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楊虎城張學良差距多大?年齡差7歲,兵力差1倍,江湖地位差兩段

2024-01-24歷史

楊虎城和張學良兩人為了國家和平事業,聯手發動了一場「西安事變」。

但是,作為這場震驚中外事變的兩位主角卻存在著極大的差距,這個差距也造成了兩人的不同結局。

楊虎城56歲被殺害於重慶,而張學良2001年在檀香山病逝,活到了101歲。

他們首先是差在了年齡上,楊虎城比張學良大7歲,其次是兵力,楊虎城的兵力比張學良差了一倍不止,再者由於出身不同,兩人在江湖地位上差了兩段。

地位權勢,生來就有

1901年的夏季,遼寧張家窩堡的張作霖在逃亡的途中擁有了一個兒子,為他取名張學良。

雖然這個階段中的張作霖還未成大氣候,但過了14年之後,他在支持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稱帝之後得到了二等子爵的頭銜。

1916年,袁世凱因帝王美夢的破碎而草草病逝,他的副手黎元洪掌權,給了張作霖奉天督軍一職。

奉天、黑龍江、吉林是北洋在東三省的三股勢力,而在這之中奉天的兵力最強。所以,張作霖的升職無疑是給了他將東三省收入囊中的機會。

史書記載1917年,張作霖趁著黑龍江北洋軍閥內亂之際,出兵並接管了此地。2年之後,為了奪下對吉林的控制權,張作霖先是公開揭發了吉林督軍孟恩遠私自濫發錢幣,以充軍用的不軌行為。這次檢舉引發了輿論嘩然。

接著,張作霖又使了一計,讓日本人與吉林士兵發生槍戰並死在吉林。在日本人的威脅下,孟恩遠主動結束。至此,張作霖就正式成為了東三省的「王」。

話再說回張學良。在張作霖實作了對東三省的控制之後,張學良就是「東北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了。畢竟,他是張家的長子。

另外,由於母親趙春桂是張學良的正妻,這也讓他的身份變得更為「尊貴」,是古人口中的「嫡子」。而此時的張學良不過才18歲。

民間組織,後被收編

相較於生來就權勢傍身的張學良,楊虎城的人生起點就很不起眼了。

楊虎城出生於1893年的一個冬日裏。楊家只是陜西甘北村的一家普通的農戶。

由於楊父不像張作霖那樣有著精明的政治和軍事頭腦,不會為前程而籌謀,所以在楊虎城長到12歲的時候,他就被拉去飯館做小工賺錢養家了。

2年之後,一場突如其來的「人禍」降臨到了楊家。楊父為了表示對清朝黑暗統治的不滿,加入了民間秘密的結社組織。然而,此事卻被朝廷得知,楊父因此獲罪而死。

楊虎城在得知父親被朝廷絞殺之後,他與朝廷就結下了「不共戴天」的仇恨。

所以,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楊虎城才會投奔了秦隴復漢軍向字營,正式加入反清鬥爭。清朝政權被推翻之後,大仇得報的楊虎城回到了老家,繼續在飯館打工。

那麽,楊虎城是如何會在後期成為能和東三省的第一少帥張學良公議時局的人物呢?這就要說起1914年的那個夏天了。

由於村子裏出現了個作惡多端,欺壓百姓的惡霸,不堪忍受的村民就去找到了曾參加過革命的楊虎城,請求他的相幫。於是,楊虎城就一槍解決了這個惡霸。

或許是這個瞬間讓楊虎城意識到雖然清朝已不復存在,但時局還動蕩不安,各方勢力依然在博弈。倘若要保護自己,那手中一定要有「槍」。所以,在惡霸死後,楊虎城就組織了屬於他的武裝隊伍。

1915年,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與張作霖的投誠不同,楊虎城堅定地投身於反帝的護國運動的起義隊伍中,成為了陜西各路護國軍中的一員。

說到這裏要解釋一下,在清末民初之際,中國社會上出現了各方勢力。袁世凱、張作霖代表的是北洋軍閥,這裏的北洋軍是清政府在進行改革後的產物。

另外,孫中山代表的是民主革命黨派,發動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帝制。而楊虎城一開始只是民間自發組成的起義隊伍。

因此,在跟著陜西陸軍鬥袁之後,楊虎城就躋身進入了民主革命的正規軍編制。因為他在對戰中表現出色,在1917年他就被任命為陜西靖國軍左翼軍支隊司令。

出身地位,相差太大

雖說楊虎城的軍政生涯看似也走得順風順水,但張學良卻比他更為順暢。在1923年,22歲張學良已經是奉軍的第二實際掌權人了,但楊虎城卻還在前線與河南的北洋軍隊激烈交戰。

由此可見,盡管楊虎城的年歲比張學良大了7年,但他的江湖地位卻差了兩段。出現這種巨大差距的原因是兩人的出身不同,張學良生來就是是軍閥二代,但楊虎城卻還要努力才能成為軍閥一代。

另外,楊虎城的軍是陜北的國民軍,可是他卻不是國民軍的首領,在他上面還有孫良誠和西北王馮玉祥兩人坐鎮。

在這個階段中跟隨楊虎城赴前線作戰的兵力只有6萬余人,但張學良的奉軍卻有20萬人。可見,楊虎城的兵力差了張學良一倍還多。

1928年,張作霖遇害身亡,張學良就成為了新一任的東北王。然而,此時的楊虎城雖然被馮玉祥任命為國民軍聯軍第10路軍司令,還是處於馮玉祥的領導之下。

那麽,楊虎城是什麽時候崛起的呢?是在1929年他率領眾部投靠了蔣介石,他的軍隊被收編為第十四師之後。在蔣介石的著意培養下,楊虎城就成為了獨當一面的大軍閥。

到了1930年,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也加入了蔣介石的隊伍,與楊虎城進入了同一梯隊。

但他們兩人之所以會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出於民族大義考慮,畢竟在這個時期中蔣介石在國際勢力的撐腰下有著更高的抵抗住日軍侵略的機率。

然而,蔣介石卻並非一心鬥放在抗日之上。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過後,在全國抗日情緒激昂的時候,他居然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他的這個決策引發了愛國抗日人士的不滿,因此張學良才會與楊虎城聯合起來發動了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再次投身於抗日的戰爭之中。

雖然楊虎城在家世、兵力上比不過張學良,但他在歷史的關鍵時刻作出了正確的選擇,絕對算得上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