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蔣介石後人:台灣回歸勢不可當,祖國統一指日可待

2024-02-08歷史

創作不易,閱讀前麻煩您點點關註,便於後期持續閱讀相關內容,您的一次點贊轉發評論,都是對本文的最好支持。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1949年4月,解放軍占領南京之時,主席揮毫揮毫潑墨,寫成了這篇【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5月,解放軍100萬人又夜渡長江,與國民黨軍展開激烈炮戰,全面沖破國軍設定在長江沿線的防線。

在經過一個多月的激烈戰鬥後,12月10日,蔣介石帶著殘部敗退台灣,想要以台灣為據點東山再起。但是直到蔣介石去世,其重新奪回大陸主權的願望也沒有實作。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海峽兩岸的同胞已經相隔太久。

關於台灣回歸,蔣介石的後人蔣萬安曾稱:台灣回歸勢不可擋,祖國統一指日可待。當年蔣介石為什麽選擇台灣為撤退點?如果蔣介石還在,海峽兩岸能否盡快統一?

解放軍奪占南京

1949年4月23日夜晚,解放軍三個集團軍趁著夜幕揚帆啟航,目標直指南京的國民黨軍。

在離岸還有300余米左右時,國民黨軍的炮火向船上襲來。在己方炮兵的掩護下,解放軍大部最終成功登岸。

24日淩晨,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在與國民黨軍進行小規模遭遇戰以後終於成功攻占了總統府。

當年在看到軍隊大潰退以後很多國軍其實根本已經不想打了,但是以李宗仁為首的國民黨反對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仍要讓這些軍人作無畏的犧牲,所以到作戰後期,解放軍遇到的抵抗已經十分微弱了。

甚至很多解放軍飛奔進總統府,想要看一看這個搜刮了大量國民財富建造起來的總統府到底是何種模樣時,還有專門的國軍人員給他們開啟了大門。

地上到處散落著相片、檔和各種書報,此時李宗仁已經帶著很多黨政要員逃跑了,老蔣也早已帶著家人親信前往上海。

很多士兵直接扯下了總統府門樓上的青天白日旗,將共產黨的黨旗懸掛在總統府。

為了保護總統府的陳列設施,鄧小平命令各軍領導帶著全部人馬撤出總統府,同時設立專門的領導班底和平接管南京。

5月1日,中共中央致電人民解放軍「南京迅獲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從此宣告滅亡……。要求各軍戰士要繼續消滅國軍殘余力量,為最後的勝利做準備。

國民黨敗退台灣細節

中國解放軍渡過長江之時,老蔣其實已經預知到了國民黨會節節潰退,自己帶的兵是什麽實力他還是十分了解的。

所以4月份在得知太原、南京失守以後,他早已經命其子蔣經國準備好了退往上海的軍艦。

此時浙江還未被占領,老蔣還企圖守住舟山群島防線與解放軍對峙,將舟山作為保衛上海的新防線。

在解放軍還沒有渡過長江之時,蔣介石的戰略計劃是先守長江,長江不保,全力守上海,上海被占,將重心移東南的廣州、西南重慶及台灣。

所以他一到上海,就頻繁接見黨政軍要員,當時老蔣每天大概可以接見十余人。

在剛到上海的時候,老蔣的撤退底線就是上海。

但從5月份開始,局勢迅速惡化,他深知上海可能也已經保不住。此後,老蔣便開始多次往返海峽兩岸以及南韓與菲律賓等國,為國軍尋找最後的退路。

最終蔣介石為什麽決定撤退到台灣?

首先是蔣介石曾經與夫人同遊台灣時就發現台灣受共產黨影響較小,一旦與軍情有變,可以以台灣為基地輻射福建、浙江、廣東及海南等東南之地,並且台灣有天然的海峽阻隔優勢,只要據守台灣,沒有海軍、空軍的共產黨便無法徹底消滅國軍。

所以當年在帶著大部隊遷到台灣以後,老蔣曾向記者表示「只要有了台灣,共產黨就無可奈何。」

當時的老蔣,是帶著再次能夠回來的目的前往台灣的。並且當時的撤退也不是在倉皇中進行的,老蔣早就看出來南京已經保不住了。所以他提前就命人將故宮的古董字畫、國庫的金條珠寶收拾好,因為他計劃這靠這些古玩字畫重新吸引新的知識分子,幫助他實作「光復大陸」的願望。

所以當年跟著老蔣撤退的,還有傅斯年、錢穆、胡適等教育界的知名人士,老蔣後來也是依靠這些人在台灣建立起了新的中央研究院,成立了台灣大學。

其實關於帶著這些學者撤退,老蔣一開始野心很大,他專門成立了「搶救大陸學人」的小組,派專機飛往北京,想要將那些各個學校的主要負責人、中央研究院院士、政治上偏向國民黨的知識學者以及一些學術界大儒都帶走。

不過當時的很多學者在最後的抉擇階段並沒有選擇跟著老蔣接應的飛機東渡,比如陳寅恪、馮友蘭、湯用彤、沈從文、老舍、巴金等人,他們不願拋棄父母之邦而選擇留在大陸。

和這些學者不願拋棄故土前往台灣一樣,老蔣也始終認同自己是中國的一份子,他跟汪精衛等只要權力不認國家的漢奸之流不同,所以最終並沒有選擇逃往他國。

並且當年在與李宗仁爭權失敗以後,李宗仁要求老蔣出國,不要過問政事之時,他直接回道:「你要求我出國,這是辦不到的,因為我不是軍閥,至於要求我不管政事,這是可以答應的,明天起我就可以不管。

因此在老蔣心中,他也是抱著死後能魂歸故土的心願前往台灣的。

人在台灣,心在大陸

1949年跟隨蔣介石撤退到台灣的國民黨軍不過十分之一。

在來台灣之前,蔣介石還曾在日記中寬慰自己「只要前進,不變其方向,即使無路處,亦可新辟道路,達到目的。」

但到了台灣以後,他才發現重新「光復大陸」並不是一個容易的事。

先前在與李宗仁的派系爭鬥中蔣介石已經被迫下野,所以按照中華民國的法令要求他是沒有統兵權的,而李宗仁也因為其根據地失守拒絕與蔣介石合作,借口前往美國就醫。

也就是說,此時蔣介石指揮軍隊名不正言不順,並且許多國民黨黨政要員也早已經離開大陸,同時大陸人民也並不企盼國民黨軍能夠重回大陸。

此時的蔣介石真正體會到什麽叫孤掌難鳴。

當時的共產黨是計劃直接收復台灣的。

在解放了浙江、福建、廣東等地後,共產黨已經與蘇聯方面達成了共識,請求蘇聯派空軍、海軍援助解放軍一舉拿下台灣。

但在登陸金門和登步島時幾乎全軍覆沒才讓中央放棄了一舉拿下台灣的計劃的。

所以對於當時的蔣介石來說,解放軍隨時可能再次向台灣發動進攻,他最初以為的解放軍對台灣無可奈何只是自己的一廂情願。

更讓蔣介石氣憤的是,美國也趁機落井下石,宣布暫停對國民黨軍的援助,還指責自己的失敗是咎由自取。

因此在這樣的情勢下,台灣的國民黨軍也常常感覺重回大陸只能是夙願,根本不可能實作。

蔣介石也深知「光復大陸」絕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的要事,所以在台灣期間,他也不斷要求台灣民眾要始終記得自己的根在大陸,要他們要對大陸省份地形倒背如流,時刻記得自己是一個中國人。

因為老蔣自認為自己只是因為政治失利才據守台灣的,並不是要完全將台灣與大陸隔絕,他與現在那些叫囂著要讓台灣獨立的台獨分子不是一路人,他的內心是認同中國文化的。

在新中國政權逐漸穩固以後,蔣介石也逐漸放棄了武力光復大陸的想法,多次派人與共產黨方面接觸商量再次合作,希望共產黨不要進攻台灣,這樣雙方都可以平安無事,一直到1975年去世以前,他也一直在做這種嘗試。

所以在蔣家人眼中,台灣也一直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這也是為什麽一直到第四代傳人蔣萬安之時也十分支持台灣回歸。

結語

台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部份,蔣介石也是,他自己也深知,所以在作為一個中國人的立場上,蔣介石從來沒有動搖過。

當年敗退台灣以後,蔣介石曾在其日記中總結1949年:「過去之一年,實為平生未有最黑暗、最悲慘之一年」,「過去一年間,黨務、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教育已徹底失敗而絕望矣」。在他的心中,敗退台灣是自己政治事業的短暫失敗,他是帶著「光復大陸」的心願的。即使到臨終去世,他也念念不忘要將自己的遺體安葬回南京。但是如果海峽兩岸一日不統一,蔣介石的這一夙願便一日難以實作。

堅持原創不易,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註作者,閱讀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