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陸其國:譚母訓子

2024-04-28歷史
縱觀譚嗣同的一生,他真沒有辱沒母親的殷切希望。
對中國近代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晚清的「戊戌變法」,對犧牲的「戊戌六君子」也不會陌生,尤其是譚嗣同。眾所周知,變法失敗,慈禧在捕殺維新人士時,譚是有逃離機會的,但他放棄了。放棄的理由是「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這和譚在【獄中題壁】詩中「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的詩句相映成輝,讀來只覺得有一股蕩氣回腸的英雄豪氣,溢滿天地之間。
然而知道譚嗣同是位誌士仁人的人,不一定了解他還是一個妥妥的「官二代」和「富二代」。譚本可以過上許多人夢寐以求的錦衣玉食的生活,但他卻偏偏走上一條為尋求國家進步、社會變革而甘願獻身的道路。而說到譚思想及性格的形成,除了他的老師歐陽中鵠等人外,還有一個重要人物,那就是譚的母親徐五緣。
現代知名學者左舜生說,譚成為中國近代史上一重要人物,「其得自母教者實至為深遠」。一般說起家庭教育,不外多是嚴父慈母。但譚家情況恰好相反,用譚本人的話說,是「父慈母嚴也」,母親「性惠而肅,訓不肖等諄諄然……」有時母親因不滿兒子學習不用功,以及種種不學好,還會拿藤條竹板之類予以懲罰。然而即使母親對譚他們兄弟幾個再怎麽嚴厲,伴隨著譚的成長,在他記憶深處,始終對母親充滿敬意和愛意。因為從譚懂事起,他就深深體悟並感受到,在母親嚴厲表象的後面,其實是和天下所有舐犢情深的偉大的母親一樣,寧願苛待自己,也不肯委屈家人。但母親又必須讓孩子知道,在生活中要懂得珍惜。比如譚說,他母親平時「喜道往時貧苦事,使知衣食之不易」。這就是提醒孩子,平時要有危機意識,生活要勤勉節儉。譚母如此言,更是躬體力行。要知道譚母可是生於書香門第、讀書人家。但在她身上煥發出的,全然是勤快女子耽於勞作的精氣神。在譚從小的記憶中,母親總是每天雞叫即起床,接著為一大家子忙早點;然後打掃院子、洗衣服;晚上又經常織布至深夜。即使後來譚父至京城做官,收入日豐,母親完全可以不用再像以前一樣操勞,但她仍然不改初衷,辛勤如昨,對於她力所能及的事,依然做到親力親為。
在生活節儉上,母親也是依然如故。平時以蔬菜和筍之類為主,且不超過四個菜。一件衣服盡管補了又補,但在母親身上依然可以穿出模樣,從譚記事起,就沒見母親更換過、丟棄過。更富戲劇性的是,有一年深夜,初入譚家的家塾老師楊先生聽到裏屋傳來紡車聲。第二天他問譚,你們家女傭好勤勞呵,那麽晚了還在紡織。譚告訴楊先生,深夜辛勤紡織的不是女傭,而是他母親。楊先生聽罷大吃一驚,隨即對譚感嘆道,你父親做官十幾年,官至四品,你母親卻不圖享受,依然如昨辛勤勞作。你們兄弟有這樣了不起的母親,如不學好,不用功讀書,心裏能安寧嗎?楊先生這番話,讓譚先是汗顏,繼而自省。
縱觀後來譚的一生,他真沒有辱沒母親的殷切希望。譚猶記得,有一次母親曾看著他笑對他人說:「此子(嗣同)倔強能自立,吾死無慮矣!」原來譚母期望於兒子的,並不是什麽望子成龍、光宗耀祖、出人頭地、大富大貴,而是「倔強能自立」。即做人要有尊嚴,要有擔當,不依附於人。不難品出,譚母區區五字的話語,分明蘊藏著豐富的內涵。蘊含所及,我更願意將譚後來在憂國如焚情況之下的敢於擔當,眼看變革不濟則繼之以死,做到舍生取義,視死如歸,除了緣於母親早先的諄諄言訓外,應該更得自於母親一直以來一絲不苛的默默身教。(陸其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