裏肯定有張聞天和王稼祥。

在電視劇【光榮與夢想】中,桔林會談裏有四個人:張聞天、王稼祥、毛澤東和彭德懷。

這裏摘抄一段【張聞天的非常之路】(程中原著)中的描述:

12月20日,軍委縱隊到達黃平。 在一片茂密的桔林裏,張聞天和王稼祥的擔架放下來休息。 …他們兩人頭靠頭躺著,議論當前的形勢,都憂心忡忡。 王問張,紅軍最後的目標,中央定在什麽地方。 張說,沒有一個確定的目標。 又說,這仗這樣打看起來不行,還是要毛澤東同誌出來,毛澤東同誌打仗有辦法,比我們有辦法。 王稼祥當天晚上就將張的想法打電話告訴彭德懷,然後又告訴毛澤東。 這訊息在劉伯承等幾位將領中一傳,大家都贊成要開個會,讓毛澤東出來指揮。

1935年1月1日,猴場會議

猴場會議做出了強渡烏江,向遵義進軍的決定。 並且再一次批評了博古、李德的錯誤主張。

在會後的行軍路上,李德對紅軍的指揮權被停止。

1月15日-17日,遵義會議

遵義會議是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參會的不僅有中央政治局委員、候補委員,還有紅軍總部和各軍團負責人。

還有三個人,不具備上述身份,但也列席了會議。第一個是共產國際軍事顧問李德,第二個是李德的轉譯伍修權,第三個是 鄧小平

鄧小平列席會議的身份是【紅星報】主編,並在會議中被選為黨中央秘書長。這是鄧小平重返中共領導層的一個開端。從這個角度來看,遵義會議的影響之深遠,超過我們的一般想象。

會議的詳細過程就不介紹了,簡單梳理一下會議第一天的發言順序:

首先是博古做了「總報告」,然後是周恩來的「副報告」。

第三個發言的就是張聞天,他做了反對中央領導單純防禦軍事路線的報告,被稱為「反報告」。

接下來是毛澤東長達一個小時的發言,王樹增在【長征】中說「毛澤東講的實際上是一堂軍事啟蒙課」。也就是 張聞天指出了以前錯在哪裏,而毛澤東接著說以後該怎麽辦

第五個發言的是王稼祥,很簡短,只表達了兩個意思:支持毛澤東的觀點;建議毛澤東參與軍事指揮。

從王稼祥提出「毛澤東參與軍事指揮」,到會議決定「毛澤東作為周恩來在軍事指揮上的幫助者」的過程,就不詳述了。

這裏只為了說明一點,在遵義會議上起到 「承上啟下」 作用的關鍵人物,就是張聞天。而在20多天後寫成 【遵義會議決議】 的,也是張聞天。

張聞天還在會議上被推選為黨中央的總負責人,但他再三推辭,於是暫時擱置。到了一渡赤水後的紮西會議,博古正式將中央領導權交接給了張聞天。

電視劇【數風流人物】

張聞天成為黨的一把手,有兩個主要原因。

一是當時的中央書記處(常委)只有四人,順序是:博古、張聞天、周恩來、項英(留在了蘇區),所以客觀上就應該是張聞天接替博古。

二是因為長征開始後,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的電報聯絡已完全中斷,那麽,「即使將來共產國際過問,張聞天的資歷也完全可以抵擋可能出現的質疑。」

最後說明一下,張聞天擔任「一把手」並沒有十年之久,他從 1938年9月 後就不再主持中央的日常工作了。

張聞天在那個月召開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推舉毛澤東為中央總書記,但毛澤東不主張這樣安排。雖然張聞天尊重了毛澤東的意見,但會後還是主動將工作轉移給了毛澤東,然後負責起了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宣傳和幹部教育。

六屆六中全會主席團成員合影

前排:康生、毛澤東、王稼祥、朱德、項英、王明

後排:陳雲、博古、彭德懷、劉少奇、周恩來、張聞天

新中國成立後,張聞天轉到了外交部門工作,曾任駐蘇聯大使,外交部第一副部長。

寫完這篇文章,腦子裏就一個念頭:張聞天,值得被懷念。

他逝世於1976年7月1日,那一天,是黨的生日,那一年,周恩來、朱德、毛澤東相繼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