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宋慶齡見到街上睡著數十萬的解放軍,明白,國民黨回不來了

2023-12-24歷史

宋慶齡見到街上睡著數十萬的解放軍,明白,國民黨回不來了

在我們的求學歲月裏,教科書中灌輸給我們的是人民解放軍是最令人敬佩的集體,他們是為了我們的幸福而英勇戰鬥的。然而,當我們漸漸長大,步入社會,我們才真切地感受到歲月靜好的背後是有一群無名英雄在默默承擔責任,而這群英雄正是解放軍。我們心中的解放軍形象,不僅是戰場上勇猛無畏的戰士,更是邊防線上堅守崗位的硬漢……

實際上,關於解放軍的故事還有著數不盡的篇章,回顧歷史,這些故事一個個呈現在我們眼前。

1949年5月27日,上海歷經16天的烽火硝煙,最終那一刻迎來了解放的曙光。

當時,留守在上海租界的宋慶齡女士,聽著外面的炮聲漸歇,決定走出家門,探尋外界的變化。穿過小巷,繞過街角,她走上了上海的大街,卻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在她眼中,解放軍戰士們整齊地躺在大街上,雖然很多人已經進入酣睡,但他們保持著挺拔的軍姿。這一刻,宋慶齡心頭湧動著澎湃的情感,她深知,無論國民黨如何掙紮,已經回不去了。

面對這支充滿正義之師,這些寧可選擇露天大街而不侵擾百姓家的戰士,她不得不承認,他們的勝利是理所當然的。

新華社的戰地攝影記者陸仁生也在此時抓拍到了震撼中外的一瞬間。在上海灘朦朧的清晨,細雨紛飛,解放軍戰士們排著整齊的隊形,橫臥在街頭。他們是剛剛贏得上海戰役的勝利者,卻在這時毫不掩飾地橫臨大街,衣不解帶,一個接一個地沈浸在寧靜的睡夢中。

從南京路一直延伸到外灘漢口路老市政府,這張照片後來成為解放軍紀律嚴明的象征。

無論是宋慶齡女士還是陸仁生,他們親眼目睹了剛剛解放的上海最初的面貌,數以十萬計的解放軍沒有闖入百姓家中,沒有濫用權力進行搶劫,而是一群群經歷過激戰後安然入眠的戰士,是的,他們是真正的軍人。

在一個寧靜的夜晚,沈睡了一整晚的上海市民開始陸續開啟自己家的門,面前的景象讓他們驚呆了,而躺在街頭的戰士們也開始逐漸蘇醒。

這時,上海的居民們紛紛上前邀請這些戰士到自己家中休息,然而,解放軍卻堅決拒絕了這些好意。這不僅僅是軍令所在,更是他們送給剛剛解放的上海群眾的第一份特殊禮物。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親眼目睹了這一幕,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曾這樣表達:「解放軍之所以不入民宅,不是偶然的,而是出於他們統一、嚴格的紀律。這一點,只有解放軍做到了。」

【入城守則】是由陳毅同誌制定的,事實上,正是這份守則使得解放軍得以保持「不入民宅,席地而睡」的原則。在解放上海前的三個月,陳毅同誌就與相關領導討論了有關部隊進入城市的規定。他早早提出:「歷來軍隊進城,往老百姓家裏一住,幹好事的不多。我們部隊進去住哪裏?要考慮。」

據說他得知古時有仁義之軍在入城時堅決不侵犯老百姓房子的先例,因此備受百姓尊敬。在與相關領導商議後,他將「不入民宅」納入【入城守則】,這也是解放軍戰士解放上海後堅決不進民宅、選擇露宿街頭的基本原因之一。

陳毅同誌的【入城守則】不僅規定不允許士兵進入老百姓的房子,還包含了多條規定,如進入市區後不擾市民、不入民宅;騾馬輜重和夥房不得進市區,指戰員用鋼盔盛飯就餐;不私受饋贈,不私取公物等等。這些規定一經釋出,立即得到了解放軍內部的廣泛認可。

在人民解放軍進入上海後,嚴格按照【入城守則】執行,各級領導幹部更是以身作則,為士兵樹立了榜樣。軍隊指揮所不進入高樓大廈,軍長、政委蹲在馬路邊上指揮作戰。

這一訊息傳達到毛主席那裏,他為人民解放軍感到自豪,高興地表示:「非常出色,正是應該這樣,非常好。」

在上海解放的那個下午,天空中飄灑著綿綿的細雨,正值梅雨季節,氣溫並未完全回暖,雨絲輕輕灑在人們身上,帶來一絲涼意。

然而,盡管如此,駐紮在城市中的解放軍並沒有尋求躲避雨的庇護,夜幕降臨時,他們就地躺下,閉上眼睛,很快就沈浸在夢鄉中。多日的激戰讓他們感到極度疲憊,即便在大街上,不到幾分鐘,也能聽到他們安然入眠的鼾聲。

或許他們並未意識到,在上海街頭這一排排躺臥的解放軍,形成了一幅深深打動人心的畫面。有記者記錄下了這一瞬間,這成為人民解放軍是一支富有仁義之師風采的"鐵證"。

當這張照片傳播到國際上時,那些曾經對中國持輕視態度的國家,不得不承認中國的人民解放軍確實是一支卓越的軍隊。

當時,一位年輕的資本家,榮毅仁先生,原本計劃從上海搬遷至香港。然而,親眼目睹了數萬大軍在街頭就寢的場景後,他感到深深的觸動。於是,他改變了原有的計劃,決定留在上海,加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中。

在他看來,能夠擁有如此強大而仁義之師的黨派,必然能夠引領新中國不斷發展壯大,而他也願意與之共同奮鬥,為中國的繁榮發展貢獻一份力量。事實證明,他確實為新中國做出了許多卓越的貢獻,並在晚年成為領導人之一。

解放上海、保護上海,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任務。古往今來,戰爭中的兩軍廝殺,勝負雖未可知,但最終受苦的卻是百姓。城市遭破壞,人民傷亡,正義的將軍也無法確保每個士兵都懷有慈悲之心。

然而,在解放上海的過程中,上海市民目睹了一場令人感動的場景。戰士們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將敵人引至空曠之地開火,也不願傷及無辜百姓的家園。

即便建築物已毫無掩護,稍有疏忽就可能中彈,但解放軍仍沖上前線,用自身血肉之軀爭取百姓一線生機。

上海解放戰歷時16天,並非因解放軍無法更快結束戰爭,而是出於對上海的珍視。解放軍自上至下都明白,解放上海固然重要,但保護好上海更為緊要。

即便在上海解放後,解放軍依然秉持這一原則。一些民宅因無奈之原因受損,解放軍竭力修復。上海市民親眼目睹解放過程,對這支軍隊由衷感激,視其為自己的子弟兵。

英國著名將軍蒙哥馬利看過相關照片後感慨道:「我這才明白你們之所以能夠戰勝經過美國武裝的蔣介石數百萬大軍。」

曾參與上海解放戰爭的士兵回憶,一支連隊在戰鬥中發現一棟被大火吞噬的樓房,顯然是敵軍炮彈引發的大火。樓內有數十位群眾,面對敗勢的敵軍和生命岌岌可危的百姓,解放軍毫不猶豫選擇先營救群眾。冒著炮火,他們搬來梯子,逐個將群眾從視窗救出,成功將他們轉移到安全地帶。

該連隊的指導員也在行動中受傷,有一位戰士為救群眾,在樓上被烈火包圍,最終英勇犧牲。類似的故事在上海解放中屢屢上演,這群人民子弟兵用鮮血守護了上海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從古至今,再沒有一支軍隊像這樣將普通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置於至高地位。更為特殊的是,他們並不追求回報,只是為了心中的信仰。這正是宋慶齡女士在親眼目睹這一場景時,深刻理解國民黨軍隊難以回歸的原因。

這支軍隊,即便擁有再先進的裝備,也難以像這支軍隊一樣真實地贏得上海群眾的心。宋慶齡女士內心安慰滿溢,最後再次註視著大街上安詳入睡的解放軍,微笑著轉身,走向家門。

這一刻,她在心底默默對自己說,先生的遺願終於有人繼承,中國的未來近在咫尺。她眼前展現的是雨後初晴的上海新景象,她身後則是一群成為中國未來支柱的年輕人。

這次,她終於松了口氣,因為她深知中國歷史即將翻篇,他們那一代為之奮鬥終身的光明即將到來。雖然孫先生未能親眼目睹這一天,但她已經親歷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