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太平軍為什麽用盡各種辦法,就是打不下長沙?

2024-02-29歷史

太平軍攻長沙之戰,是一場精彩紛呈的對決。

其中,既有高手對決的神來之筆,也有「菜雞互啄」的烏龍事件,更有腦洞大開的「神操作」。

此戰中,清軍多次犯下致命錯誤,其中不乏十分低階的錯誤;太平軍用盡了各種辦法,其中不乏經典操作,但最終,太平軍到底打不下長沙。

這是怎麽回事呢?

搖搖欲墜的長沙城

長沙城,歷史悠久,自古為重鎮名城。

然而,天下承平日久,大清歷代官員不「保養」,因此城垣久不修繕,加之多年受到洪水破壞,因此,城池多處坍塌,「草潮門已無門,洞城不能關,城垛全無」。

太平軍進入湖南後,駱秉章緊急修補,但是,臨時抱佛腳,哪裏來得及,後來直到太平軍兵臨城下,也只築好城垛,其他地方只能抽段修補。

就兵力而言,此時,清軍機動部隊多與太平軍在湘南地區周旋,長沙城內只有壯勇3200,城兵3000,城防非常薄弱!

而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長沙又處於「交接空窗期」:前任巡撫駱秉章要調走了,新任不便過問軍務,巡撫張亮基還沒有趕到。

因此,太平軍對此時長沙城防的判斷是「爛城」、「比全州無足慮」,很容易打下來。

部署失誤的清軍

而且,清軍守長沙,是以一個接著一個重大失誤開局的。

1、誤判太平軍進軍路線。

當時,鹹豐君臣認為:太平軍要攻長沙,應當是走大路:從衡陽方向過來。

因此,鹹豐的部署,是讓清軍將重點放在堵擊太平軍走衡陽方向上。

熟悉湖南地理的朋友都知道,這是比較符合一般常理的判斷。

不過,看起來,鹹豐是忘了一件事:太平軍,是廣西殺出來的部隊。自軍興以來,擅長在山地運動,非常擅長走山間小路。

2、想法雖好,但執行拉跨的「三道防線」。

大方向的判斷失算了,但是,太平軍不管走那條路來,總歸是從南邊過來,所以,對於長沙守軍來說,重點是要加強南部外圍防禦就好!

當時,前任巡撫駱秉章不便過問軍務,新任巡撫張亮基還沒有到,鹹豐帝遂緊急把前湖北巡撫羅繞典調來幫辦軍務。羅繞典一到,駱秉章就把城防重任交給他。如此,羅繞典成為實際領導人。

羅繞典對長沙防務,設立了「三道防線」。

這「三道防線」,看得還是比較準的,但執行卻很拉跨。

(1)、長沙城城南50裏「跳馬澗」。

這個地方「兩山相逼,中僅一路」,是太平軍進軍長沙的孔道,也是清軍「堵口子」的好地方。

堵住這個地方,長沙可無憂!羅繞典決心在此「委員於關山築碉堵禦」,他眼光到底還是一板一眼的。

只是,羅繞典8月13日就到了長沙,拖了快一個月,直到9月8日才開始在這裏施工。

(2)、金盆嶺、石馬鋪。

城南7裏的金盆嶺,是著名古戰場,「山勢盤曲如盆」,比較險要,是「城南可營守處」。

而石馬鋪的赤岡嶺,也是險要之處,護衛南門,且與金盆嶺互為犄角,可相互支援。

因此,羅繞典在這兩個地方,分別部署了1700余人、1000余人。

但是,這兩支清軍卻都是素質很低劣的部隊。

駐金盆嶺的清軍,駐屯期間無惡不作,借著抓奸細的名義擾亂鄉裏,擄掠百姓,百姓都盼望他們早點被殲滅。

至於駐紮石馬鋪的清軍,則是陜兵,一則完全不適應湖南的氣候、飲食,尤其是吃不慣米飯,一定要吃面食,戰鬥力、士氣都很成問題;二則似乎還很托大,既不築壘也不挖塹,似乎以為一戰可以破敵。

(3)、南關外。

清軍同樣看出了城南防禦的巨大隱患!

守城,關鍵是憑借城墻,以高打低。

但是,當時南關外,城南有許多高屋民房。

顯然,太平軍既可以利用這些民房作為接近城池的隱蔽處,甚至可以在此射擊,對清軍威脅極大!

所以,清軍意識到,應當提前把這些高大房屋都拆了。

但是,這些高大房屋,都是當地鄉紳的私產,鄉紳反對下,初來乍到,只有幫辦軍務之權的羅繞典只好作罷。

如此,清軍的防禦部署,可謂漏洞百出,接連失誤!

正確的部署,卻是不能破城的原因

長沙的薄弱,被太平軍看在眼裏。

打下郴州後,西王蕭朝貴提出:聽說長沙城卑防疏,請給我數千兵,倍道襲之,唾手可得!

洪秀全、楊秀清同意了蕭朝貴的建議,讓蕭朝貴率3000精兵,奔襲長沙!同時,洪秀全、楊秀清率領太平軍大隊繼續在郴州擴軍。

只派3000人去攻城?這是一個長期都有爭議的部署,有朋友認為這是太平軍輕敵,更有朋友認為這是楊秀清想趁機除掉蕭朝貴。

其實,以數千精兵奔襲長沙,正是蕭朝貴自己的建議;而洪楊的部署,在當時並非沒有道理。

1、雖然長沙空虛,但以整個湖南論,清軍的兵力依然處於優勢。

如果太平軍全師進軍長沙,則清軍大隊同樣一起走,太平軍仍然是以少打多。

如此,作戰實際上就變成了正面交戰,不符合太平軍用奇的特點,對太平軍更為不利。

而如果以更大規模,比如萬人規模參與奔襲,則洪楊本隊的實力劣勢更嚴重,十分危險!

2、湘南地區擴軍形勢良好。

當時,湘南地區的人民踴躍參加太平軍,太平軍的擴軍形勢非常好。

尤其是,當地多礦工,他們組成的「土營」,後來成為太平軍的「攻城神器」。

所以,以主力留在郴州等地,發動群眾,進行擴軍,毫無疑問是必要的。

3、 奔襲的特點,決定了太平軍不能將更大兵力參與。

蕭朝貴奔襲長沙,走的是險要山路。

其間,有多處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狹窄隘口。

一旦清軍在任何一處隘口進行有力阻擊,則太平軍兵力再多,也難以施展。加之山地就地籌物資困難,形勢將十分危險。

因此,奔襲本身是一件帶有很大冒險性質的事情,以主力大隊進行豪賭並不明智。

所以,從全域上來說:以3000擅長山地行軍的精銳,間道而行,直接沖向大清在湖南的統治中心,如果奇襲得手,自然奪得長沙;即便不能得手,也能吸引清軍緊急赴援,為太平軍大隊創造擴軍及下一步運動的條件,同時,透過趁虛控制沿途及長沙周邊險要,既為太平軍大隊的運動開路,又為太平軍到時強攻長沙創造有利條件,這是務實的部署!

如果著眼於長沙一地,則這是太平軍不能攻破長沙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著眼於全域,則這同樣是太平軍在攻不下長沙轉移後,局勢豁然開朗,形勢迅速發展的原因之一!

說回長沙。

帶著比守城敵軍少的部隊去攻城,要一舉而破,除非奇跡!

而蕭朝貴,確實差點創造了奇跡!

蕭朝貴精彩紛呈的奔襲

從郴州到長沙,共用了20天。除去在永興、攸縣休整,以擴軍和獲取物資外,600裏山路,蕭朝貴僅僅用了8天!

其間,有不少地方,都是雄關險要(如永興附近),如果敵人分兵駐守,則太平軍不可能透過。

但是,蕭朝貴的出其不意,使太平軍長驅600裏,連克4縣,「無一兵一勇與之面著」,出其不意就殺到了長沙!

而且,由於蕭朝貴行動迅速、封鎖訊息,因此,清軍對此居然一無所知!

當時,有人跑去長沙報告太平軍過來,官府居然以為是間諜亂民散布耀眼,差點就把報信者給殺了!

而蕭朝貴隨即抓住時機,開始了攻長沙之戰!

首先,長沙清軍的第一道防線跳馬澗,施工尚未完成,太平軍就輕松殲滅該敵,突破!

由於太平軍風馳電掣,清軍籌集的「各處鄉團、鄉勇均聞風潰散」!

隨即,蕭朝貴馬不停蹄開始對清軍第二道防線開展攻勢!

前面說到,駐石馬鋪的陜西兵好像很自大,而且,還不適應湖南的飲食。

次日晨,太平軍以少數兵力去誘敵,自大的陜兵立刻放棄險要出擊,進入太平軍的伏擊圈。

然而,陜兵看起來確實還是有一點自大的本錢,遭遇伏擊仍然力戰,戰事僵持。

此時,蕭朝貴又讓人穿著清軍衣服,偽裝清軍援軍,騙過人生地不熟的陜兵,靠近後,立刻從後方猛攻其關鍵節點!

如此,陜兵崩潰,傷亡700余人,幾乎全軍覆滅!

太平軍控制此處險要,繳獲軍糧、大小火炮、紅粉(火藥)、騾馬等大量物資後,直逼長沙城南立營!

如此,清軍的外圍防禦體系,全部崩潰!

蕭朝貴,長途奔襲,抵達後不作停頓休整立刻投入進攻,並以「誘敵、設伏、假扮敵軍」的戰法,一氣呵成,給城外清軍來了一場速戰速決的殲滅戰,風馳電掣打掉敵人的外圍防禦體系,可謂精彩絕倫!

運氣,總是獎賞勇敢者。

此時,蕭朝貴獲得了一個天賜良機!

意外機遇:轉瞬即逝、功虧一簣

由於蕭朝貴的奇襲風馳電掣,因此,長沙清軍還完全沒有反應過來外圍防線就崩潰了,如此,則城中防禦更是沒有準備好!

就在太平軍殲滅石馬鋪之敵時,長沙南門尚未關閉!

此時,一支太平軍向城垣發動攻擊!

突破城垣,似乎就在此時!

然而,這支太平軍沒有帶精靈,看錯了「門」。

他們將城東南一處高樓看成城樓,猛撲過去!發現搞錯了,再回頭來攻,「返而南門塞,城中乘城分守定矣」,錯失良機!

這時,太平軍再以火炮掩護,猛攻南門,一度使「守椑者怯而不立」,但羅繞典讓人「以布裹糠」,放置城頭擋炮子,穩住了形勢,清軍遂稍定,擊退了太平軍。

如此,太平軍奇襲得手的最佳機會,就此錯過了!

以當時的驚險程度,倘若當時蕭朝貴親自坐鎮指揮,或者讓進攻部隊配備精靈(蕭朝貴一路多用精靈,但此時沒有配備給這支攻城部隊),或許情況會有不同。

蕭朝貴在殲陜兵後,乘勝進軍南門,主要精力用於將南關房屋、商店布署前沿陣地,為下一步攻城做準備,而這次機遇是部份太平軍將士自發發展出來的,實屬意料之外。

既然是意料之外,其實也不必責怪蕭朝貴。

不過,既然蕭朝貴立足於奇襲,立足於快,在外圍大勝後,趁勝發展似乎比鞏固外圍更為重要。

看來,西王確有傑出軍事才能,但缺了一點運氣和經驗。

缺乏經驗,尚可積累。

但缺乏運氣,無解。

由於缺乏運氣,西王再沒有積累經驗的機會了。

意外損失:代價慘重

失此機會,蕭朝貴只好強攻了。

不過,如前所說,蕭朝貴兵力不多,不但無力圍城,也沒有資本強攻,他只有利用搶占的外圍險要,構築炮台,以火炮轟城。

上天是公平的,有時給意外的機遇,就可能給意外的打擊。

在妙高峰布署炮兵陣地時,清軍以炮轟之,蕭朝貴不慎中彈重傷,當夜身亡。

有資料記載:當時,蕭朝貴身穿鮮艷的衣服,過於顯眼,因此被清軍狙擊。

其實,據察當時清軍檔,在蕭朝貴犧牲很多天後,清軍都沒有提到此事。

顯然,清軍也不知道建了此功,只是「意外」罷了。

蕭朝貴死,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是非常大的。甚至有人說蕭朝貴不死,未必有後來的天京事變,「王殺王」。

其實,似乎沒有必要這般推測,太平天國的「王殺王」都是避免不了的。

總之,作為太平天國的三把手,長期打先鋒的虎將,蕭朝貴的死確實是太平天國的重大損失,但要說蕭朝貴不死,就沒有天京事變就過當了。

說回長沙,蕭朝貴死,對攻長沙造成的消極影響是非常明顯的。

由此,攻城部隊暫時沒有直接破城的可能。

蕭規曹隨,重大失誤

蕭朝貴死後,曾水源暫時結過了攻城部隊的指揮權。

顯然,此時攻城部隊已經沒有直接破城的辦法,只有控制重要據點,為大軍到來後的行動打好基礎。

曾水源指揮期間,自然是延續西王此前的布署,一板一眼,倒是中規中矩。

但是,戰場形勢變化很快,僅僅蕭規曹隨是不夠的。

1、未遲緩敵入援效率。

此時,清軍援軍陸續抵達,但每股兵力都不多。

由於太平軍沒有圍長沙,因此,不具備阻止敵援軍進入長沙的條件。

但是,敵人分散而來,太平軍有條件殲其一部。如果能夠如此,敵人不敢單獨入城,只有集結起一定規模才能入城,入援效率將大為降低。

但曾水源只是「連日負固不出」,沒有對分散入援之敵進行打擊,使敵人源源不斷迅速入城。

2、未提前掌握占據交通要點。

蕭朝貴進攻時,兵力不足,只能集中於南門一帶。

但是,如果太平軍大隊抵達,就有條件對不同方向展開進攻。

因此,攻城太平軍的作戰任務自然要包括控制交通要點。

不過,曾水源只是蕭規曹隨,沒有及時做出調整。

因此,太平軍沒有控制位置緊要的蔡公墳。

清軍援軍江忠源入城後,一眼看出蔡公墳的重要性,遂提前控制之。

由此,清軍完全控制了長沙城南與城東的交通線(城西為湘江),使太平軍隔絕於城南一隅。

後來,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後來也稱:長沙不陷,實賴於此!

大軍相持,太平軍陷入被動。

不久,洪秀全、楊秀清率領大隊趕來。

楊秀清觀察形勢,見蔡公墳未守,太平軍雖大隊抵達仍然施展不開,勃然大怒,揚言要處決曾水源等人。

怒是怒,事還是要辦!
於是,太平軍開始展開迅猛攻勢。

太平軍的重點,一是企圖迂回攻擊,在瀏陽門外獲取立足點,打通東路交通;二則是猛攻南門。

但是,洪楊大軍抵達長沙,清軍大隊自然也抵達長沙。

此時,長沙清軍綠營兵力就已經5萬,加上城內外募得的壯勇、團練,號稱10萬,而太平軍兵力約3-5萬,太平軍在兵力上處於劣勢。

兵力不如人,而進攻正面狹窄,所以,即便太平軍一度制造出險情,敵人也很快補上口子,太平軍激戰無果!

此時,太平軍不但攻城難下,而且腹背受敵,局限於一地,連物資補獲取都很困難,陷入被動!

此時,關鍵問題已不是太平軍能不能拿下長沙,而是太平軍會不會被困死在長沙城下了!

石達開的將略,為太平軍扳回局勢

為了擺脫被動,楊秀清令石達開渡過湘江,以水陸洲(橘子洲)為基地,在河西發展。

石達開率軍由南湖港、朱張渡江,「分屯勒江河市屋」,首先控制了湘江兩岸的重要渡口,然後,趁「河幹水淺,讓將士用」枯餅填塞,上蓋木板「,搭建浮橋。

如此,太平軍向西的通道已經開啟!

隨即,石達開迅速西進,控制了延擾、象鼻壩、龍回潭等處,」而洋湖晚稻正熟「,太平軍控制了西岸重要的稻米產區,從而解決了糧源問題!

此後,清軍向榮緊急布署,在左家龔倒象鼻嘴一線構築了防線,阻止石達開的進一步發展,並多次對浮橋發動進攻。

此後,清軍攻浮橋不能克,無法切斷太平軍東西聯系,而石達開也無意將戰線拉得太長,由此,雙方在河西進入僵持。

由此,清軍在河西取得了一定成果,限制了石達開的進一步發展,尤其使石達開無法占據高點嶽麓山。這既在軍事上有重大意義,在文化上更有意義:以太平軍的作風,如果太平軍進入嶽麓山,幾乎會沒有任何懸念地毀掉嶽麓書院。

當然,石達開在河西的拓展,開始使太平軍既有了堅持打下去的物資基礎,又有了退路,暫時擺脫了被動。

穴地攻城

有了堅持打下去的物資條件,太平軍遂開始施展其精心準備的攻城之法:穴地攻擊!

太平軍對長沙進行了三次穴地攻擊。

三次攻擊,情節是驚心動魄的,留下了許多故事,包括左宗棠懸賞人投磚頭的故事,都寫得千鈞一發,險象環生,但實際上,太平軍的穴地攻城卻是有驚無險。

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太平軍穴地攻擊戰術的弱點:單純依賴穴地攻擊,沒有多點攻擊。

太平軍每次都是在炸開的口子上投入兵力突破,而沒有同時在其他方向進攻。

然而,太平軍一次能炸開的口子當然也只能那麽一點大。

所以,清軍每每迅速反應,趕過來堵截,並把太平軍驅走,穩住局勢。

看來,當時太平軍的穴地攻城戰術尚很不成熟。

後來,太平軍改善了穴地攻城戰術,除組織對爆破點的突擊外,還趁機對其他要點展開攻勢。

比如,後來攻破南京,就是穴地爆破的點被敵人堵截,但其他方向進攻的太平軍成功突破了。

轉移

石達開開拓河西,使太平軍有了糧源。可是,油、鹽卻很緊張。

而攻城久攻不克,而且看起來再打下去一時半會也看不到什麽機會,再耗下去是不智的。

該轉移了!

轉移方向,就是從石達開所開辟的湘江西岸轉移。

這時,清軍為了把太平軍包圍在這裏,下令所有的船只都遠離,以降低太平軍行動能力。

不過,當時已經是初冬,枯水,所以這個命令沒有得到落實!

石達開遂緊急收集漁船,並搭建了第二座浮橋,大大提高了太平軍的行動能力!

準備妥當後,太平軍開始釋放」煙霧彈「。

太平軍讓人假投降,提供假情報:太平軍正挖地方,準備直通天心閣!

清軍大驚,立刻窮搜地道!

如此,清軍註意力完全被吸引!

當夜,「有旋風挾急雨」,但有月色可辨路,太平軍遂緊急行動,「全股渡河」。

這裏補充一點:太平軍多出轉戰,其轉移,最喜歡的就是微月夜。因為夜間行動不便,但走慣了夜路的太平軍善於利用微月光辨路而走!

由此,在號稱十萬的清軍眼皮子底下,太平軍「消失」了。

一般來說,「倍則攻之,十則圍之」,但太平軍卻在兵力、裝備、各類物資皆弱於對手的情況下展開攻城,甚至取得過一些破城的機會。

這表明:軍興之初的太平軍,確實有著勃勃的生機。

他們在戰術上比對手更加靈活、大膽;他們在戰略上也往往把敵人玩得團團轉。

只是,當時,太平軍的各種戰術尚未成熟。

因此,千裏奔襲,大膽而精彩,但既沒有抓住天賜良機破城,也沒有利用時間視窗控制住關鍵據點,結果明明先處戰地,但大軍到來後仍然陷入被動。

而穴地攻城,雖然在清軍的嚴密監視下屢屢成功爆破,但是,配套的突擊戰術尚未成熟,因此,只是有驚無險,無法完成破城。

而清軍在此戰中的指揮,問題頗多,戰略、戰術上都很多失誤。

但是,湖南人擔當精神和霸蠻精神,則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太平軍攻勢尚盛,人心未穩之時,江忠源果斷看出蔡公墳的重要性,親自指揮,奪取要點。

而太平軍屢屢制造出險情時,他們更是以霸蠻精神生生把太平軍頂了回去!

19世紀50年代的仗,以這樣的武器、戰術打,確實很落後。

但是,靈活的頭腦、敢擔當的精神,霸蠻的氣質,則表明:這個暫時落後的民族,仍然是充滿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