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豫東戰役,一些人總是拿國民黨所說的「中原大捷」作為辯解,甚至認為該戰役並不是勝仗,充其量只能算是險勝。
對此,我們需要對國民黨眼中的「中原大捷」進行深入剖析,看這個所謂的「大捷」到底有多少可信度。 國民黨為了維護自己的顏面,找出了所謂的「由頭」和「戰績」來證明「中原大捷」。
這其中,最引人註目的就是開封的失而復得。不同於石家莊等城市的解放,開封當時是河南省會,也是我軍第一次成功占領的大型城市。
當開封被攻破時,一些國民黨民代向蔣介石哭訴,要求一定要奪回開封。而一直熱衷於占領要地的蔣介石也認為開封的遺失對其面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因此,他命令邱清泉等人必須奪回開封。最終,我軍主動撤出開封,邱清泉趁機占領了該城市。
粟裕設定豫東戰役總體作戰方針為攻開封打援敵,成功突襲開封並殲敵三四萬人,其中擊斃了敵整編66師師長李仲辛。
然而,最終放棄開封的決定是為了在運動中殲敵,這與七戰七捷時放棄海安如出一轍。雖然邱清泉重新占領開封,但我們主動撤出並未發生大的戰事,我軍也沒有受到什麽損失。
這樣失而復得的開封只是一種表面的勝利,沒有任何實質意義。 豫東戰役第二階段,原本計劃圍殲區壽年兵團,但戰場局勢突變,胡璉與黃百韜兩大悍將闖入了戰場。
粟裕迅速調整作戰計劃,揮軍痛擊黃百韜兵團,最終考慮到胡璉也將加入戰場,粟裕決定乘勝收兵,跳出戰場。這次戰役中的靈活應變和成功調配,避免了黃百韜兵團被殲的危險,展現了粟裕的高超軍事指揮才能。
黃百韜兵團在戰後因救援有功,免於被全殲,且黃百韜本人曾親內建領反沖鋒,最終獲得了青天白日勛章。雖然國民黨對此大肆吹噓,但這枚勛章背後代表的不僅僅是他救援積極、作戰狠辣、敢於與我軍硬抗的一面,更是他被華野打懵,被華野吃掉了幾個團,以及粟裕在敵數路救援大軍將至,已形成戰略包圍的態勢下,仍能果斷跳出戰場的戰役收局藝術和指揮控制能力。
黃百韜兵團作戰狠辣、免於被全殲,雖給國民黨吹噓的「中原大捷」加了一點成色,但仍然分量嚴重不足。因為黃百韜最終並沒把區壽年兵團給救出來,反倒自己還搭進去了幾個團。
假如胡璉兵團被中野拉住不使其進入太康地區,那麽黃百韜兵團全部被殲不是沒有可能,至少損失還會更大。 第三個亮點體現在抓到了我一些傷員和俘虜上。
盡管國民黨稱之為「中原大捷」,但其實在抓到我一些傷員和俘虜上說事,其實並不可靠。由於戰局復雜多變,準備「一桌飯」來了「三桌客人」,粟裕不得不乘勢收局、跳出戰場。
在戰役收局的過程中,因我傷員遭敵轟炸和追擊,不少擡擔架的民工逃散,致使部份傷員被國民黨軍抓獲。然而,任你再怎麽做文章,豫東戰役雙方戰損的情況畢竟擺在那。
我以3萬余人的代價,換得殲敵9萬余人。特別是生俘兵團司令區壽年、整編師長沈澄年,擊斃整編師長李仲辛,這對敵人的打擊和震撼會有多大。
一些人對豫東戰役的傷亡和戰損有所擔憂,這是可以理解的。解放戰爭的戰局不斷推進,每一仗的傷亡數碼都在增加。
豫東戰役正處於戰略進攻向戰略決戰的轉折點,此時的傷亡數碼自然不會小。如果我們拿豫東戰役與孟良崮戰役的戰損進行對比,就會發現,盡管豫東戰役的傷亡人數較多,但作戰傷亡效費比大致與孟良崮戰役相當。
因此,國民黨所謂的「中原大捷」就顯得有些牽強附會,只是為了給自己打氣,掩蓋戰敗的事實,所謂的「大捷」並不值得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