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初的亞洲大陸,矗立著三大帝國:薩菲波斯、莫臥兒帝國、明帝國。
但是,短短二三十年之後,新崛起的滿洲軍事集團已經從武力上壓倒了這些「武林前輩」。
滿洲人經過百年征戰,建立了一個幅員遼闊、遠超以上三大帝國的新興帝國——清。
在明末亂局中,後世的某些史學家經常把焦點放在明廷朝政混亂和財政枯竭上;
把註意力放在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軍固有的階級局限上;
並常常忽視中亞地區的頭等強國準噶爾汗國在軍事技術上取得的一系列突破。
他們忽視了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後金軍(清)戰鬥力極為驚人的事實——這才是滿洲軍功集團能夠統一東亞大陸,並向西不停擴張,奠定近代中國版圖的最直接原因。
一個基本事實是:
自從清太祖努爾哈赤於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制度後,短短幾年間,後金就把曾經無比強大的明朝打翻在地。
從1619到1622,僅僅三年之內,後金(清)透過撫順、清河、薩爾滸、開鐵、遼沈、廣寧等一系列關鍵戰役,把遼東的二十萬明邊軍集團橫掃一空!
而它本身的損失卻微乎其微。
這樣的戰績堪稱古今少有——無論是蒙古人攻滅金國;還是漢匈戰爭、乃至金宋戰爭,都很難與這種狂暴的節奏相提並論。
事實上,同時期的明廷並非沒有面對過一般意義上的強敵。
比如:西北的蒙古哱拜之亂;豐臣秀吉麾下的十幾萬日軍;西南的大土司楊應龍等等。
在與這些勢力交戰時,雖然明軍遇到的各種問題一樣不少,但明廷仍然順利將其平定。
即便是李自成等號稱百萬之眾的內地起義軍,明廷也曾不止一次將其逼入絕境。
但,在與後金軍交戰時,明廷動輒便是幾萬、十幾萬地受到重創——撫清之戰喪師數萬;薩爾滸之戰近十萬精銳被擊敗,戰死四萬多;開鐵之戰喪師數萬;廣寧之戰喪師數萬;大淩河之戰喪師二三萬;松錦之戰,八總兵十三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
在現代預備役制度出現之前,任何一個古典王朝頻遭此等大敗,都是根基動搖、大廈將傾的前兆。
因為精銳耗盡,財力枯竭,補充無門!
下面我們依據史料,從四個維度(攻擊力、防禦力、機動性、火器技術)分析清軍何以如此之強。
並在文末與同時代的薩菲波斯和莫臥爾帝國作一個簡單比較。
我們把時間軸釘選在皇太極時期至康熙中期,即1636年清帝國建立至1696年昭莫多之戰結束這一階段。
一、清軍攻擊力
眾所周知,女真屬於漁獵民族,射箭是其看家本領。
但清初期的清軍,其箭術究竟有多強,恐怕少有人知。
明清時代,按弓力大小將弓分為六等,其中最強弓是16到18個力。
解釋一下:「力」是專門計量弓力大小的一個單位。
一個力約為九斤十四兩(明制,一斤是十八兩),即5.89公斤。
十八個力約為106.08公斤。
有些人可能對106公斤的硬弓沒有概念——簡單點說,拉開這樣一張超強的弓,相當於把一個兩百多斤的大胖子從背後掄出去。
可以想像一下,這得需要多大的力量。
而當這個力量集中到一支箭鏃上,基本上無堅不摧,幾乎沒有什麽鎧甲擋得住。
所以,清弓或者叫「滿洲弓」,即便到現在,在國際上也是赫赫有名,被稱作冷兵器時代的「反器材步槍」。
在測試中,80磅的清弓(相當於7力左右)就可以輕松擊穿2.5毫米的現代鋼板。
對比一下中世紀的其它弓箭:
西方最厲害的是英格蘭長弓。其鼎盛時期的最精銳部隊據說能達到150磅。
那麽,清弓16力到18個力換成磅是多少呢?約為210磅到234磅!
遙遙領先於英格蘭精銳長弓手。
明代,十二力以上之弓就被【天工開物】的作者宋應星稱為「虎力」,屬於鳳毛麟角。
然而,在清初期,十二個力的弓在後金(清)軍中只能排到第三等——能夠拉開十三個力以上的滿八旗士兵足足有兩三萬。
最精銳的白甲兵(白擺牙喇)更是普遍在十六個力以上!
有個事實可以說明,清初期的滿洲八旗兵有多麽精銳:
據現代騎射愛好者實測,超出70磅(5個力多一點)的弓在馬上操控就非常困難,這也是當今騎射領域的一個常識。
明末,當時的蒙古精兵所用的弓一般都是5個力,也就是60多磅。
而後金軍偏偏就把步兵所用的硬弓用到騎兵上了——後金騎兵所用的弓力也普遍在十個力以上!
而且,為了抵消馬背顛簸的影響,他們通常采用抵近射擊。
所以,明朝著名學者、官員徐光啟就曾言道:「奴於五步(8米)之內,專射面脅(肋),每發必斃,誰能抵敵?」
常人難以超過十個力以上,騎兵不能用硬弓,這些都屬於「常識」。
然而,清初期的清軍卻打破了這個「常識」。
二、防禦力
中世紀作戰,首重盔甲。
武器不好還可以逃命,盔甲不精,必死無疑。
薩爾滸之戰,明軍方面赫赫有名的猛將劉綎和杜松都先後死於後金的硬弓之下。
而此前,此二人無論是在北韓戰場(劉綎),還是在面對蒙古騎兵時(杜松),都輕松獲勝,其中,杜松被蒙古人稱為「杜瘋子」、「杜太師」。
為何如此?主要就是因為明軍的鎧甲不行。
歷史上,後金(清)軍的主要特點之一就是鎧甲精良、重甲極多,防禦力極強。
還是參照徐光啟的原話:
「臣又見在遼回還人等,言賊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
而在攻堅情況下,後金軍甚至會穿三層甲,最裏面是輕網甲(一種輕便的鎖子甲),中間是白甲或紅甲(鎖子甲),外面再罩一層綿甲。
三甲在身,堪稱「刀槍不入」。
所以,李如梅在評價後金兵時,明確表示:
「此賊精兵七千,而帶甲首三千。若賊七千,足可擋倭奴十萬。西北雖有韃靼,皆不如此賊!」
註意,這還是在努爾哈赤尚未統一女真的情況下。
後金(清)的甲胄之精良,從當時近距離接觸八旗軍的北韓李朝官員口中,也可以得到印證。
北韓人說:八旗兵一個大陣分25哨,每哨400人,其中有長甲、短甲、兩重甲各100人。
另有「別抄軍」,披水銀甲,是「萬軍之表」,每戰「則在最後陣,專用於決勝。」
「別抄軍」即滿語擺牙喇(護軍),也稱「貝勒軍」。是八旗軍的精銳。
「滿洲的兵,馬箭是最厲害的,且雲拾的滿甲一副,抖出鉛子升許,此等好甲鳥槍亦不能透。」
八旗重甲
八旗綿甲
三、機動性
無論古今,機動性的重要程度甚至在攻擊和防禦之上。
機動性落後於敵,就已經失敗了一大半。
而在這方面,清軍堪稱當時的亞洲翹楚。
得益於清初滿蒙八旗兵幾乎全員騎馬作戰的特點,以及非常充沛的馬力(一人三馬),清軍的機動性極強。
1629年,皇太極發動了著名的「己巳之變」。
他親率兩萬大軍(一說1.5萬),從沈陽出發,繞過明朝重兵駐防的關寧錦防線,一舉突破薊鎮防線,一直打到京城腳下,所到之處,劫掠一空。
此番出征,後金(清)共計日程二十五日,實際行軍十九天,平均每天行程均在50公裏以上。
這在古代是一個非常恐怖的速度。
還有,在著名的「薩爾滸之戰」中,後金軍先於萬歷四十七年三月初一殲滅明軍杜松部;
戰鬥結束後,後金軍連夜掉頭北上,於三月初二擊潰了馬林部;
緊接著,八旗軍又馬不停蹄地趕往東線,於三月初四殲滅了劉綎部,俘虜了北韓軍。
連續作戰四天三夜,奔襲數百公裏,還要保持旺盛的戰鬥力。
僅憑這一點,沒有幾支古典軍隊能做得到。
1644年,清軍入關。
從潼關到武昌,李自成大軍經常是剛歇腳就被清軍阿濟格部趕上,一頓暴揍,導致短短一年時間,百萬大軍灰飛煙滅。
而換作往日與明軍作戰時,絕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四、火器技術
17世紀,世界軍事改革進入了火器階段。
崇禎四年(1631年),利用投靠過來的漢人工匠,後金成功仿制了明軍使用的西洋大炮,定名為「天佑助威大將軍」。
這是清軍火器技術發展的一個裏程碑。
不久後,清軍又迎來了火器技術質的飛躍。
崇禎六年(1633年),明將孔有德、耿仲明等率部投降後金,為八旗軍帶來「原裝進口」的西洋大炮和經過葡萄牙人訓練的炮手。
從此,八旗軍炮兵實力迅速趕超明軍。
在入關前的松錦大戰中,八旗軍炮兵一次出動近40門重型紅衣大炮,將明軍的堅固城墻炸塌近百米的缺口。
而與此同時,清軍火槍手部隊的技戰術水平也直線上升。
「如近攻遼陽東門,賊(後金軍)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巳。」
轉譯一下:
後金軍隊700人對抗明軍川兵1000人。後金軍先是放了兩輪空炮,川兵一看沒有傷亡,就列陣向前攻擊。
等到達距離川兵20-30步的距離時,後金軍的火器齊發,川兵就只剩下七人了。
這從側面說明,八旗火器兵有非常穩定的心理素質和嚴明的作戰紀律。
1644年入關後,鐵礦更加充足,清朝進一步加強了火炮製造。
單康熙一朝,所造的紅衣炮就達905門,重量在250公斤以上的重炮,有201門;其余為250公斤以下的輕炮,有704門。
而且,這些火炮的質素已經近似於同時期的歐洲水平。
日本博物館館藏康熙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
清軍「制勝將軍炮」。該炮身長3.2米,重量只有400多斤,完美實作了歐式火炮輕量化的目標,炮彈4磅。該炮的口徑和重量與1765年法國格裏伯瓦爾體系中的4磅炮非常相似。
而17世紀的歐陸強軍——瑞典軍隊,擁有的火炮也不過才百門左右。
歐洲三十年戰爭中的著名戰役——呂岑會戰,瑞典軍的火炮不過才60門。
五、與同時代的亞洲強國比較——薩菲波斯和莫臥爾帝國
17世紀,是伊朗薩菲王朝(1501—1736)的全盛時期。
其疆域從伊朗高原直到伊拉克、高加索、土庫曼、阿富汗、烏茲別克等國家的大部份地區。
薩菲波斯(薩法維王朝)
當時的波斯帝國經過阿巴斯一世的軍事改革後,引入了歐式火炮技術。
但是,波斯帝國真正的精銳——「古拉姆近衛軍」不過才3萬多人,而巔峰時期的滿蒙漢八旗加起來要10萬左右。
雙方的炮灰都很多——波斯帝國有土庫曼、烏茲別克等遊牧民族,而清帝國的綠營軍和其他少民部隊同樣數量巨大。
而且,清軍的騎射與重炮更加強大,從數量和威力上可以碾壓薩菲波斯。
再來看印度的莫臥爾帝國。
莫臥兒王朝(1526年—1858年)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
在帝國的全盛時期,領土幾乎囊括整個印度次大陸。
同波斯一樣,莫臥爾帝國也擁有成熟的炮兵、火槍兵和傳統重騎兵。
莫臥爾帝國的火炮很多都直接采購自英屬、荷屬東印度公司。
下圖是一些17世紀被使用過的莫臥爾軍隊火炮。
莫臥爾帝國禁衛軍的形象復原(17世紀中葉)
我們可以看出,莫臥爾帝國火炮的制作水平基本和同時期的清軍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而考慮到清帝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工匠數量,以及清前期清宮中大量的西洋人顧問,所以,清軍鑄炮水平糊規模遠勝莫臥爾帝國。
而在傳統的騎兵方面,突厥化的蒙古人遠非滿洲八旗兵的對手。
簡而言之,1636—1696年,這60年期間的滿洲八旗兵,是整個亞洲範圍最強的軍事存在。
唯一可以與之匹敵的就是位於亞洲大陸最西端的鄂圖曼土耳其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