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歷史

緬甸,到底是個什麽國家?(深度好文)

2023-12-29歷史

轉載:史客郎

這兩天國際大事件少,剛開始還覺得挺奇怪,認真一想,明白了:這段時間西方在過聖誕節啊,惹事鬼們都忙著過節,搞事情就得放一放了。

不過這正好,正好乘著這段時間,可以寫一點過去一直想寫,卻因為國際不斷有事,卻不怎麽動的文章。

今天就和大家來聊聊緬甸這個國家。

前段時間因為緬北一搞,它頓時關註都飆升,但好話不是太多,像有的人說緬族人很怎麽怎麽樣,居然搞電詐,還搞嘎腰子,又搞大緬族主義什麽的,感覺很蠻橫、很陰險、很狡詐啊,所以還有人就擔心:它會不會引入像美國、印度什麽的,來和我們搗亂呢?

出現這麽多想法,怎麽說呢?

這說明大家對緬甸這個我們的鄰國,可能不是很熟,今天就來講一下。

1

先從緬甸的兩本史書,都是官方修的,說法卻差很大。

一本叫【大史】,上面說緬甸是這麽來的: 印度迦毗羅衛有個叫阿毗羅閣的當地首領,他帶著手下人,渡海再坐船,沿河進入緬甸內地,建立一個國家,名叫「太公王國」。

緬甸的歷史,就從太公王國開始。

太公王國還有沒有呢?

沒有了。

被一群叫「德由」的人,他們強大無比,給滅了。

那這「德由」人,是現在的什麽民族呢?

就是我們。

所以照這種說法,緬甸從一開頭,就和我們有滅國之恨!

但在另一本書裏,中國的形象就和【大史】完全不同,這本書叫【琉璃宮史】,地位類似於中國四大名著。

上面說:中國人和緬甸人是親戚,是是「烏底巴」。

這「烏底巴」是「一胎所生」的意思。

這書裏怎麽說的呢?

在遠古帝釋時代,有位名叫龍桑蒂的龍公主,因為要看守四位佛祖的金杯,所以就在海島遨遊,遇到了太陽神的後裔,兩人邂逅相愛。

這場愛情的結果就是:龍公主生下三個龍蛋。

一個龍蛋從河裏漂到中國,脫殼而出變成一位美麗的少女,成為中國的皇後;

一個龍蛋掉地上破了,變成寶石,所以緬甸就成了寶石之國;

一個龍蛋沿著伊洛瓦底江漂到緬甸良宇,被一位驃族大叔打水時取回家中,孵出一男孩。

這個男孩長大後智慧超群,力大無比,又是一位神箭手,他就是緬甸蒲甘王朝的始祖,著名的驃苴低國王。

所以中國人和緬甸人,又成最親的親戚了。

還有更搞笑的事:【大史】和【琉璃宮史】出現的時間,居然差不多,都差不多在 500 年前,也就是 16 世紀!

這兩種說法,究竟哪種是對的呢?

後一種要準確一點。

上張圖。

橫斷山區!

這地方我去過多次,每次到了後,都有一種感覺,沒法形容的那種:一條條極度高聳的山脈,巖石嶙峋,超級險峻,中間再夾著一條大河,翻滾洶湧,咆哮著奔向遠方!

往往周圍數十裏,都看不到一點人煙!

尤其是夕陽西下,暮色蒼茫時,會讓路過的人充滿了不知名的愁苦感!

這個好多條大河平行並列,奔騰向前的地方,歷史上是個很有名的民族遷徙大通道!

我之前講過:在很早很早的古代,在甘肅、青海和四川的交界處,生活著一群人

羌人!

這又得從廣義和狹義上來講。

如果從廣義上來講,那我們漢族,還有像 羌族、藏族、彜族、哈尼族、白族、納西族、 傈僳族 、景頗族、怒族、德昂族、拉祜族拉什麽,統統都算羌人。

境外就更多了:從緬甸到印度東北部,再到不丹、尼泊爾,一大堆的民族。

如果從狹義上來講,就主要指講藏緬語的民族了。

因為我們很早就往東走了,占據黃土高原、華北平原,再擴散到整個華夏,但其他人還留在原處,那地方生活挺艱難的, 又幹旱,氣候又不好,很多人都知道這麽一句詩,叫「羌笛何須怨楊柳」,就說了這麽一副生活狀況,所以它們 也得找出路啊!

正好他們前面,有這麽多條大峽谷,峽谷雖說大部份挺貧瘠,但總有些靠河的地方,地勢平坦,水草豐美,但這些遷徙的人不多,可以搞搞過渡!

等人口多起來,大家又得再往前,再找更好的地方!

然後到了雲南,這些大河不再你緊挨著我,我緊挨著你,而是突然散開!

群山中間有很多壩子,也就是山間盆地,氣候溫暖,土壤肥沃,很多人就住下了!

是不是有種世外桃源的感覺?

很快有人會來告訴你:你們這群弱雞,憑啥占這麽好的地方?

什麽人呢?

從橫斷山區,後面過來的人!

也是羌人!

為啥後面的人會說前面到的人是弱雞呢?

因為大家是一段段地過來的,遷徙時間長達數百年,對這些小民族,歷代朝廷向來是會采取這麽個政策: 羈縻!

差不多就是:我給你的首領封個官,給你們點錢、物什麽的,但你們一要忠於朝廷,二要是朝廷在這地方有戰事,你們得也出兵出糧,大家一起去打!

這一搞,彼此就有交流了。

就開始技術擴散了。

尤其是怎麽打仗!

但技術這東西,肯定是越後 吸收 的,基本就越會先進嘛! 所以就導致了這麽一個結果:越晚沖出橫斷山區的,戰鬥力越強,實力越爆表。

因為它接受的技術擴散越多!

那緬族,大概是什麽時候,沖出橫斷山區,進入緬甸的呢?

2

其實如果細心一點,看前段時間緬北「三兄弟」打仗的訊息,一眼就能看出來了。

比如說大家常會發現:緬甸的軍隊,好像和我們印象中的,非常不同,除戰鬥兵外,怎麽在部隊駐地,還有人帶著家屬呢?

還有的圖片說明是:緬軍和家屬投降後,「三兄弟」給他們發錢,讓他們回老家。

網上還有人笑,說緬軍真奇怪,一個營編制 500 多人,打仗的才 200 多人,其余的編制,居然會留給當兵的家屬和孩子,這種部隊有啥戰鬥力?

這事怎麽說呢?

他應該去再去讀一讀【木蘭辭】,看看上面是怎麽寫的!

大家不妨想一想:花木蘭為啥要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因為她爸爸年紀已經老了,但她家還沒成年男子!

家裏沒有適齡男丁,能不能不去?

答案是:不行!

因為他們家是軍戶,世世代代必須為兵,朝廷一有征召,必須出人參軍!

如果不呢?

看木蘭決定代父從軍後,馬上就去市場上,幹了什麽事?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自備戰馬!

內建武器!

這些東西都是很費錢的!

一般老百姓,能一下子拿出這麽多錢,然後購置這麽多東西嗎?

顯然不可能!

這些軍戶都不是窮人,他們其實挺有錢的,社會地位也高,可不是當時那些苦哈哈的普通窮老百姓!

如果去看一下我們的史書,就會發現:北魏時期的軍戶,其實是朝廷精心挑選過的,很多是鮮卑貴族庶出的子孫,漢族軍戶很多也是世家大族的旁系!

木蘭為啥代父從軍?

一是她孝順,二是為了維護她家的軍戶地位!

說到這裏,大家應該明白緬甸作戰部隊裏,為啥當兵的還帶著妻兒老小了吧?

他們其實就是現代版的軍戶!

而且這份軍餉,他們是一戶家庭,世世代代就決心吃定了!

別的人就算再想當,都還沒資格呢!

其實早在 2011 年,緬甸就想改革這種軍戶制度,改成征兵制,結果訊息一出,這些軍戶覺得利益受到極大的傷害,群起反對,這事最終無果而終。

緬甸將軍向士兵家屬贈送物資

到這裏,有人可能要說了: 難道緬甸這軍戶制度,是從我們古代學去的?

這極有可能!

為啥呢?

因為我們實行軍戶制度,是從北魏到唐朝天寶年間,也就差不多 200 多年,就在這段時間,一個從東漢起就不斷被記載的羌族部落,突然消失了!

白馬羌!

從歷史記載來看,白馬羌還是在不斷向南移動的:東漢時他們在甘肅武都一帶,後來就慢慢移到四川綿陽北部,在當時,唐朝不斷在那地方打仗,打著打著,史書裏就不再能見這個名詞了!

緬甸之前的名稱,是什麽?

Burma

是不是挺像「白馬」?

這兩者之間,肯定不會只是巧合。

說到這裏,可能有人要說了:難怪緬甸國家這麽窮,緬軍這麽沒戰鬥力,原來它還現在還用著這種落後的征兵制度啊。

如果這麽想,就又錯了。

在東南亞,他在很長時間內,是個小霸王的角色!

到啥程度呢?

3

1817 年,緬甸蘭裏島總督給英國在孟加拉的總督,去了一封信,要英國人趕緊向緬甸臣服進貢,並且獻上孟加拉全部領土。

英國人拒絕。

當時的緬甸國王大怒, 1822 年派出大將班都拉,對英國開戰,還說英國人你給臉不要臉,那這場仗我們緬甸一定要把孟加拉和印度拿下,之後再滅英國,讓我兒子去那裏當小王!

當時英國正在鼎盛期啊!

這場戰局怎麽樣?

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英軍節節敗退,多次戰鬥中慘敗,不少城市告急!

整個英屬印度震動!

最後英國人發現緬甸國內空虛,尤其是仰光一帶,沒啥部隊布防,他們出動艦隊,裝滿部隊,從海上進攻,然後攻克了不少城市。

緬軍趕緊回師救援,結果因為長期奔波勞累,被英軍以逸待勞,這才戰敗!

看到這裏,大家是不是想笑: 緬甸人為啥這麽無知,去挑戰英國?

如果看一下他們之前的戰績,就明白了。

之前幾十年,他們剛和亞洲霸主的清朝,大規模地,交過四次手!

1762 年一直持續到 1769 年!

前三場,都是清軍戰敗!

第四場,雙方打平!

而且戰爭是緬甸主動挑起的:緬甸的正規軍,先侵入了雲南邊境的土司地盤!

雖說戰爭的結果是以緬甸向清朝稱臣告終,但侵占的地盤,緬甸沒結束多少,清朝方面卻不但損兵折將,還有一堆大員死亡:雲貴總督劉藻自殺;清朝派出的悍將明瑞戰敗身死;之後乾隆大怒,派出一大堆名將重臣,大家齊力,才和緬軍打平。

但這仗的主帥 、乾隆的小舅子傅恒 ,因為打這場仗,染病死了。

但以為這樣就算了嗎?

緬甸人在和清朝打仗時,它還在和泰國人打仗!

就在和清朝打仗的間隙,在 1767 年,它攻占了泰國大城王朝的首都阿瑜陀耶,泰國亡國!

之後因為清緬交戰,緬甸壓力很大,然後泰國才在達信帶領下,發動起義,趕走緬軍!

泰國和緬甸,一直交戰到 1810 年!

因為泰國打不動,清朝又不敢碰,緬甸又幹了什麽?

它出動大軍,把現在印度東北部,像阿山姆、曼尼普爾什麽的,都給吞了,然後就和英屬印度接壤了,然後就對孟加拉開始流口水了……

怎麽說呢?

當時緬甸人覺得終於找到了個軟柿子,可以去捏一下,結果碰上當時全世界最硬的茬。

說到這裏,看出緬甸這國家,有啥特性了沒?

軍國主義!

很少有人會想到:緬甸這國家,其實有著非常濃厚的軍國主義傳統!

緬族之所以能從橫斷山區沖出來,還能在緬甸立足,就和它有關!

從古代起,它就一直實行一種制度:阿赫木旦,和我們從北魏到唐朝的府兵制非常像!

在緬甸社會中,這些阿赫木旦社會地位非常高!

他們平時耕種,戰時出征,不納賦稅,戰時上戰場時,還不要國家補給物資,自備所有裝備、糧草,如果因為打仗,掠奪什麽戰利品,也得歸他們。

這幫人隨時可以出動,武德極其充沛!

而且在戰鬥時,他們殺戮極其殘酷!

怎麽說呢?

和很多人想的不同:從歷史來看,緬甸人其實是個戰鬥民族,只是我們一直忽視了它。

只不過這種軍國主義,現在換了個名稱,叫作大緬族主義而已!

4

看到這裏,大家對我們那邊這鄰居,是不是頓時起了戒心?

到這裏,就可以上張圖了!

看到沒有,緬甸這國家,似乎挺怪的呀?

它有的地方叫「邦」。

有的地方叫「省」。

為啥一個國家之內,既有邦也有國呢?

原因很簡單:地名帶「邦」的,主要是少數民族居住地,帶「省」的,則主要是緬族人的居住地。

如果大家再留心一下,就會發現:罵緬甸政府在搞大緬族主義,基本發生在這些「邦」,而不是在「省」。

這些省裏,也就是緬族聚居區,又是什麽一副情況呢?

你走進去之後,會發現當地一片和平現象:比如說很多人家門口,會放上非常幹凈的清水,這是為路人準備的,以防他們走路幹渴,一時找不到水喝。

畢竟緬甸不像我們這裏,井打得不是那麽多,自來水也通得少。

你要是餓了,敲開一些人家的家門,說我餓了,能不能給點吃的,這戶人家往往會非常高興,基本會端出飯菜來,請你吃。

看到這裏,你是不是覺得不對勁?

自古以來,那種兇猛善戰,特別很能殺的緬甸人,東南亞不少國家聞風色變的殺人機器,怎麽會突然變成這麽平糊的一群人?

還有,傳說中的噶腰子呢?

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緬族幾乎全民信佛,只不過他信的是小乘佛教,也叫上部座佛教。

佛教分為兩種,一種叫大乘佛教,大乘佛教叫漢傳佛教,就是中國的中國、日本、北韓、越南這些地方信的;另一個是叫小乘佛教,泰國、緬甸、斯裏蘭卡一帶信的。

有啥差別,就不說了。

因為他們信佛,就特別註重積功德,比如說他就認為有人肯喝我的水,我是積功德,我下輩子就投胎就投得好,所以這是好事情,我一定要去做。

如果有人餓了,向他們要點食物呢?

也是好事情,這事我也得去做。

甚至到什麽程度呢?

有些地方居然能做到路不拾遺,我之前一個朋友在緬甸時,掉了錢,很快就發現了,回去找時,看到有人手裏拿著錢,就在那裏等著,就為了他回來拿錢。

為什麽?

因為他信佛,所以必須得修行,為了掉在地上的這點錢,讓他把修行都丟了,不劃算!

如果就在那裏等著,交給別人呢?

那是大功德!

怎麽說呢?

你很難想象這麽一個復雜的矛盾體: 他在外面,可以殺人殺得血花四濺,但在它內部,居然是那麽地平糊!

緬甸信佛,信到什麽程度呢?

它幾乎所有的男人,都要出家,去當幾年和尚。

不出家的呢?

全家最大的房間是敬佛的,家人有空,就坐在一起念經;他們還能把自己 30% 的收入捐出來,交給廟裏。

但是走偏的時候也不少: 2020 年疫情爆發時,緬甸政府因為手頭沒啥防疫物資嘛,就想出了一招怪招:他們居然弄了一架飛機,請了幾個高僧在上面坐著誦經,然後飛機繞著全緬甸上空飛,為老百姓祈福!

怎麽說呢?

這個國家的老百姓,其實是個超級矛盾體!

但以為這樣就算了嗎?

沒有!

5

緬甸人身上的矛盾,還不止這一處:他們自尊心極強,容易發怒,這點有點像南韓人;另一方面又特別敏感,很害怕自己受傷害!

從它的歷史,也能看出來。

接著第一英緬戰爭說起:上面說到,緬軍開頭打得很好,但後來被英國人抄了後路,結果戰敗了。

然後大家就談判:緬甸人同意把若開邦割讓給英國,允許英國人在仰光設立使館,還要給它大筆賠款。

緬甸國王是怎麽想的呢?

基本就是:擦!我怎麽能全盤接受?

於是又想了一招,給了英國人一個特別低窪的地方,我讓你在這地方建大使館,英國人一開始不知道,真去建了,結果雨季一到,大使館就被淹了,然後就開始生病。

好幾任大使,因為這低窪的大使館,居然掛了!

弄到後來,都沒人肯去緬甸!

緬甸國王玩的,還不止這手,他提出說:自古以來,任何人見緬甸國王都要脫鞋子的,

你穿著鞋子進來,非常臟,這是對國王的侮辱,所以你要光著腳進來的。

英國人:說不行。

兩邊吵了半天,最後說算了,英國大使就著鞋子進到宮殿前,再把鞋子脫了,然後進宮。

結果通知可以進宮的日子後,英國人又傻了:那天叫作「悔過日」,是自古以來緬甸周圍的堆部落首領和土司什麽的,向國王進貢的日子!

英國大使是和這些進貢的,一起給緬王獻上禮物!

當時緬甸還強,所以英國人忍下了。

結果沒過多久,緬甸老王去世了,新王登基,通知英國人說:之前的約,是前任國王簽的,不關我的事,以後你有大使館在我這裏。

英國人勃然大怒,結果第二次英緬戰爭爆發。

緬甸再次戰敗!

割讓下緬甸!

但緬甸人停了嗎?

沒有!

再過幾十年,又出事了:當時英國的的威爾斯親王去印度,緬甸大使直接穿著鞋子,就進去見他了。然後英國人找茬,說:我的大使見你們的國王,你們不讓穿鞋子;你們自己倒是穿著鞋子,就來見我們的王儲。

這是占我們的便宜!

然後第三次英緬戰爭爆發,緬甸滅亡!

到這裏,有人可能說了:你這裏說的,只是歷史啊。

但歷史向來是照耀現實的燈光。

我們可以拿緬甸人和印度人,這對鄰居來比較一下:印度人也很狂妄,也很自大,但它遇到特別大的事情時,會怎麽樣?

1962 年,我們搞自衛反擊戰,它軍隊全線崩潰時,是什麽一副嘴臉?

馬上把臉「啪」地一撕,向美國求援,向蘇聯求援,都快差點跪下來了。

但緬甸人不是。

這裏在講段過往的歷史:二戰之後,緬甸經濟特別慘,它戰前年產大米將近 700 萬噸,出口 500 萬噸,戰後農田荒了,鐵路、公路什麽的毀了,車輛也燒了,只能差 250 萬噸,整個國家一片蕭條。

這種時候怎麽辦?

一般東南亞國家,肯定是苦苦求人,磕頭求西方援助。

當時美國人也特別想拉攏緬甸人,想拉它一起,加入到東南亞圍堵我們的一條防線上,所以就先派人去,和當時的緬甸總理吳努交談。

結果吳努一句求援的話都沒講。

倒是美國人自己提出來:我們願意把二戰時在緬甸修的「史迪威公路」、幾座大橋,還有一堆麥克阿瑟式火車頭、軍用卡車、吉普車什麽的,用很便宜的價格,賣給你們。

什麽是麥克阿瑟式火車頭?

這種火車頭最初的名字,其實叫天皇式,它 1885 年研發出來時, 美國人比較迷戀日本天皇,搞了一個歌劇 歌劇,基本上幻想天皇是怎麽 生活的,當時風靡全國, 這火車頭就蹭了一把熱度, 叫它天皇式火車頭。

等二戰開打之後,怎麽還能這麽叫呢?

就把它改成麥克阿瑟式火車頭了。

美國人給緬甸人一個骨折價,這一大堆東西,說只收緬甸 500 萬美元,而這 500 萬美元,其中 400 萬是用於緬甸學生去美留學; 100 萬幫它建學校,其實等於白送。

緬甸社會反響不錯。

美國人趕緊趁熱打鐵,來了第二手:又派出個高級代表團,到緬甸去,還是先不談拉它入夥的事,只談怎麽援助緬甸的事。

結果吳努還是不開口求援,最多只說了這麽一句:聽說你們美國有種機器,能很快就把一大塊稻田插滿秧,我們對這很感興趣。

美國人聽完後,極其氣餒,原來準備給緬甸 6000 多萬美元,但見它這麽硬氣,就決定先給它 1200 多萬美元再說。

結果第三次美國人見吳努時,吳努突然說:你們來得這麽勤快,給我們這麽多錢,是不是想要我們對付中國和蘇聯?

然後美國人就氣餒了:我們美國的傳統,可向來是人家要像哈巴狗一樣,瘋狂舔我們,我們才會給援助的呀, 你緬甸這麽有骨氣,我們給你援助呢,豈不是肉包子打狗?

所以怎麽說呢?

因為它被英國殖民過,所以它養成了對任何大國都極度忌憚的心態,不管是俄羅斯,還是印度,或者西方,甚至是我們。

整個東南亞,美國最不可能拉動的國家,就是它了。

6

既然是這麽一個國家,我們該不該對它擔心呢?

這裏就要補充一下:我上面說到緬甸的征兵制度,只是說它和唐朝很像,很可能是從唐朝學去的。

但我們不要覺得它和唐朝一樣,武德充沛。

為什麽?

因為任何一個民族,一旦進入熱帶地區,通常就會面臨著一個問題,它的時間概念會變突然間變得不那麽強。

只要到緬甸的稻田裏,去看一眼,就會明白為啥了。

在中國,不管在東北、華北甚至長江流域,等秋收季節,我們會看到金燦燦的麥浪、稻浪,但在熱帶地區,這種東西看不到。

因為它那裏是常年是夏天,意味著只要有水的話,常年都可以播種,常年都可以插秧,常年都可以收獲。

所以我們會看到這麽一副景象:在不同的稻田裏,在同一時間,有的地方在剛放水,準備育秧,有的地方是禾苗已經長大,綠油油的;有的地方稻花正在開;有的地方稻子已經熟了。

跟我們這裏溫帶或者副熱帶的氣候,是非常不一樣的,我們這裏如果遲了播種,不管稻米或者麥子,可能遇到霜打,沒有收成,所以我們必須時間概念非常強。

但如果在緬甸,他們就無所謂,遲一天、晚一天有什麽區別?

畢竟從橫斷山區沖出來時,他們其實還是很蠻荒的小部落,沖出來後,他們還會跟當地人通婚,也容易染上那種不特別遵守時間概念的習慣。

所以相對於東南亞地區的其他民族來說,緬族確實是能征善戰的小霸王,但它跟我們相比,還是差很遠。

所以我們有些企業到緬甸去做生意時,你會發現:你跟他講你什麽事情做不好,他們還會露出一種非常委屈的樣子,你怎麽會這樣子?你是不是故意在找我茬?我說事情做得已經很好。

別以為他懶或者裝,人家是發自於內心深處的。

而且緬甸人自尊心又特別強,如果趕上這麽一次兩次的,今後就難打交道,也難相處了,這事大家得註意。

到這裏,來個總結吧!

它和我們有淵源。

它有點像我們。

它也很不像我們。

美國沒法讓它俯首帖耳,今後也沒另一個國家可以。

但它是我們的鄰居。