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這不是洗白安祿山,安史之亂,他居然得到群眾支持?

2024-04-22歷史

天寶十四年(755年)冬,安祿山在範陽郡(今京、津、涿州一帶)起兵,後率10多萬大軍一路南下攻城掠地,安史之亂爆發。

有人說,安祿山敢這麽做,是他野心膨脹了,既想當皇帝,又想抱得美人楊貴妃。

那麽,原因就只是這兩個嗎?顯然不這麽簡單。

01

從朝廷的角度出發,安祿山是逆臣賊子,不忠不義之人,也確實,據【資治通鑒】卷二一六記載,唐玄宗對他寵溺有加,楊貴妃甚至給他洗過澡,但他最後卻背叛了他們,也背叛了朝廷,是個沒良心的東西,可是,他的背叛,只能單方面怪他嗎?

安祿山

很顯然,唐玄宗和朝廷也有問題,可以這麽說,安祿山不出來謀反,肯定會有下一個什麽人出來,一切都是人性使然,因為,誰要有安祿山那樣的實力,只為朝夕,誰也會想過一把皇帝癮,根本就無法抗拒。

唐玄宗統治時期,唐朝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可盛世之下卻又危機重重,均田制遭到嚴重破壞,在南北朝時期就創立的兵農合一的府兵制也隨之遭到破壞,為解決這些問題,朝廷不得不以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就是合法使用僱用軍。

可這一舉措,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重要的伏筆。

開元十年(722年),唐玄宗在唐朝邊境地帶設立十個兵鎮,任命一個經略使和九個節度使去管理,節度使制與募兵制隨之交合到一起,各種利益變的復雜起來。

唐玄宗

經過10多年的發展,節度使的權勢越來越大,最終控制住了僱用兵,【新唐書】這樣描述:節度使們「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

僱用兵這些家夥,他們的利益只和雇主捆綁在一起,與國家、皇帝等已沒有多大關系,怎麽說呢,誰給他們發錢,他們就給誰賣命,他們只認錢不認人,節度使給他們發薪金,他們當然只會聽節度使的,不會聽皇帝和朝廷的,這也是後來安祿山一呼百應的重要原因。

至此,中央與地方的關系發生了質的改變,在節度使所管轄的範圍內,他們名義上是地方長官,可實際上已經成為周代和漢初時期的獨立王國之主,是擁有實權的地方之王。

天寶十年(751年),安祿山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從而,他一躍成為了包括平盧、範陽在內的三個地方的節度使,掌握著河北、吉林、山東等地,是眾節度使裏擁兵最多的一個,據說是近二十萬,而朝廷只有不到十萬。

十節度使圖

這個時候,制度、皇帝權威等等對安祿山的影響已經不那麽大,能壓制作他野心的,只有忠君義國之良心道德,可這個東西,能有多可靠,又能有多大的約束力?

自己的兵比朝廷多,也比其他節度使多,換作你們,你們能不蠢蠢欲動?

可看出,制度和人事任免的變化,助長了安祿山的野心,為他的謀反創造了有利條件。

可話說回來,有實力就一定要造反,一定要與皇帝和天下為敵?那可是一次輸不起的豪賭,僅是兵強人多,還不能讓安祿山下決心謀反,還有其他的原因。

02

有沒有想過,安史之亂的第二年,始作俑者、主謀安祿山就死了,可混亂還持續了幾年,直到763年2月的昭覺寺之戰後才得以結束,按理說,主謀一死,事件就會平息,為什麽會持續這麽久?

安祿山劇照

安史之亂過程中出現了這麽一個怪現象,混亂前期,叛軍和朝廷軍的對比是約20萬對15萬,後期,是約30萬對25萬,叛軍怎麽越打越多?

從社會經濟角度來剖析,或許能弄明白這個問題,還是回到之前提到的均田制遭破壞的問題上。

由於土地兼並的加速,導致了百姓遷徙和流亡,從而讓從北魏時期就持續下來的均田制走向滅亡。

沒田種就沒飯吃,沒飯吃就會出現治安問題,可就在這個時候,朝廷卻用募兵制去取代府兵制,花重錢去養僱用兵。

這些錢從哪裏來呢?羊毛出在羊的身上,還不得從老百姓的身上盤剝?因而,徭役賦稅一天比一天加重,這讓百姓的日子愈加難過。

唐朝百姓

安祿山當節度使的河北一帶,作為當時人口密集最多的地方之一,可也是徭役賦稅最重的地區之一,群眾苦不堪言。

他們的怨言越積越多,最終,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創造了社會氛圍,給了安祿山叛亂的底氣。

由此,叛軍越打越多的問題就基本弄明白了。

民眾都這樣不滿了,安祿山難免不會產生這樣的一種意識,他真叛亂了,未必會與天下為敵,只會與朝廷為敵,勝算多了一籌。

而事情的發展也有些像這樣,他叛亂之後,一路勢如破竹,一度攻下洛陽和長安,建立了偽政權,哪怕他在叛亂兩年後死了,混亂依然沒有得到平息。

當然,安史之亂其實是唐朝綜合矛盾的結果,既有中央和地方,又有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還有制度、經濟、軍事等。

綜合的影響下,讓唐朝在這一次劫難中差點全面崩盤,它是挺了過來,但也傷了元氣。

最後,消滅唐朝的還是唐玄宗一手造就出來的擁有軍事、經濟大權的地方節度使,那人名叫朱溫,很巧的是,他也是以河北為基本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