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黃埔軍校有多厲害?在帶出6屆英才後,為何又走向沒落之中?

2023-12-29歷史

作為中國近現代最出名的軍事院校,黃埔軍校的名字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而中國十大元帥中,就有5位出自於黃埔,就連周總理當年都是黃埔軍校的政治系主任。

那黃埔軍校究竟是怎麽建起來的?為何黃埔軍校能在現代史上留下威名?

但帶出6屆英才之後,這所學校為什麽最終又走向了沒落呢?

黃埔軍校的由來

1924年孫中山先生在中國共產黨和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陸軍軍官學校,1926年這所學校改組為中央軍事政治學校,俗稱 「黃埔軍校」

不過1927年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公然叛變革命,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

而當時黃埔軍校在廣州,武漢和南京各有一所,其中武漢分校就此也開展了討蔣的鬥爭,但在七一五政變後,武漢軍校暫時解散。

1929年蔣介石又以國民政府的名義,在潮州、洛陽、南寧、西安等地成立了多所分校,直至1930年黃埔軍校第7期學生畢業後,學校被要求停辦。

其實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黃埔軍校的歷史到這裏就結束了,不過蔣介石後來又成立了中央軍事政治學校。

而從這個角度看,黃埔軍校一共辦了25年,在大陸辦了23期。

不過黃埔軍校其實並不是一個培養高級軍官的地方,而是為了培養中下級軍官而設立的,學校課程也僅僅只有半年。

那麽為什麽這樣一所「速成式學校」,能夠培養出如此多優異的人才呢?

四大條件,創造歷史

黃埔軍校之所以那麽了不起,主要得益於以下4點。

第一,立意正,開道路。

1924年黃埔軍校建成的時候,中華民國雖然已經成立,但當時的社會局勢依舊不太樂觀,袁世凱不僅竊取了革命勝利果實,還留下了一大批軍閥。

這些軍閥為了搶地盤、拿好處,肆意發動戰爭、剝削民眾,人民始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俗話說得好,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無數仁人誌士想要將國人從水深火熱的處境中拯救出來,只可惜很多人都是報國無門。

恰在此時,孫中山先生成立了黃埔軍校,再加上討伐軍閥的口號一出,有誌之士們自然紛紛響應號召。

除此之外,黃埔軍校的大門上還貼著這樣一副對聯, 「升官發財請去別處,貪生怕死勿入此門」,橫批:革命者來。

此般立意,也激發了很多愛國青年的革命熱情,也正如孫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上的致詞,

「我們開辦這個學校,要用裏面的學生做根本,成立革命軍,諸位就是將來革命軍的骨幹。創立了革命軍,我們的革命才能成功。」

所以黃埔軍校一經開創,很快就成為了革命搖籃。

第二,網羅人才,收盡精英。

黃埔軍校其實剛開始並沒想要大量招生,而是只準備招收324名學員,只不過招生通告在報紙上打出去之後,當時光是廣州地區報考黃埔軍校的人數就超過了1000。

其他各地想要報考黃埔軍校的人更是多到數不勝數,當時黃埔軍校根本容納不了這麽多人,於是便采取考試的辦法,擇優錄取。

當時國民政府在廣東地區,公開設立了考場,考生們可以自主前往報考。

至於被北洋軍閥占據了北方地區,則是由共產黨進行秘密考試,而毛主席當時就是駐紮在上海的面試官。

考生們透過毛主席的面試後,才可以拿到路費前往廣州參加筆試,由此可見,篩選難度之高。

第三,重視政治教育,將政治與軍事相結合。

在黃埔軍校開創之前,中國不是沒有軍事院校。

比如說東北講武堂,雲南精武堂,以及保定軍校等等,這些學校也培養出了不少帶兵人才,可關鍵在於缺乏政治教育,沒有信仰也沒有什麽凝聚力。

而封建王朝雖然在武昌革命的炮火下結束了歷史的使命,但是封建殘余的思想在很多人心中仍在存留,頭上的辮子剃得幹凈,心裏的辮子一直在留。

所以,孫中山先生決定學習蘇聯,號召以俄為師,並且讓蔣介石等人組成 「孫逸仙博士代表團」 到蘇聯進行實地考察。

豐悌還撰寫 【本校從黃埔到南京的變化】 一文對教育方針作了具體闡述,指出, 「所謂教育方針,便是教育施行所根據的原則。

這個原則,簡言之,就是軍事教育與政治教育並重,而且不但是並重,政治教育更超過於軍事教育之勢

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熊雄也撰寫 【一年來的本校政治部】 ,指出軍校 「教育方針的總原則,就是‘軍事與政治打成一片’。

要二者並重,軍事教育和政治思想互相補助,而且該理論成為了廣大黃埔師生的主體思想,

有了這樣的思想就不難打造出一支全心全意為了革命,為了人民的新式軍隊。

第四,有實戰磨練,成長迅速。

我們前面也說到了,黃埔軍校給予的是一種速成式的教育,僅有半年的授課時間。

即使是時間利用的,在高校能夠教授的東西也相當有限,因此黃埔軍校教授的東西其實並不是面面俱到的,而更多的是啟發性的。

除了啟發性教育之後,實戰演練也是很重要的一環。

雖然戰火燃燒的地方是一片的民不聊生,但是對於在軍校的人來講這都是寶貴的經驗。

每一次大戰,不論勝負都可以拿到軍校的課堂上去分析講解,而在課堂上分析過後,都會伴隨著真正的實戰。

這樣的理論與實踐同時進行的軍事教育,可以說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可以打造出一個非常優秀的戰場指揮官。

此外不僅僅是正面加強綜合性的各種實踐的教育,同時黃埔軍校還與當時世界上非常優秀的軍校有著學術交流。

例如黃埔四期開始一共有三批中國的學員在德國留學,廖耀湘等在法國留學,除了留學於國外的,還有大批德國軍事顧問在黃埔軍校內擔任各種科目的教官,抗戰爆發後還有大批的美國軍事顧問來教授。

加強國際的合作以後,黃埔的學員和國民政府則開始打造強大的部隊,例如第36師,第87師和第88師這樣的德械師。

天下英才,半出黃埔

就光從黃埔一期生來看,培養出來的人才已經足夠令人震撼了。

除了賀衷寒、曾擴情、袁守謙這類政工人才,還培養出了杜聿明,黃維以及董刊這類抗日名將。

除此之外,當時黃埔軍校還有非常著名的「黃埔三傑」、「文武三傑」,也是優中擇優的將領代表。

黃埔三傑指的是蔣先雲,賀衷寒以及陳賡大將。

蔣先雲是當時黃埔軍校中的學生領袖,入校時全校第一,畢業時又是第一,深得黃埔軍校師生們的推崇,蔣介石甚至親自跟蔣先雲說了這樣一番話,

「巫山,將來革命成功了,我就卸甲歸田,這幫生龍活虎的皇夫子弟只有靠你統領了。」

蔣介石想把蔣賢雲當做接班人培養,可蔣先雲卻不願跟著蔣介石走獨裁道路。

作為湖南早期的著名革命黨人,蔣先雲是由毛主席親自介紹入黨的,有著堅定的共產主義思想,所以他最終放棄了蔣介石許給他的錦繡前程。

若是能在戰爭中活下來,蔣先雲或特許評為元帥,只可惜在1927年北伐過程中,他在戰鬥中英勇犧牲,年僅25歲,屬實令人惋惜。

賀衷寒早期是共青團成員,只不過他和張國燾不睦,最終被開除了團籍,憑借著優秀的組織與宣傳能力,賀衷寒後來成為了著名的國民黨特務組織復興社 「十三太保之一」

本來也能有一番作為,只可惜野心太大了,西安事變時公開贊同何應欽出兵,絲毫不顧及蔣介石處境,因此西安事變結束後,他就被踢走了,只得郁郁而終。

至於陳賡大將,自是不必多說,他是解放軍中出了名的 「開心果」 ,智商與情商雙高。

不僅在解放軍中與諸多將領關系好,也深受黃埔子弟的尊敬,從紅軍時期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時期,陳賡大將一直搏殺於戰場一線,功勛累累。

至於文武三傑,則指的是國民黨那邊的稱呼,包括賀衷寒,胡宗南以及李默庵。

賀衷寒我們前面已經說了,胡宗南則是蔣介石最得力的左膀右臂,在軍閥混戰和第2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打得都挺好,立下了汗馬功勞。

至於李默庵則是第1個結束共產黨的黃埔學生,本事倒也有,但是挑錯了對手。

解放戰爭中他和粟裕大將對線,被粟裕大將帶兵連克七次,成為了著名的 「七敗將軍」 ,自此結束一線指揮陣營。

可以說黃埔軍校出人才,這是公認的,不僅是第1期,前6期都湧現出了非常多的優秀革命將領,若非如此,中國十大元帥中也不可能有5位元帥都出自於黃埔。

而在中國後來評選出來的36位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中,同樣有5位黃埔學員入選,從種種角度來看,當時的黃埔軍校都稱得上是中國第一軍校。

那麽名震一時的黃埔軍校,後來又如何了呢?為什麽人們都說黃埔軍校前6期教的是將軍,後面教的都是士兵呢?

黃埔軍校的結局

隨著教學方法的不斷完善,軍事體系的不斷成熟,黃埔軍校非但沒能夠培養更多的人才,反而不進反退,主要是由於以下4點造成的。

第一,立意不正,學校變質。

黃埔軍校建立的初衷,是為北伐培養優秀的軍事人才,可是蔣介石卻在1927年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背叛了革命。

不僅大肆抓捕屠戮共產黨人,而且還妄圖搞獨裁,這在本質上就完全違背了辦校的初衷。

前6期學員,進入黃埔軍校是為了救人民於水火,打倒軍閥的,可是隨著蔣介石變成了新的最大的軍閥,加入黃埔軍校還有什麽意義呢?那些有誌報國,不屑與蔣介石為伍的人,根本就不會去報考黃埔軍校。

再者說了,隨著蔣介石在自己手下搞出一個黃埔系,報考黃埔軍校已經成為了升官發財的一種捷徑。

這也讓那些有誌報國的人更加厭惡,而原本能有一番作為的人,進入國民黨這個大染缸裏,也會很快被浸染腐蝕。

第二,缺乏生存和發揮空間。

過於堅硬的磨刀石,可能會磨壞菜刀,而將領的磨礪亦是如此。

後面十幾期黃埔軍校學員,雖然也經歷了實戰磨練,但是由於戰場上戰損率實在太高,很多學員還沒有成功被磨礪出來,就已經犧牲在戰場上了,自然是默默無名。

即使是有一部份學員,堅強的從戰場上存活下來,也很難大振幅提高自己的指揮水平。

因為部隊中負責指揮的位置總是有限的,而這些位置基本上都被黃埔軍校前6期學員給占完了。

後來的學員們想在戰場上大放異彩、揚名立外很不容易,畢竟當部隊的體系逐漸成熟之後,競爭自然更加激烈,想要向上晉升的難度也提高了,而這又進一步的限制了黃埔軍校後來學員們的發展。

第三,國民黨內部腐朽,派系鬥爭激烈。

革命後期,國民黨內部貪汙腐敗情況已經非常嚴重了,不同派系之間的競爭更是激烈的互相坑害的地步。

俗話說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上面的領導上顯示如此,國民黨中下層軍官也是有學有樣,長久下來自然也就被磨去了鬥誌。

第四,站錯隊伍,非仁義之師。

從解放戰爭形式上我們很容易就能看得出來,國民黨早就失去了民心、脫離了人民群眾。

這樣的一支部隊是註定要失敗的,而帶領這樣部隊的將領,自然也很難打勝仗,這也是黃埔軍校後來學員難以成名的一大原因。

昔日名震世界的陸軍軍官學校,在綻放過屬於自己的輝煌後,逐漸走入了沒落之中,這屬實令人感覺到惋惜。

不過它已經完成了它在革命年代的特殊使命,雖然現在早無黃埔軍校,但是在中國人的心中黃埔軍校永遠都是心中不可磨滅的一座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