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開國將帥裏十大武林高手,許世友也未進前三,第一位當之無愧

2024-04-24歷史

中國開國將帥中可謂是群星雲集,其中不乏一些對傳統武術有所了解的人,比如猛將許世友,就曾是少林寺中出來的,功夫高深莫測。

然而,在中國將帥中還有一些比許世友功夫更加高深的人,他們的功夫在戰場上也深深體現了出來。

十大武林高手

幾十年的革命戰爭,有很多武林高手也投身於中國革命與解放事業,為新中國的成立立下赫赫功勛,在1955年,他們被授予了各種各樣的軍銜,也是對其戎馬生涯的一種肯定。

其一則為賀龍元帥。

他出生在武術世家,祖父賀良仕就是一名武生,父親也同樣武藝高強,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賀龍自幼便對武術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還拜了武藝高強的堂叔為師。

13歲輟學回家後,賀龍除了幫助父親做做農活,也把大量精力放在習武之上,時逢亂世,若沒有一身本領,也很容易遭人欺負。

因生活所迫,賀龍跟著父親、叔叔去外地販鹽,可總是碰到匪盜搶劫與官兵敲詐勒索,好在賀家人個個身手矯健,遇到一般的匪徒還是能很快處理,在此過程中,賀龍也充分見識到舊社會的陰暗。

這一切,也為後來「兩把菜刀鬧革命」奠定了基礎。

其二則為陳賡大將。

大將陳賡武術同樣高強,這可是被認證過的。

與賀龍類似的是,陳賡也出生於一個武將世家,據說他的祖父陳冀懷有一把80多斤重的大刀,並不亞於關雲長的青龍偃月刀,陳賡耳濡目染,也跟著祖父習武,功夫自然了得。

身處舊軍隊時,就有一個上士小軍官不服氣,非要與陳賡比試比試,還總是纏著陳賡冷言冷語,陳賡便同意了這場比試。

沒幾個回合,陳賡便發現了對方的破綻,一腳將對方踢得吐血,此事也令陳賡聲名遠揚。

抗戰時期,身為旅長的陳賡還親自教戰士們練習武術,這些招式都是很實用的,尤其是在與鬼子拼刺刀的環節,由此可見,陳賡的功夫可是實打實的,總是能在危險中脫身,也與他的身手有關。

其三則是許世友上將。

許世友將軍的武藝或許是知名度最高的,尤其是那段少林寺的經歷。

歷史上,許世友是8歲進的少林寺,一直到16歲出山,日復一日的刻苦訓練,將這個可憐的農家孩子培養成武功高強的高手,他膀粗腰圓且臂力驚人,十八般武藝可謂樣樣都會。

尤其是他的刀功,在少林寺內部都很出名。

據說,當年方丈帶著眾僧外出做佛事遇上了匪徒,許世友手持大刀一路猛砍,讓十幾個流匪成了刀下鬼。

後來在大別山投入革命後,他就因武藝高強而被農民協會推選為農民義勇大隊長兼敢死隊隊長,帶領著20多個敢死隊成員四處搜集破銅爛鐵制造刀槍,許世友還用自己鍛造的刀為敢死隊奪得了6條鋼槍。

這支敢死隊也是鐵了心地跟著許世友走,並於1928年加入紅軍,許世友也從短短6年中由一名普通戰士升為軍長。

其四則是錢鈞中將。

與許世友相似,錢鈞也是從少林寺中出來的,他因無法忍受地主的虐待,離家出走後在少林寺待了5年,跟著老和尚學習了朱砂掌。

為了家庭,他又燒過炭、當過漆匠,幹的都是體力活,一直到1925年投身於革命運動。

不過,似乎很少有人了解錢鈞習武的經歷,直到那場戰鬥的發生。

1938年8月,錢鈞與其他戰士為了奪回被敵人搶走的通訊電台,率領一個連的戰士殺入敵陣,當戰鬥至白刃戰時,大家都看到錢鈞手持大砍刀左右劈砍,敵人也瞬間土崩瓦解,兩部電台最終回到了戰士們手中。

在山東抗日根據地,錢鈞與日本鬼子打過幾十場惡仗,他的身上也中過15枚子彈,是一位當之無愧的英雄。

其五則是周總理。

很難想象,看上去文質彬彬的周總理,其實也是一位武林高手。

周總理曾在韓慕俠武術館學習過3年多時間,一直學到1917年9月,他非常善於使用僧王寶刀。

韓慕俠的女兒韓小俠還對周總理練功的事情記憶猶新,她說:「過去,有人來武館練武,我就躲在後面模仿他們的動作,大家都嫌棄我,可周總理從來不驅趕我。」

在周總理去世後,警衛員曾來到韓小俠家談論以前周總理練功的事情,他還對韓小俠說:「這麽多年過去了,周總理的形意八卦功夫還很深,我們警衛班練習擒拿的時候,周總理還經常過來為我們矯正動作,高興的時候還會打一套八卦掌。」

武術帶給人的精氣神,在周總理的身上也有著很深的體現。

其六則是賀炳炎上將

賀炳炎的功夫,也是從體力勞動中鍛煉起來的。

15歲那年,為了能填飽肚子,賀炳炎去了一家鐵匠鋪當學徒,當賀龍的部隊經過時,賀炳炎扔掉鐵錘,拿出一把大刀對賀龍說: 「我練過七八年,一兩個人不是我的對手。」

跟著賀龍的部隊參軍報國成為了賀炳炎的新目標,賀龍也一下就喜歡上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孩子,於是就讓他參了軍。

而炮火連天的戰場,便是賀炳炎練武的地方,所有人都沒想到,他剛去警衛班沒幾天,就幹了一件大事。

當時賀龍的部隊與在湖北潛江與敵軍相遇,賀龍讓賀炳炎去給部隊傳令,賀炳炎提上大刀就上路了,剛走到峽谷,突然看到幾十個敵人往蘆葦裏面鉆,賀炳炎當即舉起大刀高喊「繳槍不殺」,敵方軍官馬上下令還擊,沒想到賀炳炎沖上去就把軍官給劈死了,還繳獲回來不少槍。

1932年的監利陳沱子口戰鬥中,他把槍留給了戰友,自己拎著菜刀就沖上前去,又續寫了一段英雄傳奇。

在革命生涯中,他的名氣越來越大,而那把大刀始終陪伴著他。

此外,還有楊勇上將、徐海東大將、秦基偉中將都是軍中有名的武林高手,他們都曾接觸過武術,並且取得過不小的成就,沙場上的英勇表現便是最好的證明。

這9位在軍中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可若單從武術角度考慮,能排在第一的想必還得是孫繼先中將。

傳奇英雄孫繼先

山東菏澤是享譽全國的武術之鄉,孫繼先便是在這裏出生的。

和很多同齡人類似,孫繼先也是自幼習武,憑借著過硬的本領很快就得到了上級的重用與提拔,當兩萬五千裏長征開始時,他就已經是紅一軍團一師一團一營營長了。

那個團,還有個響當當的名號:先遣團。

先遣團就是開路先鋒團,只要遇到敵人,他們必將第一個沖上去,所遇到的危險與不確定性是最多的。

慘烈的湘江突圍戰鬥中,孫繼先全營的子彈都打光了,為了能順利完成任務,孫繼先當即下令所有人拿著大刀沖上去。

當時孫繼先自己手持一把大砍刀,並喊道: 「王八蛋們,你們一個都別想活!」

那把大刀在孫繼先的手中可謂人刀合一,哪個敵人敢上前一步必將血濺一身。

這場仗直接讓孫繼先出了名,原來當戰鬥結束清點戰場時,大家發現孫繼先手裏的大刀都快變成鋸條了,幾乎看不到刃的存在;而孫繼先本人的衣服也全是鮮血,根本分不清是誰流下來的。

他把衣服脫下來擰了一下,地上瞬間全是血漬,此時的他也才發現自己竟然沒受什麽傷。

訊息很快傳到了許世友這裏,許世友還驚了一下,隨即豎起大拇指說: 「看來老孫就是厲害,我都得佩服。」

能讓許世友這位練家子都佩服,看得出孫繼先的刀功水平。

長征路上有著很多挑戰,強渡大渡河必然榜上有名。

大渡河上有著「十八勇士」的說法,其中就包括了孫繼先。

當年,楊得誌團長、孫繼先營長組織了一支17人的渡河突擊隊,決定憑借僅有的一條渡船分兩批強渡,考慮到指揮領導問題,孫繼先營長本人也加入了突擊隊行列。

孫繼先是與第二批突擊隊員共同上傳的,兩批勇士匯合後,一共有18位元戰士。

戰場上奮勇殺敵的孫繼先,對榮譽其實一直看得很淡,這才導致了後來「十七勇士」與「十八勇士」的不同說法。

由於紅一軍團政治部機關報中提及的是「十七個紅色英雄冒險渡河」,所以後來的人們才覺得渡河的一共只有17人,這其實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戰爭緊急的情況下,報道也是為了鼓舞人心,少一個人這種紕漏屬於正常。

不過,每當後來有人提到這件事時,孫繼先總是沈默,以至於後來他的孩子都在課本上都學過這則故事了,都不清楚自己的父親究竟是不是勇士之一。

後來孩子又聽說了「十八勇士」的版本,趕緊去問父親,孫繼先的回答是: 「我的回憶錄中已經敘述的很清楚了,至於我算不算勇士,沒有必要去爭論,無數烈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很多同誌連名字都沒來得及留下,我要還去爭什麽勇士,那就太沒意思了,我會感覺到羞愧,長征路上的個個都是英雄,個個都是勇士。」

而奪取瀘定橋的戰鬥中,孫繼先同樣沖鋒在前,冒著炮火攀著鐵索而過,幾發子彈從他的肩頭飛過,他身上裹著的毛毯都被打了幾個洞。

解放戰爭時期,孫繼先還打過一場著名的硬仗:萊蕪戰役。

那時,孫繼先已是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的副司令員,他率部從孟良崮東側插入敵縱深,割裂了敵74師與83師的聯系,完成了對74師的包圍,永載史冊。

身經百戰的將軍,已經在無數次戰爭中證明了自己的武藝,而新中國成立後,還有更重要的任務等著他。

那是在1957年秋季的一天,原本在北韓的孫繼先突然被命令回國,一回去,他就見到了肖華。

肖華也長話短說: 「美國一直吹噓,他們的兩顆原子彈使日本投降了,韓戰期間,他們還動不動就拿原子彈嚇唬我們,只有盡快造出我們自己的原子彈、導彈,才能打破美國的核壟斷。」

就這樣,這位立下了赫赫戰功的將軍來到了茫茫戈壁灘,看著「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惡劣環境,他低著頭不說話。

似乎,這件事要比上陣殺敵難太多了,一切都得自己動手。

定點之後,周總理連續兩次召見了孫繼先,再三叮囑他把靶場搞好,還要把民族團結搞好;基地初創的時候,正趕上國家的困難時期,這也使得他們原本就十分艱苦的生活環境雪上加霜,可孫繼先他們並沒有被這種困難嚇倒。

他本人更是召開會議表示: 「從自己做起,不拿補助津貼。」

最終,第一枚使用國產燃料發射地對地導彈試驗成功是對大家努力的回報,「東風1號」也在滾滾熱浪中升起。

來到現場的聶榮臻元帥握著孫繼先的手說道: 「我們成功了,謝謝你,感謝基地,感謝全體參射人員!從此以後,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導彈。」

如今,在八路軍太行紀念館仍然能看到當年孫繼先使用過的那塊毛毯,那是歷史的見證,也提醒著廣大中華兒女不要忘記過去的歷史。

他的兒子孫東寧也繼承了父輩的精神,作為中將的兒子,他選擇了去新疆邊境繪制軍用地圖,在那待了整整十年,無怨無悔;孫繼先談到兒子的這段經歷時只是說: 「革命的意誌都是吃苦吃出來的,他當兵吃這點苦算的了什麽?」

這位武林高手,早已有了武學的最高境界,他的一生都在為了人民奮鬥,他那一身的本領,也全部都用於革命與建設工作。

參考

孫繼先:滿是血跡和彈洞的毛毯 澎湃新聞

傳奇將軍孫繼先 菏澤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