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明明都要停戰了,為何誌願軍還對韓軍重拳出擊,發動金城戰役?

2024-01-24歷史

在抗美援朝期間,誌願軍在前五次戰役之後實際上就已經結束了大規模的攻勢作戰。整個1951-52年,誌願軍都一直在三八線和美軍對峙,雖然戰事打的很膠著,但基本上已經沒有開戰初期那種大開大合的大兵團作戰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軍師級別的防禦戰,和小規模的陣地戰,比如1952年誌願軍一直開展冷槍冷炮運動,和坑道作戰。

可就在1953年,在停戰協定簽署前半個月,誌願軍卻一改常態,集中5個軍的兵力直接對聯合國軍,特別是韓軍重拳出擊。

那麽為何明明是戰爭快要結束了,誌願軍冒著巨大的傷亡風險,發動一場看似毫無意義的戰役呢?

誌願軍和韓軍在作戰

金城反擊戰,對韓軍重拳出擊

1953年6月,在各方都已經準備在慶祝戰爭即將結束的時候,韓軍代表卻在公然結束談判,並且叫囂著「如果誌願軍在半島,那這裏將沒有和平」之類的囂張反動言論。

而為教訓不知天高地厚的韓軍,誌願軍決定在1950年7月專門針對其展開全面進攻,既然他們挑起事端,就必須受到懲罰,即使這樣做會暫時推遲停戰協定,誌願軍也在所不辭。為此,彭總還就地對主席匯報

停戰談判需推遲至月底似較有利,為加深敵人內部矛盾 ,擬再給韓軍以打擊……

彭總對韓軍的態度

在國內的主席也立即復電告訴彭總:

「停戰簽字必須推遲 ,推遲至何時為適宜 ,要看情況發展方能作決定 。再殲滅偽軍萬余人極為必要!」

誌願軍前線司令部,在這個基調之下,也不斷研究地圖和進行前線偵查,確定作戰目標和地點。並最終決定以金城方向為主要目標,發起1953年第三階段戰役—:

金城反擊戰。

主席指示要打擊韓軍囂張的氣焰

而為了準備這次戰役,誌願軍提前準備了一個月。

在誌願軍司令鄧華後勤司令洪學智上將的排程下,誌願軍在金城主攻方向上準備了5個軍(20兵團和9兵團第24軍),並且還配屬了超額的隊屬炮兵,據不完全統計:

此次戰役,誌願軍81mm以上迫擊炮以上重炮彈的1400門,其中軍一級的105mm\122mm\152和155mm以上重炮為440門,火炮多,誌願軍的炮彈也和充足,誌願軍後勤司令部為前線部隊調來了7000噸的彈藥,合計將近70萬發炮彈,這個彈藥量已經超過了我軍三大戰役期間的總和。

而除了炮兵之外,誌願軍還破天荒的派了20輛坦克參戰,就前線對峙雙方來說,兵力對比為3:1,而火炮對比則為1.7:1。

在隱秘趕往金城方向的誌願軍

1953年7月13日,金城方向誌願軍在將近10公裏的正面上準備了1150門大炮,120門/公裏的火炮排布密度,就算放在二戰也是屬於高級標配,相當於蘇德戰場一線蘇軍的平均水平。晚上21點,數千門火炮一起將16萬發的炮彈直接砸向前線的韓軍,這麽長時間的炮火準備在我軍歷史還是頭一次。

事實上,炮兵的表現確實在這場戰役中可圈可點。在突破中的炮火準備,破壞敵軍工事達 30%~40%,在打敵反撲中,敵軍的沖鋒約40%左右是誌願軍炮火擊退的。

顯然對面的韓軍已經被誌願軍的攻勢嚇破了膽,紛紛逃出掩體往後方撤退,截止7月16日,誌願軍在金城一帶的戰線直接往前推進了15公裏,其中最南的一個軍向前突出了18公裏以上,處於金城方向的韓軍首都師團、第3、6和8師團,均遭到誌願軍的重創,其中韓軍之花——首都師團的白虎聯隊,被誌願軍直接殲滅了指揮部,繳獲聯隊旗(時至今日,這面聯隊旗還一直展現在我軍的博物館)。

奇襲白虎團的憨豆英雄楊育才等人

在7月17日,取得突襲的戰術效果之後,誌願軍已經將戰線往前突出了150平方公裏,並就地轉入防禦作戰。而從慌亂中的韓軍在美軍的支援下也開始瘋狂的反撲,但壓根就沒有什麽效果。不僅如此,誌願軍還借助防禦地形不斷展開反擊守住陣地的同時,還不斷消耗進攻的韓軍,而韓軍雖然收復了部份地區,但防線被打穿的事實依然無法改變。

而誌願軍20兵團等部的英勇表現,也得到了軍委的電報嘉獎。

據不完全統計,金城反擊戰誌願軍消耗1.9萬噸彈藥,相當於前五次戰役總和的2.2倍,一共斃傷俘聯合國軍7.8萬人,繳獲坦克50輛,摧毀汽車300輛,火炮350門,繳獲各種強制8000支,收復了200平方公裏土地。

至此一戰直接將韓軍重新打打回了談判桌,不到2天後,雙方都宣布停戰。

被誌願軍大面積俘虜的韓軍

在這場戰役中,誌願軍雖然獲得了勝利,但同樣也付出了很大的傷亡代價。根據誌願軍在戰後的統計,此戰中朝軍隊合計傷亡3.3萬人,敵我傷亡比例為2.3:1,其中誌願軍傷亡2.4萬人。在戰後很多人在復盤這次戰役的時候,都認為在停戰前不到10天的時間段,認為都快停戰了,誌願軍用2.4萬人傷亡的代價,去爭一口氣,打一場毫無意義的戰役,是典型的勞民傷財。

對於這樣的觀點,雨田君只能說,這種看法太過於膚淺。從戰後的分析上來看,誌願軍這一仗奠定了整個半島將近60年的和平,為啥這麽說呢?

金城戰役前的韓軍

誌願軍消除韓軍的威脅

有關誌願軍最後一戰之所以冒著巨大的傷亡為代價,也要打這一仗,其實在背後考量是現實和深遠的。

首先,是當時環境下的現實原因。

一方面,要敲打狂妄的韓軍。

韓軍太囂張了,讓其一直都是和談的絆腳石,囂張的他們甚至連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都不放在眼裏,克拉克曾說過——「讓誌願軍教訓一下狂妄的韓軍吧」。

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

所以對韓軍的作戰,也是關系到和談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只有將韓軍打疼,打怕他們才能老實的回到談判桌繼續進行和談,也只有讓韓軍認識到他們和強大的誌願軍之間的差距,才能讓他們摒棄掉再次越過三八線的妄想。

在戰爭後期,克拉克的回憶錄中,他自己也提到

「在我的心中毫無疑問認為,這次人民軍的主要原因,假使不是惟一原因的話,是給大韓軍陸軍一個迎頭痛擊,並向他們及全世界表示「北進’是說易行難的事。」

這個觀點也得到了美軍話事人艾森豪威爾的認可。

艾森豪威爾也對韓軍不滿

另一方面,也是對1953年誌願軍實力進行一種檢驗。

而且因為1952年一整年的時間,誌願軍都沒有很系統的進行大規模作戰,再加上白馬山等戰役的失利,導致誌願軍對韓軍的評估在內部出現了偏差,畢竟全面換裝美械裝備的韓軍,相較蘇械裝備的誌願軍到底差距是多少,這一點尤為重要。

而這一點都需要透過一場戰役來考驗。

誌願軍打這一仗的深遠原因,就是為了人民軍,是作為大國以及老大哥的擔當。

誌願軍和當地群眾關系

在那個革命戰爭年代,淳樸的我們體會過太多戰爭的艱辛,在誌願軍入駐半島期間,就感受到人民軍轄區內百姓生活因為戰爭所受到的顛沛流離之苦。所以誌願軍早在入朝時期就和當時的人民軍結下了深厚的友情,很多當地老人都將年輕的誌願軍戰士們當成是自己親人。

那,這和誌願軍軍打這一仗有什麽關系呢?

都知道在當時美軍和誌願軍都不想打的情況下,雖然韓軍一直在叫囂但其實他們並不能阻止和平的步伐。但暫時的停戰是否就能換來永久的和平呢?

答案是未必。

因為誌願軍雖然也是保家衛國,但畢竟是客軍,這裏的主人是人民軍,停戰協定之後,就意味著百萬誌願軍將要回國,畢竟戰爭給我們造成的軍費和人力負擔也不小……。

戰爭前期精銳的人民軍

而誌願軍一旦回國,就意味著人民軍將獨自面對敵人,而哪怕了美軍真的不想介入半島,可當時的人民軍也不是韓軍的對手。1950年時期人民軍還能在2周的時間內解決韓軍,但到了1953年,情勢其實已經出現了逆轉。

當時人民軍兵力為26萬,而韓軍兵力已經突破了65萬人,兵力對比為1:2.6。同時更為重要的是——韓軍已經全面實作美械化,單個師團的裝備甚至比誌願軍還好。而人民軍經過的1950年的潰敗之後,戰鬥力和裝備都沒法和全盛時期相比,甚至很多裝備都要從誌願軍的蘇械裝備中勻過來點接濟,不得不佩服誌願軍的奉獻精神真的是世間少有……

韓軍VS人民軍

所以在美軍已經明確不想打的情況下,誌願軍為了實作半島武力平衡,就必須拿韓軍開刀, 削弱其軍事潛力,將其戰鬥力盡量往人民軍方向降,而這個削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消滅韓軍的生力軍。

因此,無論是為了順利和談,還是將來為半島的和平消除潛在威脅,誌願軍都得對韓軍展開最後一攻……

誌願軍和人民軍關系非常要好

雨田君說

網上很多「正能量」言論,說誌願軍明知道在快要停戰了還要對韓軍展開進攻,是所謂的不仁義和無意義的,造成大量傷亡對不起將士們,來抨擊彭總和誌願軍司令部,其實是幼稚和可笑的。

事實恰恰證明,正是誌願軍這一仗直接打服韓軍,促進了和談確保了戰爭早日結束,同時還削弱了韓軍勢力,直接為半島創造數十年和平,這個功績又豈是他們能泯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