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1948年,國軍將領建議:先解決台灣後過江,毛主席:給粟裕發電報

2024-01-03歷史

1949年初,平津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在人民的歡呼聲中,進入了古都北京。至此,長江以北的戰事基本結束。那麽,中國南方如何解放呢?其實,在國軍主力被基本消滅的情況下,過江之後的戰鬥必然和粟裕將軍預測的一樣:江南將無大戰。全中國的解放,已經指日可待。

但是此時,一個國軍將領的來信,卻險些改變了歷史的行程。信上說,希望解放軍先拿下海南、台灣等島嶼,之後以包抄之勢,殲滅還在江南的國民黨軍。毛主席很重視這個建議,立刻電告粟裕將軍,讓他研究一下。那麽一個國民黨軍將領,為何要給解放軍提這樣的建議?這是否是緩兵之計?而後來,這幾個計劃又為何沒有得到實施呢?

說這些之前,我們先來認識一下楊傑,一位有良知的中國軍人。

楊傑,也就是「先台灣、後江南」策略的提出者。他曾經是國民黨軍的高級參謀長,是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被譽為「軍學泰鬥」。他的【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等著作,是當時軍人的必修課。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楊傑將軍於1889年出生在雲南大理,雖然家庭清貧,但是他本人卻是天資聰穎,讀書過目不忘。

11歲時,楊傑就讀於大理敷文學院。也就在這一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清朝慈禧太後逃離北京。之後,清政府簽訂了【辛醜條約】,賠償列強白銀4.5億兩。楊傑十分激憤地說道:「海禁開後,軍事外交無一不敗,若不改弦更張,就會像安南、緬甸、印度一樣亡國滅種。」從此,他的心裏就種下了從軍的種子。

16歲,楊傑進入雲南陸軍速成學堂學習,之後又輾轉進入了保定北洋陸軍軍官學堂。在這所中國當時最先進的軍事學府當中,楊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才智,各門成績都很優秀。還未畢業,他就被選定為旅日留學生。

1907年,楊傑 進入了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讀書。也正是在這一時期,孫中山成立了同盟會,並以日本為活動中心,發展反清的革命勢力。楊傑與其接觸後,為其革命理想而深深折服,最終毅然加入了同盟會。

1911年,辛亥革命在一系列意外中爆發。楊傑很快發現,不管是革命軍還是來鎮壓的「新軍」,都是那種戰法呆板、毫無章法的軍隊。這樣的軍隊,能夠強國嗎?於是,他開始將自己學習的軍事知識教授給士兵們,並且對兵制進行了改革。很快,他的部隊就體現出了不一般的戰鬥力。因為戰功卓著,楊傑在清政府被推翻後,成為了一名陸軍中將。

但是,楊傑在清帝退位後,不僅沒有看到一個欣欣向榮的中國,反倒是看到無數的軍閥為了一己私利,互相攻伐,損害民族的利益。楊傑不想成為棋子,但是又身不由己,只能想方設法在軍閥中虛與委蛇。

1921年,楊傑自掏腰包,再次赴日本陸軍大學深造。他不僅找來各種書籍,研讀世界著名戰役的發展過程,還在地圖上畫出各種態勢,復盤戰役情況。由於異乎尋常地努力,楊傑的成績非常好,甚至日本人自己,都十分佩服他。

有一次,法國的著名軍事家霞飛去日本參觀,楊傑被選定為學校的接待代表。霞飛看他氣宇軒昂,就隨便問了他幾個軍事上的問題。楊傑引經據典,回答得十分到位。霞飛連連稱奇,說他日後必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事人才。

1924年,楊傑回到國內,在國民軍第三軍軍長孫嶽手下當參謀長。雖然他仍然不喜歡參加軍閥混戰,但也知道,這是當時中國從帝制走向共和必須經歷的一條路,因此也只能參與其中。他在一段觀察之後,選擇與蔣介石合作,共同討伐那些割據的軍閥。1930年的中原大戰中,軍閥的部隊一度接近了蔣介石的大本營。蔣介石十分害怕,想要撤退。而楊傑認為,此時撤退將會把背後暴露給敵人,更加不利,不如堅持到底。最後,在他的堅持下,蔣介石沒有撤退,並且最終取得了勝利。

不過,也正是在這段時間裏,楊傑屢屢受到蔣介石親信何應欽的排擠。而蔣介石雖然面子上對他很客氣,但是卻始終與何應欽站在一起。而且,蔣介石一次次地不顧抗日的民族大義,耗費大量的資源去打紅軍,這一點讓楊傑感覺十分別扭。隨著時間的推移,楊傑逐漸厭倦了在官場上和自己人鬥來鬥去。他開始退居幕後,潛心著書立說,教書育人。1932年1月,楊傑在擔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的同時,還兼任陸軍大學校長,開始了一段桃李滿天下的歲月。

楊傑的教學,是真正的中外結合、古今並重。他不但邀請國外的軍事教師任教,還開設了社會、地理、歷史、建築等多門看上去與軍事並不搭界的課程,讓學生們著眼於大局,綜合考量戰爭。他的教學方法,從單純讓學生學技術和戰術,開始向戰略研究方向轉移。這對於當時僵化的國民黨軍事教育來說,是一種突破。學生們在楊傑設定的課堂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因此對這位校長心懷感激。

在戰鬥與教學的同時,楊傑也開始精心磨礪自己的學術水平。他寫下了【國防新論】【軍事與國防】【大軍統帥學】【戰爭要訣】等多部軍事著作,將軍事理論的高度上升到了哲學層面。他在學術上的成就,甚至讓世界都為之側目。日本人甚至盛贊,楊傑是與蔣百裏、白崇禧、劉伯承並稱的「中國三個半軍事家」。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打響。訊息傳來,楊傑立刻對戰爭做出了必勝的估計,並且表示自己已經準備好上戰場了。但是,蔣介石卻將總參謀長的位置給了何應欽,然後命令楊傑帶隊,出訪蘇聯。楊傑知道,這一去無異於流放,但是無可奈何,只能將此行,當成又一次學習的機會。

楊傑在蘇聯待了3年,期間和多位蘇軍將領有過交流,對蘇聯紅軍的治軍方法和武器裝備十分贊賞。1940年,他被召回國內,滿心以為這次總能上戰場了。誰料想,蔣介石拿出一本【曾文正公全集】來,讓他回家研讀。楊傑又一次和蔣介石鬧起了別扭,並且被徹底束之高閣了。

眼看報國無門,楊傑開始研讀【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著作,並且將其中的理論融入到自己的軍事著述中。蔣介石看了他的書稿,發現其中的很多言論與共產黨人如出一轍。他非常生氣,並且派遣特務,開始監視楊傑。

1943年,楊傑開始秘密地和共產黨的領導幹部接觸,民主思維開始越來越強烈。蔣介石感覺到了他的危險,便在1944年,又一次派楊傑去歐洲考察軍事。直到抗戰勝利前夕,他才回到國內。此時,正趕上中國遠征軍展開反攻,楊傑便以協助指揮為由,回到老家過起了深居簡出的生活。

1946年,蔣介石準備發動內戰。此時他最為擔心的人,反倒是楊傑。楊傑是陸大校長,桃李滿天下,自己的很多部下,都是楊傑的學生。如果楊傑跳出來和自己唱反調,那情況就會很不好辦。於是,他準備籠絡一下楊傑,讓他出任雲南省主席。但是,楊傑此時已經對蔣介石失望,斷言拒絕了這個任命。蔣介石感覺,楊傑已經成為一股不受控制的力量,於是命令特務,對他進行更加嚴密的監視。

楊傑不但不給蔣介石面子,還在接受采訪時公開唱衰蔣氏集團。當他聽說國民黨「土木派」大佬陳誠說,準備三個月擊潰解放軍、五年內「肅清」之後,輕蔑地說道:「別說三個月,就是十年,我看也未必能打垮!三十年也未必能解決。」當國民黨戰事不利,有人希望靠「第三次世界大戰」來給國民黨續命時,楊傑又說:「現在很多國家都垮了,二十年內必無大戰。世界大戰可不是想打就能打起來的。」在談到蔣介石的時候,楊傑又說:「他是獨夫民賊,他不垮台我就去當和尚。」

楊傑以其威望,在1948年成為了雲南民主力量的領頭人。此時的他,已經半公開地站到了共產黨一邊,竭盡全力去做雲、貴、川、康地區實力派的工作,讓軍事將領起義。這還不算,他還利用內線,和毛主席取得了聯系。他寫了一封信,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戰略:讓解放軍先占領台灣、海南,截斷國民黨軍的退路,然後再在大陸上消滅他們。

楊傑的建議,引起了毛主席的高度重視。這個計劃,正好和他的大穿插、大迂回的戰法不謀而合。毛主席趕緊秘密發電報給在淮海前線的粟裕將軍,讓他研究一下,看計劃是否具有可行性。

粟裕將軍冷靜地分析之後,覺得這個計劃超出了解放軍的作戰能力。當時的解放軍既無空軍也無海軍,又地處北方,想要跨海作戰難度太大。解放軍戰士基本都是「旱鴨子」,根本不知道海戰意味著什麽。沒有一個長期的適應力訓練,光是嚴酷的海洋條件,就可能會讓他們喪失戰鬥力。

而且,如果先打台灣、海南,船只從哪裏收集?從哪裏出海?當時解放區的出海口,只有營口、山東等寥寥幾處。如果真的從山東出發,那這條航海路線可就太長了,以當時解放軍能夠找到的船只來看,即使敵人不攔截,也根本不可能到達目的地。所以,這個計劃雖然在戰略上有著巨大的好處,但並不具備實施的可能性。

不過,這並沒有影響楊傑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他繼續做著國民黨將領的工作,動員他們起義。而這,也給他帶來了危險。1949年,楊傑致信策動川軍劉文輝部下的一個團長起義,結果信件落到了大特務徐遠舉的手裏。徐馬上向蔣介石作了匯報,蔣介石密令其逮捕楊傑。但是楊傑此時,已經回到了昆明,被自己的好友、雲南省主席盧漢保護了起來。蔣介石一看逮捕無法成功,便下達了「密殺令」,命令特務「制裁」楊傑。

1949年9月,楊傑離開昆明前往香港,這給了特務們下手的機會。在特務葉翔之的策劃下,一個叫韓信的行動人員,以送信為名,敲開了楊傑的家門。兩人剛一見面,韓信擡手一槍,擊中了楊傑的頭部。一代兵學泰鬥,就這樣被刺殺了。而此時,距離新中國的建立還有11天!

1950年,楊傑將軍的骨灰回到昆明,被埋葬於西山烈士陵園。時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李濟深為其題詞:楊傑烈士之墓。但是,楊傑作為革命烈士的身份,卻是在1982年才正式確定的。至此,他傳奇的一生,總算是真正蓋棺定論了。他作為一個正直、敢於為國家利益發聲的軍人形象,也從此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