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徒手挺進東北?黃克誠反對:蘇軍變卦不給武器怎麽辦?果然應驗

2024-04-26歷史

1945年8月8日下午4時50分,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緊急召見日本駐蘇大使佐藤尚武,見面之後毫無寒暄,莫洛托夫冷冷地說:從8月9日起,蘇聯對日本已進入戰爭狀態。

佐藤尚武提出,要把這個訊息盡快傳遞給日本政府。莫洛托夫表示同意。可是因為「技術」上的原因,無論是越洋電話還是電報均無法工作,無奈之下,佐藤尚武只得透過蘇聯的電信局明碼發報。可是,在日本收到明碼電報之時,已經是8月9日淩晨了。

就在佐藤尚武為發電報一事焦頭爛額之時,莫斯科時間8日18時,蘇聯紅軍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指揮下已經越過國境線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

4個小時後,即8月8日22時,蘇聯塔斯社受命向全世界釋出訊息,蘇聯紅軍已經向日本關東軍開戰。對此,日本表示強烈抗議,既然照會中提到的是8月9日開戰,蘇聯為什麽要在8月 8日就提前動手?這是一種不講信用的行為。

蘇聯對日本的抗議予以拒絕,並建議日本政府好好查一下兩國之間的時差表,因為蘇聯和日本時差正好是6個小時,蘇聯發起進攻的8月8日18時正好是日本時間8月9日零時。

很明顯,日本吃了個啞巴虧!

本來按照蘇聯的預案,應該是在8月11日向日本關東軍發起進攻,之所以提前到8月9日,是因為史太林突然接到了一條資訊,那就是杜魯門的那句「我們在日本投擲原子彈,迫使俄國重新考慮它在遠東地位」的話。

杜魯門的這句話加上國民黨方面派來的談判代表在談判桌上的態度突然變得強硬,遲遲不肯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上簽字,使得史太林認為,如果再不出兵,事情可能會有變化。因此,史太林才臨時改變預案,把進攻的時間提前到了8月9日。

面對蘇聯的背信棄義,日方始料未及。就在蘇軍發起進攻之前,日本的裕仁天皇還在苦心思慮如何利用蘇聯在日中、日美、日英戰爭中的中立地位替自己說幾句好話,來緩解一下日本面對的危局。可蘇聯的突然進攻,使得裕仁天皇認識到,再要不馬上結束這場戰爭,那日本勢必要亡國滅種。

8月10日淩晨,經過了一天的漫長思索和爭論之後,裕仁天皇釋出了乞降照會。但日本仍然抱有幻想,希望日本關東軍能夠阻擋住蘇軍的攻勢,盡量拖延戰事,能夠在戰後保留一絲利益,因此並未向日軍發出停止抵抗投降的命令。

可現實再一次擊垮了日本人的幻想,號稱百萬的關東軍在蘇軍的攻勢面前一觸即潰,望風而逃。裕仁天皇終於認識到,即使日本投降,蘇軍也不會停下進攻的腳步。畢竟,在戰爭中,戰勝方的利益劃分界限並不在紙面上,而是在戰勝方軍人軍靴上。即戰勝方的利益所求究竟有多大,完全取決於軍人的軍靴停在哪裏!

日本的突然投降,令包括中國共產黨在內的所有人都猝不及防,如何受降就成為了當下最為緊要的問題。

8月10日、11日,朱德總司令連發七道命令,命令八路軍、新四軍、華南抗日遊擊隊利用各自身處抗日最前線的有利態勢,向日偽軍發起全面反攻,迫使日偽軍向我軍投降。其中,第二道和第六道命令涉及到了東北問題。

第二號命令:

一、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

二、 原東北軍張學詩所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

三、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

四、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所部,即日向遼寧、吉林進發。

第六號命令:

「現在華北對日作戰之北韓義勇軍司令武亭,副司令樸孝三、樸一禹立即統率所部, 隨同八路軍及原東北軍各部向東北進兵,消滅敵偽,並組織在東北之北韓人民,以便達成解放北韓之任務。」

正是朱德這兩道命令,拉開了我軍挺進東北的序幕。

客觀地說,在此時,中國共產黨還未做好要進軍東北的準備,朱德釋出的這兩道命令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配合蘇軍作戰。

就在我軍緊鑼密鼓向日寇發起反攻的時候,位於重慶的蔣介石也沒閑著,他也下了三步好棋。

第一步棋:命令第十八集團軍所部和新四軍所部駐紮在當地不得擅動,不得參與受降。

如果我軍按照蔣介石的命令列事,那麽,八年抗戰的勝利果實就會被國民黨政府竊取。

第二步棋:命令日偽軍不得向我軍投降,並且有維持當地安全之責。並且,偽軍全部改頭換面,變成了「曲線救國」的國軍。

如果我軍攻擊他們,國民黨方面就會把挑起內戰的帽子扣在我軍頭上。

第三步棋:邀請毛澤東赴重慶共商國是。

如果毛澤東赴重慶與蔣介石共商國是,蔣介石一旦翻臉,毛澤東很有可能被扣留。可要是不去,國民黨政府勢必要把破壞國家團結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頭上。

這三步棋,刀刀致命!

蔣介石雖然走出了三步好棋,但卻又走了一步臭棋,那就是把沒有及時把用於接收東北的精銳部隊派往東北,而是用於制服雲南的龍雲,錯失了戰略先機。

反觀我軍,在接到朱德命令後,冀熱遼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李運昌立即指揮冀熱遼軍區所屬13000名主力部隊和2500多名地方幹部,兵分三路進軍東北。

時任冀熱遼軍區第十六軍分區司令員的曾古連率兩個團及北韓義勇軍支隊共4000人(武亭和樸一禹就在這支部隊中),越過長城,向山海關進軍,成為第一支進入東北的八路軍部隊。

曾古連接到的命令是配合蘇聯紅軍作戰,可蘇軍卻沒有接到類似命令。因此,在曾古連初進關時與蘇軍產生了矛盾。又因為所攜帶的電台功率太小,根本無法接收到來自後方的命令。可曾古連沒想到的是,就在他進軍東北的這段時間內,局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8月14日,見蘇軍已經在未簽字的情況下出兵東北,蔣介石害怕山海關也阻擋不了蘇軍的前進步伐,無奈只得命令在【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上簽字。可沒想到,8月15日,日本就宣布無條件投降。就這一天之差,使得中國丟掉了156萬平方公裏的土地。如果蔣介石再堅持幾天,那這份【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就不會出現,中國也不會喪失那麽多利益。

可是這些,曾古連一無所知。他只知道日本投降了,同樣作為共產黨的蘇聯應該給予八路軍以支持。

經過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執,蘇軍終於同意撥出一個武器倉庫給曾古連用於武裝軍隊。

很快,3萬支步槍、300挺機槍和100多門火炮就使曾古連部鳥槍換炮。但同時,蘇軍又不允許曾古連部以八路軍的名義進駐城市。因為按照【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蘇軍未撤出東北之前,是不允許中國向東北派駐軍隊的。

可曾古連哪裏知道這些。他在武裝了自己的部隊之後,以八路軍的名義大張旗鼓的進駐了沈陽。令人感到驚奇的是,這支沒有受到過嚴格佇列訓練的部隊竟然在入城式中走得像模像樣,加上嶄新的軍裝和精良的武器裝備,使得沈陽民眾對這支部隊充滿了好感。

曾古連部是自東北淪陷之後,第一支重返東北的中國軍隊,獲得了老百姓們的熱烈歡迎和擁護。

鑒於此,蘇聯一方面對曾古連部進駐沈陽表示歡迎,另一方面建議,為了防止出現外交上的麻煩,建議曾古連部把八路軍的臂章換成「東北人民自衛軍」,這樣就不會給國民黨方面以口實。同時提出,願意派出代表赴延安,與我方進行會談。

1945年9月14日,曾古連和蘇聯代表乘飛機來到延安,詳細地向黨中央匯報了東北的局勢,其中就提到了東北「輕重武器及資財甚多,無人看管,隨便可以拿到」。

曾古連的匯報既為中國共產黨搶占東北帶來了第一手的資料,可又為後來中央作出進入東北的部隊不用攜帶武器,到東北後再發武器的決策帶來了失誤。

那麽,蘇聯為什麽一面和國民黨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一方面又默許我軍以「東北人民自衛軍」的名義進入東北呢?

其實,這都是大國博弈常用的手段。

蘇聯認為,二戰後,如果國民黨全面倒向美國,對其在北韓半島以至於遠東的利益不利,為了在遠東地區進行戰略平衡,他需要在中國內部尋找一個代言人。

在蘇聯人眼中,中國將來很有可能走美國的路線,共產黨很有可能會進入國民政府,就像當年在廣州時期那樣。可是,蘇聯人還是小看了蔣介石,以蔣介石那種獨裁思想,他會允許中國共產黨進入國民政府與他分庭抗禮?

可當時還是重慶談判期間,蔣介石獨裁的嘴臉還沒有徹底暴露,蘇聯願意相信蔣介石會同意中國共產黨會進入政府,將來成為制約國民黨的黨派。因此,出於這種目的,才默許了我軍以「東北人民自衛軍」的名義進入東北。

而此時,延安方面也陷入了糾結中。因為就在6月份結束的七大中,中國共產黨已經做出了「鞏固華北、華中,發展華南」的戰略決策,即使想要臨機改變,也有很大困難,因為此時毛澤東主席仍然在重慶談判,其他的中央委員們在開完七大後已經按照中央的部署分赴各地去執行任務了,根本無法召集起來開會。

鑒於此,在毛澤東主席赴去重慶談判期間主持工作的劉少奇在請示了毛澤東之後,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把七大做出的「鞏固華北、華中,發展華南」的戰略決策改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

這一戰略決策的重大調整,意味著全黨全軍要全面行動起來,而且,還不能大張旗鼓,既不能讓國民黨方面洞悉中國共產黨的戰略決策,還要讓蘇聯在外交方面不能給國民黨以口實,難度極大!

在劉少奇的指揮下,中國共產黨先後將三分之一的政治局成員、百分之四十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派往東北,同時,從全軍抽調100個團的幹部班子,從班長一直到團長一個不差;山東和冀遼熱地區的主力部隊約10萬人全部北調;新四軍第三師(師長黃克誠)35000余人全部北調。

其中,最重要的一環是放棄南方的解放區,把部隊調往江北,來填補山東以及冀遼熱地區的真空地帶。

放棄南方解放區的好處還不僅如此。因為南方五省的解放區雖多,但是因為抗戰的緣故,和國民黨部隊之間犬牙交錯,並沒有連成一片,這就使得中國共產黨在南方的部隊始終沒有形成一個強有力的拳頭,容易被國民黨軍隊分割包圍。而如果我軍撤到江北,把地盤讓給國民黨,既可以獲得民眾的支持,對正在重慶進行的談判起到有力地促進作用,又可以收縮兵力,進行整編,形成拳頭,為日後可能會發生的內戰做好戰略準備。

此舉可謂是是一舉多得,絕對是英明的決策!

對於中國共產黨的戰略調整,新四軍第三師黃克誠非常支持,但是對於要部隊不帶武器或者只帶輕武器赴東北去接收蘇聯繳獲的日軍武器,黃克誠表示反對。

誠然,日本投降後,除了蘇軍繳獲的武器裝備外,大量的軍用物資流散到民間,確實是隨處可見。可是,經驗豐富的黃克誠卻認為,「東北遍地是武器和物資」的說法不可輕信。

首先,鑒於國民黨與蘇聯簽訂的【中蘇友好同盟條約】,起碼在明面上,蘇聯是不會明睜眼漏的把大批的武器裝備交給八路軍,這會對蘇聯在外交層面帶來不利影響,蘇聯絕不會這麽做。

其次、散落在民間的軍用物資即使能夠收回,那也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以八路軍初入東北,在還未建立政府的情況下,東北的民眾究竟能夠信任八路軍多少?如果到時征收不上來怎麽辦?

鑒於此,黃克誠認為,部隊輕裝進入東北不可取。在黃克誠的命令下,新四軍第三師不僅帶足了全部的武器裝備,而且連過冬的棉衣也準備齊全,成為了當時東北人民自治軍中唯一一支攜帶輕重武器,具有戰鬥力的部隊。可是,黃克誠的遠見在當時卻遭到了批評。

事後證明,黃克誠是非常具有遠見的。

我軍進入東北後,蘇聯礙於國民黨方面的壓力,果然拒絕把日軍的武器交給我軍,而且,我軍收編的偽軍和偽警察部隊在國民黨軍隊進入東北後,大量反水,就以周保中在通化成立的八個大隊為例,竟然反水了七個,僅剩下一個北韓大隊。

因此,在這種不利局面下,我軍初入東北之時,全靠黃克誠裝備齊全的第三師在一線作戰。要不是後來北韓方面緊急支援了我軍三千車皮武器裝備,後果難料。

在這一點上,黃克誠和新四軍第三師在東北的解放事業上功不可沒。

反觀國民黨方面,蔣介石正陶醉於中國共產黨放棄的南方根據地和在雲南終於收拾了龍雲的喜悅之中,豈不知,他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即使他後來派重兵進入東北,在武力上一度占據了上風,但那時我軍已經重新調整了戰略,「讓開大路,占領兩廂」,你占點,我占面,又是一次成功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