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晉皇族、敦煌大戶、鮮卑王子,何緣相聚北魏平城?丨觀展

2024-02-02歷史

文博時空 作者 黃君度 公元 398 年,遊牧民族鮮卑拓跋部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遷至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建立了北魏政權。當中原大地陷入烽火連天的動蕩之中,這一時期的平城卻伴隨著北魏政權的勃興而獲得了寶貴的發展機遇,成為北方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彩繪雜技胡俑

北魏平城時代,是民族大交流、大融合的時代。是誰住在這座人口百萬的大都市?誰在書寫魏碑、建造雲岡石窟?哪些人推動著孝文帝的中文化改革? 大同市博物館的「魏都平城」常設展,幫我們把時針撥回公元477年——「太和新政」開啟之年,與身份迥異的東晉遺民、涼州大戶和鮮卑王子在街頭相遇,聽這三位歷史人物講述平城的今生前世。

01

東晉皇族司馬金龍

司馬金龍是東晉皇族之後,其父司馬楚之本系晉宗室,因劉裕篡位誅殺司馬氏,不得不投奔北魏。

司馬楚之北奔示意圖 圖源:2018 年南京博物院「瑯琊王——從東晉到北魏」展覽介紹

司馬楚之是司馬懿的弟弟司馬馗的八世孫,東晉益州刺史司馬榮期之子。【魏書·司馬楚之傳】說他「少有英氣,能折節待士」,得到太武帝拓跋燾(408 年~452 年 3 月 11 日,北魏第三位皇帝)的重用,久鎮邊塞,頗有威名,受封「瑯琊王」。史籍記載,當時太武帝舉兵征討蠕蠕(即柔然),司馬楚之負責督送糧草。敵軍間諜潛入營中,截驢耳而去。手下將領都不知何故,只有司馬楚之判斷說:「一定是敵軍探子截去作為復命憑證了,敵人很快便會來攻。」隨即派士兵「伐柳為城,水灌之令凍,城立而賊至」,因為冰城峻峭堅固,逼退了敵軍的攻勢,楚之也因功得到太武帝的嘉獎。

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魏書】贊譽司馬金龍「少有父風」,加上他母親貴為北魏宗室、夫人是隴西王源賀之女,因此仕途坦蕩。早年出任太子侍講,官至鎮西大將軍、吏部尚書,太和八年(484)薨,追贈大將軍、司空公、冀州刺史,謚康王。

司馬金龍墓銘

書體為隸楷,用筆以方筆直勢為主,兼以圓筆曲勢。字型略呈扁方,欹側取勢。【司馬金龍墓表】、【墓銘】當之無愧地成為北魏平城書體的代表作,書刻之精良,在眾多的北魏平城時期銘石中高標獨樹,雅操孤貞,與【皇帝南巡之頌】並為「雙璧」。

司馬金龍墓石雕柱礎

司馬金龍夫婦合葬墓發現於 1965 年,雖曾早年被盜,但仍出土了 454 件精美的隨葬品。其中最引人註目的是 210 件陶俑組成的儀仗隊伍,是迄今為止北魏時期陣容最大的俑陣。

司馬金龍墓陶俑儀仗隊

大同市博物館將陶俑按照墓葬裏的擺放形式展出,威嚴的俑陣透出一股橫掃千軍的大魏雄風。整個俑陣大部份采用釉陶材質,前兩列是輕騎兵,頭戴雞冠,腦後風帽是鮮卑族特有的服飾。左右兩列儀衛俑則頭戴圓頂風帽,披虎皮風衣。

「甲騎具裝」俑

最後壓陣的是四列煊赫一時的「甲騎具裝」俑。 所謂甲騎具裝,就是指「人披重甲、馬有馬鎧」的重騎兵,他們以丈八長矛——馬槊(shuò)作為主要兵器,透過集群沖鋒擊垮敵人軍陣,在中古時期的戰場上具有絕對的威懾力。 司馬金龍墓的騎兵俑頭戴兜鍪(dōu móu,指古代戰士戴的頭盔,秦漢以前稱胄,後稱兜鍪),內著圓領袴褶,外身罩有短鎧;馬首低昂,馬頭被「面簾」很好地保護起來,馬鎧繪有條狀紋飾。這樣一支人數不多的精銳部隊,彰顯了司馬金龍作為鎮西大將軍、雲中鎮大將的威嚴,也暗示出當時北魏軍事力量的強盛。

司馬金龍墓陶駱駝及牽駝俑

更厲害的是司馬金龍還有「出將入相」的潛質。他兼具漢與鮮卑血統,在外是勇猛善戰的鮮卑騎兵將領,家居時卻欣慕儒學,保有漢族士大夫的家學素養。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是首批禁止出國文物之一,畫面內容多取材於【列女傳】【漢書】等記載的婦女、忠臣、孝子、聖賢故事,彰顯了傳統的儒學價值觀和墓主人的誌趣。主體色調鮮明濃艷,以朱漆為地,黑漆勾描人物,黃、青綠、白等色填廓。在畫風上,它與顧愷之所作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十分接近,帶有顯著的南朝文化色彩,是南北文化交融的重要見證。

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局部 圖源:山西博物院

司馬金龍先是娶了北魏名臣源賀的女兒欽文姬辰,欽文姬辰去世後,司馬金龍又娶了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妹妹武威公主的女兒沮渠氏為妻。 透過聯姻,司馬金龍一家與北魏皇室建立了緊密聯系,也正因為有司馬金龍這樣儒學修養深厚的漢族士大夫仕宦於北魏,給孝文帝推行中文化的「太和新政」提供了制度和文化上的基礎,從而開啟了文明的交融與共生。 洛陽龍門賓陽中洞前壁浮雕【皇帝禮佛圖】 中,我們可以看到孝文帝本人的形象,皇帝和大臣效仿起漢式衣冠,宛然華夏儀型。

【皇帝禮佛圖】摹本 當時已有褒衣博帶之風

北魏舞樂陶俑 內蒙古博物院藏

02

敦煌大戶宋紹祖

北魏太延五年(439),太武帝拓跋燾平定涼州後,「徙三萬余家於京師」。是歲, 鄯善、龜茲、疏勒、焉耆、粟特等西域諸國紛紛遣使朝貢 。宋紹祖的生平事跡文獻無征,但根據一塊刻字的墓磚可以確定,他就在那涼州遷往平城的隊伍之中。墓磚灰色無紋飾,一面陰刻 25 字,字口塗有紅色,內容是「大代太和元年歲次丁巳幽州刺史敦煌公敦煌郡宋紹祖之柩」。發掘者根據墓主人的骨骼測算年齡在五十歲以上,可知宋紹祖年少時來到平城,在此地生活三十余年後最終下葬在這座新興的帝都城郊。

宋紹祖墓磚,該墓葬於 2000 年在大同被發現。

宋紹祖墓彩繪陶馬

敦煌宋氏在晉代就是西州大姓,家族先人宋繇曾擔任河西王右丞相,在北涼政權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宋紹祖很可能就來自這一支望族,他生前任職幽州刺史、受封敦煌公,是涼州移民中的領袖。出人意料的是,這樣一位重要人物卻習慣乘坐牛車出行,甚至以牛車模型隨葬。

考古學家認為,宋紹祖墓的出行陶俑群以華美的牛車為中心,是承襲西晉以來中原隨葬俑群的傳統。 據研究,東漢晚期牛車開始受到普遍重視,各層人士出行的交通工具逐漸由馬車過渡到牛車。其中最高級的要張帷幔覆蓋車頂,稱為「通幰 (xiǎn,車上的帷幔) 車」。【晉書·輿服誌】載:「通幰車,駕牛,猶如今犢車制,但舉其幰通覆車上也。諸王三公並乘之。」

司馬金龍墓漆畫屏風中的通幰車

宋紹祖墓出土的兩輛「牛拉鱉甲車」就屬於通幰車。車廂四隅立柱,車蓋隆起形似鱉甲,外部用墨線勾勒出方格圖案,車廂內部塗飾紅彩,典雅大氣。車身兩側各開窗兩扇,窗下分別有三個小孔,用於插桿張幔,可惜木桿和絲織物均已泯滅無痕。車輿底座還做出精巧的凹槽設計,用以固定車軸,前部左右兩側各有一孔,方便插轅駕車。木制的車轅和車軸也都腐朽失落了。

宋紹祖墓出土的「牛拉鱉甲車」

車輿制度是古代禮制的重要代表,拓跋鮮卑本以遊牧涉獵為主,魏太祖拓跋珪草制的車輦「雖參采古式,多違舊章」。宋紹祖墓出土的成套陶車模型包含前導、傳乘、副車、主車四種車型,精美逼真,制度謹嚴,是研究北魏平城時期官員出行儀仗和車制的珍貴資料。

陳寅恪先生曾論定: 「中原魏晉以降之文化轉移保存於涼州一隅,至北魏取涼州,而河西文化遂輸入於魏,其後北魏孝文、宣武兩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響,故此(北)魏、(北)齊之源其中亦有河西之一支派。」 以宋紹祖為代表的河西士族給北魏平城的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註入了嶄新的活力。

03

鮮卑王子元淑

元淑是北魏常山康王的第二十五個兒子,具有鮮卑血統的他擅長騎射,而且 天生神力,能「彎弓三百斤」 ,歷任平北將軍、河東太守、平城鎮將。根據墓誌紀年,卒於正始四年(507),時年六十一。

元淑墓誌

如司馬金龍一般,元淑也是個文武雙全的巫師。當時人寫的墓誌就盛贊他「標九功於千祀,顯六德於萬葉,故文煥於魏史,可得而略之」。可惜北魏的國史沒能完整留存到現在,【北史】記載:「(元淑)孝文時,為河東太守。河東俗多商賈,罕事農桑,人至有年三十不識耒耜。淑下車勸課,躬往教示,二年間,家給人足,為之謠曰:‘泰州河東,杼柚代舂。元公至止,田疇始理。’」

河東百姓歌謠裏「杼柚代舂」的意思是用織布機代替舂米,說明當地原先的風俗是從事織錦販賣的「奢侈業」。身為鮮卑王子的元淑深知民情,預見到農業經濟對民生的重要性,因此大力宣傳農桑,以身作則到民間教授農業知識,使得河東地方的農業生產重新恢復起來。

元淑所傳授的農業知識,和他年輕時在北魏的生活經歷有關。在大同周邊的北魏墓葬中曾出土過一幅大型勞作圖壁畫,生動描繪了平城居民的日常生產勞動。畫面被曲折的道路分為兩部份,左側雖然漫漶,仍可辨認出鮮卑風情的氈帳和漢民族特征的車輿之下人物活動的場面。右側保存較好,繪有舂米、牛馬牧場等農牧業勞作的情景。

勞作圖壁畫和鐵制農具

該墓題記為和平二年(461), 舂米與放牧牛馬的畫面並列,再結合其他墓葬出土大量鐵制農具這一現象,說明這一時期農業經濟在平城居民的生活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元公至止,田疇始理」的軼聞,就是北魏平城時代鮮卑人與各民族居民和諧共處、水乳交融的生動寫照。

年華僅似白駒過隙。在經歷了十余年的改革之後,北魏朝廷終於迎來了以南遷為標誌的中文化革新。太和十八年(494)三月,孝文帝以南伐為名,率領群從百官浩浩蕩蕩地從平城出發,此行目的地是一座古老的都城——洛陽。

對漢族士大夫們來說,那裏是日思夜想的河洛故京。但司馬金龍和宋紹祖都沒能等到這一天,便已埋骨於桑幹河畔。在一眾鮮卑貴族的隊伍裏,我們或許能看到盛年之際的元淑,他正駐馬躊躇南望,略帶好奇地揣想那個遙遠的新都 ……

04

更多精美文物

藍色玻璃壺

嵌寶石人面龍紋金耳飾及其他金首飾

三眼神壁畫

北魏 石雕武士像

觀展攻略

公元 398 年,北魏道武帝將都城從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遷到平城,開啟了輝煌的北魏平城時代。至太和十八年(494)孝文帝遷都洛陽,平城作為北魏都城的歷史達 97 年之久,是當時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重要遺跡如雲岡石窟、方山永固陵、明堂遺址等留存至今。在大同周邊地區的北魏墓葬中,出土了數不清的珍貴文物,它們記錄著南北朝民族交流與融合的歷史。

這些文物大多已入藏大同市博物館,該館位於平城區太和路,屬國家一級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 17 萬余件,分為「滄桑代地」「魏都平城」「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四個歷史陳列。本文介紹的北魏文物都在二樓「魏都平城」陳列。三樓的「遼金西京」展也有很多重磅文物,值得一看!

大同市博物館開放時間為 9:00-17:00(16:00 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 (國家法定節假日除外)。可提前7日(含當天)在大同市博物館官方微信「門票預約」、大同市博物館官方網站「預約服務」頁面進行分時段實名預約,並保存好預約憑證。

參考資料:

[1] 劉俊喜,張誌忠,左雁.大同市北魏宋紹祖墓發掘簡報[J].文物,2001(07):19-39.

[2] 張誌忠.大同北魏宋紹祖墓陶車模型淺議[J].收藏家,2008,(02):81-84.

[3] 揚之水.北魏司馬金龍墓出土屏風發微[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5,(03):34-41.

[4] 王銀田.元淑墓誌考釋——附北魏高琨墓誌小考[J].文物,1989(08):66-68.

圖片 | 黃君度

排版 | 小謝

設計 | 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