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74年周恩來看望王樹聲:你是鄂豫皖的創始人之一他搖頭我不能算

2024-04-23歷史

前言

王樹聲是新中國的一員猛將,從操槍架炮到造槍造炮,他屢建奇功,戰功卓越;從戰火紛飛的戰場到軍事科研的陣地,他身先士卒,從而載入史冊。

在他的一生中,建立和鞏固鄂豫皖蘇區是重要的一項貢獻,因此他也被稱為鄂豫皖蘇區的創始人之一。

圖|周恩來

1974年1月,周恩來代表黨中央和毛澤東,來看望病重的王樹聲。他作為代表,高度評價了王樹聲的一生:「王樹聲同誌,黨中央和毛主席都了解你,你是一個好同誌,為革命作出重要貢獻。你是鄂豫皖的創始人之一......」

王樹聲邊聽,邊搖著頭,流著眼淚說:「我不能算。」這是為何?那麽王樹聲到底能不能稱得上是鄂豫皖蘇區的創始人之一呢?

鄂豫皖蘇區的建立

說起鄂豫皖,首先我們要明確鄂豫皖根據地的範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由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以大別山為中心的三省邊界建立的一片紅色革命根據地。

因此按照地理位置來說,王樹聲革命的起點便是在鄂豫皖蘇區。

王樹聲從小出生在湖北麻城,一個地主家庭。十歲那年,他的父母先後去世,不得不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照料家業。在這些迷茫的歲月中,他先後擔任過私塾老師,小學校長等工作。

受到家裏弟弟和妹妹先後參與革命的影響,他經過他人的介紹,也毅然投入革命潮流。從此,麻城縣在王樹聲的掀動下,爆發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成立農民協會。

為了表示革命到底的決心,響應黨的號召,他大義滅親將魚肉百姓多年的地主舅公丁枕魚逮捕,還將外號狗老八的惡霸地主大舅抓獲,先後處決。親眼目睹的百姓們,無不為王樹聲的舉動感動。

四一二政變後,逃到河南的丁嶽平,集合反動派一萬多人,包圍麻城縣,大肆毀壞百姓的莊稼和房屋,甚至搶劫百姓,血洗好幾個村子,制造麻城慘案。

面對敵人的暴行,王樹聲組織逃難的百姓,守城迎敵。只見他舉槍直射,一槍擊斃了狂妄的師爺,當場揭露紅槍會刀槍不入的鬼話。歷經激戰,王樹聲守住城門,打得丁嶽平倉皇後退好幾裏。

不過雖然敵人後撤,但是麻城縣依舊在敵人的重重包圍中。因此為了解圍,王樹聲請命去省城請求支援,最後隊伍不僅打垮反動武裝,還打散了包圍麻城的紅槍會。

1927年9月,王樹聲參加麻城縣委會議,決定在麻城舉行農民暴動。他勇挑重擔,先後帶領農民取得黃安和麻城兩縣暴動的勝利,揭開黃麻起義的序幕。11月,在祝捷大會上,農民自衛軍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王樹聲擔任分隊長,成為鄂豫皖紅軍的一名指揮員。

然而工農革命軍的成立,很快遭到敵人的瘋狂鎮壓。王樹聲幾經生死,才從虎口脫險。1928年,王樹聲找到戰友,一起建立武裝隊伍,後跟隨徐向前參與多個戰鬥,屢建戰功。

圖|王樹聲

1931年,紅四方面軍成立,王樹聲擔任師長,成為總指揮徐向前的第二把手。黃安戰役中,王樹聲死守桃花鎮,親內建領部隊打退敵人多路援軍,還在紅軍列寧號飛機的援助下,打下黃安縣城。

之後的商城,潢川戰役中,王樹聲靈活指揮,首先圍攻敵軍一個團,再配合友軍一起包抄,切斷敵軍的後路,最後再以不可抵擋之勢,向敵軍發起全線進攻。這一系列戰鬥,成功讓敵軍遭到淪陷性打擊,打出紅四方面軍的威名。

而紅四方面軍是屬於鄂豫皖蘇區的主要戰鬥力,王樹聲在紅四方面軍處於副總指揮的位置,因此總的來說,王樹聲確實稱得上是鄂豫皖蘇區的創始人之一。

至於當時王樹聲流淚搖頭,稱自己不能算,大概是謙虛的說法。縱觀歷史來說,王樹聲從鬧革命開始,到成為紅四方面軍的副指揮,確確實實為鄂豫皖蘇區的創立和鞏固作出重要貢獻。

緊接著,他又和其他部隊一起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突破敵軍的三路圍攻,大獲全勝。敵軍發動六路圍攻時,王樹聲胸懷大局,三次收緊陣地,徹底粉碎敵軍的圍攻計劃。

強渡嘉陵江時,王樹聲指揮戰士強渡成功,一舉占領要地,擊敗敵軍。再和其他部隊一起,攻克天險劍門關,取得戰鬥的勝利。這一系列的戰果,成功為紅四方面軍的戰史上添上輝煌的一筆。

長征路上,他和戰士們一起爬雪山,過草地,挨凍受餓。在環境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他始終咬牙完成任務,帶領戰士們克服艱難險阻。

西征路上,王樹聲率領部隊,在沒有任何條件的支持下,取得部份勝利。可惜由於當地馬家軍閥實力雄厚,盤踞已久,而紅軍勢單力薄,長途跋涉,不得不暫時放棄西進。

1936年11月,經過中央軍委的整頓,王樹聲跟隨徐向前再次踏上西征。一路幾經征戰,西路軍損失較大,後在茫茫無際的大沙漠中,董振堂和援軍騎兵師師長,政委先後壯烈犧牲,西路軍損失慘重。

與此同時,王樹聲率領的第九軍也被敵軍重重包圍,處境不容樂觀。為了突出重圍,王樹聲率領部隊幾經攻守,使得西路軍暫時轉移到安全地帶。考慮敵眾我寡,決定將西路軍分成三個支隊,就地進行遊擊戰。

從此,王樹聲進行長期遊擊戰,遭遇戰,一路歷經艱辛才回到延安。不久,毛澤東安排他進入抗大學習,並於畢業後來到馬列學院繼續深造。

抗日戰爭中,王樹聲先後擔任副司令員,司令員,為抗戰勝利作出貢獻。1944年,王樹聲擔任河南軍區司令員,一路翻越中條山,來到黃河岸邊。看著滔滔不絕的黃河河水,他們選擇乘夜迎著寒風過河,被人稱為飛渡黃河。

抗日戰爭勝利後,按照中央命令,王樹聲率部來到中原縱橫馳騁,接管不少要地。解放戰爭時,王樹聲建立鄂西北軍區,有力支援西北和華北戰場,為全國抗戰的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

1949年,武漢解放,王樹聲進駐江城,開始剿匪生涯。僅僅用時三個月,王樹聲就開啟大別山的剿匪局面,基本上消滅大股和重要土匪勢力。次年,王樹聲升任司令員,擔負起全省的剿匪任務,用時將近一年時間,徹底肅清全省的匪徒。

此後王樹聲擔負起全省的重任,領導著各個地區和地方武裝的建設發展。但是他更想直接投身到建設新中國的新戰線,做一個向前沖鋒的沖刺兵。

很幸運,不久中央對他的工作有了新安排,彭德懷親自點將,將他調任中央軍委總軍械部部長。接到命令那一刻,王樹聲又驚又喜,腦海裏不由浮現昔日紅軍缺少槍彈的情況。

特別是在西路軍與寧夏軍閥馬家軍作戰期間,王樹聲領導的部隊就是因為缺少槍支彈藥而失去有利時機。如果那時候紅軍的武器更先進一些,可以配備火炮的話,馬家軍就是再來多一倍的人,紅軍戰士都不會怕的。

想到這些,王樹聲的心裏感慨萬千,那種窘迫的情況,更是讓他刻骨銘心。既然中央將軍械的重擔交給他,他一定要努力奮鬥,義無反顧去迎接新的挑戰。

新的征途:新中國軍械部

然而新的征途,註定不會那麽坦蕩。

對於新中國來說,總軍機械部是一個全新建設的單位,裏面的工作人員來自五湖四海,每個人的習慣,處事方法都不同,導致上下級的關系錯綜復雜,以致工作難以開展。所以彭德懷才會調來一名大將,理理這些關系。

因此王樹聲正式上崗後遇到的第一個困難,便是各方工作人員的相互協調配合得不好。

據他了解,這是因為這些工作人員都來自五湖四海,沒有在一起工作過,經歷不同,作風不同,習慣不同,水平也不同,缺乏相互理解,一時間調配在一起工作,很容易形成隔閡,扯皮較多。

了解了這些,他首先從自己做起,虛心學習每個同誌的長處,克服自己的缺點。在工作中,他積極發揚民主作風,鼓勵大家充分發表意見,集思廣益,再采納正確的方法。對於不適宜的人員,他也耐心解釋勸導,讓人及時釋懷。

就這樣,王樹聲平易近人,踏踏實實工作的作風,很快贏得大家的肯定,讓領導幹部都逐漸團結起來。

解決了工作人員的配合工作問題,再就是發展新中國的軍械工業問題。

毫不誇張地說,新中國的軍械工業幾乎是白手起家。當時雖然蘇聯曾經給予中國一定的幫助,但是在如何學習蘇聯的問題上,大家的看法各不相同。在沒有任何基礎的情況下,學習蘇聯固然可取,可是一旦發生問題,必然會受到上級批評,所以每個人的看法都不一樣。

而王樹聲卻不怕挨批評,決定根據新中國的實際情況,開展工作。不久,他就因在何處修建一個靶場掀起一場爭論。靶場的設計是由蘇聯專家提出的,總軍械部建議將靶場修建在華北某地,但有一位副部長提出應該修建在東北某地。

他認為,華北那邊的人群密集,工廠密集,如果修建靶場,安全是一個大問題,並且該處的射程只有八九公裏,水網交錯,出入非常不便,並不適合。

而東北地區的周圍,是人煙稀少的農村,靶場的射程可以達到百余公裏,對百姓的生活影響也不大,而且交通便利,比較適合。

如此一來,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斷。

部長王樹聲則沒有第一時間表態,而是拉上彭德懷一起乘坐飛機,在空中進行實地考察比較後,決定將靶場修建在東北地區。事實證明,這個決定沒有做錯,不僅可以在陸地上試射武器,還可以在空中進行飛機投彈試驗。

不久,中央軍委下令軍械部研發生產,一種每分鐘能打200炮彈的新式火炮。當時生產新式火炮的材料有兩種,一種是從蘇聯進口的,一種是中國自主研發的。

受到學習蘇聯思想的影響,大多數認為應該用蘇聯進口的材料。蘇聯的專家也認為,中國自主研發的材料不能造出新式火炮。因此,王樹聲又陷入選擇。

同樣他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選擇,反而聽到這些言論後,心裏很不是滋味。沒有經過試驗,他們怎麽就知道中國研發的不如蘇聯進口的呢?

況且蘇聯進口的材料缺點也很明顯,雖然制成炮管威力很大,但是打的時間不長,炮管就會變得滾燙,必須更換。因此,每門大炮需要配備三個備用炮管。

這意味著,如果我軍大量投入生產這種材料,那消耗數量將會是一個驚人的數碼,無疑給國家增添更大的負擔。想到這裏,王樹聲決定用進口材料和中國自制材料,來一個對比,看看到底誰優誰劣。

很快一聲令下,兩種材料制成的炮管像打雷一樣,轟轟地發出響聲。打到一萬發時,蘇聯進口的材料果然發紅,必須更換。而中國自制的材料,卻仍然鬥誌昂揚,一直打到兩萬發才發紅,並冷卻後還能繼續打。

事實證明,中國自制的材料獲勝,全場發出歡騰的歡呼聲。從這件事,王樹聲也得到啟發,要建設一支強大的隊伍,僅僅依靠別人可不行,必須要依靠自己才能更加強大。

1959年,王樹聲離開軍械部,調任到軍事科學院,主要負責籌建軍事技術直觀教研館。之後的日子,他依舊忙碌在國家發展戰線上,為國家的建設做貢獻。

直到王樹聲步入晚年,命運好像和他開了一個玩笑,讓他困頓不已。

晚年磨礪的生活

多年來,人們經常用禍不單行來形容災難對人們的打擊,然而對於王樹聲的晚年來說,又何止是禍不單行呢?簡直是多災多難。

1972年12月26日的清晨,王樹聲的大兒子王魯光,照常騎著單車急匆匆趕去上班。正好逢上那天的天氣不好,大霧彌漫,地面結冰,他也謹慎了些。

可沒想到,就在他剛剛騎出大門,轉向馬路那一刻,冷不防被一輛無軌電車擦倒了,又因為電車來不及剎車,將他擠壓在馬路一旁。

當王樹聲得知訊息後,王魯光已經躺在醫院的搶救室裏。他一看到父親到來,就嚎啕大哭,無法接受這樣的結果。

一旁的王樹聲只能輕聲安慰兒子,言語沈靜又冷靜,飽含關切之情。可當他一走出搶救室,這個平生很少流淚的鋼鐵漢子,也潸然淚下。

他永遠都忘不了,兒子出生在環境艱苦的解放戰爭歲月。那是在中原突圍前,妻子突然懷孕,害怕給部隊添麻煩,想打掉孩子。

只是他的貼身警衛員考慮他都已經年近四十了,才有這麽一個孩子,於是他們私自做主,弄了一些假藥,才哄騙過妻子,保住孩子的生命。而妻子也是歷經坎坷,冒著槍林彈雨,才生下這個孩子。

事後為了紀念這件事,他特意給孩子取名為王魯光,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德才兼備,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革命事業接班人。這些年,王魯光一直很爭氣,確實品學兼優,是全家的驕傲。

可誰都沒想到,王魯光在剛畢業即將走向社會,並即將完成婚姻大事時,突然遭此劫難,脊椎骨被撞斷,再也站不起來了。

老年遇上孩子出事,簡直是難以想象的打擊。但是王樹聲歷經多年生死,信念如鋼鐵一樣強硬,因此他依然可以照常上班,工作。只有投身工作,他才能暫時忘卻這難以忍受的痛苦。

一旦有空暇時間,他才會來醫院看望兒子,鼓勵兒子不要灰心,不要喪失鬥誌,要勇敢地與殘疾作鬥爭,積極生活。

可生活的意外總是來得猝不及防,兩個月後,王樹聲突然從探病家屬變成病人,和兒子住在同一家醫院裏。

原來早在去年,王樹聲便因胃病發作,住進醫院。當時醫院的醫療器材並不好,所以醫生都把他的病情當成胃病治。直到三個月後,經過北京醫院胃鏡檢查,王樹聲患上食道癌晚期。

妻子楊炬聽後,不禁感到晴天霹靂。為了不影響到王樹聲,她選擇暫時隱瞞病情。可久經沙場的王樹聲怎能被輕易蒙蔽,很快明白了自己的病情。

他平靜地說:「癌癥有什麽可怕的,那麽多老戰友都走了,我也該走了。那麽多年征戰,我不怕死,我已經死過好幾回了。」說著,他抹了抹眼角的淚水:「我就是放心不下這個家,對不起你啊!」

他很清楚,一旦他去世,家裏的重擔就全部落在妻子的身上。那麽多年的南征北戰,妻子一直跟著他四處跑,現在老了,還要獨自擔負家庭,內心不忍。奈何現實也沒有辦法。

漸漸地,他的病情進一步加重,癌細胞每一刻都在向他的身體發動進攻。而每一天,他就像打仗一樣,堅持不懈與癌細胞作鬥爭。這個過程,非常痛苦又難受。

即使如此,他依舊樂觀地說:「癌癥算什麽,我要抗爭它,黨和國家還有很多工作需要我去做呢!」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快王樹聲的妻子和三兒子也分別都因低燒不退,神誌不清,接連住進醫院。就這樣,王樹聲一家幾口人,幾乎都病倒了,住進醫院。

然而在這艱難的日子裏,王樹聲第一想到的不是家庭,而是國家。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裏,王樹聲晚上住院治療,白天則振作精神,參加八一建軍節招待會,中央會議,黨的十大,國慶紀念活動等。

直至後來,他的身體實在受不了,疼痛難忍,才不再外出,選擇在病床上收聽廣播和聽人讀報紙,檔,了解國家大事。同時,他以樂觀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安慰家人要與病魔作鬥爭,戰勝病魔。

伴隨時間漸漸流逝,王樹聲的家人身體也漸漸好轉。而他本人的病情卻越來越嚴重,沖淡了親人病情痊愈的喜悅,讓他們越來越焦慮。

王樹聲的主治醫生們,考慮到他的身體情況,決定為他大量輸血。訊息一傳出,眾多下屬爭先恐後要將鮮血獻給他。

王樹聲得知後,卻死活不肯,以微弱又堅決的語氣說:「謝謝同誌們的好意,我反正就是這樣了,改變不了什麽,不能再浪費大家的血了,讓大家保持一個良好健康的身體,好好保衛國家,很重要。」

他深深懂得人類生老病死的規律,到了他這個份上,什麽救治都是枉然的,改變不了太多。於是他寧願躺在病床上,疼得四處翻滾,也不願意按一下門鈴,要醫護人員搶救。

親人得知後,紛紛數落他,責怪他不該這樣折磨自己。他卻說:「他們也很辛苦了,再說,還有很多病人等著他們去搶救呢!」聽到這話,親人也不知說什麽好。

時光匆匆,王樹聲的病情越來越嚴重。一天,他明顯感到自己的日子不多了。彌留之際,他真誠地對妻子說:「我死了以後沒有其他要求,申請把我的骨灰撒在麻城,讓我每天陪伴家鄉犧牲的親人和戰友。」

妻子緊緊握著萬樹聲的手,泣不成聲地點頭,她會記住的。

1974年1月7日,王樹聲因病去世。就在他去世前的第五天,周恩來代表黨組織和毛主席,看望病重的王樹聲。看望中,周恩來高度評價了他的一生,表達黨中央對他的肯定。王樹聲聽後,也不禁眼含熱淚。

1987年,家鄉的親人按照王樹聲的遺囑,將他的骨灰安葬在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而他的妻子在堅強地活著,扛起家庭的重擔。大兒子癱瘓,次子去世,讓她心力交瘁,但是為了支撐起家庭,她強忍疼痛,用盡全力支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