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盜墓賊挖出「天書」,記載了上古89位帝王,考古家:史記諸多疏漏

2024-04-28歷史

一. 盜墓賊意外發現上古文物

那是一個陰雨綿綿的夜晚,一夥盜墓賊蓄謀已久,終於在河南偏僻的一處村落裏開始了他們的盜掘之行。這個村子背靠著一座小山,山上有一片古墓群,村民們都知道那裏埋藏著戰國時期的貴族陪葬品,可惜無人知曉具體位置。

盜墓賊們蒙著臉,悄悄潛入墓地。借著月光的一線曙光,他們在山坡上挖掘了一夜,可終究一無所獲。就在他們灰心喪氣準備離開時,其中一人無意中在地上發現了一些散落的竹片。

"這是什麽東西?"為首的盜墓賊撿起一片竹片仔細端詳,上面密密麻麻刻著一行行小篆字跡,已經模糊不清。他皺著眉頭,對這些看似無用的竹片並不感興趣。

"老大,這就是些破竹片而已,沒什麽值錢的,我們還是快走吧!"另一個盜墓賊焦躁地說。

老大點點頭,他們這一次是徹底失望了。可就在這時,一個小孩子的聲音從不遠處傳來:"媽媽,那些人在挖墳墓!"

"快跑!"老大急忙招呼手下人迅速逃離,他們狼狽地離開了這片陷阱般的古墓群。

誰也沒有料到,那些被盜墓賊們拋棄在地上的竹片,竟然是一部隱藏了兩千多年的珍貴史書!第二天一早,村民們發現了這批散落的竹簡,立刻報告了當地官府。

二. 竹簡難解難破

當地官府獲知這批珍貴發現後,立即派人將散落一地的竹簡小心翼翼地收集起來,運送到了洛陽的國家典籍館。隨行的還有那些最先發現竹簡的村民,他們被要求詳細描述發現經過。

典籍館的學者們對這批出土文物十分重視,因為從字跡來看,這顯然是一批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籍。可當他們開啟竹簡仔細檢視時,卻發現上面所書寫的都是小篆字型,而且已經模糊不清、殘缺不全。

"這些文字實在是太古老了,我們現在恐怕很難完全解讀。"一位學者皺著眉頭說。

"不過從字跡形體來看,這批竹簡應該出自戰國時期。"另一位學者分析道,"我們先從這個角度著手破譯,說不定能有突破口。"

於是,典籍館的學者們開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破譯之旅。他們仔細辨認每一個殘缺的小篆字形,查閱古籍,不遺余力地尋找線索。可就是這麽一個看似簡單的工作,卻讓他們絞盡了腦汁。

"這簡直就是個謎!"有學者憤憤不平地說,"我們已經破譯了其中幾段內容,但其中所記載的許多事情,都與我們所知的歷史出入很大。"

"難道這些竹簡記載的,是我們從未聽聞過的全新歷史?"另一位學者困惑地說。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爭論不休,場面一度十分混亂。就在這時,一位沈默多時的老學者開口了:"或許,我們可以從另一個角度入手。"

"這批竹簡雖然出土地點在河南,但從字型和內容來看,它們很可能出自當年的魏國。"老學者緩緩說道,"如果我們能確定它們的出處,說不定就能解開這個謎團。"

大家聽了,豁然開朗。於是,學者們開始查閱魏國的歷史文獻,並對竹簡上的內容進行逐字對照和分析。經過一番艱難的工作,他們終於初步確認,這批竹簡出自戰國時期魏王的陪葬墓葬!

"原來如此,難怪上面記載的內容與我們所知有出入,因為它記錄的是魏國的歷史!"有學者恍然大悟。

從此,學者們對這批被稱為"竹書紀年"的珍貴文物有了新的認識,破譯工作也終於有了突破口。雖然過程仍舊曲折,但他們對於最終能完全解開這個謎團,重現上古文明的真實面貌,充滿了信心。

三. 多個版本流傳

經過數年的努力,典籍館的學者們終於初步整理出了一個【竹書紀年】的初步版本,被稱為"出釋本"。這部按年紀編排的編年史書,記載了從夏朝一直到戰國時期魏國的歷史,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

可就在大家歡欣鼓舞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戰亂卻給這項工作帶來了嚴重阻礙。永嘉之亂爆發,洛陽一度陷入戰火紛飛的境地。典籍館的學者們被迫中斷了對【竹書紀年】的考訂工作,原本已經整理出的"出釋本"也在戰火中散佚無蹤。

就在人們以為這部珍貴的史書就此失傳時,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發現出現了。原來在永嘉之亂爆發前,有一批學者已將"出釋本"中的部份內容抄錄下來,並加以校勘考訂,形成了一個新的版本。這個版本被稱為"考正本",它雖然內容不如"出釋本"完整,但卻幸免於戰火的洗劫。

"考正本"的出現無疑是一個重大發現,它為後世研究【竹書紀年】提供了寶貴的線索。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史書的版本也漸漸出現了分歧。

永嘉之亂過後,中原地區一度陷入長期的戰亂之中。五代十國時期,【竹書紀年】的抄本在不斷的戰火中損毀雕零。到了宋代,對這部史書的研究更是寥寥無幾,知曉它存在的人幾乎沒有。

直到明代嘉靖年間,一位名叫範欽的學者才重新發現了【竹書紀年】的存在。他根據所能找到的殘缺抄本,輯錄整理出了一個新的版本,被後世稱為"今本"。可就在不久後,清代學者們卻對"今本"的真實性提出了質疑,認為它與先前的"考正本"有太多出入。

為了還原【竹書紀年】的本來面目,清代學者們開始了一場聲勢浩大的搜尋和輯校工作。他們不遺余力地搜集各種殘卷佚簡,並加以考證校勘。最終,朱右等人編撰出了一個被視為最接近"出釋本"的新版本,被稱為"古本"。王國維等人則在此基礎上對"古本"進行了進一步的輯校。

就這樣,【竹書紀年】在明清兩代學者的努力下,終於重新煥發出它應有的光芒。雖然"出釋本"的原貌或許永遠無法完全復原,但"古本"和"今本"的出現,卻為後人研究這部上古文獻提供了可靠的版本

四. 內容與史記出入大

隨著對【竹書紀年】的研究不斷深入,學者們逐漸發現,這部上古文獻與我們所熟知的【史記】在記載上存在著諸多出入,這引發了一場關於中國古代史實的激烈討論。

最引人註目的,莫過於【竹書紀年】對歷代帝王的記載了。在這部編年史書中,我們看到了大量的殺戮、陰謀和權力鬥爭的細節,與儒家經典中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理念有著天壤之別。

以夏朝的中宗祖乙為例,【史記】記載他是一位聖明君主,但【竹書紀年】卻說他"即勝位,是為中宗",用武力奪取了王位。更有甚者,甲骨文出土實物上也記載著"中宗祖乙"的字樣,看來【竹書紀年】的記載更加接近史實。

另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是關於商朝宰相伊尹的故事。在【史記】中,伊尹被塑造成一位忠臣,他曾囚禁商王三年,但最終還是將大權重新移交給了商王。然而,【竹書紀年】卻記載了一個完全不同的版本:伊尹並非忠臣,而是一心想要篡位,他囚禁商王後便自立為王,甚至還想置商王於死地。最終是商王在外逃亡七年後,才重新奪回了王位,並將伊尹趕盡殺絕。

這樣的記載無疑與我們對伊尹"賢相"形象的認知產生了巨大沖突。難道歷史上流傳千年的"伊尹囚尚書"故事,只是一個被美化了的謊言?

除此之外,【竹書紀年】對周朝"共和行政"時期的記載,也與【史記】存在明顯出入。按照【史記】的說法,當時周厲王被諸侯推翻後,是由周公與衛武公共同執掌朝政。但【竹書紀年】卻稱,真正穩定局勢的人是一位名叫"共伯和"的人物,他最後甚至登基稱王。可惜關於這個"共伯和"的身份,【竹書紀年】並未作過多記載。

面對如此巨大的分歧,學者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我們對中國古代歷史的認知。一些人認為,【竹書紀年】作為一部更加接近當時的史書,它的記載更加真實可信。但也有人堅持,【史記】畢竟是儒家經典,更能反映中國古代文明的精神內核。

這場爭論一直延續至今,雙方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不過,無論如何,【竹書紀年】的發現無疑為我們重新認識中國古代歷史拓展了新的視角,揭開了歷史上被遺忘的一個個迷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