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譚希林:一槍救出毛主席,一炮救了井岡山,被授予中將軍銜

2024-07-23歷史

在譚曉嘉小時候,心中有一個評判軍人是否勇敢的標準,那就是看這個人的傷疤在胸前還是背後,如果在胸前,說明這個人很勇敢,在沖鋒時受的傷,如果是背後,那這個人有可能是逃兵。

長大之後的譚曉嘉,明白這個標準不一定準確,因為在戰場上,背後的傷也不一定是逃跑的時候受的。

但他知道,說這句話的父親,一定是一個勇敢的軍人。因為父親所有的傷,都在前胸。

譚曉嘉不知道的是,在他父親身上,不僅只有前胸的傷,還有滿身的故事。

1

譚曉嘉的父親叫譚希林,這個人可不簡單,張宗遜曾經是他的副手,劉亞樓是他的學生,他們可都是開國上將,他自己一生也歷經戰鬥無數,還救過毛主席,而且毛主席的一首詩詞中也有他的影子。

譚希林出生於工人家庭,家境平平,曾讀過書,遠在1925年就參加了共青團。1927年,他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1師連長期間,有一次聽說毛主席被圍住了,急忙組織自己的部隊去營救。

在黃進琪先生寫的【從「救駕將軍」到駐外使節】一文中就這麽記載著,毛主席率領部隊上井岡山後,他便不辭辛苦的宣傳發動群眾,在一次宣傳活動中,他被地主的武裝給包圍了,雖然當時未表露身份,可是也危機重重。

譚希林率部到達後,大喝一聲,朝天放了一槍,這些地主武裝本就沒什麽戰鬥力,見譚希林帶著正規部隊來了,心中也發慌,一開戰就逃跑了,所以,譚希林並沒有費殊麽力氣就為毛主席解了圍。但他從此就被大家稱為「救駕將軍」,這個事情也被後來的人稱作「一槍救了毛主席」。

其實,譚希林和毛主席的緣分遠不止此,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一個著名的詞人,他曾經寫過一首詞是這樣的

西江月·井岡山

山下旌旗在望, 山頭鼓角相聞。 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 早已森嚴壁壘, 更加眾誌成城。 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這首詞總體是寫的黃洋界戰役,其中,最後一句「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就與譚希林有很大的關系。

2

1928年,敵人集合了四個團,犯我黃洋界,希圖由此打進根據地。當時的情況十分危急,紅軍的主力根本就沒有在井岡山,而是在遙遠的湘西,遠水救不了近火,而留守井岡山的。一個營的兵力都不到,而且彈藥十分有限。

這是一場艱難的保衛戰。

對此,留守部隊把所有的力量發揮到了極限,兵力不足,就組織群眾,並且帶上紅旗到處揮舞,給敵人造成一種兵力充足的假象。

彈藥不足,就把所有的冷兵器也用上了,包括群眾的梭鏢大刀也用上了。還有村民們打獵用的布陷阱那些竹釘都沒有落下。整整五道防線,等待著敵人。

戰爭開始,我軍的確守住了,但敵人不但兵多,而且武器也十分精良,暫時的失敗並沒有阻擋住他們,經過調整之後,他們又組織起了進攻。

在兵力和武器裝備懸殊的情況下,戰鬥打得非常艱苦,這個時候,有人不禁發出感嘆,要是有門炮該多好啊。賀子珍當時也在場,想起來茨坪軍械所有一門繳獲的迫擊炮。

於是就讓譚希林和其他幾個人把迫擊炮擡上黃洋界,當時烈日當空,迫擊炮有150斤重,當他們把炮身和炮彈擡上來時,已經很累了。

當時的炮彈只有三發,大家十分珍惜,裝填發射都十分小心,譚希林親自指揮,讓炮筒瞄準敵人的指揮所,可是一次,兩次,前兩發炮彈打出去,居然都沒有動靜,原來是因為炮彈放久了,受了潮,根本就沒有響。

大家心中都有點發慌,譚希林命令炮手把剩下的僅有的一枚炮彈擦了又檫,然後才填進炮筒,懷著無限的希望打出去,還好,這次炮彈不但響了,而且很準地打進了敵人指揮所,把湘軍指揮官也打到了,敵軍頓時一片混亂,加上山上的群眾揮舞旗幟,鳴響鞭炮,讓人感覺聲勢浩大,敵人以為紅軍主力已經回來了,忙命令撤退。

就這樣,紅軍取得了黃洋界保衛戰的勝利,在這次勝利中,那一聲炮響,起了特別大的作用,正是因為這一枚真實的炮彈,敵人才完全相信了山上那些虛張聲勢,才肯定了勝利無望,從而撤退。這個事情被後來的人傳頌為「一炮救了井岡山」。

敵人撤退後的訊息傳到了毛主席那裏,於是就有了那一首【西江月·井岡山】。

3

要說,譚希林經過的這兩次戰鬥是十分僥幸的,但作為一個身經百戰的軍人,僥幸是不夠的,譚希林胸前的傷疤記錄著戰爭的慘烈。

1931年,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發動了瘋狂的「圍剿」軍事行動,在第二次「反圍剿」軍事行動中,譚希林被調入贛南地區,任南路軍臨時指揮部司令員,奉命強攻賴村(現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賴村鎮)。

因當時紅軍兵力不足,武器落後,不具備很強的攻堅作戰的能力,譚希林所部失利。作戰失利後,在當時的特殊的鬥爭形勢下,他被撤銷了職務,還被懷疑犯「嚴重錯誤」,被關了起來。

在無證據的情況下,譚希林被判刑一年半。後來偉人慧眼識金,果斷幹預,最後他被安排到到軍特科學校當了教員,接受考察。

後來他跟隨紅軍大部隊踏上長征路,因為譚希林就是做工兵出生的,一路上他帶領工兵連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在紅軍長征路上立下了不朽功勛。

其實在多次戰爭磨練下來的我軍,軍事智慧非常高超,面對敵人的轟炸,早就學會了將橋架在水下十幾厘米,或者做幾個大結構,夜晚架起、白天拆掉的方法,能夠有效規避敵機的轟炸,【金剛川】裏那種苦情的架橋法,並不符合史實。

1935年10月,譚希林隨紅軍經歷千辛萬苦,順利抵達陜北。不久,因為立功諸多,他重新恢復了身份,1936年6月,任紅軍大學特科營營長。

在戰爭中,譚希林也在步步成長,到了解放初期的時候,譚希林已經是軍長了,後來又做過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大使,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再後來還當了北京軍區的副司令員。

1970年2月,譚希林逝世,他的一生,與毛主席的佳話都有點幸運成分,但自己的戎馬生涯,卻是實打實地走過槍林彈雨,立下不朽功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