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解放戰爭,我軍戰損遠少於蔣軍,怎麽能容忍碾莊之戰傷亡6萬的?

2024-02-06歷史

解放戰爭期間,蔣軍開戰時的430萬部隊,僅有不到60萬人撤往台灣島;我軍則從開戰初期的120余萬正規軍發展到550萬人。兩相對比之下,戰爭過程中我軍有生力量的戰損遠遠低於國民黨軍。然而1948年淮海戰役中,華東野戰軍卻在一處戰場傷亡超過6萬人,雖然最終獲勝,但跟我軍的一貫作戰風格明顯不符,這是怎麽回事呢?

這個地點便是蘇北戰場徐州東部的碾莊地區。解放戰爭期間國軍主力部隊分為五大戰區,分別是西北胡宗南集團、華北剿總、東北剿總、華中剿總及徐州剿總,其中實力最強的要數徐州剿總,一度還是國民黨陸軍總司令部所在地。徐州附近蔣軍屯兵近百萬人,距離當時的國府南京也非常近,戰略決戰階段徐州有失則南京基本不存。

1948年11月,我軍華東野戰軍及中原野戰軍共60余萬大軍發動淮海戰役,戰役初期的首要作戰目的為殲滅蔣軍黃百韜兵團11萬人。黃兵團共有5個軍,主力駐紮在新安鎮。因華東地區國民黨軍多為中央軍,武器精良戰鬥力較強,因此華野本著先打弱敵的思想,集中力量包圍雜牌軍居多的黃百韜第7兵團。

黃百韜見勢不好,緊急率領兵團向徐州國民黨主力靠攏,以達到自保目的。其下轄的63軍被我軍單獨殲滅在窯灣,黃兵團到達碾莊鎮時,只剩下4個軍8萬余人,華野圍攻部隊有5個縱隊15萬余人,接近黃兵團規模的兩倍,敵人已經難以靠自身力量到達徐州,便在碾莊鎮就地駐防,等待徐州大軍出城救援。

圍住黃百韜不難,但要打掉這個「國軍第一悍將」率領的8萬多官兵,卻需要付出重大傷亡代價。為何如此?徐州國民黨軍有30余萬人,而且邱清泉、李彌兩兵團實力極為強悍,包含了中央軍精銳第5軍和第8軍,都是蔣軍美械主力部隊。華東野戰軍必須在與徐州國民黨軍集團主力決戰之前,並且在蚌埠第6和第8兵團、華中黃維12兵團趕到之前殲滅碾莊之敵,不然整個淮海戰役的戰略目標便會泡湯,華野和中野甚至將面臨更大傷亡,戰役局勢逆轉。

黃百韜在碾莊已有防禦工事(李彌兵團曾在此據守)基礎上,修築了數百個暗堡及子母堡,配合碾莊鎮河網穿插的地形,使得華野重武器無從發揮,只能以近距離爭奪甚至肉搏為主要作戰方式,大大增加了部隊傷亡。但鑒於淮海戰役整體形勢和爭奪時間的需要,粟司令盡管對傷亡數碼極其痛心,仍不惜代價組織部隊攻打碾莊,此戰持續半個月時間,國軍與我軍傷亡數碼均超過6萬人,敵將黃百韜戰死。

全殲黃百韜兵團後,華東野戰軍暫停了淮海戰役中的攻勢,部隊休養整補了近半個月時間,這在戰略決戰階段是極為罕見的:關鍵時刻若非迫不得已,怎麽可能選擇休整?由此可見華野在碾莊之戰中付出的代價之大,傷亡超過了解放戰爭中的任何一場局部戰役。

這一戰我軍以淮海戰役全域為導向,基本放棄了對自身傷亡數碼的考量,在解放戰爭中是一場極為特殊的慘烈攻堅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