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淮海戰役,毛主席下令由陳鄧統一指揮,卻遭到陳鄧二人的明確拒絕

2024-05-09歷史

老覃在大前天寫了【1948年,陳毅發電報怒責粟裕:為何不提秦基偉在南線的牽制作用?】一文,文中講到:粟裕鑒於自己在豫東戰役中兩次調兵不靈的慘痛教訓,在和毛主席在謀劃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時,鄭重地向毛主席提出:「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陳軍長」就是曾經的新四軍軍長、時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兼中原局第二書記、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的陳毅。

「鄧政委」則是指時任中共中央中原局第一書記、中原軍區及中原野戰軍政治委員鄧小平。

由於劉伯承當時正在中原軍區駐地寶豐縣皂角樹指揮豫西的戰事,粟裕就沒有提到他。

毛主席理解粟裕的心情,於11月1日致電「陳鄧,粟裕並告華東局,中原局」,稱:「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

註意一下11月1日這個時間點。

早在10月22日中野解放了鄭州,毛主席即於10月23日致電陳鄧,要求他們休息兩天即東進攻占開封,之後與華野的三縱、廣縱會合,第一目標是殲滅孫元良兵團,第二目標是攻占宿、蚌。

由於國民黨軍第4綏靖區部隊在10月24日自動放棄了開封,陳鄧率領中野主力不費一槍一彈輕松解放了開封。

11月1日,陳鄧率領中野將士越黃泛區東進,他們聽說孫元良的兩個軍已於10月31日到達永城,其六十九師已經進駐宿縣,從而判斷劉汝明兵團要放棄商丘,前去接替邱清泉兵團防守的碭山、黃口地區,好讓邱清泉兵團東援黃百韜。

也在這個時候,他們收到了毛主席讓他們統一指揮淮海戰役的批示。

那麽,他們在向毛主席詳細報告了孫元良兵團、劉汝明兵團和邱清泉兵團的動向後,擬出了自己的三個應對方案,然後明確拒絕接受統一指揮整個戰役的命令。

他們的答復非常有意思:

「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面多直接指揮。」

毛主席在10月23日的電文中要求他們在攻占開封之後與華野的三縱、廣縱會合。那麽,為了進一步說明自己的「通訊工具太弱」,他們還在後面加了一句:

「華野三縱與我們電台還未弄通,請粟譚轉令該縱註意勾通。」

但「通訊工具太弱」,說到底還是一個推托之詞。

為什麽要推托呢?

最主要的是淮海戰役的責任太過重大了。

如果陳鄧接受了毛主席的這個命令,就等於是把這個重大的責任大包大攬下來了。

首先,淮海戰役是粟裕繼率先提出來的。

其次,老覃在昨天寫的【毛主席在指揮淮海戰役中的「點睛之筆」,源自於劉伯承的突發奇想變】一文中也說了,1951年,陳毅和蘇聯科學院研究馬列主義的尤金院士談起淮海戰役時,他說了他一直以來對淮海戰役的看法:原來設想的規模是只打算由華東野戰軍消滅黃伯韜兵團,然後解放淮陰、淮安。

也就是說,當時華野、中野上下都認為淮海戰役是由華野來唱主角的。

實際上,在淮海戰役初期,華野投入的兵力多達15個縱隊,中野方面,因為劉伯承已經帶領了2縱和6縱在豫西作戰,能投入的兵力只有5個縱隊。

粟裕考慮問題不周,以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是對陳軍長和鄧政委的尊重,但他的這個提議實際上是把淮海戰役的所有責任推到了陳軍長和鄧政委的頭上。

鄧小平作為中原野戰軍政委,對華東野戰軍的情況了解是遠遠不夠。

陳毅雖然是華東野戰軍司令員,但他離開華野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對華野最新的變化也所知甚少。

再者,戰場情況瞬息萬變,他們夾在軍委和粟裕之間去指揮粟裕,在上傳下達之間極容易延誤戰機。

因此,他們覺得,還不如由粟裕直接和中央溝通更為便捷。

毛主席從他們的回答裏體諒到了他們的難處,也就預設了他們對指揮權的拒絕,直接、悉心地對華野作戰進行指揮。

可是,從接下來的戰鬥過程看,中野對敵人的截擊並未能達到戰前的理想效果。

首先,毛主席下令中野北上隴海路,透過圍殲劉汝明兵團,從而吸引邱清泉兵團回顧。但中野的行動不夠神速,劉汝明於11月5日提前撤退,邱清泉兵團因而未受絲毫牽連,順利開往徐州。

其次,毛主席要求中野攻占宿縣後,盡最大的努力圍殲孫元良兵團。但中野並未「盡最大的努力」,只是攻占了宿縣,而讓孫元良兵團逃回徐州。

那麽,華野要圍殲黃百韜兵團,就要阻擊來自邱清泉兵團、劉汝明兵團和孫元良兵團的增援,整場戰役,充滿了變數。

毛主席覺得,中野在這個時期的表現,幾乎與豫東戰役中牽制胡璉不力的情形是如出一轍,很不滿意。

攻占宿縣之戰在11月15日24時結束,老覃在【淮海戰役,黃百韜命喪碾莊,臨死前,曾懊悔無限地三次向天發問】一文中寫到,這個時候,我華野各縱在碾莊圍殲黃百韜兵團已進入了白熱化狀態,「全殲黃兵團、活捉黃百韜」等戰鬥口號的呼聲,此起彼伏。

戰鬥很激烈,形勢很緊張。

另外,老覃在【毛主席在指揮淮海戰役中的「點睛之筆」,源自於劉伯承的突發奇想變】一文中也說了,淮海戰役的序幕剛拉開,黃維嚴格執行蔣介石「打通徐蚌,會師徐州」的命令,兼程東進。而當黃百韜兵團陷入了華野的重圍,蔣介石為了解救黃百韜,孤註一擲,咬牙切齒地把黃維第12兵團一股腦地由河南確山和駐馬店投入淮海戰場。

圍殲黃百韜兵團,不單單是華野的事,而是關乎全國戰爭走勢的事。

華野的負擔實在太重了,阻擊黃維兵團的重任必須由中野來承擔!

毛主席於11月16日草擬了一封電報,再次下令:

「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三同誌負責,以小平同誌為總負責人。」

但是,這封電報尚未發出,他考慮再三,覺得這個命令與11月1日發出的「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並沒有實質上的改變,上次的命令被陳鄧拒絕,就是他們難於承擔殲滅黃百韜的責任,現在重申這個命令,很可能還會遭到劉陳鄧三人的拒絕。

毛主席思來想去,用筆把「統籌的領導,由劉陳鄧三同誌負責,以小平同誌為總負責人」中後面的「三同誌負責,以小平同誌為總負責人」,以及落款「軍委十六日十八時」等字圈起來,連打了五個叉,然後在後面加上了「粟譚五同誌組成一個總前委……小平同誌為總前委書記」等字,形成最終文本發出,把戰役的責任交由華野、中野領導人共同負責,而把劉陳鄧的責任加大。

劉、陳、鄧、粟、譚五人收到電報後,都愉快地接受了任命。

華野和中野從此徹底擰成了一股繩。

其中,最顯著的表現是,黃維兵團東進淮海戰場時,中野一改過去對十八軍、對孫元良兵團實施尾擊的阻擊戰術,對強大的黃維兵團進行了正面阻擊。

蒙城黃家阻擊戰中,黃維以其中堅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等部為前鋒,在強大炮火支援下,強渡渦河,向東突擊。

中野第1 、2 縱從第一線陣地血戰到第二線陣地,與敵反復爭奪,寸土不讓。

這一場惡仗持續了兩天兩夜。

黃家一帶的上空充斥著濃黑的煙雲,久久不散,屍體燒焦的糊味嗆人口鼻。

黃維兵團好不容易突破黃家,改換第十四軍第85師為前鋒,攻擊板橋集。

中野第1 縱司令員楊勇頭天就在這裏指揮黃家阻擊戰。

則板橋集的爭奪戰更加激烈。

黃維把能用的重武器都用上了,飛機、坦克、大炮,炮聲隆隆,競日不息。

中野傷亡極大,其中一縱4團團長晉士林、政委鄭魯都倒在了血泊中。

激戰了三日之後,11月23日,中野四縱又在南平集阻擊黃維,整整一天,打得黃維寸步未進。

鄧小平激勵中野諸將,說:

「只要消滅了南線敵軍主力,取得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正是因為中野阻擊有力,使得華野在圍殲黃百韜兵團完美收官。

毛主席興奮地對周恩來等人說:

「兩個野戰軍聯合在一起,不是增加一倍力量,而是增加好幾倍的力量。」

他在11月23日親自擬電向中野、華野祝賀:

「慶祝你們殲滅黃百韜兵團十個師的偉大勝利!」

在該電文的結尾,他提出了新的期待:

「望華野、中野全軍,在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五人總前委(鄧為書記)統一領導下,爭取新的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