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何為端午?端午節來源於紀念屈原?

2024-06-08歷史

端午節,也被稱為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重五節、天中節等,節期固定在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故俗稱「五月端午」。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並不在二十四節氣之列,它不是節氣只是一個節日。端午這一時節,既不在年初也不在年末,更沒有處在大的季節轉換之時,人們為什麽卻要設定這樣一個節日呢?又為什麽被稱為端午呢?五月端午作為一個充滿神秘色彩與華夏文明的傳統節日,自然有其內在的文化邏輯。

龍舟競渡以祭祀龍祖

端午,指的就是夏歷的五月初五。端午中的「端」字,本義是始,一般認為是開始、開端、開頭。五月初五所指就是仲夏正陽氣最旺之時節,古代人習慣用「端」來稱呼五月的最值初幾天。【廣雅·釋詁一】曰:「端,正也。」【說文】:「端,直也。」又引申為「正」「直」之義,後來「端」也表示事物的頂端的意思。按太極八卦、陰陽五行來說,四象朱雀、四色火赤、四季太陽、中夏之位,地支午、夏至之位,均為陽盛之位。五月之初正值夏陽,又與夏至節氣相鄰,故被視為正陽、端陽。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五。

端午節吃粽子

端午的「午」,其實指的就是「五」,意思就是初五。雖然「五」在十二地支中排在第七位,但幹支逢五日「午」。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五,陰陽在天地之間交午也。午,為時間,為縱橫交會。因此,五、互、午,三字同源。」「五月,陰氣午逆陽,冒地而出。此予矢同意。凡午之屬皆從午。」依照陰陽五行說,午,在五行中屬陽,所以端午又被稱為重午、端陽,數碼「五」屬陽土真信,是陽氣最充足之數。古人認為,數碼「五」代表天地陰陽交會之勢,預示著新的生命即將誕生,是一種非常美好和十分吉利的征兆。晉代人周處在【風土記】說:「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時在仲夏之月,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仲夏端午,烹烏角黍。」唐朝人在【歲華紀麗】中說:「月號正陽,時惟端午。」五月初五,其月、日均為五,正恰雙五合璧之時節,故稱之為「端午」,又稱為重五,也被稱為仲夏或夏節。還有說法認為,初五為五月單五,單字經過轉音成了「端」。另外,先秦時期也有端五是死亡之日的說法,人們為了避「端五」之諱,稱之為「端午」。

端午節門上掛艾草

說起端午節的由來,民間有很多種說法。一說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東漢的【琴操】記載,晉文公做公子時介子推曾追隨流亡,公子重耳將要餓死時介子推割股啖君,但復位後卻忘記了封賞介子推。介子怨恨之下便推隱居山中,五月初五卻被晉文公逼其出山的火燒死。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這天人們不生火做飯,後中原和長江流域的民間便以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吃粽子等冷食來紀念介子推。

紀念介子推說

一說紀念春秋之末越王勾踐。【事物原始】一書記載:「竟渡之事,起於勾踐,今龍船是也。」勾踐臥薪嘗膽回到越國,定於五月五日開始操練水兵,並於10年後滅了吳國。為了永記勝利,人們便在五月五日劃船競渡成為節日。

紀念越王勾踐說

一說紀念忠臣伍子胥。南朝人(蕭梁時期)宗懍所著的【荊楚歲時記】記載:東吳地區的端午競渡是為了迎接化為河神的伍子胥。

紀念河神伍子胥說

一說紀念東漢的孝女曹娥。源於東漢的石碑【曹娥碑】: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亡江中,人們認為年僅14歲的孝女曹娥投江打撈父屍感動神靈,於端午節劃龍舟競渡來紀念曹娥,成為浙江東部一帶的風俗。

紀念孝女曹娥說

一說為紀念廣西地方官陳臨。【後漢書】記載,東漢蒼梧太守陳臨,曾於五月初五將死刑重犯的妻子進入牢房產子的仁慈之舉。後來,嶺南地區的人們設立廟宇,設壇祭拜,並在每年的這一天來紀念陳臨的政績和德行。

紀念陳臨說

但流傳最廣的還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說法。傳說,戰國末期楚國被秦國所滅,屈原不忍國破家亡之痛,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而死。【史記·賈生列傳】有記載:「(屈原)乃作懷沙之賦。其辭曰:‘陶陶孟夏兮,草木莽莽。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眴兮窈窈,孔靜幽墨。冤結紆軫兮,離湣之長鞠;撫情效誌兮,俛詘以自抑。’······於是懷石遂自投汨羅以死。」屈原死後,楚國百姓悲痛萬分,紛紛湧向汨羅江邊憑吊屈原。眾多百姓還劃船在江上不停地打撈他的屍首,但一直不見蹤跡。人們仍不甘心,之後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會在江上劃著龍舟來紀念屈原。為了避免魚鱉吃屈原身體,人們還向江中投米團給魚吃。傳說,這也是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習俗的由來。唐人文秀【端午】說:「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紀念屈原說

南山老李認為,屈原也好,或更早的伍子胥也罷,以紀念這些歷史人物作為端午節的起源是不客觀的,也不科學。盡管在先秦文獻中雖還未發現端午節相關的記載,還不能直接斷定其更早的起源,但在古人的習俗活動中也或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事實上,端午節的有些習俗在春秋早期就已經出現了,那時人們過端午主要是舉行祭祀和開展一些驅邪防病活動。華夏族是伏羲青龍氏的後裔,即龍的傳人,人們就得祭拜龍祖。太極八卦文化認為,南方、太陽、端午為伏羲所指的天、乾、一之位。因而,開枝散葉的華夏民族,自上古以來就在夏至、端午時節有龍舟祭祀龍圖騰的活動。尤其在南方,春秋早期就以形成了農歷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祭祀龍祖伏羲的習俗。到了漢朝,北方有些地區的端午習俗還以避惡為主呢,與歷史人物並沒有關系。粽子最初也是作為端午拜神的祭品,人們用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菇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為堿水粽,真正到了晉代才把吃粽子定為端午節習俗。聞一多在【端午考】也說:「古代的百越民族是以龍為圖騰的,為表示他們是'龍子'的身分,藉以鞏固本身的被保護權。」就是說,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端午節賽龍舟

上古時期,人們還有端午時節浴蘭的習俗。因為仲夏五月是毒月,五日為惡日。說,端午這天邪佞橫行,五毒並出。浴蘭,就是用蘭草湯來沐浴,即用香草煮水洗澡。古人認為蘭草能避不祥,故以蘭湯潔齋祭祀。【小戴禮記】就說:端午源於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仲夏記】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大戴禮·夏小正】記載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人們就是以藥浴來驅除病邪,求得平安與健康,後來演變成「掛艾草」的習俗。就連屈原的【九歌·雲中君】說:「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在【離騷】中屈原寫道「紉秋蘭以為佩」,古代婦女、兒童喜歡將其佩於身上,所以叫佩蘭,這些端午節的習俗均與歷史人物無關。

浴蘭發展為掛藥草

然而,華夏民族是一個不信仰上帝,偏好「人神」崇拜的民族。諸多地區便出現了上述不同歷史人物紀念日與端午節合並的現象。比如流傳最廣的「紀念屈原說」,除廣大楚國百姓為撫平「亡國」之傷痛,自發拜祭屈原外,西漢的賈誼應該算得上是第一推手。【史記·賈生列傳】中記載:「自屈原沈汨羅後百有余年,漢有賈生(賈生名誼),為長沙王太傅,過湘水,投書以吊屈原。」從司馬遷的記載來看,賈誼對屈原敬佩至極,更有可能正是賈誼在長沙任職期間,從官方推進了紀念屈原的活動,讓端午節屈原的主題更加鮮明,也鞏固了端午節賽龍舟的主導地位。

客觀的講,古人的交流不像現在這樣方便,中國各地風俗也有較大的差異,後來出現了不同英雄紀念日的端午節由來說,也在情理之中。恰恰正是這些變化,也豐富了端午節的內容。至於端午節由來的多種說法,不管哪種說法都沒有脫離「信仰說」,主流觀點認為,端午節起源於古代百越地區的龍圖騰,尤其進來大量文物和考古已充分印證了這一說法的正確性。

端午節吃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