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成吉思汗有一個法子,從沒讓部下餓過肚子,日軍效仿餓死五萬人

2024-04-13歷史

前言

元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稱霸中原時候所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歷史上面積最廣闊的時刻。

提起元朝,很多人想到的並不是它的締造者忽必烈,而是透過東征西討不斷為元朝的建立打下基礎的成吉思汗鐵木真。

他曾因為父母被害而在草原之中流離失所,但鐵木真並未就此放棄,逐步營運自己的勢力,努力完成了蒙古的統一。從後不僅滅亡金國征服南宋,更是將戰線延綿至國外,攻打西亞飲馬伏爾加河。

面對如此漫長的運輸路線,成吉思汗想出了一個辦法從沒讓部下餓過肚子,後來日軍也曾效仿,但卻餓死了五萬多人。

蒙古國的西征之路

成吉思汗的目光極其長遠,他想要實作的不僅是國內中原的統一,早在借道攻打金國的時候,蒙古鐵騎就已經沿著草原向西出發,直至西亞地區,將統一戰爭打成了侵略戰爭。

1219年開始,成吉思汗拉開了自己西征的戰爭序幕,他以「 訛答剌事件 」為借口,發動了對花刺子模的戰爭。

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裏,河中地區首先淪陷,花刺子模就被蒙古鐵騎沖殺得七零八落,國家建制完全喪失,幾乎到了滅亡的邊緣。

國君摩訶末算端被迫帶領兒子出逃,成吉思汗一方面派遣將領進行追擊,另一方面帶大軍長驅直入,徑直侵入波斯等西亞地區,1219年左右,花刺子模被成吉思汗所滅。

即使後來成吉思汗去世,蒙古依然沒有停止西征的腳步,窩闊台繼承大汗位置後繼續執行擴張計劃。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東征南歐,攻打布裏阿爾,阿蘭和俄羅斯等國家。

蒙古的西征可以看成是遊牧社會和農業定居社會的一次大碰撞。除了文明的被迫傳播之外,戰爭也給被征服地區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所有被攻占的城池都遭受了滅頂之災,蒙古軍隊所到之處都會大肆進行劫掠破壞甚至屠城。

讓人感到奇怪的是,蒙古軍隊遠赴西亞進行戰鬥,所面對的國家城市雖然不夠發達,但都是定居在此地已久的存在。

蒙古方面是如何做到在極端漫長的戰線之下解決糧食的補給問題,實作持久之作戰的,這完全得益於成吉思汗所提出的獨特方法。

成吉思汗的絕妙計策

蒙古族以畜牧業為主,部落的形成與建立也是依傍水草豐盛之場所,便於牛羊的生長,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資。

然而草原大漠中的環境並不比中原穩定,風沙災害會經常發生,為了生存,他們只能被迫遷徙尋找別的棲身之所。

牛羊等物資作為主要的生活支柱,部落遷移途中都會隨身攜帶。久而久之,蒙古人便適應了這種同牛羊一起遷徙的生活方式。成吉思汗在遠赴西歐攻城略地時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了戰爭之中。

他要求士兵在遠征之時像部落遷徙那樣隨軍攜帶牛羊等牲畜,這其實勝過攜帶諸多糧草。首先牛羊可以自己行動,只需人為驅趕即可;其次當軍隊遇到困難時還可以宰牛殺羊獲取肉類這種高蛋白食物,讓士兵及時得到補充。

甚至還可以將牛奶羊奶做成芝士長時間保存以備不時之需,絕境之下,這些隨軍的牛羊還可以臨時充當代步工具進行傷員運送等。

日本軍隊的東施效顰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日本被迫進入戰略防禦的被動地位,到年底,日本為了擺脫自己所面臨的困境,預備在盟軍的四面合圍尚未完成之際,用四個師團的兵力攻擊印度的英帕爾。

日軍方面因為跨區域作戰將戰線拉得太長,加上印度國內戰區地形十分復雜,對後勤保障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為首的日本將領牟田口決定采用成吉思汗在西征時所采用的策略。

因為當時日本的主要軍隊都在太平洋戰場上應對美軍的反攻,所以英帕爾戰役中的日本軍隊將無法獲得來自外界的後勤補給。

堅持要發動這場戰爭的牟田口下令讓日軍個人攜帶物資,他始終認為這是一場速戰速決的鬥爭。

所以宣稱這是一場短暫的速戰速決,並不依靠補給獲得勝利,一個月內定然取勝。所以在戰爭開始時,日本軍隊只攜帶了少量裝備和大約2到3周的給養。

因為印度國內戰爭的爆發,多數道路被摧毀,汽車等機動軍隊無法行進,牟田口就效仿當年的蒙古軍,用牛和馬繼續運輸軍備和物資。

因為攜帶量很難與汽車相比,他們不得已又放棄了部份給養和裝備,並且計劃在作戰中先吃糧食後吃牛馬。

但從當時的具體態勢來看,這種作戰方式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這種原始的古代戰法已經不再適合機動性較強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僅僅因為印度方面的頑強抵抗,日本的速戰計劃便宣布破產。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日本忽略了印度邊境地區的苛刻條件,它並不像蒙古那樣存在供牛羊食用的草場。

僅僅是二十多天的漫長行軍牛羊就已經餓死大半,等同於食物和運輸載具共同損失。在同盟軍作戰之時,丘吉爾也看穿了日本軍隊的致命缺陷,命人將科西馬的物資全都炸毀。

日軍很快落到了彈盡糧絕的境地,每一餐的個人口糧從6兩減少到0.3兩,斷糧之後甚至用野草等充饑,甚至因為饑餓擅自撤出戰鬥,最終這支日本遠征軍隊被盟軍不費吹灰之力就攻破了。

戰鬥減員,加上疾病,饑餓等所導致的死亡人數將近十萬,其中因為缺少補給而餓死的日本士兵高達五萬多,這場效仿中國古代的作戰計劃,最終成了東施效顰的笑話。

總結

其實在戰線漫長的情況下讓補給隨軍而走是一個好方法,但此前需要充分準備,不僅需要了解己方的運送工具,還要清楚作戰地區的環境是否能完成運送,否則只是紙上談兵,白白犧牲士兵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