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粟裕大將的成名之戰-黃橋決戰

2023-12-29歷史

一、黃橋決戰的起因

1939年1月,國民黨於五屆五中全會上透過「防共、溶共、限共、反共」的方針,逐步的加強了對共產黨軍隊的限制,初期主要是在政治上進行限制,軍事手段用的不多。

到1939年10月的國民黨五屆六中全會召開後,老蔣這次直接確定以「軍事限共為主、政治限共為輔」 的方針,並大舉進攻陜甘寧邊區,先後侵占陜甘寧邊區五座縣城。中共中央在總結反摩擦鬥爭經驗的基礎上,為了堅持、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制定了 「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 」的策略總方針。

從1939年10月之後,除了衛立煌等少數國民黨軍官繼續保持與八路軍的良好關系外,其他各地的國民黨軍紛紛的開始制造各種摩擦事件,八路軍、新四軍的生存和發展遇到了巨大的阻礙和挑戰。

此次會議之後,一直到1940年6月,顧祝同最了解老蔣的心思,當時新四軍總部在皖南雲嶺地區,陳毅率領一部在茅山地區建立了根據地,成立了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顧祝同就在兩個地區之間前後共嵌入了18個團的部隊,切斷了兩個根據地之間的聯系。陳毅曾經多次勸說項英,並以新四軍軍分會副書記的身份鄭重建議,希望他立即帶新四軍總部北上,都被項英所拒絕,到1940年6月後,新四軍總部已經處於國民黨軍三麪包圍之中,新四軍江南指揮部也處於國民黨軍夾擊的危險之中。陳毅可不是項英,覺察到再不轉移,江南指揮部這7000多人都難以保全,立刻決定東進轉移,到蘇北去,並且一直向海邊發展,也能實作中央的意圖。

國民黨韓德勤部就是當時執行老蔣軍事限共戰略最徹底的地方實力派,下面列舉幾個韓德勤組織的對抗日軍民的屠殺事件。 一九三九年春,韓德勤突然圍攻我東海縣抗日武裝——八路軍獨立第三團,殺傷該團團長以下數百人。同年夏,又圍攻我活動於高郵湖北閩家橋地區的抗日遊擊隊,慘殺該遊擊隊領導人陶吉以下數百人,其中大都是共產黨員。似大小血案,遍及蘇北各地,時有所聞。(摘自粟裕戰爭回憶錄)

日寇在其兵力不足的困境下,樂於利用韓德勤作為其鎮壓蘇北抗日軍民的統治力量。日、頑雙方信使往還,狼狽為奸,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韓德勤已成了蘇北抗戰的主要障礙。要堅持和發展蘇北抗日戰爭,建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必須從韓德勤手中奪取蘇北抗戰的領導權。所以陳毅同誌於一九四〇年五月八日向中央報告:「解決蘇北問題,應先向省韓下手。」(摘自粟裕戰爭回憶錄)

以上寫了這麽多,就是解釋清楚新四軍轉移到蘇北,並非是主動要去與國民黨韓德勤部搶地盤,而是在顧祝同調集部隊層層擠壓的情況下,為了生存不得不轉移到蘇北。至於為什麽不幹脆繼續北撤到山東,一是蘇北地理位置重要,人口密集,民風彪悍,地方富庶;二是所謂一步退,步步退,退讓也是有限度的,新四軍也需要有一個根據地來站住腳,既能打擊日軍,又有條件發展軍力;三是韓德勤部對抗日軍民委實過於殘忍,對抗日局面危害甚大,忍無可忍,就無需再忍。

二、紙面兵力對比懸殊,中央派遣黃克誠帶領八路軍約1.2萬人南下支援

1940年7月25日,陳毅率領蘇北指揮部(江南指揮部到達蘇北後改稱為蘇北指揮部)所屬新四軍東進至黃橋地區。1940年9月份,國民黨韓德勤部開始主動進攻新四軍,於姜堰等地多次被新四軍擊退,但是韓德勤不死心,又調動更多兵力於10月初再次向黃橋地區發起了進攻。

此時陳毅擔任蘇北指揮部總指揮兼政治委員,粟裕擔任副總指揮,下屬三個縱隊9個團,共7000多人,接近8000,一縱司令員葉飛,二縱司令員王必成,三縱司令員陶勇。

熟悉的軍迷看到這就知道了, 這就是後面華東野戰軍葉王陶的一四六縱的雛形。而此次陳毅與粟裕的合作也是二者的第一次正式的戰役指揮合作,這次合作中,陳毅負責戰略確定和統戰策略,他信任和委托粟裕負責具體戰術指揮和調兵遣將,也成為後來華東野戰軍陳粟組合的分工雛形

這三個縱隊,一縱約4000余人,二縱約2000余人,三縱則只有約1000余人,所以雖然都是三個團,一縱由於是江抗(江南抗日義勇隊)整編的老底子,人員較為充實,三縱則就只是搭了一個團的架子。中央的意思也並不是要江南指揮部所屬部隊單獨對抗韓德勤部,而是要等黃克誠部1.2萬人南下後,再進行防守反擊,鞏固和發展抗日根據地。

然而時間上根本來不及,黃克誠部南下最快也需要大半個月時間,韓德勤部的進攻卻已是迫在眉睫,所以陳毅粟裕做了不能依賴江北的援軍,立足於單獨對抗,爭取消滅敵軍的準備。

新四軍此時的對手江蘇省主席兼蘇魯戰區總指揮韓德勤,紙面兵力則要強大的多,右路軍是李長江(後來投靠汪偽政權)和李明楊、陳泰運部約1.2萬余人,這一路陳毅利用一手大棒,一手胡蘿蔔的策略,有拉有打,已經達成了默契,不做正面軍事沖突,必要時演戲給韓德勤看即可。所以這一路暫時不足為慮。

左路軍是韓德勤直屬保安一、五、六、九、十共五個保安旅的兵力,共7000余人,這一路兵力都是保安旅的部隊,平時守備還勉強可以,正面作戰,戰鬥力一般,所以這一路也不是很大的威脅。

中路軍集中了89軍李守維部約1.1萬多人、翁達旅約3000多人,共15000人左右,是韓德勤安排進攻黃橋的主力。其中,李守維部兵分兩路,分別負責攻擊黃橋的東部和東北部,翁達旅戰鬥能力較強,單獨攻擊黃橋的北部。

韓德勤部紙面進攻黃橋兵力共達3萬多人,經過分析,實際進攻黃橋的主力就是中路軍這15000人左右,新四軍主力7000多人,實際戰鬥人員約5000多人,兵力對比約為1:3,相差較為懸殊。

翁達旅雖然是一個旅,卻是戰鬥力非常強勁的一支部隊,全旅步兵清一色的中正七九式步槍,每個步兵連配有9挺捷克輕機槍,全員佩戴德式鋼盔,翁達本身是陸軍中將,黃埔四期生,林彪的同學,旅的基層軍官普遍來自於黃埔軍校畢業生,所以這個旅又被稱為梅蘭芳式的部隊。

但是梅蘭芳式的部隊並意味著這支部隊中看不中用,戰鬥經驗不行,戰鬥力不強。翁達旅在抗戰初期曾經多次與日軍正面對抗,不落下風。尤其是在日軍進攻江蘇臨時省政府駐地興化的時候,翁達旅靈活的迂回到日軍側後,發動突然進攻,打了日軍一個措手不及,因為他們的國軍對手一般都是僵化的陣地戰,少有翁達旅這樣的主攻進攻意識,這次戰鬥翁達旅擊退了日軍,守住了省政府興化,被老蔣親自稱贊。後來的優先裝備中正七九式步槍等,大量補入黃埔軍官,也是戰功赫赫、戰力強勁得到的反饋結果。

三、陳毅粟裕的默契籌劃

現在有些軍迷總是喜歡分個指揮主次、高下來,其實這是沒必要的事。從這次黃橋戰役,到以後的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可以充分看出來,大概的分工是有的,就是陳毅元帥主大的方向,粟裕大將負責戰術安排和組織實施。毛主席在1946年10月15日電文中曾經明確過: 「在陳毅領導下大政方針共同決定,戰役指揮交粟裕負責。」 陳粟組合可以說是優秀組合的典範,陳毅的豁達氣度、宏偉的戰略眼光與粟裕的敢闖敢拼、大膽心細的戰術安排指揮相輔相成,成為與東北野戰軍的林羅組合,中原野戰軍的劉鄧組合齊名的最佳組合之一。

此次黃橋戰役,陳毅是無可非議的新四軍方面最高首長,他心胸開闊,信任和委托粟裕安排戰術和臨場指揮戰鬥,讓粟裕放手大幹。在戰略上陳毅與粟裕看法完全一致。一是要靠新四軍獨力完成,八路軍援軍應該是趕不到了,就是趕不到新四軍也要打;二是敵軍兵分三路,其中二李這一路1.2萬人陳毅早就親自統戰過多次,有過多次反擊和敲打,也有過送30支三八大蓋的友好團結,所以這一路成功的實作了不戰而屈人之兵,陳毅的政略和統戰能力無可挑剔,一人而頂上萬兵不是一句虛言。

在戰術上粟裕透過與國民黨頑軍的對抗經驗,提出了三個作戰預案。

第一個方案是以攻對攻,既你打你的黃橋,我打你的海安,傳統的紅軍轉到外線作戰的方式,類似於圍魏救趙的戰術,這個戰術一是黃橋作為戰略要點會被敵軍占領,敵人未必急於去救海安,而且這樣難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無法快速改變蘇北地區的戰略態勢。

第二個方案是在韓德勤進攻之前,先發制人,攻打南通等地,這樣即使黃橋守不住,也能留下一個後路,這個方案還是無法有效消滅敵人有生力量,而且這樣先發制人,將會在輿論上和政治處於不利境地。

第三個方案就是陶勇第三縱隊1000余人守黃橋,牽制與抵抗李守維部89軍1萬余人,敵我兵力比為1:10,集中12縱隊約6000人先消滅翁達旅3000余人,再轉兵包抄消滅敵89軍。

這個方案非常驚險,以陶勇縱隊的1000余人,對抗敵軍的主力89軍,敵軍但凡靈活一點,采用多路攻擊戰術,陶勇3縱也很難守住。

這個方案又非常的出人意料,一般戰術是先打弱軍,粟裕的這第三個方案偏偏是先打敵軍最強的梅蘭芳部隊翁達旅,訓練水平、戰鬥意誌、武器裝備水平都是敵軍中的佼佼者。第三個方案還有三大優勢, 第一是敵軍翁達旅非常驕傲,翁達是黃埔四期生,一向瞧不起新四軍的戰鬥力,所謂驕兵必敗;二是我軍采用伏擊戰術,又集中兵力,有相對兵力優勢,再加上出其不意,取勝是有把握的;三是翁旅號稱梅蘭芳部隊,雖然戰鬥力強,裝備很好,但是消滅後繳獲也必然較多,可以有效武裝部隊,提升部隊裝備水平,補充物資消耗,以戰養戰,為消滅89軍奠定基礎。

陳毅不虧是粟裕的伯樂,作為擁有拍板權的最高指揮員,在詳細了解了粟裕的安排之後,果斷拍板支持第三個方案,陳毅的支持讓粟裕可以放手展開手腳,大膽安排指揮,陳粟的默契在此次黃橋戰役後開始逐漸形成。

四、黃橋戰鬥的經過

新四軍以陶勇部三縱1000余人守黃橋,以一二縱出擊,集中兵力待機尋找機會。

翁達旅雖然是梅蘭芳式部隊,我新四軍部隊也有精兵強將,比如葉飛部原江抗改編的一縱,據史料明確記載,早在1939年8月,江抗就發展到5000多人, 每個班有一挺輕機槍,一個連就有9挺輕機槍,每個支隊(營)有兩挺重機槍,總指揮部還建立了兩個重機槍連,調出支援新四軍軍部和兄弟部隊的機槍近200挺。

(陶勇的堅決拼命防守)

1940年10月4日上午,韓德勤部中路軍89軍33師攻打黃橋東門,89軍軍長李守維是黃埔二期生,在他的調教下,89軍的戰鬥也並不比翁達旅遜色多少。而新四軍安排守黃橋的又是陶勇率領的人員很不充實的三縱,總計1000多人。

在守黃橋的三縱裏,粟裕又安排只讓少數後勤人員監視西、南、北三面,主力1000多人全部守在東門,賭的就是國民黨頑軍進攻戰術僵化拙劣。

戰鬥從一開始,就進入了白熱化狀態,李守維部兵力占有巨大優勢,敵33師一上來就發動了整營整連的沖鋒,三縱子彈有限,采取的戰術就是將敵人放近到30米內,再突然排槍射擊,扔出一輪手榴彈後,趁敵人混亂,斷然發起反擊。

這種方式一開始打退了敵人的多輪進攻,在敵人督戰隊上來後,三縱反擊後,敵軍也死戰不退,多次爆發了百人斬,雙方都是傷亡慘重,新四軍數量處於劣勢,終於頂不住了,中午時分,33師突破了東門,接著發電廠等多地失守,戰爭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

陶勇一看不好,周圍除了警衛班幾個戰士,也沒人可支援了,那就我上吧,多一個人多一份力量。他脫下外套,手持大刀,赤膊上陣,跟參謀長張振東帶著警衛班和通訊班的戰士帶頭沖了上去,其他正在後退的戰士眼看司令員親自上陣了,士氣大振,拼命的前沖,保護司令員,敵人正高興剛取得優勢,迎面又來了一波搏命反擊,頓時大亂,新四軍一鼓作氣,一直將敵人擊潰,打出東門,敵人最猛烈的一波攻擊被打退了。

(葉飛對翁達旅的伏擊)

翁達旅由於在半塔城曾經與新四軍交過手,吃過虧,一開始並沒有很快就進軍對黃橋北側展開攻擊,並且國民黨軍的風格,喜歡內部算計,翁達也想等李守維旅與新四軍兩敗俱傷後,再參與攻擊,一舉功成。

翁達旅的拖延,反倒使得粟裕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是埋伏的葉飛部一縱已經在黃橋北側設好埋伏,二縱目前只有一個團在趕往埋伏地點,還有兩個團距離埋伏地點還要更遠。此時陶勇三縱已經到達了極限,如果被89軍突破占領黃橋,則新四軍將會面臨後路被斷的局面。

粟裕在考慮是否調集王必成二縱回援黃橋,否則等不到翁達旅,一二縱的兵力就閑置了,屬於一拳打了個空氣,另一個拳頭要被敵人砍掉。

我們客觀的看,在雙方都沒有上帝視角的情況下, 李守維和翁達知己而一點也不知彼 ,他們都以為新四軍全軍主力都在守黃橋,不然不可能有這麽強的反擊力度,一上午的攻擊也攻破了城門,雖然被反擊出來了,但是新四軍應該已是強弩之末,他們認為等下午翁達旅到北門後,兩軍擺開陣勢正面對戰,他們兩路夾擊,必定可下。

粟裕此時的壓力非常大,目前戰場變數很大,他的視角是 知己而不全知彼 ,己方陶勇部以很少兵力扮演主力,全力抵禦敵89軍進攻,拖住了敵人最大的一股主力部隊,下午敵89軍除了33師外,還要再投入三個團兵力,還有大量炮兵參戰,守的艱難,王必成的二縱還未趕到黃橋北側埋伏點,如果讓他撤回協助防守黃橋是否來得及,又是否會影響後續的包抄89軍的迂回作戰。另一方面翁達旅如不出擊,或者進攻方向改變,也都將引起戰局的重大變化。

所幸翁達六旅在中午後還是出發了,他們頭戴鬥笠,排成了一路縱隊,整齊的開向黃橋北側,計劃從北門進攻。翁達旅行軍的架勢,處於毫無戒備的狀態,既沒有派出偵察部隊,也沒有派出尖兵,就這麽排成一路縱隊,大搖大擺的沿著大路前進。3000多人全部穿著嶄新的軍裝,一水的七九式步槍,每個連隊的中部都有整齊的9個輕機槍組,後面是彈藥手緊隨,端的是十分威武。當翁旅前鋒抵達距離黃橋北門約5裏左右的時候,後面的部隊才剛出高橋。

等到翁達旅前頭部隊快到黃橋北門的時候,粟裕下令葉飛指揮一縱開始攻擊,將翁達旅快速分割為不相連的多段,一團派出兩個連直撲高橋,占領了高橋制高點,負責切斷敵人後路,敵十六團在前鋒,十七團在中間,十八團在後衛,十八團發現後路要被切斷,立刻組織兵力向一團防守的高橋制高點展開進攻,意圖開啟後路。

翁達旅可並非浪得虛名之輩,確實戰鬥力非常強勁。遭到突然襲擊的情況下,前鋒17團立刻向後收縮,妄圖與旅部會合,卻被葉飛安排兩個營切入,切成數截,亂成一團。翁達率領旅部在中部卻有些倒黴,騎著高頭大馬的他一開始就被一團長喬新明盯上了。戰鬥一開始,喬新明就親自指揮一個營采取掏心戰術,上來就端了翁旅的指揮部。失去了指揮之後,前中路翁旅部隊都陷入了各自為戰的境地。

最激烈的戰鬥發生在後路。敵十八團困獸猶鬥,為了開啟回高橋的路線,他們發起了整連整連的沖鋒,每個連都有9挺輕機槍,敵團長組織沖鋒部隊十多挺輕機槍在前,一邊沖一邊掃射,一個倒下了,下一個頂上,火力兇猛,作風強悍。

前面講過一團有安排三營兩個連守著高橋制高點,卡住敵人的退路,三營安排將一挺機槍架在了一個地主家修建的炮樓上,利用地利對抗敵人5-6挺輕機槍的火力,一個機槍手倒下了,下一個副射手毫不猶豫的頂上,副射手倒下了,下一個會打機槍的射手頂上......新四軍就用這種勇往無前的精神與敵人的優勢火力對頂,一直到這一個班30多個人剩下了不到10個人,機槍的掃射卻一直沒有停下。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激戰,終於全部控制了高橋,消滅了敵人共計400多人。

四團在廖政國團長的率領下,負責消滅敵人前半部份的十六團,一開始的沖擊很順利,輕松將敵人切為幾段,在天黑前消滅了敵軍大部份,剩余少部份殘軍卻堅持頑抗,撤退到了周家莊繼續抵抗。

黃昏到了,一團長喬新明安排搜尋殘敵消滅,並派出部份部隊協助四團消滅個別據點堅守的殘軍,在一個門樓下,發現了一個手持短槍自殺的軍官屍體,這應該就是翁達了。這個國民黨中將,以旅長的職位就獲得了中將軍銜,就這樣自殺倒在了此地。

至此,葉飛的一縱將翁達旅的十六、十八團基本消滅,共俘虜敵軍官兵一千三百余人,我一縱也傷亡500多人。

我們以前看其他的文章講到這一段,多是輕描淡寫的講到翁達旅被輕松消滅了,筆者在此還是客觀的寫一下,翁達旅還是一支很有戰鬥力的部隊,此次戰敗主要還是敗在驕傲了,戰鬥隊形很差,遇到襲擊毫無準備,再遇到新四軍戰鬥力最強的葉飛一縱隊,戰敗就是必然的事情了。翁旅就這樣被國民黨的上層派到搞摩擦的前線損失了,也是一件有點惋惜的事情。

我們復盤下這場戰役的兩個意外的點。 粟裕傳記中曾經描寫過粟裕如何精確計算翁旅部隊的情況,即每2人間隔約1.5米,一共3000多人,全長約5公裏,不到10裏的距離。真實的戰場上瞬息萬變,其實也難以出現粟裕傳記裏所講述的理想化的情況。

比如有兩點就沒有料想到,第一點是翁旅十七團在一遭到攻擊,敵團長就快速組織起部隊進行了突圍,並且大部突圍成功,一直逃到了與89軍33師殘部會合,一直到10月6日才被一起消滅;第二點是王必成二縱沒有及時趕到黃橋北側參與設伏,就算是走的最快的一個團也沒走到,所以黃橋北側伏擊翁達旅的戰鬥是葉飛一縱單獨完成的。而粟裕指揮也非常靈活機變,既然二縱未趕上戰鬥,那就是戰鬥力絲毫無失真,立刻調動二縱在一縱消滅翁達旅的同時,先行包抄迂回在黃橋東門的89軍李守維部。

一縱只有4000余人,單獨消滅翁達旅的任務,其實是力有未逮,也難以保證全部消滅,二縱本應及時趕到,以合起來的6000兵力快速消滅翁達旅,然後在一起包抄89軍,則將會快的多,也順利的多。二縱為何未及時趕到,筆者手裏資料有限,也沒有答案,歷史有時候難以說的全部清楚。但是粟裕的指揮調整極快,決心下的也很快,立刻調整二縱為包抄任務,一縱也變伏擊消滅敵人任務,而變為盡量快速大量消滅敵人,所幸敵人十七團慌亂之下快速突圍逃跑了,不然十七團如果也像尾部的十八團一樣頑強抵抗和反擊,那麽一縱必然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更大的傷亡代價,將會影響到後續消滅89軍的作戰。

粟裕以後在黃橋戰鬥總結裏,批評了二縱王必成部與一縱配合不好,未及時趕到參與消滅翁達旅,以致產生了額外的戰場變數,所幸後續包抄89軍及時,將功補過。

(消滅89軍李守維部)

此時敵89軍33師在4日晚仍在集結準備於5日拂曉發起對黃橋的第三次總攻,粟裕考慮到如果陶勇三縱再次被動等待敵人攻擊的話,敵軍炮火優勢很大,兵力有占據很大優勢,難以守住,第二縱隊包抄仍未到位,第一縱隊消滅殘敵後,也在包抄的路上。粟裕果斷下定決心,命令陶勇險中求勝,不但不防守,反倒以攻為守,以三縱兩個團出擊,主動攻擊集結的敵人,敵人本想著新四軍老實的等著被攻擊,卻沒想到還敢沖出來反攻,一下子被打的有點懵,傷亡慘重,89軍淩晨的第三次總攻計劃就這樣胎死腹中。

到5日早晨,二縱先包抄到位,半夜受到襲擊的89軍還在整頓中,就遭到了二縱的突然襲擊,正面的三縱也開始奮力反擊,大約兩個多小時後,一縱葉飛部也趕到。至此,李守維部插翅難逃,李守維在慌亂逃跑中,騎馬與敗軍擠著過橋,由於身體過度肥胖,不慎掉入河中,這個國民黨中將,就這樣窩囊的淹死了。

得到中路軍參戰的訊息,國民黨那一直在旁觀二李一陳那1.2萬人立刻撤軍了,黃橋戰役至此勝利結束。

黃橋戰役,共殲國民黨頑固派韓德勤部89軍與獨六旅1.1萬余人,其中俘3800余名, 主要繳獲有長短槍三千八百余支,輕、重機槍一百八十九挺,山炮三門,迫擊炮五十九門,還有大量彈藥和軍需物資 。黃橋戰役奠定了蘇北抗日根據地的堅實基礎,從此蘇北大部份為新四軍所占領,建立了較為鞏固的蘇中抗日根據地。黃橋戰役也成為陳粟組合所向無敵,從勝利走向勝利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