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苛政猛於虎——話說乾隆三十年南疆烏什之變

2024-01-23歷史

1759年,清廷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在新疆戰事結束後,清朝開始在南、北疆建立自己的統治。在南疆,清廷在南疆八城派駐參贊大臣、領隊大臣、辦事大臣率兵駐守,總攬軍政權力。而在民政上,秉持著「因俗而治」的傳統,則任命當地貴族為伯克,打理民政事務,是為「伯克制」。隨著清廷統治的腐化,這套制度開始弊端日顯,成為「烏什之變」爆發的主要原因,下面就來說說這邊變亂。

‬山雨欲來風滿樓:變亂前夜

清廷在統治新疆後,為了讓那些由貴族充任的伯克盡心效力,遂對他們保留了一定特權,允許伯克擁有一定的土地和私產,不向國家繳納賦稅,而其任免、升遷的權力主要集中在各城大臣的手裏,因而伯克諂媚賄賂駐地官員,駐地官員勾結、欺壓當地伯克的現象十分普遍。而最後倒黴往往是普通百姓,畢竟在 辦事大臣——伯克——普通民眾 這個利益輸送環節裏,普通百姓只有挨宰的份,除了要繳納清廷的「正供」,還要擔負眾多的苛捐雜稅和衙門的日常所需,負擔沈重,長此以往,南疆民眾的不滿情緒日益增長。所謂 「竊維回疆民事,從前委之阿奇木伯克等官,原以約束部眾。乃該回目等往往倚權藉勢,魚肉鄉民,毫無顧忌」

【新疆圖誌】

而在南疆八城的烏什對回民敲骨吸髓的剝削尤為嚴重,「烏什」變亂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官員的暴虐統治。主要責任人有兩個: 一是清廷派來駐守的辦事大臣素誠;二是當地的阿奇木伯克阿蔔都拉。

先來說說素誠,這位仁兄簡直就是兇殘、腐朽的典型代表,其對烏什百姓犯下的罪惡簡直是罄竹難書。據清代官、私史書【回疆通誌】、【聖武記】、【平定準噶爾方略】記載,這位仁兄本人 「憒憒不治事,又酗酒宣淫」 ,他和他兒子最大的愛好就是在奸淫當地婦女,從底層百姓到有官身的各級伯克都不能幸免,簡直就是一對兩腳禽獸,哪怕是史書記載再含蓄,也能直接感到切齒憤恨,可見這兩父子實在是欺人太甚, 「時辦事大臣素誠,糊塗、貪淫,而其子更惡劣,凡遇回婦、回女少有姿色者,不問何人喚至署內,父子宣淫,且賞給家人輪奸,以為笑樂」 ,如此做為, 「烏什回眾久欲寢其皮而食其肉矣」

【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卷二十九】:素誠父子及辦事筆帖式伊哈齊,將城村回人婦女任意奸宿。又見伯克之妻年少者,托故傳喚,入署過宿,不令歸家」。

【回疆通誌】

【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

而阿蔔都拉原來是哈密固山貝子額貝都拉次子,郡王玉素甫之弟。原來的烏什本地阿奇木伯克霍集斯因為被清廷所忌,被召入京師,由這位蔔都拉替代其為阿奇木伯克管理民政,但這貨也極其暴虐,他和他的下屬對烏什人 「鞭責淩辱,日以為常,且貪縱之極,多方需索」 ,而且還是個惡劣的奸商,平日裏將瘦弱羊只以高價賣給當地百姓, 「倍值售其羸者」 ,據史書記載: 「每只令回人繳價四兩」 。記得乾隆平定準噶爾的時候,下令采購羊只不過每只0.7兩,阿蔔都拉居然溢價七倍,可謂是心黑手狠。

【新疆圖誌】

有這兩個活寶治理烏什,而新疆又天高皇帝遠,老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人人都是「 眾心憤懣,無所訴」 。長期的高壓統治下,造反那是遲早的事,就差一根導火索。

‬變起烏什,戰火點燃

然後,導火索來了,這個導火索還是有可能涉及到乾隆本人的差事。話說乾隆三十年春,烏什城突然接到了運送沙棗樹的差事,這件差事是誰發起的,史書語焉不詳,就比如說【聖武記】只說是 「解送沙棗樹,苛派回戶」 。而清朝官方修纂的【回疆通誌】幹脆說是 「遇有小差役不過沿城遞送物件耳」 ,連沙棗樹三個字都不敢說出來,官方修纂的資料都為其「尊者諱」,很明顯指派差役的是很有分量的大咖,極有可能就是乾隆本人。他為了取悅宮中、出身回部的容妃(【還珠格格】裏香妃的原型)整出了一場「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戲碼。只是這個差役引起了這麽一場大亂,有傷皇帝聖明,所以史官三緘其口。

有趣的是,內地史書雖然諱莫如深,但這事跡卻載於毛拉木薩的【伊米德史】中,大家可以做個參考,信不信由諸位讀者罷了。

【伊米德史】記載的沙棗樹之事

乾隆三十年二月,素誠強征烏什回眾240人(有說400人,有說500人,權從【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運送沙棗樹,由伯克 賴和木圖拉 負責押運。但運送地點不明,被征夫役向阿蔔都拉詢問,但阿蔔都拉不僅不告訴他們,反而將他們鞭責棒打, 「群回疑忿含冤」 ,賴和木圖拉也因為其妻被素誠留宿而懷恨在心,遂率眾拿起武器進攻烏什清軍, 「賴黑木圖拉之妻,前經素誠留住署內,因此挾嫌倡亂」 ,素誠與阿蔔都拉手忙腳亂的登山抗拒,結果被起事回眾包圍,素誠自殺,阿蔔都拉被擒,烏什之變正式爆發。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變亂,非常慘烈, 「內地之官兵、貿易人等,無一脫者」 ,全部慘死,有強烈的民族沖突性質。並且賴和木圖拉為了自保,不惜向浩罕汗國求援,派親信的浩罕商人 「交付元寶十九個,令送與霍罕額爾德尼伯克,求其應援」 ,一場反抗暴政的起義漸漸變成了分裂性質的叛亂。

【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

當年二月十五日,清廷派駐的阿克蘇辦事大臣卞塔海聞訊,邊將此事上報,邊率索倫100名,綠營兵200名,回兵100名前去鎮壓。但是其在進抵烏什的時候,亂放槍炮。烏什起事本來只有區區數百人,而卞塔海的軍隊一到,便不分良莠的剿殺,迫使城內居民倒向 賴和木圖拉 反抗清軍,卞塔海竟然被烏什民眾打的 「敗走數十裏」 ,損失步兵100人,遺失火炮三位(看這操作,估計又是騎兵拋棄步兵自己跑了)。其後,起事民眾又擊敗了庫車辦事大臣鄂寶的援軍。

【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記載的卞塔海敗軍之狀

閏二月初三,清廷派駐南疆的喀什噶爾大臣那世通領兵200與卞塔海匯合。據那世通所奏,其在和卞塔海匯合後,烏什城內起事回眾派馬步千余突出,經過大戰一場,將回眾擊退至城內。初七日,小勝一場, 「奪取城西之山,殺賊三十余名」 。至此雙方便僵持在城下反復拉鋸。

此時在城下的清軍經過陸續抽調已經有1800余名,而烏什城內的起事回眾有 「馬賊六百余人,步賊二千余人」 。眼瞅著無法開啟局面,乾隆帝讓伊犁將軍明瑞率軍支援,明瑞派副都統觀音保率精兵500先行,自率索倫兵、察哈爾兵1100名,回兵200名,共1800名士兵增援,於三月一日擊退 「賊眾有馬步兩千余」 ,並攻奪城外險要山隘和七處炮台。隨著,清軍的增援陸續抵達,形勢對起事回眾愈發不利。九日、十三日、十五日,清軍在陸續拔除烏什城外據點後,逼使起事回眾退入城內, 「賊盤踞山嶺‚,施放鳥槍‚,為我兵沖擊‚,敗走入城‚,盡奪其輜重‚。又焚其西北門外所有水磨‚,棄其麥面‚,計殺賊三百余名‚,傷者甚多」 ,並猛烈攻城,遭遇強烈抵抗,戰事又陷入僵持階段。

【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

於是清廷又派阿桂協助明瑞,並向烏什大規模增兵。據【回疆通誌】記載,經過多次增兵,圍攻烏什的清軍已經高達 「滿漢官兵一萬余人」 。與此同時,為了整肅軍紀,乾隆分別以貽誤軍機、治疆不利為由將卞塔海、那世通處死,責成明瑞等人圍攻烏什。

而烏什做為南疆八城之一,確實是易守難攻, 「烏什者,猶漢語雲峰巒飛騰聳峻也。其地三面踞山,西面因山為城」 「厄魯特曾以三萬兵獨守九月,竟不能克」 ,乾隆在和明瑞等人決定對烏什城進行長期圍困的措施, 「當持以鎮定,一意堵截要隘,防賊逃脫,彼芻糧既盡,自然內潰」

四月下旬之後,在清軍長圍駐守, 「汲樵路絕」 的情況下,烏什城內的糧草供應已經出現困難。五月,烏什起事回眾屢次出城與清軍激戰,很可能有突圍意圖,但均告失敗。當月二十七日,首領賴和木圖拉率人劫清軍軍營,被清軍弓箭射斃。在其死後,由其子 額色木圖拉 繼續率眾抵抗,起事者繼續沖擊清軍的包圍,但也以失敗而告終。直到八月,城中糧草已經完全枯竭,清軍猛攻日甚一日。到十五日,城內的商伯克 沙布勒錫喇蔔阿琿 等人,將額色木圖拉等四十二位負責人俘獲獻給明瑞,清軍入城,長達半年之久的烏什之變才告結束。

在烏什之變開始後,葉爾羌、庫車、阿克蘇等地也發生了一些騷動,有叛亂跡象。幸好清廷在回部的統治也未人心盡失,各城貴族站在中央政府一邊幫清廷平息了當地騷亂。比如葉爾羌城貝勒鄂對的妻子熱依木再葉爾羌城「 人情洶洶,動搖可危」 的時候,將意圖響應烏什的伯克、阿渾請至家中飲酒,一面又讓親信將各家武器查出,交給當地的辦事大臣保管;一面又讓 「各家馬匹城外放牧者,悉驅之數百裏外深山中牧養」 ,次日, 「眾等皆醒,無可奈何」 。還有 「阿克蘇回眾,亦微有不安之意」 ,當地阿奇木伯克色提蔔阿勒第正在入京覲見途中,聽到風聲,快馬趕回, 「回眾乃不敢動」 ,正是他們的努力才使得清軍心無旁騖的在長圍烏什。

【回疆通誌】熱依木事跡

‬烏什之變平息後,清廷的舉措

在烏什事變平息後,乾隆帝決定對烏什城內回眾進行嚴厲處置,表示 「回人頑梗,若仍準其降,則伊等謂罪不加眾,轉視叛逆為常事,拒守為良策,且忽降忽叛,亦與國體有關,著傳諭明瑞等,惟遵節次諭旨辦理,克城之日,即將伊等剿殺,不必遲疑侯旨」

【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

在乾隆的指示下明瑞做出決定,在此情況下‚明瑞等人做出決定: 「從前並未從賊致被監禁折足及棄其妻子出降者共九十一人,應叢寬貸。其余始終助惡回人二千三百五十余名,臣等帶領官兵於二十三日,行至多摩地方,俱經正法,所有婦女,俱配給無妻之索倫、察哈爾、厄魯特等兵丁,其年老婦人,童稚男女,賞給各官兵為奴」 。烏什城經歷了極大的浩劫,史載: 逆回盡行誅滅,城市一空

【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

乾隆認識到這場變亂是由大大小小的統治者殘酷壓榨所引起, 「朕以回人斷無無故作亂之理,必是彼處官員等將伊等苦累不堪,致起釁端」 ,為了鞏固統治,確實做了一些改革措施,如明定額賦,平均差役,分減阿奇木伯克的權力等等,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社會矛盾,使新疆獲得了60多年的安寧。

參照文獻:【平定準噶爾方略續編】、【清高宗實錄】、【聖武記】、【新疆圖誌】、【回疆通誌】、【伊米德史】、【新疆回部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