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中國秦漢三國時期列朝列國誌】西漢(三):歷史沿革3

2024-04-12歷史

(5)東胡

①夫余、肅慎

西漢時期,在中國東北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夫余、肅慎、挹婁、高句麗、烏桓、鮮卑、沃沮等。

肅慎是古老民族,也稱「息慎」、「稷慎」等。從殷周至漢武帝時期,與中原地區經常有文化、經濟上的交流。挹婁,與肅慎屬於同一民族,挹婁在肅慎北,大致在牡丹江以東、松花江以南一帶。

夫余是居住在松花江、伊通河流域的古老民族。在春秋戰國時期就與中原地區有經濟交流。西漢時出現了階級分化,有了軍隊、牢獄、宮室等。

②烏桓、鮮卑

烏桓和鮮卑是東胡族的分支。西漢初,東胡被匈奴打敗,其中一支退居烏丸山(內蒙古阿魯科爾沁旗西北)以自保,遂稱烏桓。烏桓還處於原始社會階段,以畜牧業為主,隨水草遷徙。漢武帝時,霍去病打敗匈奴,烏桓人請求內屬,於是遷入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等郡塞外,西漢設護烏桓校尉進行管理。鮮卑也是東胡的一支。西漢初,被匈奴打敗後,逃至鮮卑山(內蒙古洮兒河與西喇木倫河之間),因此得名。鮮卑與烏桓為鄰,其社會風俗、習慣、語言均與烏桓相似。

高勾麗是中國東北的古老民族,周秦之際,為東北的「高夷」。居於夫余南,鴨綠江以西。漢武帝時以高勾麗為縣。西漢後期,夫余人朱蒙(或雲鄒平),建立高勾麗國。高勾麗人與夫余人習俗差不多,主要從事農業,善釀酒,能歌善舞,與漢族來往密切。西漢時期,隨著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進一步形成了。東起東海,西到巴爾喀什湖,北自貝加爾湖,南迄南海,在這樣一個遼闊的疆域之內,以漢族為主體的各兄弟民族之間友好相處,透過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活動,各民族日趨融合,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正處於鞏固發展的時代。

5.外交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拓了連結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歐亞非的絲綢貿易就此成型。漢使到達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於闐、扜罙諸國。其中最遠到達的犁軒城,位於埃及亞利山大港。西漢文化對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影響深刻,越南、北韓、日本等周邊國家都接受漢文化的影響,東亞文化圈開始形成。

(1)東亞

①北韓

中朝兩國之間很早在經濟文化上就有了頻繁交往。戰國時,燕、齊兩地人民曾成批地遷往北韓,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工具。西漢初,燕人衛滿率千余人奔北韓 ,後被立北韓王,建都王險城(平壤),統治北韓半島西北部。漢惠帝、呂後時,遼東太守「約滿為外」。元封二年(前100年)秋,漢武帝派樓船將軍楊仆等分兩路進攻北韓。北韓首領衛右渠率眾抵抗,漢軍屢敗。最後因北韓上層內部份裂,衛右渠被殺死,衛氏北韓亡,漢武帝在其原境內設漢四郡統治。

②日本

西漢與東亞的日本有了友好往來關系。漢武帝時,日本有三十余國派遣使者和漢朝交往。這是中日兩國使節往來的最早記錄。

(2)南亞

①印度

西漢時印度被稱為「身毒」或「天竺」。早在前2世紀,中國和印度就有經濟往來。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在大夏曾看到從身毒販運去的中國邛竹杖和蜀布。後來,張騫的副使也到過身毒。西漢晚期,印度的佛教透過西域也傳入中國內地。

②斯裏蘭卡

西漢時期的南海航線還可以到達黃支國(印度建誌補羅)。和的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

(3)東南亞

西漢時,與東南亞等國有了友好往來關系。

①越南

自古以來,中國和越南在經濟、文化上就有密切聯系。戰國末期,越南北部有甌雒國。秦統一後,進軍南越及甌雒國。秦漢之際,趙佗占據南海、桂林等郡稱王自立,滅甌駱國,並透過甌雒的駱侯、駱將和蒲政進行統治。漢武帝滅趙氏政權後,在越南北部設定交趾、九真、日南三郡,沿用趙氏統治方式。

②緬甸

緬甸從前2世紀或更早的時候,就與中國之間有往來,從四川經雲南可到緬甸。當時中國的蜀布、邛竹杖就是由這條道路運往身毒、大夏等國的。同時從交州沿海乘船去緬甸的海上航路已經開通,使兩國的聯系更加密切。

③南海航線

秦漢時期就有了中國到東南亞各國的通道,除陸路經由中亞、緬甸外,還有海道,西漢對外的水路交通正式開辟。據【漢書·地理誌】記載:船舶從合浦郡的徐聞縣(廣東徐聞縣西)出發,行五個月可到都元國(馬來半島),又繼續航行四個月,抵邑盧沒國(緬甸沿岸),再航行二十余日到諶離國,然後棄舟步行十余日到夫甘都盧國(緬甸蒲甘城附近)。從此處再乘船航行,最後抵達黃支國(印度建誌補羅)。回程從黃支國起程,先到南邊的已程不國(今斯裏蘭卡),從此繼續航行,經過八個月抵中途的皮宗(馬來半島)。過皮宗後轉向東北航行回國。西漢的官營海外貿易,從漢武帝時期開始。私營的海外貿易則早已存在,並不斷發展。

(4)中西亞

新疆地區的各族很早就和中亞各國有著密切的交往。張騫出使西域,使中國和中亞、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張騫曾經到達大宛(今錫爾河上遊東面)、大月氏(阿姆河中部)、康居(錫爾河下遊及其以北)等國。張騫的副使還到達過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等國。以後漢武帝的使者還到達奄蔡(黑海以北)、條支(敘利亞)等國。中亞、西亞等國也派遣使者到西漢存取和通商。為了適應中西交通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需要,西漢政府在西邊設立亭障,便利各國使節和商旅交通往來。從此,西漢和蔥嶺以西各國的使節和商旅往來絡繹不絕。

自張騫通西域後,中西交通日見發達,除了外交活動外,商業貿易也日益頻繁。商人們除了將中國的絲織品運往西方外,中國的冶鐵技術、鐵器、井渠法等也傳入大宛、安息等國。並且透過大宛等國,往西傳至更遠的羅馬等地。同時,中亞、西亞等地的特產如毛布、毛氈、汗血馬、石榴、葡萄、苜蓿、芝麻以及胡桃等植物也相繼傳入中國。此外,中亞的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樂器和樂曲、舞蹈也傳入中國。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了社會的進一步發展。

西漢末年時,透過新疆的中西陸路交通有南北兩條大道:南路從長安出發,經敦煌、鄯善(新疆羅布淖爾以南石城鎮)、於闐、莎車等地,越蔥嶺(帕米爾)到大月氏、安息等國。北路經敦煌、車師前王庭(吐魯番附近)、龜茲、疏勒等地,越蔥嶺到大宛、康居、奄蔡。這兩條大路成為當時中西交流的兩大動脈。那時,中國的絲織品在當時國際上享有盛譽,透過這兩條通道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所以也被稱為"絲綢之路"。

6.走向衰落

(1)衰於元成

西漢後期,賦役和土地兼並嚴重,造成自耕農破產,公元前107年,關東出現流民200萬,無戶籍者40萬。漢宣帝時,因天災人禍,流民更多,使西漢王朝出現危機。

漢宣帝於43歲時病殂,漢元帝即位。元帝即位以後,一反漢宣帝時期的政策,大力推行儒家空闊不切實際的政策,致使土地兼並之風盛行,吏治也開始敗壞,中央集權逐漸削弱。漢元帝時期關東十一個郡國鬧水災,人民相食,漢元帝卻只知打獵取樂,「馳騁幹戈,縱恣於野」。

漢成帝時漢成帝的舅舅、舜的後人王鳳與許平君的堂弟、孝成許皇後的父親許嘉並立為大司馬車騎將軍。後來小許皇後失寵、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崛起,漢成帝沒有男性後代,舜的後代王鳳、王莽逐漸控制了政權。王氏的權力愈來愈大,自王太後的親戚王鳳以來,全由王氏子侄出任大司馬大將軍,王氏在朝廷的勢力日漸鞏固。王氏得勢,更「爭為奢侈。賂遺珍寶,四面而至」;「狗馬馳逐,大治第室」。其他公卿、近臣,也都奢侈淫逸,醉生夢死。

(2)鐵官徒起義

漢在弘農等郡設立鐵官,利用刑徒冶鑄鐵器,在殘酷的奴役下,陽朔三年(前22年),潁川(今河南禹州)鐵官徒申屠聖等人發動起義,申屠聖自稱將軍,奪取武器,殺死官吏,歷經九郡;永始三年(前14年),山陽(今山東金鄉)鐵官徒蘇令等人發動起義,奪取武器,殺死官吏,歷經十九郡國,沿途釋放囚徒,殺死漢東郡太守和汝南都尉。最後被漢軍鎮壓下失敗。

(3)敗於哀平

公元前9年(綏和元年),王莽繼任大司馬大將軍。漢成帝崩後,成帝皇後趙飛燕聯同太子合力排擠王氏。太子即位是為漢哀帝。把哀帝祖母傅太後及生母丁太後入主宮禁。大司馬王莽見大勢已去,向太皇太後王政君建議暫時退讓,結果王莽辭官回到新野新鄉封國。

公元前1年(元壽二年)漢哀帝死,王氏權力再冒起,王莽復任大司馬,並錄尚書事,操縱了漢政權。此時,王莽以君子之姿逐漸幹預朝政。

一方面王莽排斥異己,另一方面采取了籠絡人心的措施:如封漢宗室和功臣的後裔,對於退休的高級官員,終身食原俸的三分之一,擴充太學,增加博士和太學生名額等等。從而取得了一部份王侯、士大夫及士人的擁護。與此同時,王莽也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公元2年(元始二年),郡國發生災害時,他獻田三十頃、錢百萬,以分配給貧民。王莽又在長安城中建住宅二百區,讓貧民居住。這些措施得到了好評。如因王莽不受新野田而上書頌其功德者竟達487000人,各地方官吏也不斷向王莽獻祥瑞,這樣王莽實際上控制了漢朝政權。

最後,王莽弒漢平帝,於初始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9年1月10日)廢孺子嬰。王莽自立為帝,篡漢為新,建立214年的西漢王朝結束。

7.君主列表
廟號 謚號 姓名 在位時間 年號 年號使用時間
太祖 高皇帝 劉邦 前202年—前195年
—— 孝惠皇帝 劉盈 前195年—前188年
—— —— 劉恭 前188年—前184年
—— —— 劉弘 前184年—前180年
太宗 孝文皇帝 劉恒 前180年—前157年 (前元) 前179—前163
(後元) 前163—前157
—— 孝景皇帝 劉啟 前157年—前141年 (前元) 前157—前150
(中元) 前150—前144
(後元) 前144—前141
世宗 孝武皇帝 劉徹 前141年—前87年 建元 前140年—前135年
元光 前134年—前129年
元朔 前128年—前123年
元狩 前122年—前117年
元鼎 前116年—前111年
元封 前110年—前105年
太初 前104年—前101年
天漢 前100年—前97年
太始 前96年—前93年
征和 前92年—前89年
後元 前88年—前87年
—— 孝昭皇帝 劉弗陵 前87年—前74年 始元 前86年—前80年七月
元鳳 前80年八月—前75年
元平 前74年—前74年
—— —— 劉賀 前74年—前74年(在位27天)
中宗 孝宣皇帝 劉詢 前74年—前49年 本始 前73年—前70年
地節 前69年—前66年
元康 前65年—前62年
神爵 前61年—前58年
五鳳 前57年—前54年
甘露 前53年—前50年
黃龍 前49年—前49年
高宗(後除廟號) 孝元皇帝 劉奭 前49年—前33年 初元 前48年—前44年
永光 前43年—前39年
建昭 前38年—前34年
竟寧 前33年—前33年
統宗(後除廟號) 孝成皇帝 劉驁 前33年—前7年 建始 前32年—前29年
河平 前28年—前25年
陽朔 前24年—前21年
鴻嘉 前20年—前17年
永始 前16年—前13年
元延 前12年—前9年
綏和 前8年—前7年
—— 孝哀皇帝 劉欣 前7年—前1年 建平 前6年—前3年
太初元將 前5年6月—8月
元壽 前2年—前1年
元宗(後除廟號) 孝平皇帝 劉衎 前1年—公元6年 元始 公元1年—5年
—— —— 劉嬰 6年—8年11月 居攝 6年—8年11月
初始 8年11月—8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