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弘化公主:唐朝首位和親者,遠嫁吐谷渾,國滅回娘家,與子同日死

2024-04-27歷史

說起唐朝歷史上的和親公主,大家腦海中首先浮現的應該就是文成公主,她嫁給了吐蕃首領松贊幹布,為漢藏兩族的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讓大唐和吐蕃保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和平。

雖然文成公主是唐朝的所有和親公主中最有名的一個,但她卻不是第一個。在她之前,唐朝的第一位和親公主弘化公主,遠嫁給了吐谷渾首領慕容諾曷缽。

「和親」通常是指,兩個國家或政權之間透過政治聯姻的方式,不再發生軍事沖突,從而建立一種友好相處的關系。

唐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王朝之一,和親的次數卻是歷朝歷代最多的,竟然多達28次。自從弘化公主嫁到吐谷渾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和親」也幾乎見證了整個大唐帝國的興衰史。

吐谷渾為什麽要與唐朝和親?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此時的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企圖與唐朝交好,試探性地派遣一名特使向唐朝進行朝貢。但是,當吐谷渾使者剛一離開,慕容伏允又開始出兵侵犯唐朝的邊境,唐太宗對於這種出爾反爾的行為極其不滿。

於是,唐太宗派使者來到吐谷渾,要求慕容伏允親自來長安做出解釋。慕容伏允或許是心中有愧,就以生病為由,拒絕前往長安,同時還提出「幫自己的兒子慕容順迎娶一位大唐公主」的請求。

唐太宗雖然答應了這件事,但前提條件是:「慕容順必須親自來長安商談。」

沒想到,慕容順也不敢來長安,便找了一個和父親慕容伏允一模一樣的借口,謊稱自己生病了。

唐太宗認為,這父子倆沒有一點和親的誠意,幹脆取消了與吐谷渾和親的計劃。

沒過多久,慕容伏允出兵侵擾唐朝的邊境地區涼州(如今的甘肅武威),唐太宗派出使者趙德楷進行談判的時候,卻遭到了扣押。

唐朝先後十多次派人從中斡旋,要求慕容伏允釋放使者趙德楷,但都被拒絕。看著吐谷渾敬酒不吃吃罰酒,這一下觸碰了唐太宗的底線,決定采取武力解決。

事實上,慕容伏允之所以遲遲不肯釋放趙德楷,他心裏也在打著自己的小算盤。按照遊牧民族的特性,他是想利用趙德楷作為與唐朝談判的砝碼,從中多撈點好處。

於是,唐太宗派出了唐朝大將侯君集、李靖等人,率軍一舉攻下了吐谷渾,慕容伏允兵敗自殺身亡。隨後,他的兒子慕容順繼承了吐谷渾國王的位置,但慕容順在吐谷渾並沒有什麽威望,不久便被部下殺害。

在唐朝的扶植之下,慕容順的兒子慕容諾曷缽順利當上了吐谷渾新一任國王。由於他的年紀還小,大臣們之間明爭暗鬥,導致整個吐谷渾的局勢動蕩不安。

看到這種情況,唐太宗自然不會坐視不管,因為唐朝還需要吐谷渾來牽制新崛起的吐蕃王朝。他立即派出大唐軍隊,幫助慕容諾曷缽坐穩了吐谷渾頭把交椅的寶座,穩定住了國內的動蕩局面。

為了感激唐太宗的援助,慕容諾曷缽力排眾議,決定向唐朝俯首稱臣,並承認唐朝的宗主國地位,心甘情願地接受唐朝的保護。

唐太宗畫像

慕容諾曷缽之所以要跟唐朝搞好關系,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

1、吐谷渾所處的地理位置

吐谷渾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管轄的區域包括如今的青海大部份地區、以及新疆和甘肅的一部份地區,這裏一直都是通往西域的主要交通要道,也是唐代陸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雙方可以進行貿易往來。

2、吐蕃政權的不斷崛起

吐谷渾位於河西走廊地區,北面是新崛起的吐蕃政權,南邊則是強大的大唐帝國,恰好夾在吐蕃和唐朝的中間位置。一直以來,吐谷渾都是吐蕃和唐朝爭相拉攏的物件,因為兩邊都得罪不起,所以必須選擇一個國家作為靠山。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年僅21歲的松贊幹布認為,是吐谷渾破壞了吐蕃與唐朝的和親計劃,便發兵攻打吐谷渾。盡管慕容諾曷缽進行了頑強抵抗,但終究不是吐蕃軍隊的對手,只好率領軍民遷徙到了青海湖以北一帶生活。

眼看吐谷渾將要面臨亡國的風險,此時的慕容諾曷缽心裏清楚,要想獲得唐朝的兵力支援,必須要與唐朝建立一種聯姻同盟,也就是所謂的和親。

唐太宗挑選弘化公主,遠嫁吐谷渾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12月),慕容諾曷缽親自來到唐朝的首都長安(如今的陜西西安),以虔誠的態度拜見了唐太宗。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唐太宗也是大擺宴席,隆重接待了這位遠道而來的客人。

在酒宴之上,慕容諾曷缽表達了自己想要迎娶一位唐朝公主的意願。

聽完這番話,唐太宗十分欣喜,當即答應了慕容諾曷缽的請求,並授予他為吐谷渾可汗,冊封為河源郡王。

其實,唐太宗能夠如此爽快地答應,也是基於以下兩個方面的考慮:

吐谷渾地處唐朝和吐蕃的中間,兩邊都是比較強盛的王朝,而且松贊幹布對外擴張的意圖比較明顯。吐谷渾隨時都將面臨被吐蕃吞並的風險,若是雙方實行了聯姻,那麽唐朝就可以名正言順的出兵相助。

吐谷渾是一個馬背上的遊牧民族,擅長養馬。唐朝需要大量的優質馬匹來擴充軍備,而吐谷渾則需要中原地區生產的茶葉、布帛和鐵器等生活用品。雙方不僅可以各取所需,還能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

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下,慕容諾曷缽執政下的吐谷渾,開始在唐朝邊境開展了邊境貿易,兩國的聯姻似乎也成為了歷史必然。

除此之外,慕容諾曷缽對唐朝的態度始終都是非常友好的,他每年都會挑選上萬只牛羊和馬匹進獻給唐朝。從裏可以看出,吐谷渾確實做到了一個附庸國的職責,但也從側面反應了慕容諾曷缽急切需要得到唐朝的庇護。

然而,吐谷渾與唐朝聯姻的訊息傳到了吐蕃,松贊幹布也不甘示弱,於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再次派出以祿東贊為首的團隊出使長安,要求迎娶一位大唐公主,這才有了後來文成公主和松贊幹布的那段佳話。

既然同意了吐谷渾的聯姻請求,唐太宗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挑選出來一位和親公主。

根據史料【新唐書】和【舊唐書】中的記載,唐太宗的親生女兒眾多,其中有確切記載的就多達21個。但是,他並沒有讓自己的女兒嫁給慕容諾曷缽,而是精心挑選了一位李氏宗親,並冊封為弘化公主。

弘化公主與慕容諾曷缽

也許,唐太宗舍不得將自己的親生女兒遠嫁吐谷渾,從而臨時冊封了一位和親公主,歷朝歷代都有過這樣的先例。

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的一天,為了架起唐朝與吐谷渾之間的友好橋梁,在左驍衛將軍淮陽王李道民和右武衛將軍慕容寶的護送下,年僅17歲的弘化公主踏上了前往吐谷渾的漫長旅途。

弘化公主乘坐在一輛裝飾豪華的馬車裏,一路穿行於西北的茫茫大漠,她不禁流下了眼淚。這是因為,她即將遠離土生土長的中原地區,對於嫁到異國他鄉之後的命運更是一無所知。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和親案例,凡是承擔和親任務的公主,大部份都不是心甘情願,而是迫於皇帝的威嚴而屈服。

弘化公主或許還是比較幸運的一個,因為當時她與慕容諾曷缽的年齡差不多,兩個人的感情生活也是幸福美滿的。

弘化公主,架起兩國友好的橋梁

然而,就在弘化公主逐漸適應異國生活的同時,一場政治危機正在悄悄襲來,這場危機差點改變了她的命運。

慕容諾曷缽雖然身為吐谷渾的國王,但內部政權是非常不穩定的,朝堂上的政治勢力主要劃分為兩大派:

一派是以慕容諾曷缽為首的親唐派,積極地修復和加強跟唐朝政權的關系,非常重視迎娶唐朝的弘化公主。

另一派是以吐谷渾國相宣王為首的親吐蕃派,他認為,吐蕃日益崛起和強大,吐谷渾若是歸附吐蕃,要比歸附唐朝更加有利。

由此可見,吐谷渾政權內部已經不夠和諧,親唐派和親吐蕃派之間矛盾重重,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境地。

弘化公主夫婦

在史料【舊唐書】一書中有這樣的記載:

「公元641年,宣王陰謀作難,將征兵,詐言祭山神。」

大家都知道,吐谷渾民族向來有著自己的宗教信仰,例如占卦蔔、敬鬼神、祭天地和拜日月山川等等。

就在這個時候,吐谷渾國相宣王以祭祀山神的名義,秘密地調集軍隊,企圖劫持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然後率軍投奔吐蕃。

慶幸的是,有人提前將這個機密情報匯報給了慕容諾曷缽,但自己手中掌控的兵力不足以對抗宣王。於是,他只好做出了一個決定,帶領弘化公主,以及親唐派的一些大臣和軍隊出逃。

面對宣王發動的軍事政變,慕容諾曷缽想到了弘化公主的娘家人,請求唐太宗出兵鎮壓叛亂。在將士們的掩護下,他們終於逃到了唐朝的邊境城鎮鄯城(如今的青海樂都),於是馬上派出使者向唐太宗尋求兵力支援。

吐谷渾士兵

接到訊息後,唐太宗毫不猶豫,立刻派遣兵部尚書唐儉率領大唐軍隊開往吐谷渾。唐朝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將宣王斬殺,幫助慕容諾曷缽平定了內部叛亂。

有了大唐帝國的鼎力相助,吐谷渾國內局勢才總算安定了下來,慕容諾曷缽重新掌握了吐谷渾政權。

經過這件事,慕容諾曷缽再次對唐朝千恩萬謝,因為他當初就是在唐朝的暗中相助之下,才順利登上吐谷渾王位的。

從此以後,慕容諾易缽統領下的吐谷渾政權,開始更加崇拜和依賴大唐帝國。作為回報,吐谷渾每年都會拿出大量的財物和馬匹,進獻給唐太宗。

公元653年11月,弘化公主已經在吐谷渾生活了13年的時間,這時的唐太宗也已經駕崩,由唐高宗李治繼承皇位。弘化公主和丈夫慕容諾曷缽在長安覲見了唐高宗,興奮之余,唐高宗冊封慕容諾曷缽為駙馬都尉。

唐高宗畫像

不僅如此,唐高宗還當起了媒人,決定將會稽郡王李道恩的第三個女兒金城縣主,許配給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的長子慕容忠。

所謂縣主,也就是「縣公主」的簡稱,是唐朝官方對於皇族女子的封號,但從級別上來說,縣主是低於公主的。

由於慕容忠當時只有五歲,金城縣主只有十歲,兩人的年齡都還小,直到十二年之後他們才正式舉行了婚禮。

弘化公主嫁入吐谷渾的那段日子裏,多次往返於吐谷渾和中原之間,為兩國的友好往來架起了一座堅實的橋梁。遇到困難的時候,她還能及時得到娘家人的幫助,可以說,她是歷史上所有和親公主當中最幸運的一個。

吐谷渾滅亡,唐朝為何不派兵相助?

弘化公主萬萬沒有想到,在自己遠嫁到吐谷渾二十三年之後,竟然成為了亡國亡家之人。

就在弘化公主嫁給慕容諾曷缽的第二年,吐蕃的首領松贊幹布也順利地娶到了唐朝的第二位和親公主文成公主,唐朝與吐蕃的關系開始進入了蜜月期。

這樣一來,唐朝與西北的吐谷渾、西南的吐蕃都有了政治聯姻,三者形成了相對穩固的三角形關系。唐太宗之所以這麽做,那是因為北方的突厥和東北的高句(gou)麗比較猖獗,大唐的軍隊可以騰出兵力專心對付他們兩個國家。

在處理吐谷渾和吐蕃的問題上,唐太宗采取了和親的方式,雖然展現了他安邊政策的智慧,但吐谷渾和吐蕃之間卻沒有建立牢固的友誼,戰爭隨時都有可能爆發。

果不其然,唐高宗龍朔三年(公元663年5月),吐蕃與吐谷渾之間發生了軍事沖突,他們分別派遣使者來到長安,請求唐朝出兵援助。

由於唐朝與二者都有聯姻,出兵幫助任何一方都不合乎情理,這讓唐高宗十分為難。

松贊幹布、文成公主

就在吐蕃與吐谷渾都在互相指責對方的時候,吐谷渾這邊的大將素和貴背叛了慕容諾曷缽,轉而投向了吐蕃陣營。素和貴將吐谷渾的軍事實力和城防布置全部泄露,在祿東贊的指揮下,吐谷渾很快被吐蕃軍隊打敗。

北宋政治家司馬光筆下的【資治通鑒】一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吐谷渾自晉永嘉之末,始西渡洮水,建國於群羌之故地,至龍朔三年為吐蕃所滅,凡三百五十年。」

至此,在中國古代存在了三百五十年歷史的吐谷渾,就這樣徹底滅亡了。慕容諾曷缽成為了亡國之君,帶領弘化公主和數千人馬逃到了大唐帝國控制下的涼州。

記得我們上學的時候,在所學的歷史課程中,幾乎都沒有提到吐谷渾這個名字。其實,吐谷渾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見的一個傳奇,他們從東北的白山黑水一路輾轉遷徒到了青藏高原,創下了遊牧民族王國史上的許多奇跡。

吐谷渾不僅成就了草原絲綢之路數個世紀的繁華,他們還培育出了聞名遐邇的千裏馬「青海驄」,據說這種馬可以日行千裏。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建國三百五十年歷史的吐谷渾竟然被吐蕃所滅亡,再也沒有機會續寫草原上的傳奇。

唐高宗明明知道吐谷渾不是吐蕃的對手,還是眼睜睜的看著吐谷渾亡國,卻沒有采取任何行動。

此時的弘化公主已經41歲,她和丈夫慕容諾曷缽暫時在涼州的南山定居了下來,把這裏作為緩沖之地,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收復失地,重建家園。

事實上,唐高宗之所以沒有出兵援助吐谷渾,這與唐朝當時面臨的境況有關。

公元657年,唐朝與西突厥打仗。公元660年,唐朝出兵滅掉了百濟。即使再強大的國家,也經不起接二連三的戰爭消耗。若是在公元663年派兵援助吐谷渾,那麽唐朝就沒有能力對付東北的高句麗,同時還會與吐蕃結為仇敵。

這樣一來,唐朝就會面臨腹背受敵的局面。再三考量之下,唐高宗決定不派軍隊幫助吐谷渾。

復國無望,弘化公主隨夫多次遷移

吐谷渾於公元663年滅亡,但在公元669年,唐高宗任命契苾何力擔任安撫吐谷渾的特使,仍然在朝廷上討論收復吐谷渾失地的事情。除此之外,唐高宗又任命時任涼州都督鄭仁泰做好反攻吐蕃的準備,還讓蘇定方率軍作為吐谷渾的後援。

關於這段歷史,在【資治通鑒】中有著明確記載:

「唐高宗以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以備吐蕃。六月,又以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為吐谷渾之援。」

這個時候的吐谷渾已經滅亡了整整六年,唐高宗是否真的想要幫助慕容諾曷缽收回失地,現在已經無從得知。

公元670年,日益強盛的吐蕃王朝已經不滿足於受到唐朝的管制,在吐谷渾境內的大非川一帶挑起了戰爭。為了遏制吐蕃的領土擴張,防止吐蕃軍隊侵犯唐朝的邊境,唐高宗派出一代名將薛仁貴率領五萬大軍討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非川戰役。

薛仁貴塑像

讓唐高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號稱「戰無不勝」的薛仁貴由於是在高海拔作戰,再加上將相不和等因素,導致軍隊全軍覆沒。其實,在大非川戰役中,唐朝軍隊戰敗也在情理之中,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原因:

薛仁貴率領的唐朝軍隊只有五萬人,而吐蕃軍隊有四十萬人,兵力上極度不對等;

唐朝軍隊不適應高海拔作戰,出現缺氧現象,而吐蕃軍隊本身就來自高原地區;

唐朝軍隊遠道出征,後勤供給不暢;

唐朝軍隊中將領不和,副將郭待封擅自違抗軍令,一意孤行,陷入敵軍圈套。

得知唐朝軍隊戰敗的訊息,最傷心的無疑就是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了,他們想要借助唐朝的力量來收復失地,這種願望徹底破滅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在涼州忍辱負重生活了七年,他們在煎熬之中等待著希望。但是,隨著唐朝軍隊在大非川戰役中不敵吐蕃軍隊,他們或許才真正蘇醒了過來,甚至產生了在涼州度過余生的念頭。

為了能夠牽制吐蕃的發展,唐高宗於公元672年再次讓慕容諾曷缽和弘化公主返回吐谷渾故地。但這裏的部落都畏懼吐蕃的強權,百姓們人心惶惶,根本沒有辦法過上安定的日子。

無奈之下,弘化公主只好多次向唐朝發來求助信,信中表明:「希望能夠遷居到唐朝的內地去生活」。

作為弘化公主的娘家人,唐高宗也不能置他們夫婦於不顧,於是派人將他們接到了靈州境內(如今的寧夏靈武)生活。除此之外,朝廷還在這裏設定了安樂州,由慕容諾曷缽擔任安樂州刺史,可以在當地實行自治化管理。

作為亡國之君的妻子,弘化公主跟隨丈夫四處輾轉奔波。盡管顛沛流離的生活讓她憔悴不堪,但她並沒有向命運妥協,全身心地幫助慕容諾曷缽在安樂州建設新家園,以圖東山再起。

然而,曾經叱咤西北地區的吐谷渾,其部族卻被吐蕃打得四處流散,再也沒有能力回歸故土的家園了。

吐蕃人

迷霧重重,與兒子同年同月同日死

公元688年,與弘化公主患難與共了48年的慕容諾曷缽因病去逝,他們的兒子慕容忠繼位,唐朝封他為青海王。而弘化公主雖然已經66歲了,依然輔佐在兒子左右,共同建設安樂州管轄下的新家園。

武則天稱帝後,將唐朝的國號改為周,並改封弘化公主為「大周西平大長公主」,還專門賜給弘化公主姓武。

二十世紀80年代,甘肅省武威市文物管理所對南營鄉青嘴灣的唐代墓葬群進行發掘的時候,在其中一個墓中出土了一塊墓誌銘,上面清晰地刻著「大周故西平公主墓誌」幾個大字。

根據弘化公主墓誌銘上的記載,弘化公主死於聖歷元年五月三日,也就是公元698年。但是,墓誌銘是還記載了另外一段文字,她的兒子慕容忠也是在同一天去世。母子二人的靈柩於第二年的三月運抵涼州,在三月十八日同時下葬於涼州的青嘴灣。

大周故西平公主墓誌

弘化公主竟然是與兒子同年同月同日去世,而且還是同年同月同日下葬,這就難免讓人質疑母子兩人的死因。

中國近代著名史學家張維筆下的【隴右金石錄】一書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同日而葬,事所恒有,乃母子同日而死,此事之未必有,殊可以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弘化公主與兒子慕容忠同年同月同日安葬,還可以理解;但兩人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死亡的,這種情況並不多見。

弘化公主死在了靈州,然後又被人歷經千裏迢迢送到了涼州進行安葬。而關於她的具體死因,史書上並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

弘化公主夫婦

弘化公主是唐代承擔和親任務的第一位公主,也是唐朝與少數民族聯姻的一個開端,完美承擔起了雙方友誼的使者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弘化公主的身世,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她是唐太宗的親生女兒;也有人認為,她是淮陽王李道民的女兒,只是被唐太宗臨時冊封的一個和親公主。

總而言之,弘化公主的一生有著無比復雜的經歷,她的身世和死因雖然為我們留下了許多謎團,但她為唐朝做出的貢獻,卻是值得後人肯定的。

參考文獻

後晉·劉昫、趙瑩【舊唐書】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鑒】

近代史學家·張維【隴右金石錄】

【特別提醒:文/閑來嘮史,原創不易,未經過創作者允許,禁止復制貼上到其它自媒體平台,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