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55年,戰士拒絕當副軍長,選擇回鄉當了一名農民,此人是誰?

2024-03-03歷史

老一代革命者,在戰爭中拋頭顱、灑熱血,即使是到了和平年代,戰爭時期的樸素精神依然不斷被保留了下來,繼續為了祖國的建設而發光發熱,他們也是這個國家真正的脊梁骨,正是有了他們,新中國的支柱才挺立了起來。

1955年,有過這樣一件事,中央軍委透過綜合的考量,打算提拔一位解放軍的戰士為副軍長,不過這位戰士在知道以後,卻主動辭去了職位,打算回鄉當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民。

紅安的英雄

紅安,是新中國革命史上的一處革命聖地。

這裏進行過的革命鬥爭,同樣也是整個中國革命史上極為光輝的一頁,早在大革命時期,這裏便已經誕生了希望的火種。

而紅安縣,也被稱為中國的「將軍縣」。

這裏位於湖北省的東北部地區,處於黃岡的管轄範圍之內,那場赫赫有名的黃麻起義,便爆發於這個地方。

這裏,同樣也曾誕生過幾支紅軍的主力軍,後來負有盛名的紅四方面軍,便誕生於這個地方,因此,紅安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鄂豫皖蘇區的文化、軍事中心,在中國的革命史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紅安率先跟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還因此建立起了最初的那一批革命根據地,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武裝鬥爭。

除了黃麻起義外,這裏還先後爆發過秋收起義、平江起義,還有後來的大別山戰役等大型戰爭,非常深刻地影響著新民主主義的發展行程,湧現出了一大批人民武裝領袖。

值得一提的是,這裏以前叫「黃安縣」,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才正式更名為紅安縣。

戰爭時代,紅安為革命的勝利,奉獻出了14萬中華兒女的寶貴生命,炮火紛飛的年代,還有很多的烈士名字無從考證,僅僅登記在冊的,便有兩萬多人。

董必武和李先念這兩任主席全部出自這裏,除此以外,在1955年及之後,這裏曾誕生過8名上將、13名中將、58名少將。

一個縣城就能走出如此的規模,足以見得紅安縣的巨大影響力。

即使是到了1982年,還有五百多位從革命時期走出的老紅軍依舊在各個黨政機關擔任著重要職務。

即使到了現在,紅安的後人們依舊在國家的各個組織中發光發熱。

在紅安的先輩中,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存在,他的名字叫做楊錦華,外號「榮譽軍長」。

在戰爭時代,他就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存在,小小年紀便參加了紅軍,還隨軍走完了長征之路。

之所以被稱為「榮譽軍長」,是因為他在最為艱難的那段時期,他給朱德元帥當過馬夫和警衛員,也同樣知曉很多的機密。

在朱德總司令身邊的時候,他總是兢兢業業,不管上級給他安排了什麽樣的工作,他都能夠很好的完成,為此也深受器重。

按照慣例,重要的領導人每天都有很多的大事要去處理,而一些繁瑣的小事便會交給身邊最親近的人,老紅軍楊錦華長期呆在朱德元帥身邊耳濡目染,進步也非常快,幫了朱德元帥很多的忙。

也正是因為這樣,朱德決定將一些更為重要的工作交給他去完成。

建國以後,國家的環境逐漸趨於穩定,各方面工作也向著正規化、體系化去邁進,根據朱德元帥的提議和組織上的研究,決定讓紅安縣走出來的楊錦華擔任副軍長。

當任命剛剛下來的時候,楊錦華表現地非常吃驚,他覺得自己本身就是從農民中走出來的,現在國家政權也穩定了,自己的文化程度和很多人比起來都比較低,自己能一直留在朱德元帥的身邊,也是運氣比較好。

他找到了朱德元帥,並一再推辭說:「老總,我不當副軍長,我不當。」

朱德也顯得有些詫異,經歷了漫長的革命,現在終於翻身做主人了,更是要將優良的傳統發揚下去,繼續發揮自己的余溫。

於是,最初的時候,朱德覺得楊錦華或許是謙虛,便想要詢問一下具體的原因。

他找到了楊錦華,問他:「你不想當副軍長, 你想當什麽?你是怎麽想的呢?」

可在楊錦華的心裏,讓自己做警衛,自己一定能夠盡職盡責,戰爭年代中,首長的安全是極為重要的,現在政權穩定了,條件也漸漸好起來了,首長的身邊有了越來越多的警衛員,他們很多都經過專業的訓練,也比自己要強。

而且,新生的國家百廢待興,哪裏都需要生產和建設,所以在他的觀念當中,最需要抓緊的便是社會主義建設,有能力的人大有人在,自己在軍隊建設方面還沒有在土地裏在行。

他便回答說:「我懇請領導批準,讓我回家當農民,去參加社會主義建設。」

這種回答,也著實出乎了朱德元帥的意料,他仔細一想,楊錦華能有如此的思想覺悟,確實對於全軍來說也是個表率,而且,各地的社會主義建設也需要很多黨員和骨幹力量去起帶頭作用。

組織上再次經過了研究,大家權衡了利弊,最終批準了楊錦華的請求。

當朱德元帥再次找到楊錦華,此時也是帶著新的任命來的,他對楊錦華說:「楊錦華同誌,你既然不願意當這個副軍長,組織上經過了重新的考核,決定讓你回到家鄉。」

而且當時朱德還補充了一句,讓楊錦華擔任一個「榮譽軍長」,這沈甸甸的四個字,是對他過去革命期間的充分肯定。

回憶起過去的點點滴滴,朱德元帥覺得楊錦華這麽多年來也受了很多苦,如今也是「功成身退」,念在多年的恩情,他最後交代了楊錦華:「如果你以後遇到了什麽困難,可以再來找我。」

就這樣,楊錦華離開了部隊,踏上了回鄉的道路。

原本可以當上副軍長,如今卻只是當了一名普普通通的農民,「榮譽軍長」的稱號和故事也迅速傳遍了整個紅安,大家都知道有這樣一位大公無私的人存在。

在紅安走出的眾多將軍之中,楊錦華確實是最特殊的那一位,有朱德元帥「榮譽軍長」的話在,如果楊錦華當初選擇了留下,那麽被授予將軍應該也不成問題。

即便回鄉,楊錦華依舊閃爍著光輝

紅安能出如此多的將軍,當地的老百姓思想素質能如此之高,包括楊錦華這種明明能當上副軍長,卻選擇了報效家鄉的人,其實,這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馬克思主義的春風便在紅安境內吹拂,在中共成立後的幾年時間裏,這裏參加紅軍的人數也越來多,因此湧現出了大批人民武裝領袖。

很多人在這一場場戰爭中犧牲了,如果不他們還幸存,那麽紅安或許會更加輝煌。

回鄉之後的楊錦華,也履行了他自己的諾言,用實際行動幫助父老鄉親們,也是從另一種角度去支持革命。

回來以後,楊錦華也有著很多的突出事跡。

從1959年開始,中國遭遇了嚴重的自然災害,全國境內很多地方的糧食都大規模減產,有些受災嚴重的省份甚至已經是顆粒無收。

在嚴重的自然災害面前,很多農民都沒有辦法,只能用野菜伴著少量的糧食充饑,能省一點就省一點,大家都希望能夠早點熬過這段痛苦的日子。

而且,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元帥等老一批的革命家,在當時的條件下都選擇了和廣大百姓同甘共苦,幾個月都沒有吃上一頓肉。

周總理擔心毛主席的身體出問題,多次勸他吃一點肉,毛主席都婉言謝絕了。

他還對自己身邊的警衛員說:「你們回去的時候搞搞調查研究,把你們家鄉吃的東西帶回來,我看看。」

當戰士回來,帶的是窩窩頭和糠皮野菜,窩窩頭已經硬了,毛主席接過了窩窩頭,邊吃邊落淚。

這樣的條件下,楊錦華也很快得知了朱德元帥已經好幾個月沒有吃肉了,內心深處非常難受。

於是,他把自家唯一的豬給殺了,並且腌好了以後,順便又帶了一些特產前去北京探望朱德元帥。

朱德元帥當然沒有「破例」,只不過他看到老戰友回來了,並沒有責備他什麽,便詢問了一些關於農村的情況。

臨行前,朱德元帥讓他去倉庫一下,裏面有什麽好東西能夠用得上,就帶回農村去。

倉庫主任帶著楊錦華走進了倉庫,等了一會工夫,看到楊錦華還是遲遲不肯動手,便對他說:「錦華同誌,咱朱德元帥都說了,讓你看到什麽東西就趕緊動手,倉居里還有這麽多好東西,你趕緊動手拿呀!」

楊錦華知道,現在全國上下都困難,可不能占國家的便宜。

他東走走、西轉轉,才終於看中了一樣放在角落之中的東西,那是一件破舊的棉大衣。

結果,倉庫主任有點不願意了,他再次對楊錦華說:「朱德元帥都說了讓你挑點好的,你挑個破棉衣,這不是讓我難堪嘛!」

楊錦華自然有他自己的道理,對倉庫主任說道:「現在是困難時期,好的東西應該留下來給部隊,我是在家當農民的,也用不著好東西,晚上稻子和麥子打下來的時候,我也能穿上這件棉大衣去巡邏。」

因此,他也就抱著這件棉大衣回到了紅安縣。

一天晚上,他在穿著這件棉大衣巡邏的時候,突然感覺到雙手有一點冷,因此便把雙手插到了口袋當中,可沒想到,就這樣一個無意之中的動作,讓他大為吃驚。

裏面有包好的東西和一個信封,拆開一看,竟是五百元錢。

這是自然災害期間的五百元,這是很長一段時間裏,朱德元帥省吃儉用才終於存下來的,並且放在了棉衣之中。

淚水瞬間便滑落了下來,朱德元帥日理萬機,終日忙碌,和全國百姓同甘共苦,卻將500元錢以這種方式交給了他。

他把這500元錢也全部上交給了當地的鄉政府,專門用來發展教育事業,這也是朱德元帥非常重視的事情。

信封裏裝的,也並不是一封信,而是200斤的糧票,當糧票被拿出來以後,楊錦華的眼淚更是止不住了。

楊錦華後來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我是一個農民,糧食本來是由我們上交給國家,現在不僅拿不出糧食提供給中央領導, 反而要中央領導把糧食給我們吃,我們這樣怎麽對得起朱總司令!」

於是,他也趕緊將糧票交給了鄉政府,並一再叮囑,要把糧食拿出來救濟困難戶,他本人是一分錢都沒留。

紅安縣走出了如此多的開國英雄,這也是朱德元帥回報當地百姓的一種方式,他們養育出了如此多的勇士。

楊錦華也是紅安縣的一個代表人物,他不計較功名和地位,也不要錢和糧食,他選擇將什麽都交還給國家,也也是一個老紅軍的真正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