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東北戰局關鍵15天:蔣介石大勝後突然停戰,白崇禧怒罵其昏招誤國

2024-04-14歷史

1946年春天,四平保衛戰打響。缺兵少糧的東北民主聯軍在國民黨軍10個師的圍堵下,足足堅守了一個月時間。

奈何我軍最終還是因為寡不敵眾,被迫撤出了四平。兵力充沛、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本應乘勝追擊,可就在其拿下四平之後,蔣介石卻突然傳來訊息,命令部隊休戰15天,

得知訊息後,國防部長白崇禧怒罵蔣介石昏招誤國,可惜大好的戰機已經被蔣介石貽誤......

那麽,蔣介石究竟是為何下此命令?

四平保衛戰

解放戰爭初期,東北地區成為中蘇美三方關註的焦點。美國致力於在此扶蔣反共,將親美的國民政府扶持成中國唯一的政權,進而威脅蘇聯。

蔣介石為了盡快占領東北,不惜以外蒙古獨立的代價與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在行政上積極接收東北各大城市。

共產黨方面則是秉持著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策略,調遣十萬大軍進入東北。

一時間,整個東北地區被美蘇、中蘇、中美、國共各方矛盾所充斥。

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下,國民黨軍隊首先打響了戰爭,以武力占據了遼寧錦州,內戰危機就此拉開序幕。為防止矛盾激化,美蘇雙方采取了一系列妥協措施。

美國派出馬歇爾將軍訪華,意欲調停國共矛盾,力圖透過談判組建一個親美聯合政府。

1945年12月27日,國共雙方進行了首次接觸,各自提出議案。經過多方協調,國共雙方與馬歇爾於3月27日簽署東北停戰協定。

然而,狼子野心的蔣介石從來就沒有和平解決矛盾的打算。協定簽署的第四天,蔣介石完成軍事部署後,便悍然向共產黨軍隊發起了進攻。

馬歇爾將軍

東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指揮5個軍的兵力,直指四平、本溪等戰略要地。

東北民主聯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彭真按照中共中央指示,先後調集14個師的兵力在四平地區進行戰略防禦。

4月上旬,國民黨軍隊第一軍、第七十一軍向四平發起進攻,我軍第一、第二、第三師與其短兵相接。

初次交鋒,以我軍殲敵1200余人的戰果而告終。16日,民主聯軍在與敵七十一軍的對峙中再獲戰果,殲滅敵人4400余人。

敵軍先頭部隊受到我軍沈重打擊,不過這也讓蔣介石意識到,我軍在東北地區的強悍實力。接連兩次失利後,第一軍、第七十一軍開始靠攏,合並一處向四平逼近。

4月18日,國民黨第一軍在飛機大炮的掩護下,從西面、西北面朝四平發動猛攻,民主聯軍依靠四平城防禦工事節節抵抗。

另一邊,國民黨七十一軍向我軍右側陣地實施迂回進攻,我軍防線被迫拉長。

很快,民主聯軍以四平為中心,組成了一道東西百余裏長的蜿蜒防線,與國民黨軍形成對峙局面。

4月27日,毛主席親自致電四平前線,要求東北民主聯軍堅守四平,並向前線繼續派出增援部隊,以迎接更大規模的作戰。

另一邊,蔣介石為了盡快掌控東北地區,也在不停調兵遣將布局東北。趁著民主聯軍主力第三縱隊北上支援四平之際,蔣介石調派5個師增援本溪。

在本溪防禦的民主聯軍經過六天英勇阻擊,終因人員、武器遠遠落後於敵方而被迫撤離。

國民黨占據本溪後,又匯集所有部隊直指四平,此時四平地區的敵軍兵力已經來到了10個師。

5月14日,國民黨軍隊兵分左、中、右三路向四平發起全線進攻。中路方面,國民黨第一軍遭到我軍連續分段阻擊,寸步難行。

左路第七十一軍在四平西北方向受挫,舉步維艱。但是國民黨右路軍卻接連突破我軍火石嶺子、平崗等地,一路朝著四平東北方向疾馳而去。

18日,右路軍占領哈福車站,接著配合中路第一軍攻下了民主聯軍重要高地塔子山。

塔子山是四平城東南方向的要沖,這座高地的喪失意味著四平民主聯軍直接暴露在了敵人的槍口之下。

中共中央考慮到民主聯軍減員較多,且敵人來勢洶洶,戰場局勢已經向國民黨軍傾斜,於是在18日命令部隊撤出四平。

次日,國民黨大軍全面占領四平城。四平保衛戰歷時一個月結束,東北民主聯軍殲敵1.6萬人,並大大遲滯了國軍進攻步伐,粉碎了蔣介石妄圖控制東北地區的陰謀。

此次戰役共產黨軍隊的一次大規模城市防禦戰,為我軍後來展開的城市戰鬥積累了寶貴經驗。但是,我方軍隊在此次戰役中的損失也是巨大的。

蔣介石關鍵時刻停戰15天

在四平保衛戰中,東北民主聯軍傷亡八千余人,參戰部隊人員消耗達到半數,連、排、班級幹部更是死傷大半,部隊編制遭到沈重打擊。

在我軍部隊撤出四平城之前,作戰科科長王繼芳選擇了投敵叛變,此舉直接導致我軍撤退方案和路線徹底暴露。

國民黨軍隊借助汽車、坦克,對東北民主聯軍展開追擊,一旦我軍停下腳步開始抵抗,後續陸軍部隊馬上就會蜂擁而至,將民主聯軍團團圍住。

再加上敵軍飛機的肆意轟炸,我軍撤退部隊被節節分割,數不清的營級、連級隊伍落入敵軍後方,不知去向。

王繼芳

一時間,東北民主聯軍陷入險境。毛主席了解到情況後立刻指示部隊:

做好放棄哈爾濱的準備,采取運動戰和遊擊戰與敵軍周旋。

而另一邊的國民黨軍隊卻完全是另一番面貌,由於兵力和裝備武器占據絕對優勢,四平保衛戰中損失的武裝力量很快得到補充。

眼看東北地區局面一片大好,杜聿明還揚言道:「不以取得長春為滿足。」其占領整個東北地區的雄心可見一斑。

就連蔣介石本人也放出豪言:「只要將東北共軍主力擊潰,關內的軍事便容易處理了。」

此時的國民黨內部一片歡騰,控制東北似乎已經勝利在望。

不過就在所有人以為國軍會乘勝追擊,盡可能的對東北民主聯軍造成殺傷和打擊之時,來自蔣介石的一紙命令卻打破了這一切。

「國軍預計於15個工作日之後展開對東北主要區域大城市的接收。」

蔣介石的意思很明確:暫時停止追擊,15日之後再戰。

要知道,當時民主聯軍正處於劣勢,而國軍正是兵強馬壯之際。

明眼人都能看出這是乘勝追擊的大好機會,可蔣介石偏偏在這最關鍵的時刻下令停戰,這究竟是何用意?

杜聿明

其實,蔣介石對此也很無奈,因為停戰並不是他的意思,而是美國人的意願。

正如1946年3月份國共簽訂的停戰協定一樣,這次的停戰同樣出自馬歇爾之手。

國共兩黨在東北地區的廝殺,引起了美國的極大關註,於是馬歇爾在5月20日發表聲明,稱希望雙方停止軍事沖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馬歇爾親自寫信給蔣介石,要求他:「二十四小時之內停止對共軍的追擊。」

5月29、31日,馬歇爾接連向蔣介石去了兩封電報,再次要求他停止國軍進攻步伐。蔣介石受制於美國人,為了後續雙方關系的維系,不得不同意了馬歇爾的停戰建議。

於是在6月6日這天,蔣介石向東北國民黨軍傳達命令:

「自6月7日開始,停止追擊、前進,期限為15天時間。」

蔣介石雖說聽從了馬歇爾停戰談判的建議,但是他骨子裏從沒有過與共產黨和平談判的念頭。

暫時的休戰也只是他應付馬歇爾的手段,其背後始終沒有耽誤對戰局的布置。

談判過程中,國共兩黨的提案都沒有得到對方認同,馬歇爾也不得不直接發表聲明,承認了國共談判失敗的事實。

後來蔣介石為了發動新一輪進攻,將原本15天的停戰期延長了8天。不久後關內大戰爆發,導致東北地區的戰爭陷入長達四個月的停滯狀態。

在這短短幾個月時間裏,國共兩黨的命運開始迎來轉折,雙方的交鋒也逐漸向共產黨軍隊傾斜。

白崇禧怒罵蔣介石

對於國軍停戰一事,作為國防部長的白崇禧一直耿耿於懷。四平保衛戰中,蔣介石把有著「小諸葛」的白崇禧派往前線督戰。

按照白崇禧的計劃,國軍在拿下四平後可以直取長春,進而控制整個吉林,再乘勝追擊至佳木斯、滿洲裏,實作控制東北的戰略目標。

可就在白崇禧指揮大部隊追擊時,蔣介石的停戰命令卻抵達了前線,並要求他將軍隊指揮權交給杜聿明,命令國軍不得越過遼河,避免與共產黨軍隊的沖突。

5月19日,焦急萬分的白崇禧立即從沈陽飛往南京,向蔣介石講述了自己的追擊計劃。

此外,白崇禧還主張徹底肅清東北,屆時只要留下少數部隊在此布防,將其中的五個美械裝備精銳師調到華北李宗仁麾下,如此大局可定。

白崇禧一心為國民黨的江山謀劃,但蔣介石卻有著不同的盤算。先不說當下國民黨必須受限於美國人、無法繼續出戰,更關鍵的是蔣介石本人對於白崇禧非常不放心。

蔣介石與白崇禧

白崇禧作為桂系元首,本人又足智多謀,蔣介石始終對其有所保留和忌憚。

李宗仁與其同出桂系,蔣介石就更加不可能聽從他的建議,將五個精銳師調入李宗仁的麾下。於是蔣介石直接忽略了白崇禧的建議,向他下達了新命令:

把前線事務交給杜聿明處理,你回到南京統領國防部事務。

白崇禧自然也清楚蔣介石對自己的堤防,不過他沒想到蔣面臨如此重要的戰機,首先考慮的仍然是自己在國民黨內部的主導地位。

又氣又恨的白崇禧除了怒罵蔣介石一句:「昏招誤國!」之外,也別無他法。

白崇禧在後來的回憶錄中表示:

「當時如果能長驅北上,徹底消滅林彪,而後抽調兵力入關,整個大局或許會稍有改觀。」

站在後來者的角度考慮白崇禧這句話,確實具備一定的參考性。

畢竟對於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和東北解放區來說,停戰期的休整對後來隊伍的壯大、根據地的發展創造了寶貴機會。

6月份停戰之後,共產黨充分利用這段時間,積極總結經驗教訓,並確定了建立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決策。

經過四個多月的土地改革、剿匪鬥爭,我軍在廣大東北地區建立了擁有雄厚群眾根基的根據地。

另一方面,我軍各部隊在此期間大規模擴編,師級武裝從1萬人發展到1.2萬人。截止1946年11月,東北軍總兵力已經來到了36萬。

就結果來看,1946年的停戰對於國民黨來說是一個重大戰略失誤。蔣介石本人後來也總結說:「第二次停戰的結果,就是政府在東北失敗的唯一關鍵。」

當然,國民黨軍隊失敗的原因並不像蔣介石總結的那樣簡單,指揮上的戰略失誤的確是東北戰場的轉折點,不過這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當初四平保衛戰我軍確實損失慘重,但主力部隊並未被打散。

在國民黨軍大肆追擊我軍之時,民主聯軍也趁著敵軍分散之機,找準機會對敵軍184師、207師予以了重創,並直逼鞍山、沈陽等地,使得國民黨軍不得不抽調兵力南下。

因此雙方自始至終都沒有出現單方面壓倒性局面,蔣介石的停戰也只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結語

站在當時的歷史座標來看蔣介石勝仗之後的停戰,似乎的確有些不合理。從事實來判斷,這一決定也確實給了我軍部隊一定的喘息機會。

但東北戰場畢竟只是全國解放戰爭的一部份,四平保衛戰及其接下來的戰鬥的確會對大局產生些許影響,不過也僅此而已。

國民黨軍隊失敗的根源,並不在於一時的得失、某一項戰略決策的合理與否,而是根植於其政治制度和執政理念當中。

換言之,無論蔣介石是否做出停戰決定,國民黨的失敗都是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